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 卷五十六·吴书十一·朱治朱然吕范朱桓传第十一
吴书十一
三国志五十六朱治朱然吕范朱桓传第十一 ◎局本夺“传”字。◎刘咸炘曰:当云三朱、吕范合卷之意,即评中所谓“将领之才”也。
晋平阳侯相 安汉陈寿 撰宋中书侍郎西乡侯 闻喜裴松之 注沔阳卢弼 集解 朱治传、吕范传、朱桓传 校录:初晨一缕光 朱然传 校录:朱义封 复校:擎骥
66.1 朱治
朱治字君理,丹阳故鄣人也。 ◎故鄣,见《孙权传》赤乌十三年。◎梁章钜曰:○《寰宇记》卷九十四云:故鄣城,即秦时鄣郡城,今俗号府头是也,在湖州长兴县西南八十里。 初为县吏,后察孝廉,州辟从事,随孙坚征伐。中平五年,拜司马,从讨长沙、零、桂等三郡贼周朝、苏马等,有功, ◎《孙坚传》:长沙贼区星攻围城邑,乃以坚为长沙太守,克破星等。周朝、郭石亦起零、桂,与星相应。遂越境寻讨,三郡肃然。 坚表治行都尉。从破董卓于阳人, 阳人,见《孙坚传》。 入洛阳。表治行督军校尉, 督军校尉,一人,吴置。 特将步骑,东助徐州牧陶谦讨黄巾。
会坚薨,治扶翼策,依就袁术。后知术政德不立,乃劝策还平江东。时太傅马日磾在寿春,辟治为掾,迁吴郡都尉。 吴郡都尉治钱唐,见《程普传》。 是时吴景已在丹阳,而策为术攻庐江,于是刘繇恐为袁、孙所并,遂构嫌隙。 ◎或曰:说刘繇构隙甚详,此亦大节目。 而策家门尽在州下, 刘繇为扬州刺史,治曲阿。州下者,曲阿也。 治乃使人于曲阿 曲阿,见《孙策传》,吴改曰云阳。 迎太妃及权兄弟,所以供奉辅护,甚有恩纪。治从钱唐欲进到吴,吴郡太守许贡拒之于由拳, 由拳,见《孙策传》,吴黄龙三年改禾兴,赤乌五年改嘉兴。 治与战,大破之。贡南就山贼严白虎,治遂入郡,领太守事。 占领吴郡,实为朱治之功。然孙策杀许贡,贡客复仇,其因皆种于此。
策既走刘繇,东定会稽,权年十五, 时在兴平二年。 治举为孝廉。 权为吴郡富春人,故郡察孝廉也。 后策薨,治与张昭等共尊奉权。 策领会稽,治领吴郡,地位相埒。策死权继,年方二十,而治乃与张昭等共相尊奉者,实因与孙氏父子久相周旋,攻破严白虎亦由伯符勘定,而张昭、周瑜等谓权可共成大事业,故委心服事权。虽领会稽,而仍屯吴,久已畛域不分矣。 建安七年,权表治为九真太守, ◎潘眉曰:此“九真太守”当为“吴郡太守”。初,孙策以治为吴郡太守,尚未表于汉帝,至是始权表闻。下云“割娄、由拳、无锡、毗陵为奉邑”,皆吴郡属城,证一也。又云“权优异之,自令督军御史,典属城文书,治领四县租税而已”,明是吴郡太守,非九真太守,证二也。又云“思恋土风,自表屯故鄣。〖治,丹阳故鄣人。〗岁余,还吴”,既云“还吴”,则始自吴移屯故鄣可知。岁余即还,又非交州所能往返,证三也。又云“在郡三十一年”,考《后汉书·献帝纪》,孙策以兴平元年据江东,是岁策即以朱治为吴郡太守,自兴平元年至黄武三年,〖治以黄武三年卒。〗正得三十一年,则治始终为吴郡太守,未尝迁转,证四也。况是时吴止有会稽、吴郡、丹阳、豫章、庐陵、庐江六郡,未得九真;士燮弟方为九真太守,证五也。◎沈家本曰:治前以吴郡都尉领太守事,至是始表为真太守,传文衍一“九”字耳,不必改“九真”为“吴郡”也。◎弼按:《孙贲传》“过定豫章,上贲领太守”,此孙策上贲领豫章太守也。《吴夫人传》“策复以景为丹阳太守。汉遣议郎王誧衔命南行,表景为扬武将军,领郡如故”,是孙策渡江所更置长吏皆已表闻矣,不必待权始表也。或其时汉已命陈瑀行吴郡太守,〖见《孙策传》注引《江表传》。〗策与瑀相攻,故未及表闻欤? 行扶义将军, 扶义将军,一人,吴置。 割娄、由拳、无锡、毗陵为奉邑, 娄,见《张昭传》。由拳,见前。无锡,见《孙瑜传》。毗陵,见《诸葛瑾传》。奉邑解见《周瑜传》。 置长吏。征讨夷越,佐定东南,禽截黄巾余类陈败、万秉等。黄武元年,封毗陵侯,领郡如故。 领吴郡也。 二年,拜安国将军, ◎安国将军,一人,吴置。◎杭世骏曰:○《刀剑录》云:朱君理拜安国将军,作一佩刀,文曰“安国”。 金印紫绶, ◎《续汉志·舆服志》云:韨佩既废,秦乃以采组连结于璲,光明章表,转相结受,故谓之绶。◎又云:公、侯、将军,紫绶。◎刘昭注:○引《前书》曰:太尉金印紫绶。将军亦金印。○《汉官仪》曰:马防为车骑将军,银印青绶。和帝以窦宪为车骑将军,始加金紫。 徙封故鄣。 封本县侯。 权历位上将,及为吴王,治每进见,权常亲迎,执版交拜,飨宴赠赐,恩敬特隆,至从行吏,皆得奉贽私觌,其见异如此。 ◎《诸葛瑾传》:吴郡太守朱治,权举将也,权曾有以望之,而素加敬,难自诘让。瑾揣知其故,为书泛论。权喜,笑曰:“孤意解矣。”
初,权弟翊,性峭急,喜怒快意,治数责数,谕以道义。 ◎钱大昕曰:治为翊举主。◎弼按:翊为左右边鸿所杀,见《翊传》。 权从兄豫章太守贲,女为曹公子妇, 曹公为子彰取贲女,见《孙策传》。 及曹公破荆州,威震南土,贲畏惧,欲遣子入质。治闻之,求往见贲,为陈安危, ◎《江表传》载治说贲曰:“破虏将军昔率义兵入讨董卓,声冠中夏,义士壮之。讨逆继世, 宋本、冯本“继”作“系”,误。 廓定六郡, 会稽、吴郡、丹阳、豫章、庐陵及九江、庐江之半。 特以君侯骨肉至亲,器为时生,故表汉朝,剖符大郡,兼建将校,仍关综两府, ◎《孙贲传》:建安十三年,使者刘隐奉诏拜贲为征虏将军,领郡如故。 荣冠宗室, 此时权未即尊,不得有“宗室”之称。 为远近所瞻。加讨虏聪明神武,继承洪业, 宋本、冯本“继”作“系”,误。 揽结英雄,周济世务,军众日盛,事业日隆,虽昔萧王之在河北, ◎范《书·光武纪》:更始遣侍御史持节立光武为萧王,悉令罢兵诣行在所。光武辞以河北未平,不就征。 无以加也,必克成王基,应运东南。故刘玄德远布腹心,求见拯救,此天下所共知也。前在东闻道路之言,云将军有异趣, 毛本“趣”作“之”,误。 良用怃然。今曹公阻兵,倾覆汉室,幼帝流离,百姓元元未知所归。而中国萧条,或百里无烟,城邑空虚, 毛本无“邑”字,误。 道殣相望, 饿死为殣。 士叹于外, 毛本“士”作“十”,误。 妇怨乎室,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以此料之,岂能越长江与我争利哉?将军当斯时也,而欲背骨肉之亲,违万安之计,割同气之肤,啖虎狼之口,为一女子,改虑易图,失机毫釐,差以千里,岂不惜哉!” 贲由此遂止。
权常叹治忧勤王事。性俭约,虽在富贵,车服惟供事。 “供”字上下疑有脱字。 权优异之,自令督军御史典属城文书,治领四县租税而已。 即娄、由拳、无锡、毗陵也。 然公族子弟及吴四姓多出仕郡,郡吏常以千数,治率数年一遣诣王府,所遣数百人,每岁时献御,权答报过厚。是时丹阳深地,频有奸叛,亦以年向老,思恋土风,自表屯故鄣,镇抚山越。诸父老故人,莫不诣门,治皆引进,与共饮宴,乡党以为荣。在故鄣岁余,还吴。黄武三年卒,在郡三十一年,年六十九。 当生于桓帝永寿二年,小孙坚一岁。
子才,素为校尉领兵,既嗣父爵,迁偏将军。 ◎《吴书》曰:才字君业,为人精敏,善骑射,权爱异之,常侍从游戏。少以父任为武卫校尉, 武卫校尉,一人,吴置。 领兵随从征伐,屡有功捷。本郡议者以才少处荣贵,未留意于乡党,才乃叹曰:“我初为将,谓跨马蹈敌,当身履锋,足以扬名,不知乡党复追迹其举措乎!”于是更折节为恭,留意于宾客,轻财尚义,施不望报,又学兵法,名声始闻于远近。会疾卒。 才弟纪,权以策女妻之,亦以校尉领兵。纪弟纬、万岁,皆早夭。才子琬,袭爵为将,至镇西将军。
66.2 朱然
朱然字义封,治姊子也,本姓施氏。 ◎赵一清曰:○昌黎作《太学博士施士丐墓铭》曰:先生之祖,氏自施父。其后施常,事孔子以彰,雠为博士,延为太尉。太尉之孙,始为吴人,曰然,曰绩,亦载其迹。○然则是延之裔也。 初治未有子,然年十三,乃启策乞以为嗣。策命丹阳郡以羊酒召然,然到吴,策优以礼贺。
然尝与权同学书, 各本均作“同书学”。 结恩爱。 然,赤乌十二年卒,年六十八,当生于光和五年,与孙权同岁。 至权统事, 孙权统事在建安五年。 以然为余姚长, ◎余姚,见《孙策传》。◎赵一清曰:○《方舆纪要》卷九十二:余姚县有新旧二城,旧城筑于吴将朱然,周不及二里。后废。 时年十九。后迁山阴令, 山阴,见《孙策传》。 加折冲校尉, 折冲校尉,一人,吴置。 督五县。权奇其能,分丹阳为临川郡,然为太守, ◎臣松之桉:此郡寻罢,非今临川郡。 ◎吴增僅曰:《吴志·朱然传》权分丹阳为临川郡,时当在建安末。裴注云“此郡寻罢”,又《周鲂传》鲂谲曹休笺云“贼帅董嗣负阻劫钞,豫章、临川并受其害”,裴注云“孙亮太平二年始置临川郡,是时未有临川”,今案鲂谲曹休在黄武七年,去建安末不过十年,疑彼时立郡,黄武中郡犹未省,故鲂笺与豫章并言之。至黄武以后,郡始废省。如彼时无临川,鲂安得言之?裴注偶出误记,未敢信也。今据《鲂传》,列之于表,其所属诸县大约西接豫章,东接丹阳,南接新都,如临城、石城等县皆是其地,与太平二年所置之临川名同而地异也。◎弼按:本传分丹阳郡在曹公出濡须之前,当在建安十年间,不在建安末也。余详《周鲂传》。 授兵二千人。会山贼盛起,然平讨,旬月而定。曹公出濡须,然备大坞及三关屯, ◎赵一清曰:大坞,即濡须坞也。三关屯,即东兴关也,关当三面之险,故吴人置屯于此。 拜偏将军。建安二十四年,从讨关羽,别与潘璋到临沮禽羽, 见《潘璋传》。 迁昭武将军,封西安乡侯。 西安,见《太史慈传》。
虎威将军吕蒙病笃,权问曰:“卿如不起,谁可代者?”蒙对曰:“朱然胆守有余,愚以为可任。” ◎李安溪曰:蒙举陆议、朱然,可谓知人。 蒙卒,权假然节,镇江陵。黄武元年,刘备举兵攻宜都, 宜都,见《先主传》章武二年。 然督五千人与陆逊并力拒备。然别攻破备前锋,断其后道,备遂破走。拜征北将军,封永安侯。 永安,见《孙休传》永安元年。
魏遣曹真、夏侯尚、张郃等攻江陵,魏文帝自住宛, 南阳郡治宛,见《魏志·武纪》卷首。 为其势援, ◎《魏文纪》:黄初三年十月,孙权复叛。帝自许昌南征,诸军兵并进。十一月,行幸宛。四年三月,行自宛还洛阳宫。 连屯围城。 围江陵城也。 权遣将军孙盛督万人备州上,立围坞,为然外救。 ◎《通鉴》:吴将孙盛督万人据江陵中州,以为南郡外援。◎胡三省曰:据《潘璋传》,江陵中洲即百里州也。 郃渡兵攻盛,盛不能拒,即时却退, ◎《通鉴》:黄初四年春正月,曹真使张郃击破吴兵,遂夺据江陵中洲。 郃据州上围守,然中外断绝。权遣潘璋、杨粲等解而围不解。 ◎钱仪吉曰:“解”下脱“围”字。◎弼按:无“围”字亦可通。◎《潘璋传》:魏将夏侯尚等围南郡,分前部三万人作浮桥,渡百里洲上,诸葛瑾、杨粲并会兵赴救,未知所出,而魏兵日渡不绝。◎《通鉴》:曹真等围江陵,破孙盛,吴王遣诸葛瑾等将兵往解围,夏侯尚击却之。江陵中外断绝。 时然城中兵多肿病,堪战者裁五千人。真等起土山,凿池道, 宋本“池”作“地”,《通鉴》同。 立楼橹,临城弓矢雨注,将士皆失色,然晏如而无恐意, ◎宋本“恐”作“怨”,误。◎胡三省曰:吕蒙所谓“胆守”,于此见之。 方厉吏士,伺间隙攻破两屯。 《通鉴》作“攻破魏两屯”。 魏攻围然凡六月日,未退。 ◎或曰:此举则于魏郝昭之流也。 江陵令姚泰领兵备城北门,见外兵盛,城中人少,谷食欲尽, 《通鉴》作“谷食且尽”。 因与敌交通,谋为内应。垂发,事觉,然治戮泰。尚等不能克,乃彻攻退还。由是然名震于敌国,改封当阳侯。 当阳,见《蜀志·先主传》建安十三年。
六年,权自率众攻石阳, ◎《孙权传》:黄武五年秋七月,权闻魏文帝崩,征江夏,围石阳,不克而还。◎《魏志·明纪》:黄初七年八月,孙权攻江夏郡,太守文聘坚守,权退走。◎弼按:黄初七年,即吴黄武五年,此传云“六年”,误。石阳,见《魏志·文聘传》。 及至旋师,潘璋断后。夜出错乱,敌追击璋,璋不能禁。然即还住拒敌,使前船得引极远,徐乃后发。黄龙元年,拜车骑将军、右护军,领兖州牧。顷之,以兖州在蜀分,解牧职。
嘉禾三年,权与蜀克期大举,权自向新城, ◎《孙权传》:嘉禾三年五月,权率大众围合肥新城。 然与全琮各受斧钺,为左右督。会吏士疾病,故未攻而退。 ◎沈家本曰:○《魏志·明帝纪》:景初元年,孙权遣将朱然等二万人围江夏郡,荆州刺史胡质等击之,然退走。○案:景初元年,吴之嘉禾六年也,在赤乌之前,此传及《吴主传》并不书。
赤乌五年,征柤中, 此为赤乌四年事,潘眉有说,见后。柤中,见《魏志·齐王纪》正始二年。 ◎《襄阳记》曰:柤,音如租税之租。柤中在上黄界, ◎赵一清曰:○《寰宇记》卷百四十五引《襄阳记》“黄”下有“西”字。○《方舆纪要》卷七十九:上黄城在襄阳府南漳县东南五十里。○郦道元云:晋平吴,割中庐之南乡、临沮之北乡置上黄县,治軨乡。 去襄阳一百五十里。魏时夷王梅敷兄弟三人,部曲万余家屯此,分布在中庐宜城西山鄢、沔二谷中, 冯本“沔”作“污”,误。中庐,见《魏志·刘表传》。宜城,见《魏志·明纪》景初元年。 土地平敞,宜桑麻,有水陆良田,沔南之膏腴沃壤,谓之柤中。 魏将蒲忠、胡质各将数千人,要遮险隘, 各本“要”上皆有“忠”字,吴本、毛本无之,误。 图断然后,质为忠继援。时然所督兵将先四出,闻问不暇收合,便将帐下见兵八百人逆掩。忠战不利,质等皆退。 ◎《魏志·胡质传》:吴大将朱然围樊城,质轻军赴之。议者皆以为贼盛不可迫,质曰:“樊城卑下,兵少,故当进军为之外援;不然,危矣。”遂勒兵临围,城中乃安。◎此与本传所载互异。盖两国兵争,伐功讳败,故记载各殊也。 ◎孙氏《异同评》曰:《魏志》及《江表传》云 ◎陈景云曰:志,当作“书”,此谓王沈等所撰之《魏书》也。 然以景初元年、正始二年再出为寇,所破胡质、蒲忠在景初元年。《魏志》承《魏书》,依违不说质等为然所破,而直云然退耳。《吴志》说赤乌五年,于魏为正始三年,魏将蒲忠与朱然战,忠不利,质等皆退。按《魏少帝纪》及《孙权传》,是岁并无事,当是陈寿误以吴嘉禾六年为赤乌五年耳。 ◎潘眉曰:陈《志》之误,在以赤乌四年为五年。《魏少帝纪》“正始二年五月,吴将朱然等围襄阳之樊城”,《襄阳记》“柤中去襄阳一百五十里”,此一证也。《晋书·宣帝纪》“魏正始二年,吴将全琮寇芍陂,朱然、孙伦围樊城,诸葛瑾、步骘抄柤中”,此二证也。《宋书·天文志》“正始二年五月,吴将朱然围樊城,诸葛瑾入柤中”,此三证也。《魏志·王淩传》“正始二年,吴大将全琮寇芍陂”,即此事,四证也。魏正始二年,于吴为赤乌四年。《吴主传》赤乌四年书“车骑将军朱然围樊,大将军诸葛瑾取柤中”,此又灼然一显证。故此传之误在以四年为五年。孙盛谓《魏少帝(记)〈纪〉》、《孙权传》无此事,真可谓视睫不见;裴世期引之,全无辨证,最是疏处。◎弼按:潘说极是。《魏志·齐王纪》“正始二年五月,吴将朱然等围襄阳之樊城,太傅司马宣王率众拒之。六月辛丑退”,干宝《晋纪》详述宣王退兵事,亦与本传互异。 九年,复征柤中,魏将李兴等闻然深入,率步骑六千断然后道,然夜出逆之,军以胜反。 ◎《魏志·齐王纪》正始七年注引《汉晋春秋》曰:是年,吴将朱然入柤中,斩获数千。◎赵一清曰:《御览》卷八百六十七引《吴书》云:朱然破魏将李兴等,斩首五百级,得鼓车三乘。拜然左大司马,加赐御织绒帽。 先是,归义马茂怀奸,觉诛, ◎《孙权传》:赤乌八年七月,将军马茂等图逆,夷三族。 权深忿之。然临行上疏曰:“马茂小子,敢负恩养。臣今奉天威,事蒙克捷,欲令所获,震耀远近,方舟塞江,使足可观,以解上下之忿。惟陛下识臣先言,责臣后效。”权时抑表不出。然既献捷,群臣上贺,权乃举酒作乐,而出然表曰:“此家前初有表,孤以为难必,今果如其言,可谓明于见事也。”遣使拜然为左大司马、右军师。 ◎洪饴孙曰:吴以三公领之,不属丞相。
然长不盈七尺,气候分明,内行修絜,其所文采,惟施军器,余皆质素。终日钦钦, ◎胡三省曰:○毛苌云:钦钦,言使人乐进也。 常在战场, 《通鉴》“常”作“若”。 临急胆定,尤过绝人, 《通鉴》作“过绝于人”。 虽世无事,每朝夕严鼓, ◎胡三省曰:严鼓,疾击鼓也。今人谓之擂鼓。 兵在营者,咸行装就队,以此玩敌,使不知所备,故出辄有功。 ◎胡三省曰:虽不出兵,而常为行备,敌人之觇者,玩以为常,则不知所以备豫矣。 诸葛瑾子融、步骘子协,虽各袭任, ◎官本《考证》曰:宋本“各”作“名”。 权特复使然总为大督。又陆逊亦本,功臣名将存者惟然, ◎陈景云曰:本,当作“卒”,《孙权传》“逊先然五年卒”。云“亦”者,承上葛、步二人言之。 莫与比隆。寝疾二年,后渐增笃,权昼为减膳,夜为不寐,中使医药口食之物,相望于道。然每遣使表疾病消息,权辄召见,口自问讯,入赐酒食,出送布帛。自创业功臣疾病,权意之所钟,吕蒙、凌统最重,然其次矣。年六十八,赤乌十二年卒, 三月卒,见《孙权传》。 权素服举哀,为之感恸。子绩嗣。
绩字公绪, 监本“绪”作“绩”,误。 以父任为郎,后拜建忠都尉。 建忠都尉,一人,吴置。 叔父才卒,绩领其兵,随太常潘濬讨五溪, 五溪蛮夷,见《蜀志·先主传》章武元年。 以胆力称。迁偏将军、营下督, ◎洪饴孙曰:出征时置,非常制。◎弼按:下文云领盗贼事,非出征时置也。 领盗贼事,持法不倾。鲁王霸注意交绩,尝至其廨, ◎胡三省曰:廨,居隘翻,公宇也。 就之坐,欲与结好,绩下地住立,辞而不当。然卒,绩袭业,拜平魏将军,乐乡督。 乐乡,见《孙晧传》凤皇元年。吴于濒江要地皆置督。 明年, 赤乌十三年。 魏征南将军王昶率众攻江陵城,不克而退。绩与奋威将军诸葛融书曰:“昶远来疲困,马无所食,力屈而走,此天助也。今追之力少,可引兵相继,吾欲破之于前,足下乘之于后,岂一人之功哉,宜同断金之义。” ◎《易·系辞》:二人同心,其利断金。◎《正义》曰:二人若同齐其心,其纤利能断截于金。金是坚刚之物,能断而截之,甚言利之甚也。◎此谓而二人心行同也。 融答许绩。绩便引兵及昶于纪南, ◎《水经注》:江陵西北有纪南城。◎赵一清曰:○《方舆纪要》:纪南城在荆州府北十里。○《史记索隐》:楚都郢,今江陵北纪南城是。◎谢鍾英曰:在今江陵西北三十里是也。 纪南去城三十里,绩先战胜而融不进,绩后失利。 ◎《魏志·王昶传》:昶诣江陵,贼大将施绩夜遁入江陵城,追斩数百级。昶欲引至平地与合战,绩果追军,与战,克之。绩遁走。 权深嘉绩,盛责怒融,融兄大将军恪贵重,故融得不废。初,绩与恪、融不平,及此事变,为隙益甚。建兴元年,迁镇东将军。二年春,恪向新城,要绩并力,而留置半州, 半州,见《张昭传》。 使融兼其任。冬,恪、融被害,绩复还乐乡,假节。太平二年,拜骠骑将军。孙綝秉政,大臣疑贰,绩恐吴必扰乱,而中国乘衅,乃密书结蜀,使为并兼之虑。蜀遣右将军阎宇将兵五千,增白帝守, 白帝,见《蜀志·先主传》建安十六年。 以须绩之后命。永安初,迁上大将军、都护督,自巴丘上迄西陵。 ◎自今湖南岳州至今湖北宜昌也。◎《魏志·陈留王纪》:咸熙元年,自平蜀之后,吴寇屯逼永安,遣荆、豫诸军掎角赴救,贼皆遁退。 元兴元年,就拜左大司马。 孙晧宝鼎三年,绩入江夏,见《晋书·武帝纪》泰始四年。 初,然为治行丧竟,乞复本姓,权不许,绩以五凤中表还为施氏,建衡二年卒。
66.3 吕范
吕范字子衡,汝南细阳人也。 ◎《郡国志》:豫州汝南郡细阳。◎《一统志》:今安徽颍州府太和县东茨河西岸。 少为县吏,有容观姿貌。邑人刘氏,家富女美,范求之。女母嫌,欲勿与,刘氏曰:“观吕子衡宁当久贫者邪?”遂与之婚。后避乱寿春,孙策见而异之,范遂自委昵,将私客百人归策。时太妃在江都, 江都,见《孙策传》。 策遣范迎之。徐州牧陶谦谓范为袁氏觇候,讽县掠考范,范亲客健儿篡取以归。时唯范与孙河常从策,跋涉辛苦,危难不避,策亦亲戚待之, 元本“亦”作“以”。 每与升堂,饮宴于太妃前。
后从策攻破庐江,还俱东渡,到横江、当利,破张英、于麋,下小丹阳、 小丹阳,详见《魏志·陶谦传》。 湖熟,领湖熟相。 汉末湖熟为侯国,故置相。 策定秣陵、曲阿,收笮融、刘繇余众,增范兵二千,骑五十匹。后领宛陵令,讨破丹阳贼, 横江、当利、湖熟、秣陵、曲阿、宛陵、丹阳,均见《孙策传》。 还吴,迁都督。 ◎《江表传》曰:策从容独与范棋,范曰:“今将军事业日大,士众日盛,范在远,闻纲纪犹有不整者,范愿蹔领都督, 《通鉴》“蹔”作“暂”。 佐将军部分之。”策曰:“子衡,卿既士大夫, 毛本“士”作“上”,误。 加手下已有大众,立功于外, ◎胡三省曰:范先领宛陵令,破丹阳贼而还。 岂宜复屈小职,知军中细碎事乎!”范曰:“不然。今舍本土而托将军者,非为妻子也, ◎胡三省曰:吕范,汝南人。 欲济世务。犹同舟涉海,一事不牢,即俱受其败。此亦范计,非但将军也。”策笑,无以答。范出,更释褠,著袴褶, ◎胡三省曰:褠,居侯翻,单衣也。著,陟略翻。褶,席入翻。袴褶,骑服也。 执鞭,诣閤下启事, 局本“閤”作“阁”,误。 自称领都督, ◎毛本“自”作“曰”,误。◎沈钦韩曰:汉、魏以来,领兵将军帐下有护军,有都督。吕范愿暂领都督,佐将军部分,是也。 策乃授传, ◎胡三省曰:传,株恋翻,符传也。 委以众事。由是军中肃睦,威禁大行。 ◎胡三省曰:○老子云:盗亦有道。○傥无其道,安能为盗哉!
是时下邳陈瑀 瑀字公玮,下邳淮浦人,陈球之子,陈登之从父也。瑀事详见《魏志·袁术传》注引《英雄记》,又见《魏志·吕布传》注引《先贤行状》,又见本志《孙策传》注引《江表传》。 自号吴郡太守, 据《江表传》,汉朝诏敕“行吴郡太守、安东将军陈瑀”,则非自号可知。盖瑀阴图袭策,互相攻击,故谓其假借朝命也。 住海西, 海西,见《孙策传》。 与强族严白虎交通。策自将讨虎,别遣范与徐逸攻瑀于海西,枭其大将陈牧。 ◎《九州春秋》曰:初平三年,扬州刺史陈袆死, 宋本“袆”作“伟”。据《英雄记》云,扬州刺史陈温病死。 袁术使瑀领扬州牧。后术为曹公所败于封丘, 封丘,见《魏志·武纪》初平四年。 南人叛瑀, “瑀”字似应作“术”。 瑀拒之。术走阴陵, 阴陵,见《魏志·袁术传》。 好辞以下瑀,瑀不知权,而又怯,不即攻术。术于淮北集兵向寿春。瑀惧,使其弟公琰请和于术。 ◎范《书·陈球传》:瑀弟琮,汝阴太守。◎公琰,当是琮字也。 术执之而进,瑀走归下邳。 ◎《英雄记》云:瑀既领州,而术败于封丘,南向寿春,瑀拒术不纳,术退保阴陵,更合军攻瑀。瑀惧,走归下邳。 又从攻祖郎于陵阳, ◎陵阳,见《孙策传》。◎《吴夫人传》:孙策与孙河、吕范依吴景,合众共讨泾县山贼祖郎,郎败走。◎《孙辅传》:辅从策讨陵阳,生得祖郎等。◎案:祖郎事详见《孙辅传》注引《江表传》。又按《孙策传》注引《江表传》,祖郎、严白虎等皆为陈瑀所煽诱图攻孙策者也。 太史慈于勇里。 ◎《太史慈传》:孙策已平定宣城以东,惟泾以西六县未服。慈住泾县,策躬自攻讨,遂见囚执。◎胡三省曰:勇里在泾县。◎《方舆纪要》:今泾县西北。 七县平定, ◎赵一清曰:《太史慈传》“泾西六县未服”,连泾数之得七县。 拜征虏中郎将, 征虏中郎将,一人,吴置。 征江夏, 孙策征黄祖,时吕范领桂阳太守,见《孙策传》注引《吴录》。 还平鄱阳。 ◎鄱阳,见《孙权传》建安八年。◎赵一清曰:○《方舆纪要》卷八十五:鄱阳城在饶州府东六十里故县渡,汉县盖治此,即吴芮所居也。后汉时县亦治焉。建安八年,鄱阳山越乱,孙权使吕范讨平之。自晋以后,皆为鄱阳郡治。《志》云今府城本吴芮筑,广周七里,吴时周鲂增九里三十步。或曰此即鄱阳故城,非今郡城也。郡城盖唐初所筑。 策薨,奔丧于吴。后权复征江夏,范与张昭留守。曹公至赤壁,与周瑜等俱拒破之,拜裨将军,领彭泽太守, ◎彭泽,见《孙策传》、《刘繇传》。◎赵一清曰:○彭泽郡后废入豫章。○《方舆纪要》卷八十五:建安十四年,孙权置彭泽郡,以吕范领太守,寻废。◎吴增僅曰:彭泽疑汉末曾作郡,后复省。 以彭泽、柴桑、历阳为奉邑。 ◎柴桑,见《孙权传》黄初二年。历阳,见《孙策传》。◎赵一清曰:阳,当作“陵”。吴时历陵属鄱阳,三县地相连,不应远取九江。◎弼按:赵说是。历陵,见《孙晧传》天玺元年。彼传亦误以历陵为历阳也。◎吴增僅曰:历陵县属豫章,《汉志》、《续志》同。建安中移属鄱阳。《孙晧传》“天玺元年,鄱阳言历阳山石文理成字”,裴注引《江表传》云“历阳县有石山临水,历阳长表上言石印发”,《通鉴》胡注云 “鄱阳无历阳县,‘阳’当作‘陵’”,又引《饶州图经》云“鄱阳历陵有石印山”,洪《志》据之。然《吕范传》“以彭泽、柴桑、历阳为奉邑”,彭泽、柴桑与历陵地接,去汉九江郡之历阳县隔大江数百里,不应《志》、注并误作“历阳”,疑吴既省庐江之历阳,而于鄱阳置郡时又改豫章之历陵为历阳也。惟《寰宇记》注引《吴志·晧传》作“鄱阳历陵”,未知孰是。今姑从《寰宇记》。 刘备诣京见权, 京,见《先主传》建安十三年。 范密请留备。 亦见《鲁肃传》注引《汉晋春秋》。此与周瑜所见相同。 后迁平南将军, ◎洪饴孙曰:平南将军,一人,第三品。 屯柴桑。
权讨关羽,过范馆,谓曰:“昔早从卿言,无此劳也。今当上取之,卿为我守建业。”权破羽还,都武昌, ◎沈家本曰:还,疑当作“迁”。孙权得荆州后始都鄂,改名武昌。◎弼按:“还”字属上句读,不误。 拜范建威将军,封宛陵侯, 丹阳郡治宛陵,见《孙策传》。 领丹阳太守,治建业, 丹阳郡徙治建业,详见《孙权传》嘉禾三年。 督扶州以下至海, ◎《贺齐传》:出镇江上,督扶州以上至皖。◎谢鍾英曰:扶州当系江宁西南江中之洲,未能确指其地。 转以溧阳、怀安、宁国为奉邑。 ◎溧阳,见《何姬传》。◎《宋书·州郡志》:宣城太守,太康元年分丹阳立。领怀安令,吴立。◎《晋志》:宣城郡怀安。◎洪亮吉曰:怀安,吴分宛陵立。○《方舆纪要》:今宁国县东四十里。◎宁国,见《孙权传》赤乌十三年。 曹休、张辽、臧霸等来伐, 此为吴黄武元年、魏黄初三年事。 范督徐盛、全琮、孙韶等,以舟师拒休等于洞口。 洞口,见《曹休传》。 迁前将军,假节,改封南昌侯。时遭大风,船人覆溺,死者数千,还军,拜扬州牧。 ◎《魏志·文纪》黄初四年注载诏云:征东诸军与权党吕范等水战,斩首四万,获船万艘。◎《曹休传》:休为征东大将军,督张辽等及诸州郡二十余军,击权大将吕范等于洞浦,破之。◎《董昭传》:暴风吹贼船,悉诣休等营下,斩首获生,贼遂迸散。◎据《魏志》纪传所载,范军大挫,此虽敌国夸张之辞,然《孙权传》与本传俱云“船人覆溺,死者数千”,亦不讳败,是范军无功可证,而封侯拜牧,俨若战胜酬庸者,何也?盖当时曹休率二十六军而来,愿将锐卒虎步江南,魏文且躬自督师,敕诸军促渡,军未前进,竟无所获。吴则疆域无虞,魏则尹卢战死,以少击众,退走敌军,保境之功诚不可没。徐盛、全琮同进爵赏。仲谋之善于御将,此亦其一端也。
性好威仪,州民如陆逊、全琮及贵公子,皆脩敬虔肃,不敢轻脱。 ◎康发祥曰:逊,吴郡吴人也;琮,吴郡钱唐人也;皆隶扬州,故称州民。◎弼按:范辟陆逊为别驾从事,举茂才,见《逊传》。 其居处服饰,于时奢靡,然勤事奉法,故权悦其忠,不怪其侈。 ◎《江表传》曰:人有白范与贺齐奢丽夸绮,服饰僣拟王者,权曰:“昔管仲踰礼, ◎《论语》: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 桓公优而容之,无损于霸。今子衡、公苗, 贺齐字公苗。 身无夷吾之失, 管仲字夷吾。 但其器械精好,舟车严整耳,此適足作军容, ◎或曰:作,疑作“状”。 何损于治哉?”告者乃不敢复言。 初,策使范典主财计,权时年少,私从有求,范必关白,不敢专许,当时以此见望。 ◎胡三省曰:望,责望也,怨望也。 权守阳羡长, 阳羡,见《孙权传》卷首。 有所私用,策或料覆, ◎胡三省曰:覆,审校也。 功曹周谷辄为传著簿书, ◎《通鉴》“传”作“傅”。◎胡三省曰:傅,读曰附。著,直略翻。 使无谴问。权临时悦之,及后统事,以范忠诚,厚见信任,以谷能欺更簿书,不用也。 ◎胡三省曰:周世宗之待周美,我朝太祖之重窦仪,事亦类此。
黄武七年,范迁大司马,印绶未下,疾卒。权素服举哀,遣使者追赠印绶。及还都建业,权过范墓呼曰:“子衡!”言及流涕,祀以太牢。 ◎《江表传》曰:初,权移都建业,大会将相文武,时谓严畯曰: 宋本“时”作“特”。 “孤昔叹鲁子敬比邓禹,吕子衡方吴汉,闻卿诸人未平此论,今定云何?”畯退席曰:“臣未解指趣,谓肃、范受饶,褒叹过实。”权曰: “昔邓仲华初见光武, 邓禹字仲华。 光武时受更始使,抚河北,行大司马事耳,未有帝王志也。禹劝之以复汉业,是禹开初议之端矣。 ◎范《书·邓禹传》:禹闻光武安集河北,即杖策北渡,追及于邺。光武见之甚欢。禹进说曰:“诸将皆庸人崛起,志在财帛,朝夕自快而已。于今之计,莫如延揽英雄,务悦民心,立高祖之业,救万民之命。以公而虑,天下不足定也。” 子敬英爽有殊略,孤始与一语,便及大计,与禹相似,故比之。吕子衡忠笃亮直,性虽好奢,然以忧公为先,不足为损,避袁术自归于兄,兄作大将,别领部曲,故忧兄事,乞为都督,办护脩整,加之恪勤,与吴汉相类,故方之。 吴汉不肯附王郎而从光武,吕范避袁术而归孙策,事正相同。 皆有指趣,非孤私之也。”畯乃服。
范长子先卒,次子据嗣。据字世议,以父任为郎, 据为孙壹之妹夫,见《孙奂传》。 后范寝疾,拜副军校尉, 副军校尉,一人,吴置。 佐领军事。范卒,迁安军中郎将。 ◎赵一清曰:军,疑作“东”。 数讨山贼,诸深恶剧地,所击皆破。随太常潘濬讨五溪, 五溪,见《蜀志·先主传》章武元年。 复有功。朱然攻樊,据与朱异破城外围, 冯本、吴本、毛本“异”作“冀”,误。 还拜偏将军,入补马闲右部督, ◎杜佑曰:《周官》有校人、圉师、趣马,掌十二闲之马。 迁越骑校尉。太元元年,大风,江水溢流, 何焯校本“水”下增“盛”字。 渐淹城门,权使视水,独见据使人取大船以备害。 ◎官本《考证》曰:《御览》“害”作“宫”。 权嘉之,拜荡魏将军。 吴置荡魏将军一人。 权寝疾,以据为太子右部督。 ◎洪饴孙曰:太子右部督,一人,吴置此官,疑典太子宿卫。 太子即位,拜右将军。 《孙和传》注引殷基《通语》云“左将军吕据附鲁王”,本传云拜右将军,不云拜左将军。 魏出东兴, 东兴,见《魏志·齐王纪》嘉平四年。 据赴讨有功。明年,孙峻杀诸葛恪, 建兴二年也。 迁据为骠骑将军,平西宫事。五凤二年,假节,与峻等袭寿春,还遇魏将曹珍,破之于高亭。 高亭,见《孙亮传》五凤二年。 太平元年,帅师侵魏,未及淮,闻孙峻死,以从弟綝自代,据大怒,引军还,欲废綝。綝闻之,使中书奉诏,诏文钦、刘纂、 冯本“纂”作“繤”,误。 唐咨等使取据,又遣从兄虑 《孙亮传》“虑”作“宪”。 以都下兵逆据于江都。左右劝据降魏,据曰:“耻为叛臣。”遂自杀。 ◎胡三省曰:据父范佐孙策以造吴,故耻为叛臣,自杀以明节。 夷三族。
66.4 朱桓
朱桓字休穆,吴郡吴人也。 吴县,见《孙策传》。 孙权为将军,桓给事幕府, 幕府,解见《魏志·袁绍传》注引《魏氏春秋》载绍檄州郡文。 除余姚长。 余姚,见《孙权传》。 往遇疫疠,谷食荒贵,桓分部良吏,隐亲医药,飧粥相继,士民感戴之。迁荡寇校尉, 荡寇校尉,一人,吴置。 授兵二千人,使部伍吴、会二郡, 吴郡、会稽二郡也。 鸠合遗散,期年之间,得万余人。后丹阳、鄱阳山贼蜂起,攻没城郭,杀略长吏,处处屯聚。桓督领诸将,周旋赴讨,应皆平定。稍迁裨将军,封新城亭侯。 ◎《宋书·州郡志》:扬州吴郡太守新城令,浙江西南名为桐溪,吴立为新城县,后并桐庐。◎《一统志》:今浙江杭州府新城县治。
后代周泰为濡须督。黄武元年,魏使大司马曹仁步骑数万向濡须,仁欲以兵袭取州上,伪先扬声,欲东攻羡溪。 羡溪,见《魏志·蒋济传》。 桓分兵将赴羡溪,既发,卒得仁进军拒濡须七十里问。 ◎宋本“问”作“间”。◎李龙官曰:当作“问”。言仁扬声攻羡溪,实欲攻取濡须,此时卒得其进军音问也。 桓遣使追还羡溪兵,兵未到而仁奄至。时桓手下及所部兵在者五千人,诸将业业,各有惧心, ◎孔安国曰:业业,危惧意。 桓喻之曰:“凡两军交对,胜负在将,不在众寡。诸君闻曹仁用兵行师,孰与桓邪?兵法所以称客倍而主人半者,谓俱在平原,无城池之守, 《通鉴》“池”作“隍”。 又谓士众勇怯齐等故耳。今仁既非智勇, 冯本“仁”作“人”,误。 加其士卒甚怯,又千里步涉,人马罢困, ◎胡三省曰:罢,读曰疲。 桓与诸君,共据高城, 宋本“君”作“军”。 南临大江,北背山陵, 濡须山在和州界,谓之东关。七宝山在无为界,谓之西关。 以逸待劳,为主制客,此百战百胜之势也。虽曹丕自来,尚不足忧,况仁等邪!”桓因偃旗鼓,外示虚弱,以诱致仁。仁果遣其子泰攻濡须城,分遣将军常雕 ◎钱大昭曰:《吴主传》作“常彫”,古字通。 督诸葛虔、王双等, ◎赵一清曰:此别一王双。 乘油船别袭中洲。 ◎胡三省曰:油船,盖以油皮为之,外施油以扞水。◎严衍曰:此中洲乃濡须入江之中洲,非江陵之中洲也。 中洲者,部曲妻子所在也。 《通鉴》“部曲”上有“桓”字。 仁自将万人留橐皋, 橐皋,见《孙亮传》五凤二年。 复为泰等后拒。桓部兵将攻取油船,或别击雕等,桓等身自拒泰,烧营而退,遂枭雕,生虏双,送武昌, ◎潘眉曰:魏将王双于蜀后主建兴六年为诸葛亮所斩,此传云“生虏双,送武昌”,当是双初被虏,至权称藩于魏时,与于禁等同遣还,故仍为魏将,后乃为亮所斩也。◎弼按:权称藩遣于禁等还在黄初元年,生虏王双在吴黄武二年,即魏黄初四年,孙权改年临江据守之后,潘说误。 临阵斩溺,死者千余。 ◎《魏志·蒋济传》:黄初三年,与大司马曹仁征吴,济别袭羡溪。仁欲攻濡须洲中,济曰:“贼据西岸,列船上流,而兵入(舟)〈洲〉中,是谓自内地狱,危亡之道也。”仁不从,果败。◎互见《孙权传》黄武三年。 权嘉桓功,封嘉兴侯, 嘉兴,见《孙策传》。 迁奋武将军,领彭城相。 ◎赵一清曰:此亦遥领。
黄武七年,鄱阳太守周鲂谲诱魏大司马曹休,休将步骑十万至皖城以迎鲂。 皖城,见《魏志·明纪》太和二年。 时陆逊为元帅,全琮与桓为左右督,各督三万人击休。休知见欺,当引军还,自负众盛,徼于一战。 宋本“徼”作“邀”。 桓进计曰:“休本以亲戚见任,非智勇名将也。今战必败,败必走,走当由夹石、挂车, ◎胡三省曰:○《元丰九域志》:舒州桐城县北有挂车镇,有挂车岭,镇因岭而得名。◎赵一清曰:○《方舆纪要》卷二十六:淮南有两硖石,在寿州淮水上者曰北硖石,在桐城者曰南硖石。薛氏谓淮西山泽无水隔者,有六安、舒城走南硖之路,南硖所以蔽皖也。汉建安十九年,孙权攻皖,张辽自合肥驰救,至硖石,闻城已破,筑垒硖石南而还,谓之南硖戍。吴黄武六年曹休攻皖,陆逊、朱桓等拒之。休败,追至硖石,斩获无算。今山为控扼要口,北拒庐、凤,南指江、黄,此为通道。挂车岭在怀宁府桐城县西四十里,上有挂车石。汉都长安,江淮往来,此为要路。○《九域志》:桐城县有挂车镇,以挂车岭而名。○一清案:惜哉,此谋之不用也。君子是以知吴之不能跨涉中原也明矣。◎夹石,互见《魏志·蒋济传》、《臧霸传》、本志《吕蒙传》。 此两道皆险阨,若以万兵柴路, ◎胡三省曰:柴路,谓以柴塞路也。 则彼众可尽,而休可生虏,臣请将所部以断之。若蒙天威,得以休自效,便可乘胜长驱,进取寿春,割有淮南,以规许、洛, ◎胡三省曰:汉末都许,魏时都洛。 此万世一时,不可失也。” ◎胡三省曰:言历万世,惟有此一时机会可乘耳。 权先与陆逊议,逊以为不可,故计不施行。 ◎蒋济、满宠上疏言曹休深入必败,各见魏志本传。◎《孙权传》:黄武七年八月,权至皖口,使将军陆逊督诸将大破休于石亭。
黄龙元年,拜桓前将军,领青州牧,假节。嘉禾六年,魏庐江主簿吕习请大兵自迎,欲开门为应。桓与卫将军全琮俱以师迎。既至,事露,军当引还。城外有溪水,去城一里所,广三十余丈,深者八九尺,浅者半之,诸军勒兵渡去,桓自断后。时庐江太守李膺整严兵骑,欲须诸军半渡,因迫击之。及见桓节盖在后,卒不敢出,其见惮如此。
是时全琮为督,权又令偏将军胡综宣传诏命,参与军事。琮以军出无获, ◎《孙权传》:嘉禾六年十月,遣卫将军全琮袭六安,不克。 议欲部分诸将,有所掩袭。桓素气高,耻见部伍,乃往见琮,问行意,感激发怒,与琮校计。琮欲自解,因曰:“上自令胡综为督,综意以为宜尔。” ◎刘家立曰:综,疑作“琮”。 桓愈恚恨,还乃使人呼综。综至军门,桓出迎之,顾谓左右曰:“我纵手,汝等各自去。” ◎或曰:写忮躁人,如见裂眦张眉,惟用一 “纵”字。 有一人旁出,语综使还。桓出,不见综,知左右所为,因斫杀之。桓佐军进谏,刺杀佐军,遂托狂发,诣建业治病。权惜其功能,故不罪。 ◎孙盛曰:《书》云:“臣无作威作福,作威作福,则凶于而家,害于而国。” ◎《尚书·洪范篇》之辞。◎《孔传》云:言惟君得专威福也。 桓之贼忍,殆虎狼也,人君且犹不可,况将相乎?语曰:“得一夫而失一国。”纵罪亏刑,失孰大焉! ◎或曰:孙盛论自当,然亦视事势何如耳。主威方行,群臣效命,区区一眚青,遽坏长城,则亦未得也。故曰未可与权。◎康发祥曰:桓恚恨胡综部分军事,使气擅杀,跋扈之迹,凶暴之行,所谓不待教而诛者也。孙权既不能伸司马之威,已失刑政,而承祚作传复赏其义勇,尤属寡识。《记》曰:“勇能害上,不登于明堂。”桓虽骁勇,何所取哉! 使子异摄领部曲,令医视护,数月复遣还中洲。 桓为濡须督,部曲妻子皆在中洲。 权自出祖送, ◎《诗·大雅·烝民篇》:仲山甫出祖。◎郑《笺》云:祖者,将行范軷之祭也。 谓曰:“今寇虏尚存,王涂未一,孤当与君共定天下,欲令君督五万人专当一面,以图进取,想君疾未复发也。” ◎或曰:将将之术,权可无愧。 桓曰:“天授陛下圣姿,当君临四海,猥重任臣,以除奸逆,臣疾当自愈。” ◎《吴录》曰:桓奉觞曰:“臣当远去,愿一捋陛下须,无所复恨。”权冯几前席,桓进前捋须曰:“臣今日真可谓捋虎须也。”权大笑。
桓性护前, ◎《蜀志·关羽传》:诸葛亮知羽护前。 耻为人下,每临敌交战,节度不得自由,辄嗔恚愤激。然轻财贵义,兼以强识,与人一面,数十年不忘,部曲万口,妻子尽识之。爱养吏士,赡护六亲,俸禄产业,皆与共分。及桓疾困,举营忧戚。年六十二,赤乌元年卒。 当生于熹平六年,小孙策二岁。 吏士男女,无不号慕。又家无余财,权赐盐五千斛以周丧事。子异嗣。
异字季文,以父任除郎, ◎《文士传》曰:张惇子纯 张纯事见《孙和传》及注引《吴录》,又《顾邵传》注引《吴录》云“张敦字叔方,吴郡人”,即张惇。下文张俨、朱异皆吴郡吴人,三人皆童少,又同里,故同往见朱据也。张俨事见《蜀志·诸葛亮传》注引张俨《默记》。 与张俨及异俱童少,往见骠骑将军朱据。据闻三人才名,欲试之,告曰:“老鄙相闻,饥渴甚矣。夫騕以迅骤为功, ◎吴本、毛本“ ”作“马”,误。◎《尔雅·释畜》:玄驹,褭骖。◎郭璞注:玄驹,小马,别名褭骖耳。◎或曰:此即騕褭,古之良马名。◎陆德明《音义》云:○褭,奴了反。○《字林》云:騕褭,良马。騕,乌了反。○郭注:《上林赋》云:“騕褭神马,日行万里。” 鹰隼以轻疾为妙, ◎《尔雅·释鸟》:鹰隼丑,其飞也翚。◎郭璞注:鼓翅翚翚然疾。◎陆德明《音义》云:“鹰”字或作“應”。隼,西尹反。 其为吾各赋一物,然后乃坐。”俨乃赋犬曰:“守则有威,出则有获,韩卢、宋鹊,书名竹帛。” ◎《广雅·释兽》:韩獹、宋,犬属。◎《疏证》:○《初学记》引《字林》云:獹,韩良犬也。,宋良犬也。○獹,通作“卢”。○《齐风·卢令篇·传》云:卢,田犬也。《秦策》云:譬若驰韩卢而逐蹇兔也。○《少仪》:守犬、田犬,则授摈者,既受乃问犬名。○郑注云:名谓若韩卢、宋鹊之属。○《正义》云:《战国策》云:“韩子卢者,天下之疾犬也。”又魏文帝说诸方物,亦云狗于古则韩卢、宋鹊。则“ ”、“鹊”音同字异耳。《孔丛子·执节篇》:申叔问曰:“犬马之名,皆因其形色而名焉,唯韩卢、宋鹊独否,何也?”子顺答曰:“卢,黑色;鹊,白黑色。” 纯赋席曰:“席以冬设,簟为夏施, ◎《诗·小雅·斯干篇》:下莞上簟,乃安斯寝。◎郑《笺》云:莞,小蒲之席也。竹苇曰簟。 揖让而坐,君子攸宜。”异赋弩曰:“南岳之幹,锺山之铜,应机命中,获隼高墉。” ◎《诗·大雅·皇矣篇》:以伐崇墉。◎《毛传》云:墉,城也。 三人各随其目所见而赋之,皆成而后坐,据大欢悦。 后拜骑都尉,代桓领兵。赤乌四年,随朱然攻魏樊城,建计破其外围,还拜偏将军。魏庐江太守文钦营住六安, 六安,见《孙坚传》。 多设屯砦, 砦,音寨,蒲落也,又垒也,通作“柴”、“寨”。 置诸道要,以招诱亡叛,为边寇害。异乃身率其手下二千人,掩破钦七屯,斩首数百,迁扬武将军。权与论攻战,辞对称意。权谓异从父骠骑将军据曰:“本知季文懀定,见之复过所闻。” ◎赵一清曰:唐人诗有“乖觉”字,即“懀”也。“乖”、“懀”同音,今人习用之,盖吴语也。◎李龙官曰:懀,训闷,训恶,与语意不合,应作“狯”,言其狡狯也。◎弼按:“懀”字疑为“胆”字之误,“定”字属上句读。《朱然传》“临急胆定,尤过绝人”,本传上文“孙权与论攻战,辞对称意”,当亦谓其胆定也。《顾承传》孙权与顾雍书曰“贵孙子直,令问休休,至于相见,过于所闻”,与此传“见之复过所闻”语意相同。若“定”字属下句,似不成语。孙权所以告朱据者,乃嘉奖季文之词,若云狡狯,恐不然也。 十三年,文钦诈降,密书与异,欲令自迎。异表呈钦书,因陈其伪,不可便迎。权诏曰:“方今北土未一,钦云欲归命,宜且迎之。若嫌其有谲者,但当设计网以罗之,盛重兵以防之耳。”乃遣吕据督二万人,与异并力,至北界, ◎胡三省曰:北界,谓魏、吴分界之地,在魏庐江郡南,于吴为北。 钦果不降。建兴元年,迁镇南将军。是岁魏遣胡遵、诸葛诞等出东兴, 东兴,见《魏志·齐王纪》嘉平四年。 异督水军攻浮梁,坏之,魏军大破。 ◎《吴书》曰:异又随诸葛恪围新城, 合肥新城也。 城既不拔,异等皆言宜速还豫章,袭石头城, ◎赵一清曰:○《方舆纪要》卷八十四:石头驿在南昌府章江门外十里,有石头渚。○《水经注》:赣水经豫章郡北,水之西岸有盘石,谓之石头,津步之处。○汪藻曰:自豫章郡绝江而西,有山屹然,并江而出者,石头渚也。阻江负城,十里而近。◎谢鍾英曰:石头,即豫章。◎弼按:此与秣陵之石头城同名异地。 不过数日可拔。 是时吴兵正攻合肥新城,何以云“宜速还豫章”?豫章本为吴地,何以云“袭石头城”?殊不可解。 恪以书晓异,异投书于地曰:“不用我计,而用侯子言!” ◎宋本“侯”作“傒”。江右人曰傒。◎或曰:○《异苑》云:诸葛恪为丹阳太守,猎两山之间,有物如小儿,伸手引人。恪令民去故地,参佐问之,恪曰:“此事在《白泽图》,曰两山之间,有神如小儿,名曰傒。”○此所云“傒子”,疑即用此。 恪大怒,立夺其兵,遂废还建业。 ◎《诸葛恪传》:恪耻城不下,忿形于色。将军朱异有所是非,恪怒,立夺其兵。 太平二年,假节,为大都督,救寿春围,不解。还军,为孙綝所枉害。 ◎孙綝杀异于镬里,见《孙亮传》太平二年。◎《通鉴》:魏甘露二年,吴朱异率三万人进屯安丰,魏兖州刺史州泰击破朱异于阳渊。复遣朱异前解寿春之围。异留辎重于都陆,进屯黎浆,石苞、州泰又击破之。太山太守胡烈以奇兵五千袭都陆,尽焚异资粮。异将余兵食葛叶,走归孙綝。綝使异更死战,异以士卒乏食,不从綝命。綝怒,斩异于镬里。綝既不能拔出诸葛诞,而丧败士众,自戮名将,由是吴人莫不怨之。 ◎《吴书》曰:綝要异相见,将往,恐陆抗止之,异曰:“子通,家人耳, 孙綝字子通。 当何所疑乎!”遂往。綝使力人于坐上取之。异曰:“我吴国忠臣,有何罪乎?”乃拉杀之。
评曰:朱治、吕范以旧臣任用,朱然、朱桓以勇烈著闻,吕据、朱异、施绩咸有将领之才,克绍堂构。若范、桓之越隘, 吕范居处服饰,于时奢靡,谓之越礼。朱桓素气高,耻见部伍,又性护前,耻为人下,皆为隘。 得以吉终,至于据、异无此之尤而反罹殃者,所遇之时殊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