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 卷四十九·吴书四·刘繇太史慈士燮传第四
吴书四
三国志四十九刘繇太史慈士燮传第四 ◎毛本、局本无“第”字,误。◎康发祥曰:刘繇、太史慈、士燮三传,若从《魏志》董卓、袁绍之例,亦应列在《嫔妃传》之后,不应列之于前。且刘繇为刘岱之弟,与袁术、陶谦等一时并见,当载在《魏志》公孙瓒、陶谦之下,不入《吴志》可也。太史慈、士燮皆臣于吴,即与张昭、顾雍等同传可也。三人同传而列于嫔妃之上,是所不解。◎刘咸炘曰:○梁章钜云:《魏志》于三少帝后即继以后妃。《蜀志》亦于后主后即列二主妃子。而《吴志》于嗣主后独为刘、太史、士三传,然后述妃嫔、宗室,不知于例若何也。○尚曰:慈、燮皆仕吴,自当入《吴志》,繇则不可。且列于妃嫔之前,尤为非礼。○案:二说皆非也。断代书必先书所因。刘繇、士燮之于孙氏,犹袁、刘之于曹氏,焉、璋之于季汉也。太史慈则以繇将连书后,此诸传皆本孙氏之臣僚,惟慈本敌人,故附此耳。《魏志》后妃用王朝例,故不在董、袁后。《吴志》则燮以示降,若蜀之二牧,则全境授昭烈,又与绍、表、繇、燮殊,故列于首。虽其用意未善,要非随手无例也。凡一代所因先驱之人,例不在后妃皇子之后,马、班本然。然自后妃立纪,始在所因前耳。◎或曰:三人或为之驱除,或委质未纯,故传列妃嫔之先。
晋平阳侯相 安汉陈寿 撰宋中书侍郎西乡侯 闻喜裴松之 注沔阳卢弼 集解 刘繇传、士燮传 校录:魔纱兔 太史慈 校录:厨房里的大树 复校:擎骥
59.1 刘繇
刘繇字正礼,东莱牟平人也。 ◎《郡国志》:青州东莱郡牟平。◎《一统志》:牟平故城,在今山东登州府黄县东南十五里马岭山。又云在蓬莱东南者为魏以前之故城,在黄县马岭山者为北齐以后之故城。◎沈钦韩曰:○《登州府志》:牟平城在府城东南九十里,汉县,北齐天保元年移县于黄县东南马岭山,此城遂废。◎互见《魏志·何夔传》。 齐孝王少子封牟平侯,子孙家焉。繇伯父宠,为汉太尉。 ◎范《书·刘宠传》:宠字祖荣,东莱牟平人,齐悼惠王之后也。悼惠王子孝王将闾,将闾少子封牟平侯,子孙家焉。◎章怀注:悼惠王肥,高祖子也。◎沈家本曰:○《汉表》:牟平共侯渫,齐孝王子。 ◎《续汉书》曰:繇祖父本,师受经传,博学群书,号为通儒。 ◎范《书·刘宠传》:父丕,博学,号为通儒。◎梁章钜曰:“本”、“丕”字形相近,不能断其孰是。◎周寿昌曰:作“本“字者,避曹丕讳也,与吉平事同。 举贤良方正,为般长, ◎《郡国志》:青州平原郡般。◎《一统志》:般县故城,今山东济南府德平县东北。◎互见《魏志·公孙瓒传》“槃河”注,又见《荀彧传》注引《祢衡传》注。 卒官。宠字祖荣, 范《书》作“荣祖”。 受父业,以经明行修,举孝廉,光禄大夫察四行, ◎沈家本曰:“大夫”二字疑衍。◎弼按:○沈说是。○《宋书·百官志上》云:汉东京三署郎有行应四科者,岁举茂才二人,四行二人。及三署郎罢,省光禄勋,犹依旧举四行,衣冠子弟充之。三署者,五官署、左署、右署也,各置中郎将以司之。郡举孝廉以补三署郎。 除东平陵令。 济南郡治东平陵,详见《魏志·武纪》卷首。 视事数年,以母病弃官, ◎惠栋曰:○《续汉书》云:是时民俗奢泰,宠到官躬俭,训民以礼,上下有序,都鄙有章。视事数年,以母病弃官归。 百姓士民攀舆拒轮,充塞道路,车不得前,乃止亭,轻服潜遁,归修供养。后辟大将军府,稍迁会稽太守, ◎范《书·宠传》:四迁为豫章太守,又三迁拜会稽太守。 正身率下,郡中大治。征入为将作大匠。山阴县民去治数十里 冯本、毛本“民”作“氏”。 有若邪中在山谷间, ◎范《书·宠传》:山阴县有五六老叟,尨眉皓发,自若邪山谷间出。◎章怀注:若邪在今越州会稽县东南也。◎《一统志》:若邪山在浙江绍兴府会稽县南四十四里,若耶溪在会稽县东南二十八里若耶山下,北流入镜湖。◎《寰宇记》:若邪溪,古欧冶子铸剑之所。◎赵一清曰:“中”字疑衍。 五六老翁年皆七八十,闻宠迁,相率共送宠,人赍百钱。宠见,劳来曰:“父老何乃自苦远来!”皆对曰: “山谷鄙老,生未尝至郡县。 范《书》作“山谷鄙生,未尝识郡朝”。《通鉴》同。 他时吏发求不去,民间或夜不绝犬吠, 宋本、冯本、官本“犬”作“狗”。 竟夕民不得安。 范《书》作“他守时吏发求民间,至夜不绝,或狗吠竟夕,民不得安”。《通鉴》同。 自明府下车以来,狗不夜吠,吏稀至民间,年老遭值圣化, 范《书》“化”作“明”,《通鉴》同。 今闻当见弃去,故戮力来送。” 范《书》作“故自扶奉送”,《通鉴》同。 宠谢之,为选受一大钱, ◎胡三省曰:今越州城西四十五里钱清镇,即父老送宠处。◎《一统志》:钱清镇在今浙江绍兴府山阴县西五十里。 故会稽号宠为取一钱太守。其清如是。宠前后历二郡,入居九列, ◎宋本“入”作“八”。九列,九卿也。◎范《书·宠传》:征为将作大匠,转为宗正、大鸿胪,又拜将作大匠,复为宗正。◎又云:累登卿相。 四登三事。 ◎三事,三公也。◎范《书·宠传》:延熹四年,代黄琼为司空。建宁元年,代王畅为司空,频迁司徒、太尉。 家不藏贿, 范《书》作“家无货积”。 无重宝器,恒菲饭食, 宋本“饭”作“饮”。菲,薄也。 薄衣服,弊车羸马,号为窭陋。三去相位,辄归本土。往来京师,常下道脱骖过,人莫知焉。宠尝欲止亭,亭吏止之曰:“整顿传舍,以待刘公,不可得止。”宠因过去。其廉俭皆此类也。以老病卒于家。 ◎范《书·宠传》:弟方,官至山阳太守。方有二子,岱字公山,繇字正礼,兄弟齐名称。 繇兄岱,字公山,历位侍中、兖州刺史。 岱事见《魏志·武纪》初平元年、三年。 ◎《续汉书》曰:繇父舆,一名方,山阳太守。岱、繇皆有俊才。◎《英雄记》称岱孝悌仁恕,以虚己受人。
繇年十九, 宋本无“年”字。 从父韪为贼所劫质,繇篡取以归,由是显名。举孝廉,为郎中,除下邑长。 下邑,见《魏志·臧洪传》。时选三署郎补县长,琅邪赵昱为(吕)〈莒〉长,东莱刘繇下邑长,东海王朗菑丘长,臧洪即丘长。 时郡守以贵戚托之,遂弃官去。州辟部济南, ◎《续百官志》“诸郡常以八月巡行,所部郡国皆有从事史”,所谓部郡国从事也。此盖青州刺史所辟。◎《蜀志·费诗传》:左迁部永昌从事。◎胡三省曰:为益州刺史部从事,部永昌郡。◎此云“州辟部济南”者,盖青州刺史部从事,部济南也。 济南相中常侍子,贪秽不循, ◎官本《考证》曰:《册府》“循”作“脩”。◎弼按:作“循”亦可通。◎沈均瑲曰:郝《书》作“贪秽不法”。《通志》“循”下有“法”字。 繇奏免之。平原陶丘洪荐繇, 陶丘洪事见《魏志·荀攸传》注引《汉末名士录》,又见《华歆传》。 欲令举茂才。刺史曰:“前年举公山,奈何复举正礼乎?”洪曰:“若明使君用公山于前,擢正礼于后,所谓御二龙于长涂,骋骐骥于千里,不亦可乎!”会辟司空掾,除侍御史,不就。避乱淮浦,诏书以为扬州刺史。时袁术在淮南,繇畏惮,不敢之州。欲南渡江,吴景、孙贲迎置曲阿。 曲阿,见《孙策传》。 术图为僣逆,攻没诸郡县。繇遣樊能、张英屯江边以拒之。以景、贲术所授用,乃迫逐使去。于是术乃自置扬州刺史,与景、贲并力攻英、能等,岁余不下。 ◎《孙策传》:先是刘繇为扬州刺史,州旧治寿春,寿春术已据之,繇乃渡江治曲阿。时吴景尚在丹阳,孙策从兄贲又为丹阳都尉,繇至皆迫逐之。繇遣樊能、张英等拒术,术自用故吏琅邪惠衢为扬州刺史,更以景、贲等击英,连年不克。◎此事《通鉴》编入汉献帝兴平元年。 汉命加繇为牧,振武将军, ◎范《书·刘宠传》:兴平中,繇为杨州牧、振威将军。时袁术据淮南,繇乃移居曲阿。值中国丧乱,士友多南奔,繇携接收养,与同优剧,甚得名称。袁术遣孙策攻破繇,因奔豫章,病卒。◎《魏志·荀彧传》:兴平二年,太祖欲取徐州,彧曰:“先破吕布,然后南结扬州,共讨袁术。”◎胡三省曰:谓南结刘繇也。 众万余人, 宋本作“众数万人”。 孙策东渡,破英、能等。 ◎《孙坚传》注引《江表传》曰:策渡江攻刘繇牛渚营,尽得邸阁粮谷、载具,是岁兴平二年也。时彭城相薛礼、下邳相笮融依繇为盟主,礼据秣陵城,融屯县南,策皆击破之。 繇奔丹徒, ◎丹徒,见《孙策传》。◎赵一清曰:○《方舆纪要》卷二十五:丹阳县治西南有故城址曰刘繇城,相传繇所筑也。 ◎袁宏《汉纪》曰:刘繇将奔会稽, 会稽见《孙坚传》。 许子将曰: ◎许劭事见《魏志·武纪》卷首注引《世语》,又见《和洽传》注引《汝南先贤传》。◎范《书·许劭传》:劭字子将,汝南平舆人。少峻名节,好人伦,多所赏识,若沛国樊子昭、和阳士者,并显名于世。避地到广陵,徐州刺史陶谦礼之甚厚。劭不自安,复投扬州刺史刘繇于曲阿。及孙策平吴,劭与繇南奔豫章而卒,时年四十六。 “会稽富实,策之所贪,且穷在海隅,不可往也。 冯本“往”作“生”,误。 不如豫章, 豫章,见《孙策传》。 北连豫壤,西接荆州。若收合吏民,遣使贡献,与曹兖州相闻,虽有袁公路隔在其间,其人豺狼,不能久也。 ◎胡三省曰:豫章在大江东南,豫、兖之壤在淮北,袁术时据九江、庐江之间,故云隔在其中。 足下受王命,孟德、景升必相救济。”繇从之。 遂溯江南保豫章,驻彭泽。 ◎《郡国志》:扬州豫章郡彭泽。◎《一统志》:彭泽故城,今江西九江府湖口县东南三十里。◎洪亮吉曰:《吕范传》“范为彭泽太守,屯柴桑”,盖权宜所立。后范领丹阳太守,此郡即省。◎赵一清曰:○《寰宇记》卷一百六云:刘繇城在南昌县东北三十八里,孙策略地于曲阿,攻刘繇,败奔豫章,筑城自保,今人号为刘繇城。 笮融先至,杀太守朱晧, ◎笮融事见《孙策传》注引《江表传》。◎范《书·朱儁传》:儁子皓,亦有才行,官至豫章太守。 ◎笮,音壮力反。 ◎李贤曰:笮,音侧格反。 ◎《献帝春秋》曰:是岁,繇屯彭泽,又使融助晧讨刘表所用太守诸葛玄。 诸葛玄事见《蜀志·诸葛亮传》及注引《献帝春秋》。 许子将谓繇曰: “笮融出军,不顾命名义者也。 ◎官本《考证》曰:《册府》无“命”字。◎弼按:《通鉴》亦无“命”字。 朱文明善推诚以信人, ◎胡三省曰:朱晧字文明。◎惠栋曰:晧字文渊,见《献帝春秋》。 宜使密防之。”融到,果诈杀皓,代领郡事。 代领豫章郡事也。豫章太守更迭始末,详见《孙策传》注。 入居郡中。繇进讨融,为融所破,更复招合属县,攻破融。融败走入山,为民所杀,繇寻病卒,时年四十二。 ◎赵一清曰:○《水经·沔水注》:毗陵县,旧会稽之属县也。丹徒县北二百步有故城,本毗陵郡治,旧去江三里,岸稍毁,遂至城下。城北有刘繇墓。沦于江,江即北江也。
笮融者,丹阳人,初聚众数百,往依徐州牧陶谦。谦使督广陵、彭城运漕, 范《书·陶谦传》作“谦使督广陵、下邳、彭城运粮”,《通鉴》同。 遂放纵擅杀,坐断三郡委输以自入。 ◎三郡,广陵、下邳、彭城也。◎陈景云曰:上言“广陵、彭城”,下言“三郡”,殊不相应。《后汉书》“广陵”下有“下邳”二字,疑此脱。◎胡三省曰:○断,读曰短。流所聚曰委。○毛晃曰:凡以物送之曰输,则音平声;指所送之物曰输,则音去声。委输之委,亦音去声。 乃大起浮图祠, ◎范《书》“祠”作“寺”。◎章怀注:浮屠,佛也。◎范《书·西域传》:天竺国修浮图道,不杀伐,遂以成俗。◎赵一清曰:○《晋书·佛图澄传》:石季龙著作郎王度曰:“佛,外国之神,非诸华所应祠奉。汉代初传其道,惟听西域人得立寺都邑,以奉其神,汉人皆不出家。魏承汉制,亦循前轨。” 以铜为人,黄金涂身,衣以锦采,垂铜槃九重,下为重楼阁道,可容三千余人,悉课读佛经,令界内及旁郡人有好佛者听受道,复其他役以招致之,由此远近前后至者五千余人户。 “人”、“户”二字必有一衍。《通鉴》作 “招致旁郡好佛者至五千余户”。 每浴佛, ◎胡三省曰:释氏谓佛以四月八日生,事佛者以是日为浴佛会。 多设酒饭,布席于路,经数十里,民人来观及就食且万人,费以巨亿计。 ◎胡三省曰:巨亿计,言以亿亿计也。 曹公攻陶谦,徐土搔动, ◎或曰:骚,此书多作 “搔”,古字通。 融将男女万口,马三千匹,走广陵,广陵太守赵昱 赵昱事见《魏志·陶谦传》。 待以宾礼。先是,彭城相薛礼为陶谦所偪,屯秣陵。融利广陵之众,因酒酣杀昱, ◎官本《考证》曰:监本误作“阻诛杀昱”。 放兵大略,因载而去。 ◎或曰:因载,疑 “囤载”之误。 过杀礼,然后杀晧。 ◎或曰:至杀晧而止,此以前接后法也。
后策西伐江夏, 监本误作“路住江夏”。 还过豫章,收载繇丧,善遇其家。王朗遗策书曰:“刘正礼昔初临州,未能自达,实赖尊门为之先后,用能济江成治,有所处定。践境之礼,感分结意,情在终始。后以袁氏之嫌,稍更乖剌。 ◎顾千里曰:剌,音辣,与刺字不同。 更以同盟,还为雠敌,原其本心,实非所乐。康宁之后,常愿渝平更成,复践宿好。一尔分离,款意不昭,奄然殂陨,可为伤恨!知敦以厉薄,德以报怨,收骨育孤,哀亡愍存,捐既往之猜,保六尺之托,诚深恩重分,美名厚实也。昔鲁人虽有齐怨,不废丧纪,《春秋》善之,谓之得礼, 鲁桓公为齐所杀,桓公之丧至自齐,鲁人葬桓公,事见《左传》。 诚良史之所宜藉,乡校之所叹闻。正礼元子,致有志操,想必有以殊异。威盛刑行,施之以恩,不亦优哉!”
繇长子基,字敬舆,年十四,居繇丧尽礼,故吏馈饷,皆无所受。 ◎《吴书》曰:基遭多难,婴丁困苦,潜处味道,不以为戚。与群弟居, 冯本“群”作“详”,误。 常夜卧早起,妻妾希见其面。诸弟敬惮,事之犹父。不妄交游,门无杂宾。 姿容美好,孙权爱敬之。权为骠骑将军,辟东曹掾,拜辅义校尉、建忠中郎将。 ◎洪饴孙曰:辅义校尉一人,建忠中郎将一人,均吴置。 权为吴王,迁基大农。 ◎钱大昭曰:“大”下疑有“司”字。虞翻、张温传并作“大司农”。〖梁章钜说同。〗◎近人某氏藏燉煌出土旧钞《吴志》残卷跋云:大农刘基,旧钞作“大农”,刊本皆误作“大司农”。大农,汉官名。大司农,魏官名。吴承汉制,不沿魏称云云。◎弼按:○建安十八年,魏国初置大农,〖《魏都赋》注。〗《魏志·文纪》“黄初元年,改为大司农”,是大司农为魏官名诚然。○然《续百官志》:大司农,卿,一人,中二千石。○应劭《汉官仪》云:大司农,古官也。初,秦置治粟内史,掌谷货,汉因之。景帝更名大农令,武帝更名大司农,王莽改曰羲和,又改为纳言。东汉复为大司农。是大司农实为汉官也。《吴志·刘繇传》迁刘基为大农,虞翻、张温传并作“大司农”,《楼玄传》亦云“入为大司农”,是吴官名亦实为大司农也。是汉、魏、吴官名皆名曰大司农,不如某氏所云也。汉大司农见于范《书》纪、传者极多,不可胜举。某氏云汉官名大农,误。 权尝宴饮,骑都尉虞翻醉酒犯忤,权欲杀之,威怒甚盛,由基谏争,翻以得免。 详见《虞翻传》。 权大暑时,尝于船中宴饮,于船楼上值雷雨,权以盖自覆,又命覆基,余人不得也。其见待如此。徙郎中令。权称尊号,改为光禄勋,分平尚书事。 ◎或曰:分平尚书事,若后之同平章事。 年四十九卒。后权为子霸纳基女,赐第一区,四时宠赐,与全、张比。基二弟,铄、尚,皆骑都尉。
59.2 太史慈
太史慈 ◎胡三省曰:太史以官为氏。 字子义,东莱黄人也。 东莱郡治黄,今山东登州府黄县东南,见《魏志·臧洪传》。◎赵一请曰:○《方舆纪要·三十六》:故黄县在登州府黄县东十五里,一名东黄城,即古莱子国都也。后汉为东莱郡治。 少好学,仕郡奏曹史。 ◎《续百官志》:郡置诸曹掾史,诸曹略如公府曹。◎弼按:公府者,三公府也。三公有奏曹,主奏议事。 会郡与州有隙, 东莱郡守与青州刺史也。 曲直未分,以先闻者为善。时州章已去,郡守恐后之,求可使者。慈年二十一,以选行,晨夜取道,到洛阳,诣公车门, ◎《续百官志》:公车司马令,一人,掌宫阙南门,凡吏民上章,四方贡献及征诣公车者。 见州吏始欲求通。慈问曰: ◎冯本“慈”作“態”。◎孙志祖曰:言其状始欲求通也。◎弼按:以作“慈”为是。 “君欲通章邪?”吏曰:“然。”问:“章安在?”曰:“车上。”慈曰: “章题署得无误邪? ◎沈钦韩曰:○蔡邕《独断》:凡群臣上书于天子者,有四名。一曰章,需头称稽首上书,谢恩陈事,诣阙通者也。凡章表皆启封,其言密事得皁囊盛。◎又曰:○《释名》:书文书检曰署。〖检,禁也。禁闭诸物不得开露也。〗署,予也。题所予者官号也。 取来视之。”吏殊不知其东莱人也,因为取章。慈已先怀刀,便截败之。吏踊跃大呼,言:“人坏我章!”慈将至车间,与语曰:“向使君不以章相与,吾亦无因得败之,是为吉凶祸福等耳,吾不独受此罪。岂若默然俱出去,可以存易亡,无事俱就刑辟。”吏言:“君为郡败吾章,已得如意,欲复亡为?”慈答曰:“初受郡遣,但来视章通与未耳。吾用意太过,乃相败章。今还,亦恐以此见谴怒,故俱欲去尔。”吏然慈言,即日俱去。慈既与出城,因遁还通郡章。州家闻之,更遣吏通章, 冯本“通”作“有”,误。 有司以格章之故不复见理,州受其短。由是知名,而为州家所疾,恐受其祸,乃避之辽东。
北海相孔融闻而奇之,数遣人讯问其母,并致饷遗。时融以黄巾寇暴,出屯都昌, ◎北海国治剧,今山东青州府昌乐县西五十五里,见《魏志·武纪》建安三年。孔融盖移屯都昌。◎《郡国志》:青州北海国都昌。◎《一统志》:都昌故城,今山东莱州府昌邑县西二里。◎范《书·孔融传》:时黄巾复来侵暴,融乃出屯都昌。◎章怀注:都昌县属北海郡,故城在今青州临朐县东北。◎王先谦曰:今莱州府昌邑县西二里,汉青州北海国都昌县也。若青州临朐县东北之都昌,乃后魏青州北海郡属,章怀盖误。◎谢鍾英曰:○都昌,《郡国志》北海郡治。○《水经注》:潍水又东北迳都昌故城东,又东北入于海。○鍾英案:沈《志》云北海都昌寄治州下,盖刘宋时寄治,非魏制也。◎弼按:○《郡国志》:青州北海国治剧。谢云治都昌,或因沈《志》北海太守都昌而误。◎赵一清曰:○《方舆纪要》卷三十六:都昌城在莱州府昌邑县西,汉县,属北海郡。今城南五里有大营城,北五里有小营城,俗为大营、小营二村,相传即孔融与黄巾相拒处。 为贼管亥所围。慈从辽东还,母谓慈曰:“汝与孔北海未尝相见,至汝行后,赡恤殷勤,过于故旧,今为贼所围,汝宜赴之。”慈留三日,单步径至都昌。 自黄县至都昌,约三百六十里。 时围尚未密,夜伺间隙,得入见融,因求兵出斫贼。融不听,欲待外救。外救未有至者, 陈本无下“外救”二字,误。 而围日逼。融欲告急平原相刘备,城中人无由得出,慈自请求行。融曰:“今贼围甚密,众人皆言不可,卿意虽壮,无乃实难乎?”慈对曰:“昔府君倾意于老母,老母感遇,遣慈赴府君之急,固以慈有可取,而来必有益也。今众人言不可,慈亦言不可,岂府君爱顾之义,老母遣慈之意邪?事已急矣,愿府君无疑。”融乃然之。于是严行蓐食,须明,便带鞬摄弓上马,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右属櫜鞬。◎杜注:鞬以受弓。 将两骑自随,各作一的持之,开门直出。外围下左右人并惊骇,兵马互出。慈引马至城下堑内,植所持的各一,出射之,射之毕,径入门。明晨复如此,围下人或起或卧,慈复植的,射之毕,复入门。明晨复出如此,无复起者,于是下鞭马直突围中驰去。 ◎康发祥曰:此段序事中著径入门句,又著复入门句,又两着明晨复如此句,以故围者不疑。时或起或卧,旋无复起者,而慈得以鞭马突围驰去也。慈固妙人,而承祚叙事亦复有雕起鹘落之观,洵是妙文。◎或曰:此所谓未起意先改也,无人態妙为写出,或起或卧,妙尽情理。 比贼觉知,慈行已过,又射杀数人,皆应弦而倒,故无敢追者。遂到平原,说备曰:“慈,东莱之鄙人也,与孔北海亲非骨肉,比非乡党, ◎比,紧邻之称也。◎《周礼·地官》:五家为比,使之相保,无比为闾,使之相受。 特以名志相好,有分灾共患之义。今管亥暴乱,北海被围,孤穷无援,危在旦夕。以君有仁义之名,能救人之急,故北海区区,延颈恃仰,使慈冒白刃,突重围,从万死之中自托于君,惟君所以存之。”备敛容答曰:“孔北海知世间有刘备邪!”即遣精兵三千人随慈。 ◎范《书·孔融传》:融逼急,乃遣东莱太史慈求救于平原相刘备。备惊曰:“孔北海乃复知天下有刘备邪!”即遣兵三千救之。◎弼按:○《蜀志·先主传》:先主领平原相,自有兵千余人,及幽州乌丸杂胡骑,又略得饥民数千人。○据《先主传》所云,安得有精兵三千救北海之围?或张大其词耳。 贼闻兵至,解围散走。融既得济,益奇贵慈,曰:“卿,吾之少友也。” ◎刘家立曰:少,疑作“小”。 事毕,还启其母,母曰:“我喜汝有以报孔北海也。” ◎或曰:东汉名士风流,如是如是,子义尤杰出者,不在李元礼之下,若许子将之辈瞠乎后矣。
扬州刺史刘繇与慈同郡, 同为东莱人。 慈自辽东还, 慈自辽东归,邴原以刘政付慈,见《邴原传》。 未与相见,暂渡江到曲阿见繇,未去,会孙策至。或劝繇可以慈为大将军, “大”字疑衍,或衍“军”字。《通鉴》作“或劝繇可以慈为大将”。 繇曰:“我若用子义,许子将不当笑我邪?” ◎胡三省曰:以其核论人品也。◎或曰:徇名用人,丑习可嗤。浊流之投,亦是千古快事。 但使慈侦视轻重。 ◎胡三省曰:值,丑正翻,候视也。 时独与一骑 官本“一”作“二”,误,各本皆作“一”,《通鉴》同。 卒遇策。 ◎《通鉴》作“卒遇策于神亭”。◎胡三省曰:卒,读曰猝。 策从骑十三, 从,才用反。 皆韩当、宋谦、黄盖辈也。 《通鉴》作“皆坚旧将辽西韩当、零陵黄盖辈也”。 慈便前斗,正与策对。策刺慈马,而擥得慈项上手戟, ◎胡三省曰:刺,七亦翻。擥与揽同。 慈亦得策兜鍪。 ◎《广雅》:兜鍪谓之胄。◎《说文》:胄,兜鍪首镫也。◎《左传》:邾人获公胄。◎杜注:胄,兜鍪也。◎《御览·三百五十六》引《献帝春秋》曰:孙策获太史慈,谓曰:“孤昔与卿神亭之役,若为卿先,如何?”慈曰:“不敢面欺,若兜鍪带不断,未可量也。”◎又引《吴志》曰:太史慈与孙策战于神亭,策得慈兜鍪。◎弼按:此引《吴志》与本传相反,疑误。 会两家兵骑并各来赴,于是解散。 ◎胡三省曰:若隆技击,则慈、策適相当耳。然慈终困于策,何也?
慈当与繇俱奔豫章,而遁于芜湖, ◎“当”字疑误。◎《郡国志》:扬州丹阳郡芜湖。◎胡三省曰:○春秋吴鸠兹之地。○宋白曰:以其地卑,畜水非深而生芜藻,故曰芜湖。◎《一统志》:芜湖故城,今安徽太平府芜湖县东。 亡入山中,称丹阳太守。是时,策已平定宣城以东,惟泾以西六县未服。 ◎毛本“惟”作“推”,误。宣城、泾,均见《孙策传》。◎胡三省曰:芜湖、泾县皆属丹阳郡。宣城县,前汉亦属丹阳,后汉省。晋太康元年,分丹阳立宣城郡,复置县属焉。 慈因进住泾县,立屯府,大为山越所附。 ◎胡三省曰:山越,越民依阻山险而居者。 策躬自攻讨,遂见囚执。策即解缚,捉其手曰:“宁识神亭时邪? ◎胡三省曰:神亭在今镇江府丹阳县界。◎沈钦韩曰:○古神亭在润州延陵县西北二十五里。○《元丰九域志》:省延陵县为镇。延陵镇在丹阳县南三十五里。◎《一统志》:在今镇江府金坛县西北。 若卿尔时得我云何?”慈曰:“未可量也。” ◎胡三省曰:量,音良。 策大笑曰:“今日之事,当与卿共之。” ◎《吴历》云:慈于神亭战败,为策所执。策素闻其名,即解缚请见,咨问进取之术。慈答曰:“破军之将,不足与论事。”策曰:“昔韩信定计于广武, ◎《史记·淮阴侯传》:成安君不用广武君策,汉兵夹击,大破虏赵军,斩成安君。韩信令军中毋杀广武君,有缚广武君而致戏下者,信解其缚,东乡对,西乡对,师事之。 今策决疑于仁者,君何辞焉?”慈曰:“州军新破,士卒离心,若傥分散,难复合聚;欲出宣恩安集,恐不合尊意。”策长跪答曰:“诚本心所望也。明日中,望君来还。”诸将皆疑,策曰:“太史子义,青州名士,以信义为先,终不欺策。”明日,大请诸将,豫设酒食,立竿视影。日中而慈至,策大悦,常与参论诸军事。◎臣松之案:《吴历》云慈于神亭战败,为策所得,与本传大异,疑为谬误。 ◎杭世骏曰:○《卮林》云:慈若于神亭见囚,而策方解缚,而遽云宁识神亭,何其仓促不次?又当言今日得我云何,不宜言尔时也。按《吕范传》,范从孙策攻太史慈于勇里,乃知神亭时慈获策兜鍪,而勇里时策致慈缧绁也。裴盖未之深核也。◎弼按:神亭在今江苏金坛,勇里在今安徽泾县。神亭之役,刘繇尚在曲阿,勇里之战,慈乃为策所败。裴注指《吴历》之误,诚是。《卮林》谓之深核,失之。 ◎《江表传》曰:策问慈曰:“闻卿昔为太守劫州章,赴文举,请诣玄德,皆有烈义,天下智士也,但所托未得其人。 宋本“人”下有“耳”字,《通鉴》同。 射钩斩祛, ◎齐管仲射桓公中钩,晋寺人披斩文公之祛,俱见《左传》。◎杜注:祛,袂也。 古人不嫌。孤是卿知己,勿忧不如意也。”出教曰:“龙欲腾翥,先阶尺木者也。” ◎元本、官本“木”作“水”。◎梁章钜曰:当作“木”。○《酉阳杂俎》云:龙头上有一木,如博山形,名尺木。龙无尺木不能升天。 即署门下督, 讨逆将军之门下督也。 还吴授兵,拜折冲中郎将。 ◎洪饴孙曰:折冲中郎将,一人,吴置。 后刘繇亡于豫章,士众万余人未有所附,策命慈往抚安焉。 ◎《通鉴》:会刘繇卒于豫章,士众万余人,欲奉豫章太守华歆为主。歆以为因时擅命,非人臣所宜。众守之连月,卒谢遣之。其众未有所附,策命太史慈往抚安之。◎刘咸圻曰:遥接《繇传》,此即合传之故。 ◎《江表传》曰:策谓慈曰:“刘牧往责吾为袁氏攻庐江, ◎胡三省曰:刘繇奉王命牧扬州,故以称之。 其意颇猥,理恕不足。何者?先君手下兵数千余人,尽在公路许。孤志在立事,不得不屈意于公路,求索故兵,再往才得千余人耳。仍令孤攻庐江,尔时事势,不得不为行。但其后不达臣节, 宋本“达”作“遵”,《通鉴》同。 自弃作邪僭事,谏之不从。丈夫义交,苟有大故,不得不离,孤交求公路及绝之本末如此。今刘繇丧亡,恨不及其生时与共论辩。今儿子在豫章,不知华子鱼待遇何如,其故部曲复依随之否?卿则州人, 太史慈与刘繇同为青州东莱人。 昔又从事,宁能往视其儿子,并宣孤意于其部曲?部曲乐来者便与俱来,不乐来者且安慰之。并观察子鱼所以牧禦方规何似, 《通鉴》“禦”作“御”。 视庐陵、鄱阳人民亲附之否?卿手下兵,宜将多少,自由意。” 《通鉴》作“卿须几兵,多少随意”。 慈对曰:“慈有不赦之罪,将军量同桓、文,待遇过望。古人报主以死, 冯本“主”作“生”,误。 期于尽节,没而后已。今并息兵,兵不宜多,将数十人,自足以往还也。” 左右皆曰:“慈必北去不还。”策曰:“子义舍我,当复与谁?” 《通鉴》 “与”作“从”。 饯送昌门, ◎胡三省曰:○《孙权记》注曰:吴西郭门曰阊门,夫差作,以天门通阊阖,故名之。后春申君改曰昌门。 把腕别曰:“何时能还?”答曰:“不过六十日。”果如期而反。 ◎《江表传》曰:策初遣慈,议者纷纭,谓慈未可信,或云与华子鱼州里, 华歆青州平原高唐人,与太史慈同州里。 恐留彼为筹策,或疑慈西托黄祖,假路还北,多言遣之非计。策曰:“诸君语皆非也,孤断之详矣。太史子义虽气勇有胆烈,然非纵横之人。其心有士谟,志经道义,贵重然诺, ◎胡三省曰:然,是也,决辞也。诺,应也,许辞也。重,不轻也。 一以意许知己,死亡不相负,诸君勿复忧也。”慈从豫章还,议者乃始服。慈见策曰:“华子鱼良德也,然非筹略才,无他方规,自守而已。又丹阳僮芝 ◎胡三省曰:○僮,姓也。○《风俗通》:汉有交趾刺史僮尹。○一曰“僮”即“童”也,颛顼子老童之后,或从人。 自擅庐陵, 庐陵,见《孙策传》。 诈言被诏书为太守。鄱阳民帅别立宗部,阻兵守界,不受子鱼所遣长吏,言‘我以别立郡,须汉遣真太守来,当迎之耳’。子鱼不但不能谐庐陵、鄱阳,近自海昏有上缭壁,有五六千家相结聚作宗伍,惟输租布于郡耳, ◎海昏、上缭,均见《孙策传》。◎胡三省曰:○宗部即江南宗贼也。海昏县属豫章郡,时县民数千自相结聚作宗伍,壁于上缭。○《水经注》:缭水导源建昌县,汉元帝永光二年分昏昬立。(僚)〈缭〉水又东迳新吴县,汉中平中立。(僚)〈缭〉水又迳海昬县,谓之上(僚) 〈缭〉水。○缭,读曰僚。 发召一人遂不可得,子鱼亦睹视之而已。”策拊掌大笑, 冯本“拊”作“附”,误。 仍有兼并之志矣。 《通鉴》“仍”作“遂”,《册府》作“乃”。 顷之,遂定豫章。
刘表从子磐,骁勇,数为寇于艾、西安诸县。 ◎《郡国志》:扬州豫章郡艾。◎刘昭注:○《左传·哀公二十年》:吴公子庆忌所居。◎《一统志》:艾县故城,今江西南昌府义宁州西。《新志》在州西百里龙冈坪,故城犹存。◎《宋书·州郡志》:豫章太守豫宁侯相,汉献帝建安中立。吴曰要安。〖◎弼按:要,当作“西”。〗晋武帝太康元年更名。◎《水经注·赣水注》:循水出艾县西,东北迳豫章县,故西安也。晋太康元年更从今名。◎《寰宇记》:后汉建安中,分海昬立西安县。晋太康元年,改为豫宁。◎《一统志》:豫宁故城,今江西南昌府武宁县西。◎谢鍾英曰:《潘璋传》“璋迁豫章西安长”,即此。◎赵一清曰:○《方舆纪要》卷八十四:艾城在南昌府宁州西百里,地名龙冈坪。《左传》“吴公子庆忌出居于艾”,即此。西安,今武宁县,建安中分建昌县置。又太史城在奉新县西二十里。城周围三里,西南有城角山,东南有盘山,北枕江水。其地险固,基址尚存。○《寰宇记》卷一百六:幕浮山一名募阜山,在洪州分宁县西一百九十里,高一千余丈,周围一百二十里。太史慈拒刘磐于此山,置营幕,乃名焉。○又《方舆纪要》:建昌县东四里有镇边营,汉建安八年太史慈筑以拒刘磐。◎谢鍾英曰:浮幕山在南昌府义宁州西北百九十里,接湖北通城、湖南平江界,周围数百里。 策于是分海昬、建昌左右六县, 海昏,见《孙策传》。建昌,见《孙权传》黄龙七年。◎《郡国志》:豫章郡建昌。永元十六年,分海昏置。◎王先谦曰:○《寰宇记》有太史城,在新奉县西四十里,太史慈创置,周迴三里,西南有城角山,东南有盘山,北枕江水。其地险固,基址尚存。盖即建昌故城也。《晋志》因。○《一统志》:故城,今南昌府奉新县西。◎邹安鬯云:今奉新县西百四十里,谢云即太史城。 以慈为建昌都尉,治海昬,并督诸将拒磐。磐绝迹不复为寇。
慈长七尺七寸,美须髯,猿臂善射,弦不虚发。尝从策讨麻保贼, ◎《通鉴》:建安十一年,孙权击山贼麻保二屯,平之。◎胡三省曰:○《水经注》:江水过陆口而东,左得麻屯口,南直蒲圻洲,水北入百有余里,吴所屯也。 贼于屯里缘楼上行詈,以手持楼棼, ◎班固《两都赋》:虹霓回带于棼楣。◎章怀注:○《说文》曰:棼,栋也。○《尔雅》曰:楣,谓之梁。○郭璞云:门户上横梁也。◎蒋超伯曰:○栋谓之桴。○何晏《景福殿赋》:双枚既修,重桴乃饰。○又谓之“棼”。○《广韵》:棼,复屋栋也。◎潘眉曰:许慎解棼“复屋栋也”,徐锴读若曾参之参。 慈引弓射之, 监本、官本“引”作“以”,误。 矢贯手著棼,围外万人莫不称善。其妙如此。曹公闻其名,遗慈书,以箧封之,发省无所道,而但贮当归。 ◎谓其当北归青州也。◎韩菼曰:子义故多知己,郡守知之,孔北海知之,孙郎知之,孟德亦知之,复何恨! 孙权统事,以慈能制磐,遂委南方之事。年四十一,建安十一年卒。 ◎《吴书》曰:慈临亡,叹息曰:“丈夫生世,当带七尺之剑,以升天子之阶。今所志未从,奈何而死乎!” 陈本无“乎”字,误。 权甚悼惜之。 子亨, 冯本、监本“亨”作“享”,注同。 官至越骑校尉。 ◎《吴书》曰:亨字元复,历尚书、吴郡太守。
59.3 士燮
士燮 元本、冯本、吴本“燮”作“爕”,误。 字威彦,苍梧广信人也。 ◎交州苍梧郡治广信,今广西梧州府苍梧县治,见《魏志·陶谦传》注引《吴书》。◎赵一清曰:○《方舆纪要》卷一百八:梧州府苍梧县,汉置广信郡,今府治东有广信故城。 其先本鲁国汶阳人, ◎《郡国志》:豫州鲁国汶阳。◎《一统志》:汶阳故城,今山东兖州府宁阳县东北。 至王莽之乱,避地交州。六世至燮父赐,桓帝时为日南太守。 交州日南郡治西卷,今越南归仁、富安、广和、平顺四道,见《魏志·陈留王纪》咸熙元年。 燮少游学京师,事颍川刘子奇, ◎局本“川”作“州”,误。◎范《书·刘陶传》:陶字子奇,一名伟,颍川定陵人,济北贞王渤之后。陶明《尚书》、《春秋》,为之训诂。推三家《尚书》及古文,是正文字三百余事,名曰《中文尚书》。灵帝诏陶次第《春秋条例》。 治《左氏春秋》。 ◎《释文·序录》:士燮注《春秋经》十一卷。◎《隋书·经籍志》:《春秋经》十三卷,吴卫将军士燮注。◎《唐经籍志》:《春秋经》十一卷,士燮撰。◎《唐艺文志》:士燮注《春秋经》十一卷。◎侯康《补三国艺文志》引眉山李氏《古经后序》,谓士燮注《春秋经》与《公》、《谷》卷数相同,疑为注《公》、《谷》。◎姚振宗《隋志考证》驳之,云:士燮于桓、灵时师刘陶治《左氏春秋》,本传言之甚详。《释文》亦载是书于《左氏传》家,其事本甚分明,勿庸疑惑。《隋志》十三卷,《释文》、《唐志》、《通志略》皆十一卷,篇卷分合不一,故著录亦互有不同,斯常有之事,亦勿庸深究,不必疑此十一卷为《公》、《谷》之经。◎《隋志》:梁有士燮《集》五卷,亡。 察孝廉,补尚书郎,公事免官。父赐丧阕后, 阕,音缺,终也,止也。 举茂才,除巫令, 巫县,今四川夔州府巫山县东,详见《蜀志·先主传》章武元年。 迁交阯太守。 交阯郡治龙编,今广西太平府凭祥州南七百五十里,见《魏志·陈留王纪》咸熙元年。
弟壹,初为郡督邮。刺史丁宫征还京都, 丁宫事见《魏志·董卓传》注引《献帝起居注》。 壹侍送勤恪, 局本“侍”作“待”,误。 宫感之,临别谓曰:“刺史若待罪三事, 三事,三公也。 当相辟也。”后宫为司徒,辟壹。比至,宫已免,黄琬代为司徒, ◎范《书·灵帝纪》:中平四年,光禄勋沛国丁宫为司空。五年,司空丁宫为司徒。六年七月,司徒丁宫罢。◎九月,豫州牧黄琬为司徒。〖见《献帝纪》。〗 甚礼遇壹。董卓作乱,壹亡归乡里。 ◎《吴书》曰:琬与卓相害, ◎范《书·黄琬传》:卓议迁都长安,琬与司徒杨彪同谏,不从,琬退而驳议之,竟坐免。 而壹尽心于琬,甚有声称。卓恶之,乃署教曰:“司徒掾士壹,不得除用。”故历年不迁。会卓入阙, 宋本“阙”作“关”。 壹乃亡归。 交州刺史朱符为夷贼所杀, ◎钱大昕曰:○《薛综传》:故刺史会稽朱符多以乡人分作长吏,侵虐百姓,强赋于民,百姓怨叛,山贼并出,攻州突郡。符走入海,流离丧亡。○不云为贼所杀,两传盖互见也。 州郡扰乱。燮乃表壹领合浦太守, 合浦郡治合浦,今广东廉州府合浦县东北,见《魏志·陈留王纪》咸熙元年。 次弟徐闻令领九真太守, ◎《郡国志》:交州合浦郡徐闻。◎三国吴改属珠崖郡。◎《一统志》:徐闻故城,今广东雷州府海康县治。◎《寰宇记》:故城在海康县南二百四十里。◎《方舆纪要》:今徐闻县西北。◎九真郡治胥浦,见《孙晧传》建衡三年。 ,音于鄙反, ◎胡三省曰:,胡怃反。 见《字林》。 弟武,领南海太守。 ◎冯本、吴本、官本、毛本“南海”作“海南”,误,《通鉴》作“南海”。南海郡治番禺,见《孙晧传》天纪三年。◎潘眉曰:交州无海南郡。
燮体器宽厚, 局本“器”作“气”,误。 谦虚下士,中国士人往依避难者以百数。 ◎《蜀志·许靖传》:孙策东渡江,皆走交州以避其难。◎《魏志·袁涣传》:涣从弟徽以儒素称,遭天下乱,避难交州。◎本志《薛综传》:少依族人,避地交州。 耽玩《春秋》,为之注解。陈国袁徽 袁徽事见《魏志·袁涣传》,又见《蜀志·许靖传》。 与尚书令荀彧书曰: “交阯士府君既学问优博,又达于从政,处大乱之中,保全一郡,二十余年疆场无事,民不失业,羁旅之徒,皆蒙其庆,虽窦融保河西,曷以加之? ◎范《书·窦融传》:融字周公,扶风平陵人。为张掖属国都尉,抚结雄杰,怀辑羌虏,河西翕然归之。五郡共推融行河西五郡大将军事。 官事小阕,辄玩习书传,《春秋左氏传》尤简练精微,吾数以咨问传中诸疑,皆有师说,意思甚密。又《尚书》兼通古今,大义详备。闻京师古今之学,是非忿争,今欲条《左氏》、《尚书》长义上之。”其见称如此。
燮兄弟并为列郡,雄长一州,偏在万里,威尊无上。 ◎胡三省曰:天下殽乱,燮雄踞偏州,人但知威尊,无复知天子也,长知两翻。◎弼按:似言威尊无出乎其上者。 出入鸣钟磬,备具威仪,笳箫鼓吹,车骑满道,胡人夹毂焚烧香者常有数十。妻妾乘辎軿,子弟从兵骑,当时贵重,震服百蛮,尉他不足踰也。 ◎《史记·南越尉佗传》:南越王尉佗者,真定人也,姓赵氏。佗,秦时用为南海龙川令。至二世时,南海尉任嚣病且死,佗行南海尉事。秦已破灭,佗自立为南越武王,东西万余里,乘黄屋左纛,称制与中国侔。◎章怀注:佗行南海尉,遂王有南越,故曰尉佗也。◎或曰:“他”、“佗”古虽通用,然尉佗“佗”字不宜作“他”。◎弼按:○《晋书·地理志》:任嚣、赵他攻越,遂定南越,乃置南海尉以典之,所谓东南一尉也。○亦作“赵他”,或说误。 ◎葛洪《神仙传》曰:燮尝病死,已三日,仙人董奉以一丸药与服,以水含之,捧其头摇稍之, ◎李龙官曰:○“摇稍”二字不可解, “稍”疑作“捎”。○《广韵》:摇捎,动也。○盖谓捧其头摇动之也。◎李慈铭曰:稍,当作“消”,摇消即消摇也。 食顷,即开目动手,颜色渐复,半日能起坐,四日复能语,遂复常。奉字君异,侯官人也。 ◎侯官,详见《魏志·王朗传》“东冶”注。◎赵一清曰:○《寰宇记》卷一百二十八:杏山在濠州南六十里。○《神仙传》:董奉吴时居此山,为人治病,惟令种杏五株。数年,杏至万株。后服杏金丹得仙。 武先病没。
朱符死后,汉遣张津为交州刺史, ◎交阯牧详见《蜀志·刘焉传》。◎胡三省曰:据史,自贾琮以前皆为交阯刺史,未得为交州。◎侯康曰:○《晋书·地理志下》:建安八年,张津为交阯刺史,士燮为交阯太守,共表立为州,乃拜津为交州牧。○《艺文类聚》卷六引苗恭《交广记》曰:建安二年,南阳张津为交阯太守。士燮表言:“见十二州皆称曰州,而交独为交阯刺史,何天恩不平乎?若普天之下,可为十二州者,独不可为十三州乎?”诏报听许,拜津交州牧,加以九锡,彤弓彤矢,礼乐征伐,威震南夏,与中州方伯齐同,自津始也。按二书所载事同,而一以为建安八年,〖沈约亦以为八年。〗一以为二年。考《孙讨逆传》注引王范《交广春秋》,建安六年张津已为交州牧,则云八年者非也。又此传上文称交州刺史朱符,此是史臣追称,符为刺史时,实未名州也。杨雄有《交州箴》,此乃文人之词,非当时实录。◎沈家本曰:晋、宋二志并以交州之名改自建安八年,然以两汉志考之,班氏于南海、郁林、苍梧、交阯、合浦、日南六郡,并注云属交州,独九真郡不言属交州,盖夺文也。班所据乃元始二年版籍,是元始时已名交州矣。杨子云《十二州箴》有交州。姚姬传以为汉武帝元封五年初置刺史,部十三州。《晋书·地志》以冀、幽、并、兖、徐、青、扬、荆、豫、益、凉及朔方、交阯是为十三部。至平帝元始三年,始更十二州名,分界郡国所属,其州名史亦不详,独赖子云是箴而知之尔。盖设雍州以易凉州,而朔方所部归于并州,而交阯谓之交州。王莽奏改州名,云汉家十三州,州名及界多不应经。此箴首必引《禹贡》,所谓应经也。平帝元始二年,黄支国献犀牛,其《交州箴》内亦述及焉。然则其文必平帝时作。当时王莽既改州名,颇张其事,盖使人定为地理之书,今《汉书·地志》所本者是也。故《地理志》书户口独举元始二年,知其与《州箴》同时有也。由是言之,则侯氏以子云之箴为非实录,未免孟浪,而交州之名实起西汉之末,固信而有征也。司马氏《续志》据顺帝永和五年版籍,称交州刺史部,疑东汉之初已承用元始之制矣。是两汉志与晋、宋志颇相抵牾,或顺帝以后交州之名曾经改易,故复有建安之事乎?◎周寿昌曰:士燮请改交阯为交州,本传并无此语,且云“燮先人因王莽之乱,避地交州”,是西汉末已称交州,即《汉书·地理志》屡书“属交州”,是班氏时久称交州,皆建安以前事。 津后又为其将区景所杀, ◎张津事见《蜀志·许靖传》及裴注。◎本志《薛综传》:南阳张津与荆州牧刘表为隙,兵弱敌强,岁岁兴军,诸将厌患,去留自在。津小检摄,威武不足,为所陵侮,遂至杀没。◎又本志《孙策传》注引《江表传》:孙策曰:“昔南阳张津为交州刺史,舍前圣典训,废汉家法律,尝著绛帕头,鼓琴烧香,读邪俗道书,云以助化,卒为南夷所杀。”◎胡三省曰:区,乌侯翻,姓也,又亏于翻。◎周寿昌曰:《江表传》云张津为南夷所杀,此云为其将所杀,盖道阻兵乱,传述有歧,载笔者各就所闻书之也。 而荆州牧刘表遣零陵赖恭代津。 ◎零陵,见《蜀志·先主传》建安十三年。◎胡三省曰:○《姓谱》:赖为楚所灭,子孙以国为氏。○《风俗通》:汉有交阯太守赖先。◎钱大昭曰:赖恭为先主镇远将军,官至太常。◎弼按:赖恭见《先主传》、《甘后传》及杨戏《季汉辅臣赞》“王元泰”注。 是时苍梧太守史璜死,表又遣吴巨代之, ◎钱大昭曰:薛综、步骘传亦作“吴巨”,惟《蜀先主传》注引《江表传》作 “吴臣”,疑误。 与恭俱至。 ◎《薛综传》:零陵赖恭先辈仁谨,不晓时事。刘表又遣长沙吴巨为苍梧太守,巨武夫轻悍,不为恭服所取,相怨恨,逐出恭。 汉闻张津死,赐燮玺书曰:“交州绝域,南带江海,上恩不宣,下义壅隔,知逆贼刘表又遣赖恭闚看南土,今以燮为绥南中郎将,董督七郡, 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凡七郡。 领交阯太守如故。” ◎或曰:下云“道路断绝”,此玺书乃燮伪托以自重。◎弼按:《许靖传》亦云“交部驿使断绝”,惟此传下文又云“燮遣张旻奉贡,特复下诏”,是道路仍通也。◎赵一清曰:○《续郡国志》补注引王范《交广春秋》曰:交州治羸县。元狩五年,移治苍梧广信县。建安十五年,治番禺县。诏书以州边远,使持节,并七郡皆受鼓吹,以重威镇。一清案:此汉朝所命诏士燮,不诏步骘也。《宋书·州郡志》“十六年,徙治番禺”,与《交广春秋》差越一年。又《宋志》交阯太守领县有吴兴、军平、武宁、武安,并吴立。 后燮遣吏张旻奉贡诣京都,是时天下丧乱,道路断绝,而燮不废贡职,特复下诏拜安远将军,封龙度亭侯。
后巨与恭相失,举兵逐恭,恭走还零陵。建安十五年,孙权遣步骘为交州刺史。骘到,燮率兄弟奉承节度。而吴巨怀异心,骘斩之。 ◎《步骘传》:建安十五年,骘出领鄱阳太守,岁中徙交州刺史。刘表所置苍梧太守吴巨外附内违,骘降意怀诱,请相见,因斩徇之。士燮兄弟相率供命,南土之宾,自此始也。 权加燮为左将军。建安末年,燮遣子廞入质,权以为武昌太守,燮、壹诸子在南者皆拜中郎将。燮又诱导益州豪姓雍闿等,率郡人民使摇东附, ◎摇,宋本、元本、官本作“遥”,是。益州在西,故曰“东附”。◎《步骘传》:益州大姓雍闿等杀蜀所署太守正昂,与燮相闻,求欲内附。骘因承制遣使宣恩抚纳。 权益嘉之,迁卫将军,封龙编侯,弟壹偏将军,都乡侯。燮每遣使诣权,致杂香细葛,辄以千数,明珠、大贝、流离、翡翠、玳瑁、犀、象之珍, ◎潘眉曰:○流离即瑠璃,古字通。○《汉书·西域传》:珠玑、珊瑚、虎魄、碧流离。○师古引《魏略》曰:大秦国出赤白黑黄青绿缥绀红紫十种流离。◎弼按:余均见《魏志·东夷传》注引《魏略·西戎传》。 奇物异果,蕉、邪、龙眼之属, ◎邪,即椰。◎《广雅》曰:益智,龙眼也。◎谢承《后汉书》曰:交阯七郡献龙眼。◎《广志》曰:龙眼树叶似荔枝,蔓延缘木生,子大如酸枣,色异,纯甘无酸。◎《交州记》曰:龙眼树高五六丈,似荔枝而小。◎《广州记》曰:龙眼子似荔枝,七月熟。 无岁不至。壹时贡马凡数百匹。权辄为书,厚加宠赐, 局本“赐”作“锡”。 以答慰之。燮在郡四十余岁, 燮盖以灵帝中平时为交阯太守。 黄武五年,年九十卒。
权以交阯县远,乃分合浦以北为广州,吕岱为刺史;交阯以南为交州,戴良为刺史。又遣陈时代燮为交阯太守。 ◎《吕岱传》:延康元年,岱代步骘为交州刺史。交阯太守士燮卒,权以燮子徽为安远将军,领九真太守,以校尉陈时代燮。岱表分海南三郡为交州,以将军戴良为刺史,海东四郡为广州,岱自为刺史。 岱留南海,良与时俱前行到合浦,而燮子徽自署交阯太守,发宗兵拒良。 ◎胡三省曰:自汉末之乱,南方之人率宗党相聚,为兵以自卫。 良留合浦。交阯桓邻,燮举吏也,叩头谏徽使迎良,徽怒,笞杀邻。邻兄治子发又合宗兵击徽,徽闭门城守,治等攻之数月不能下,乃约和亲,各罢兵还。而吕岱被诏诛徽,自广州将兵昼夜驰入,过合浦,与良俱前。壹子中郎将匡与岱有旧,岱署匡师友从事, ◎师友从事,见《蜀志·周群传》。◎胡三省曰:师友从事者,署为从事而待以师友之礼。 先移书交阯,告喻祸福,又遣匡见徽,说令服罪,虽失郡守,保无他忧。岱寻匡后至,徽兄祗,弟幹、颂等六人肉袒奉迎。岱谢令复服,前至郡下。明旦早施帐幔,请徽兄弟以次入,宾客满坐。岱起,拥节读诏书,数徽罪过,左右因反缚以出,即皆伏诛,传首诣武昌。 ◎《吕岱传》:遣良与陈时南入,而徽不承命,举兵戍海口以拒良等。岱于是上疏请讨徽罪,督兵三千人晨夜浮海,过合浦,与良俱进。徽率兄弟六人肉袒迎岱,岱皆斩送其首。 ◎孙盛曰:夫柔远能迩,莫善于信;保大定功,莫善于义。故齐桓创基,德彰于柯会; ◎《公羊传·庄公十三年》:公会齐侯盟于柯。曹子曰:“愿请汶阳之田。”管子顾曰:“君许诺。”桓公曰:“诺。”曹子请盟,桓公下与之盟。已盟。曹子摽剑而去之。要盟可犯,而桓公不欺。曹子可仇,而桓公不怨,桓公之信著乎天下,自柯之盟始焉。◎杜预曰:柯,今济北东阿。 晋文始伯,义显于伐原。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晋侯围原,命三日之粮。原不降,命去之。谍出曰:“原将降矣。”(原)〈军〉吏曰:“请待之。”公曰:“信,国之宝也,民之所庇也。得原失信,何以庇之?所亡滋多。”退一舍而原降。 故能九合一匡,世主夏盟,令问长世,贻范百王。吕岱师友士匡,使通信誓,徽兄弟肉袒,推心委命,岱因灭之,以要功利, ◎胡三省曰:要,读曰邀。 君子是以知孙权之不能远略,而吕氏之祚不延者也。 ◎胡三省曰:吕岱子孙无闻。 壹、、匡后出,权原其罪,及燮质子廞,皆免为庶人。数岁,壹、坐法诛。廞病卒,无子,妻寡居,诏在所月给俸米,赐钱四十万。 ◎赵一清曰:《隋书·经籍志》有《交州杂事》九卷,记士燮、陶璜事。
评曰:刘繇藻厉名行,好尚臧否,至于扰攘之时,据万里之土,非其长也。太史慈信义笃烈,有古人之分。士燮作守南越,优游终世,至子不慎,自贻凶咎,盖庸才玩富贵而恃险,使之然也。 ◎宋本“险”上有“阻”字。◎郝经曰:士燮子弟皆汉室牧守,权遗吕岱诱而灭之,则士氏忠于汉室,而罪在权矣。承祚讥之,非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