5 唐官员

5.1 狄仁杰

5.1.1 《唐人轶事汇编·卷八》

  1. 狄梁公爲儿童时,与诸昆 哥哥,胞兄 同游于道,遇善相者海涛法师,惊曰:‘此郎位极人臣,苍生是赖。但恨衰朽 衰落。或年迈无用 之质,所不见尔。’《南部新书》丙。

  2. 狄仁杰爲儿童时,门人被害者,县吏就诘之。众咸移对,仁杰坚坐读书。吏责之,仁杰曰:’黄卷 书籍。古时为防书蠹,多用黄蘖染纸,因纸色黄,故称为「黄卷」 之中,圣贤备 全部 在,犹未对接,何暇偶 适应 俗人而见耶?’以资授汴州判佐 67 。工部尚书 阎立本 黜陟 (动)罢免和升迁(官职) 河南,仁杰爲吏人诬告,立本惊谢曰:’仲尼云:“观过 所犯过错 ,斯 知仁 通“人” 矣。” 出自《论语·里仁》 足下可谓海曲 68 明珠,东南遗宝。’特荐爲并州 69 法曹70。其亲 父母或亲戚 在河阳 71 别业 别墅。与“旧业”或“第宅”相对而言,业主往往原有一处住宅,而后另营别墅 ,仁杰赴任,于并州登太行,南望白云孤飞,谓左右曰:’吾亲所居,近此云下!’悲泣,伫立久之,候云移乃行。《大唐新语》六。

唐。河阳、汴州相对位置

图 5.1: 唐。河阳、汴州相对位置

唐。京城(关中)、并州、汴州相对位置

图 5.2: 唐。京城(关中)、并州、汴州相对位置

  1. 狄仁杰,太原人,爲府法曹参军72。时同僚 郑崇资 母老且病,当充使絶域 与外界隔绝之地。极远之地 。仁杰谓曰:’太夫人有危亟 wēi jí。危急 之病,而公远使,岂可贻 yí。遗留 亲万里之泣乎?’乃请代崇资。《谭宾録》(《广记》一六六)。 案:新、旧《唐书·狄仁杰传》郑崇资作 郑崇质

  2. 狄梁公 死后追封 梁国公 性閒 xián。熟练、通晓。通「娴」 医药,尤妙针术。显庆 显庆(656年正月-661年二月)是唐高宗李治的第二个年号。唐朝使用这个年号共5年余。 中,应制 应诏,应皇帝之命 入关,路由华州 73 。闤闠 1.街市;街道。2.借指店铺;商业。3.借指民间。 之北,稠人广衆,聚观如堵。狄梁公引辔 牵拉缰绳。指乘马 遥望,有巨牌大字云:’能疗此儿,酬绢千疋 pǐ。同“匹” 。’即就观之,有富室儿,年可 大约 十四五:卧牌下。鼻端生赘,大如拳石,根蒂缀鼻,纔 从毚(chán)。“毚”意为“拖挂”、“悬持” 如食筯,或触之,酸痛刺骨,于是两眼爲赘所缒 zhuì。拽;拉 ,目睛翻白,痛楚危亟,顷刻将絶。恻然 悲伤的样子 久之,乃曰:’吾能爲也。’其父母洎 jì。到,及 亲属叩颡 kòu sǎng。磕头 祈请,即辇 载运;运送 千缣 jiān。双丝的细绢 ,置于坐侧。公因 于是,就 令扶起,即于脑后下针寸许,仍询病者曰:’针气已达病处乎?’病人颔之。公遽抽针,而疣赘应手而落,双目登亦如初,曾 乃,竟 [actually] 无病痛。其父母亲眷,且泣且拜,则以缣物奉焉。公笑曰:’吾哀尔命之危逼 危迫;危急 ,吾盖 因为,由于 急病行志 行志。随意志行事 耳,吾非鬻伎 yù jì。亦作“鬻技”。出卖技术、以技艺谋生,卖弄本领,炫耀高明 者也。’不顾而去焉。《集异记》二。

  3. 上元 唐朝高宗的年号。(西元674~676)​ 二年,大理寺丞74狄仁杰考中上,考使尚书左仆射75 刘仁轨 以新任不録 採取,任用 ,大理卿 张文瓘 称独知 主管 理司 理司。狱讼刑罚 之要,仁轨乃惊问:’公断几何狱?’文瓘曰:’岁竟,凡断一万七千八百人。’仁轨乃擢 提拔,提升 爲上下考 《新唐书·卷46·尚书省·吏部》流内之官,叙以四善。。。善状之外有二十七最。。。。一最二善为上下;无最而有二善为中上。。。凡考,中上以上,每进一等,加禄一季;中中,守本禄;中下以下,每退一等,夺禄一季。中品以下,四考皆中中者,进一阶;一中上考,复进一阶;一上下考,进二阶; 《唐会要》八一。《独异志》下。

  4. 权善才 ,高宗(世系图)朝爲将军,中郎将76 范怀义 宿衞 宿卫。值宿宫禁,担任警卫 昭陵 唐太宗的陵墓。位于今陕西省醴泉县东北的九嵕山主峰内 ,有飞骑 飞骑,唐代羽林军军士之名 77犯法,善才绳 约束;制裁 之。飞骑因 趁着;乘便次,回 [time] 请见,先涕泣不自胜,言善才等伐陵柏,大不敬。高宗悲泣不自胜,命杀之。大理丞狄仁杰断善才罪止免官。高宗大怒,命促 催,推动 刑。仁杰曰:’法是陛下法,臣仅守之。奈何以数株小柏而杀大臣?请不奉诏。’高宗涕泣曰:’善才斫我父陵上柏,我爲子不孝,以至是。知卿好法官,善才等终须死。’仁杰固谏,侍中78 张文瓘 以笏 挥令出,仁杰乃引 张释之79 高庙、辛毗牵裾80之例,曰:’臣闻逆龙鳞,忤人主,自古以爲难,臣以爲不难。居桀纣时则难,尧舜时则不难。臣今幸逢尧舜,不惧比干之诛。陛下不纳臣言,臣瞑目之后,羞见释之、辛毗于地下。’高宗曰:’善才情不可容,法虽不死,朕之恨深矣,须法外杀之。’仁杰曰:’陛下作法,悬诸象魏 1.古代天子﹑诸侯宫门外的一对高建筑,亦叫”阙”或”观”,为悬示教令的地方。 2.借指宫室,朝廷。 ,徒流 徒刑或流刑 及死,具有等差 等级差别 ,岂有罪非极刑,特令赐死?法既无恒,万方 各地方 何所措其手足?陛下必欲变法,请今日爲始。’高宗意乃解,曰:’卿能守法,朕有法官。’命编入史。又曰:’仁杰爲善才正 纠正;改正,匡正 朕,岂不能爲朕正天下耶?’授侍御史81。后因谏事,高宗笑曰:’卿得权善才便也。’时左司郎中82 王本立 恃宠用事,朝廷惧之,仁杰按之,请付法。高宗特原之,仁杰奏曰:’虽国之英秀,岂少本立之类。陛下何惜罪人,而亏王法?必不欲推问 推究审问 ,请曲赦之,弃臣于无人之境,以爲忠贞将来之戒。’高宗乃许之。由是朝廷肃然。《大唐新语》四。

    《三国志》卷二十五《魏书·辛毗传》

    帝欲徙冀州士家十万户实河南。时连蝗民饥,群司以为不可,而帝意甚盛。毗与朝臣俱求见,帝知其欲谏,作色以见之,皆莫敢言。毗曰:“陛下欲徙士家,其计安出:”帝曰:“卿谓我徙之非邪?”毗曰:“诚以为非也。”帝曰:“吾不与卿共议也。”毗曰:“陛下不以臣不肖,置之左右,厕之谋议之官,安得不与臣议邪!臣所言非私也,乃社稷之虑也,安得怒臣!”帝不答,起入内;毗随而引其裾,帝遂奋衣不还,良久乃出,曰:“佐治,卿持我何太急邪?”毗曰:“今徙,既失民心,又无以食也。”帝遂徙其半

  1. 狄仁杰因使岐州83,遇背 反叛;背弃;违背 军士卒数百人,夜纵 放纵;随心所欲 剽掠,昼潜山谷,州县擒捕繫狱 系狱。囚禁于牢狱 者数十人。仁杰曰:’此途穷者,不辑 使安定 之,当爲患。’乃明榜 要路,许以陈首 自首认罪 。仍 一再;频繁 出繫狱者,廪 公家发给粮食 而给遣之。高宗喜曰:’仁杰识国家大体。’乃颁示天下,宥 宽容,饶恕,原谅 其同类,潜窜毕首矣。《大唐新语》四。
  1. 狄仁杰为度支员外郎84,车驾将幸汾阳宫85,仁杰奉使先脩 假借为“修”。修理;整修 官顿 供官员食宿的馆舍 。并州长史 李玄冲 以道 道路 出妒女祠 亦作“妬女祠”。祠名 ,俗称有盛衣服车马过,必致雷风之异86,欲别开路。仁杰谓曰:‘天子行幸,千乘万骑,风伯清尘,雨师洒道,何妒女之敢害而欲避之!’玄冲遂止,果无他变。上闻之,叹曰:‘可谓真丈夫也!’《封氏闻见记》九。《唐语林》三。《唐会要》二七亦载此事,系于高宗调露元年。
  1. 后为冬官侍郎87,充江南安抚使88,吴、楚风俗,岁时尚淫祀,祠庙凡一千七百余所,仁杰并令焚之。有项羽神,号为楚王庙,祈祷至多,为吴人所惮。仁杰先致檄书,责其丧失江东八千子弟而妄受牲牢 犹牲畜 之荐 无酒肉作贡品的祭祀,素祭 ,然后焚除。《封氏闻见记》九。《唐语林》三。
  1. 唐垂拱89四年,安抚大使狄仁杰檄告西楚霸王项君将校等,略曰:’鸿名不可以谬假,神器 神器。帝王的印玺,借指帝位、国家权力 不可以力争,应天者膺 乐推 乐意拥戴 之名,背时者非见机 见机。察看事情发展的形势与机会 之主。自祖龙御 1.亦作”龙驭”。 2.指太阳 3.指天子车驾。 4.借指皇帝。 5.谓君临天下。 6.婉词。谓帝王去世。 ,横噬诸侯,任赵高以当轴 处于核心地位。比喻官居要职 ,弃蒙恬90而齿剑 犹伏剑。指被杀害或自杀 。沙丘拚 pàn 舍弃,不顾惜 祸于前,望夷 秦代宫名。故址在今陕西省泾阳县东南﹐因东北临泾水以望北夷﹐故名。秦末﹐赵高迫杀秦二世于此 覆灭于后,七庙 帝王的宗庙,供奉太祖及三昭三穆共七代祖先。一般指代国家 堕圮 duò pǐ。毁坏;倒塌 ,万姓屠原 屠原。今甘肃泾川县北 ,鸟思静于飞尘,鱼岂安于沸水。赫矣皇汉,受命玄穹,膺 担当,接受重任 赤帝 炎帝神农氏 之镇符,当素灵 白蛇的精灵。指汉高祖斩白蛇有老妪夜哭之事 之缺运。俯张 看,望 地纽 地纽;地维。维系大地的绳子。古人以为天圆地方,天有九柱支持,地有四维系缀。故亦指地的四角。或喻纪纲 ,彰凤举 扬威。升仙 之符,仰缉天纲,郁 积聚 龙兴之兆。而君 项羽 潜游泽国,啸聚水乡,矜 自夸;自恃 扛鼎之雄,逞拔山之力,莫测天符之所会,不知历数之有归。遂奋关中之翼,竟垂垓下之翅,盖尽由于人事,焉有属于天亡!虽驱百万之兵,终弃八千之子。以为殷鉴,岂不惜哉!当匿魄东峯 fēng。同“峰” ,收魂北极,岂合 适合 虚承庙食,广费牲牢。仁杰受命方隅 边疆 ,循 沿袭;继承改变;变化 寄,今遣焚燎祠宇,削平台室,使蕙销烬 ,羽帐随烟,君宜速迁,勿为人患。檄到如律令。’遂除项羽庙,余小神并尽,惟会稽禹庙 大禹庙 存焉。《朝野佥载》(张本《说郛》二)。《广记》三一五引作《吴兴掌故集》。

    夫道有因有循,有革有化。因而循之,与道神之。革而化之,与时宜之。故因而能革,天道乃得;革而能因,天道乃驯。夫物不因不生,不革不成。故知因而不知革,物失其则;知革而不知因,物失其均。革之匪时,物失其基。因之匪理,物丧其纪。因革乎因革,国家之矩范也。矩范之动,成败之效也。

    — 扬雄《太玄经·太玄莹》

  1. 狄内史仁杰始为江南安抚使,以周赧王91、楚王项羽、吴王夫差、越王勾践、吴夫槩王、春申君、赵佗、马援、吴桓王等神庙七百余所,有害于人,悉除之。惟夏禹、吴太伯、季札、伍胥四庙存焉。《隋唐嘉话》下。《唐语林》三。

92: 西汉高帝四年(前203)置,治所在上蔡县(今河南上蔡县西南)。辖境相当今河南颍河、淮河之间,京广铁路西侧一线以东,安徽茨河、西淝河以西、淮河以北地区。东汉徙治平舆县(今河南平舆县北)。三国魏徙治新息县(即今河南息县)。东晋移治悬瓠城(即今河南汝南县)。南朝宋泰始中为司州治。北魏皇兴中为豫州治。隋开皇初废。大业三年(607)改蔡州复置。唐武德初改为豫州。天宝元年(742)又改为汝南郡。乾元元年(758)改为豫州。

  1. 则天将不利王室,越王贞93于汝南94举兵,不克,士庶坐死者六百余人,没官人五千余口,司刑使相次而至,逼促行刑。时狄仁杰检校刺史,哀其诖误,止司刑使,停斩决,飞奏表曰:’臣欲闻奏,似为逆人论理;知而不言,恐乖陛下存恤之意。奏成复毁,意不能定。此辈非其本心,愿矜其诖误。’表奏,特敕配流丰州。诸囚次于宁州,宁州耆老郊迎之,曰:’我狄使君活汝耶!’相携哭于碑侧,斋三日而后行。诸囚至丰州,复立碑纪德。初,张光辅以宰相讨越王,既平之后,将士恃威,征敛无度,仁杰率皆不应。光辅怒曰:’州将轻元帅耶?何征发之不赴?’仁杰〔曰〕:’汝南勃乱,一越王(耶)〔耳〕。(仁杰曰)今一越王已死,而万越王生。’光辅质之,仁杰曰:’明公亲董戎旃二十余万,所在劫夺,远迩流离,创钜之余,肝脑涂地。此非一越王死而万越王生耶?且脇从之徒,势不自固,所以先着纲理之也。自天兵暂临,其弃城归顺者不可胜计,绳坠四面成蹊,奈何纵求功之人,杀投降之士?但恐冤声腾沸,上彻于天,将请尚方(断)〔斩〕马剑斩足下,当北面请命,死犹生也。’遂为光辅所谮,左授复州刺史。寻征还魏州刺史,威惠大行,百姓为立生祠。迁内史,及薨,朝野凄恸。则天赠文昌左相,中宗朝赠司空,睿宗朝追封梁国公,哀荣备于三朝,代莫与为比。《大唐新语》四。 案:原文有误,据《旧唐书》本传改。

  2. 狄仁杰为内史,则天谓之曰:’卿在汝南,甚有善政,欲知谮卿者乎?’仁杰谢曰:’陛下以臣为过,臣当改之;陛下明言,臣之幸也。若臣不知谮者,并为友善,臣请不知。’则天深加叹异。《大唐新语》七。

  3. 见来俊臣2。

  4. 唐狄仁杰之贬也,路经汴州,欲留半日医疾,开封县令霍献可追逐当日出界,狄公甚衔之。及回为宰相,霍已为郎中,狄欲中伤之而未果。则天命择御史中丞,凡两度承旨,皆忘。后则天又问之,狄公卒对,无以应命,唯记得霍献可,遂奏之,恩制除御史中丞。后狄公谓霍曰:‘某初恨公,今却荐公,乃知命也,岂由于人耶?’《定命录》(《广记》一四六)。

  5. 魏州南郭狄仁杰庙,即生祠堂也。天后朝,仁杰为魏州刺史,有善政,吏民为之立生祠。及入朝,魏之士女,每至月首皆诣祠奠醊。仁杰方朝,是日亦有醉色,天后素知仁杰初不饮酒,诘之,具以事对。天后使验问乃信。《玉堂闲话》(《广记》三一三)。

  6. 《新唐史·狄仁杰传》载仁杰转幽州都督,赐紫袍龟带,后自制金字十二于袍,以旌其忠。其十二字史不着。予按,《家传》云:‘以金字环绕五色双鸾,其文曰:“敷政术,守清勤。升显位,励相臣。”乃命录之。’《新史》不惟不着十二字,虽‘五色双鸾’亦不录也。《能改斋漫录》一四。

  7. 见娄师德6、7。

  8. 唐天后既立国号周,又欲立三思为后。狄仁杰切谏,上曰:’奈何有武氏临朝万万年之谣?’公对曰:’陛下改万岁登封元年,又改万岁通天元年,又改大足元年,则万万之数足矣。’武后大悟,始有归中宗之意。《纪异录》(《分门古今类事》一五)。 案:狄仁杰卒于圣历三年,此条叙事年代有误。

  9. 后纳诸武之议,将移宗社,拟立武三思为储副,迁庐陵王于房陵。诸武阴计,日夜献谋曰:’陛下姓武,合立武氏,未有天子而取别姓将为后者也。’天后既已许,礼问群臣曰:’朕年齿将衰,国无储主,今欲择善,谁可当之?朕虽得人,终在群议。’诸宰臣多闻计定,言皆希旨;仁杰独退立,寂无一言。天后问曰:’卿独无言,当有异见。’公曰:’有之。臣上观干象,无易主之文;中察人心,实未厌唐德。’天后曰:’卿何以知之?’公曰:’顷者匈奴犯边,陛下使梁王三思于都市召募,一月之外,不满千人。后庐陵王踵之,未经二旬,数盈五万。以此观之,人心未去。陛下将欲继统,非庐陵王,余实非臣所知。’天后震怒,命左右扶而去之。《狄梁公传》(《通鉴考异》一一)。 案:《通鉴考异》有考辨之言。

  10. 后经旬,召公入,曰:’朕昨夜梦与人双陆,频不见胜,何也?’对曰:’双陆不胜,盖为宫中无子。此是上天之意,假此以示陛下,安可久虚储位哉?’天后曰:’是朕家事,断在胸中,卿岂合预焉!’仁杰对曰:’臣闻王者以天下为家,四海之内,悉为臣妾,何者不为陛下家事!君为元首,臣为股肱,臣安得不预焉!’又命扶出,竟不纳。《狄梁公传》(《通鉴考异》一一)。参看王方庆2。

  11. 则天后尝梦一鹦鹉,羽毛甚伟,两翅具折。以问宰臣,群公默然,内史狄仁杰曰:‘鹉者,陛下姓也;两翅折,陛下二子庐陵、相王也。陛下起此二子,两翅全也。’武承嗣、武三思连项皆赤。后契丹围幽州,檄朝廷曰‘还我庐陵、相王来’,则天乃忆狄公之言,曰:‘卿曾为我占梦,今乃应矣。朕欲立太子,何者为得?’仁杰曰:‘陛下内有贤子,外有贤侄,取舍详择,断在圣衷。’则天曰:‘我自有圣子,承嗣、三思是何疥癣!’承嗣等惧,掩耳而走。即降敕追庐陵,立为太子,充元帅。初募兵,无有应者,闻太子行,北邙山头皆兵满,无容人处。贼自退散。《朝野佥载》三。《金銮密记》(陶本《说郛》四九)。 案:《通鉴考异》一一引《朝野佥载》此文,‘即降敕追庐陵’下有‘河内王奏,不许入城,龙门安置。贼徒转盛,陷没冀州,则天急’数句。‘立为太子’,引作‘乃立庐陵王为太子’。

  12. 天后御一小殿,垂帘于后,左右隐蔽,外不能知,乃命公坐于阶下,曰:’前者所议,事实非小,寤寐反覆,思卿所言,弥觉理非甚乖。朕意忠臣事主,岂在多违!今日之间,须易前见。以天下之位在卿一言,可朕意即两全,逆朕心即具毙!’公从容言曰:’陛下所言,天子之位,可得专之。以臣所知,是太宗文武皇帝之位,陛下岂得而自有也!太宗身陷锋镝,经纶四海,所以不告劳者,盖为子孙,岂为武三思邪!陛下身是大帝皇后,大帝寝疾,权使陛下监国;大帝崩后,合归冢嫡。陛下遂奄有神器,十有余年。今议缵承,岂可更异!且姑与母孰亲?子与侄孰近?’云云。天后于是歔欷流涕,命左右褰帘,手抚公背,大叫曰:’卿非朕之臣,是唐社稷之臣!’回谓庐陵王曰:’拜国老!今日国老与尔天子!’公免冠顿首,涕血洒地,左右扶策,久不能起。天后曰:’即具所言,宣付中外,择日礼册。’公挥涕而言曰:’自古以来,岂有偷人作天子!庐陵王留在房州,天下所悉知,今日在内,臣亦不知。臣欲奉诏,若同衞太子之变,陛下何以明臣?’天后曰:’安可却向房陵!只于石像驿安置,具法驾,陈百僚,就迎之。’于是大呼万岁,储位乃定。《狄梁公传》(《通鉴考异》一一)。 案:《通鉴考异》有考辨之言。

  13. 圣历三年,则天曰:‘朕令宰相各举尚书郎一人。’狄仁杰独荐男光嗣,由是拜地官尚书郎。莅事有声,则天谓仁杰曰:‘祁奚内举,果得人也。’《唐会要》五三。又《广记》一八五引。

  14. 见张柬之2。

  15. 张柬之、桓彦范、敬晖、崔玄暐、袁恕己皆公所荐。公尝退食之后,谓五公曰:‘所恨衰老,身先朝露,不得见五公盛事,冀各保爱,愿尽本心。’五公心知目击,悬悟公意。公寝疾,五公候问,偶对终日,竟无一言。少顷,流涕及枕,但相视而已。五公退出,递不测其由。袁恕己曰:‘岂不气力转羸,须问家事乎?’张柬之曰:‘未有大贤废国谋家者也。’斯须,命张柬之、袁恕己、桓彦范三公入,余二公立于门外,曰:‘向者无言,盖以二公之故。此二公能断而不能密,若先与议之,事必外泄,一泄之后,则国异而家亡也。至其时或不与共之,事亦不就。梁王三思掌权,可先收而后行也。不然,则必反生大祸。’狄公没后,经岁余,五公潜会于幽闲之处,叙公当时之言,重结盟约。彻馔之后,相顾欲言,未至其时,恐负前诺,欲言又止,前后数四,桓彦范乃叙其言。言犹未毕,闻户牖之外,声若雷霆,须臾风雨,咫尺莫辨,所坐床褥悉掷于阶下。五公战惧,不知所据,乃相谓曰:‘此是狄公忠烈之至,假此灵变以惊众心,不欲吾辈先论此事,未至其时,不可复言也。’斯须,天清日明,不异于初。易之等既诛,袁谓张公曰:‘昔有遗言,使先收三思,岂可舍诸?’张公曰:‘但大事毕功,此是机上之物,岂有逃乎!’后梁王交通于内,王公果为所谮,具遭流窜。所期兴废年月,遗约轨模少无异也。《狄梁公传》(《通鉴考异》一一)。 案:《通鉴考异》曰:‘此盖作传者因五人建兴复之功,附会其事,云皆仁杰所举,受教于仁杰耳。其言谲怪无稽,今所不取。’

  16. 狄梁公既立中宗,荐张柬之、袁恕己、桓彦范、崔玄暐、敬晖,五公咸出门下,皆自州县拔居显名,外以为五公为一代之盛桃李也。《庐陵王传》(《演繁露》一一)。

  17. 狄仁杰之为相也,有卢氏堂姨居于午桥南别墅。姨止有一子,而未尝来都城亲戚家。梁公每遇伏腊晦朔,修礼甚谨。尝经甚雪多休暇,因候卢姨安否,适见表弟挟弓矢携雉兔来归,膳味进于北堂。顾揖梁公,意甚轻简。公因启姨曰:’某今为相,表弟有何乐从,愿悉力以从其旨。’姨曰:’相自贵尔,有一子不欲令其事女主。’公大惭而退。《松窗杂录》。又《广记》二七一引。《唐语林》四。《古今合璧事类备要》前集三六引作《朝野佥载》,误。

  18. 则天时,南海郡献集翠裘,珍丽异常。张昌宗侍侧,则天因以赐之,遂命披裘,供奉双陆。宰相狄梁公仁杰时入奏事,则天令畀座,因命梁公与昌宗双陆,梁公拜恩就局。则天曰:’卿二人赌何物?’梁公对曰:’争先三筹,赌昌宗所衣毛裘。’则天谓曰:’卿以何物为对?’梁公指所衣紫絁袍曰:’臣以此敌。’则天笑曰:’卿未知此裘价逾千金,卿之所指,为不等矣。’梁公起曰:’臣此袍乃大臣朝见奏对之衣,昌宗所衣乃嬖幸宠遇之服,对臣之袍,臣犹怏怏。’则天业已处分,遂依其说。而昌宗心赧神沮,气势索莫,累局连北。梁公对御就褫其裘,拜恩而出。及至光范门,遂付家奴衣之,乃促马而去。《集异记》二。又《广记》四〇五引。

  19. 武后信重狄仁杰,群臣莫及,常谓之国老而不名。仁杰好面折廷诤,太后每屈意从之。尝从太后游幸,遇风吹仁杰巾坠,而马惊不能止,太后命太子追执其鞚而系之。仁杰屡以老病乞骸骨,太后不许。入见常止其拜,曰:‘每见公拜,朕亦身痛。’仁杰薨,太后泣曰:‘朝堂空矣。’《续世说》五。

  20. 唐狄仁杰倜傥不羁,尝授司农员外郎,每判事,多为正员卿同异。仁杰不平之,乃判曰:’员外郎有同侧室,正员卿位擅嫡妻,此难曲事女君,终是不蒙颜色。’正员颇亦慙悚。时王及善、豆卢钦望拜左右相,仁杰以才望时议归之,颇冀此命,每戏王、豆卢,略无屈色。王、豆卢具善长行,既拜,谓时宰曰:’某无材行,滥有此授。’狄谓曰:’公二人并能长行,何谓无材行?’或曰左相事,云适已白右相,狄谓曰:’不审唤为右相,合呼为有相。’王、豆卢问故,狄曰:’公不闻:聪明儿不如有相子,公二人可谓有相子也。’二公强笑,意亦悒悒。《御史台记》(《广记》二五四)。

  21. 秋官侍郎狄仁杰嘲秋官侍郎卢献曰:‘足下配马乃作驴。’献曰:‘中劈明公,乃成二犬。’杰曰:‘狄字犬傍火也。’献曰:‘犬边有火,乃是煮熟狗。’《朝野佥载》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