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 卷四十四·蜀书十四·蒋琬费祎姜维传第十四

蜀书十四蒋琬费祎姜维传第十四三国志四十四

晋平阳侯相 安汉陈寿 撰宋中书侍郎西乡侯 闻喜裴松之 注沔阳卢弼 集解 校录:eaglefly213 复校:擎骥

54.1 蒋琬

蒋琬字公琰,零陵湘乡人也。 ◎零陵郡治泉陵,见《先主传》。湘乡县,后汉属零陵郡,三国吴改属衡阳郡。◎《一统志》:湘乡故城,今湖南长沙府湘乡县治。 弱冠与外弟泉陵刘敏俱知名。 ◎赵一清曰:○《永州府志》:蒋珩,泉陵人,仕吴,始兴太守、广州都督。后仕晋,开基江表,中原庶士相率归化,珩有力焉。○疑亦是琬之昆季,而分仕二国耳。 琬以州书佐随先主入蜀, ◎赵一清曰:○《寰宇记》卷七十二:蒋琬宅在益州华阳县东七里,又犀浦县有蒋桥,蒋琬宅于此,因以名桥。 除广都长。 广都,见《后主传》建兴十四年。 先主(常)[尝]因游观奄至广都,见琬众事不理,时又沈醉, ◎胡三省曰:沈醉,言为酒所沈滞也。 先主大怒,将加罪戮。军师将军诸葛亮请曰:“蒋琬,社稷之器,非百里之才也。其为政以安民为本,不以修饰为先,愿主公重加察之。” ◎胡三省曰:言再三加察也。 先主雅敬亮,乃不加罪,仓卒但免官而已。琬见推之后,夜梦有一牛头在门前,流血滂沱,意甚恶之,呼问占梦赵直。直曰:“夫见血者,事分明也。牛角及鼻,’公’字之象,君位必当至公,大吉之征也。”顷之,为什邡令。 什邡,见《王连传》。 先主为汉中王,琬入为尚书郎。建兴元年,丞相亮开府,辟琬为东曹掾。举茂才,琬固让刘邕、阴化、庞延、廖淳, 刘邕字南和,见《季汉辅臣赞》。阴化见《邓芝传》。廖淳即廖化,见《宗预传》。庞延未详。 亮教答曰:“思惟背亲舍德,以殄百姓,众人既不隐于心,实又使远近不解其义,是以君宜显其功举,以明此选之清重也。”迁为参军。五年,亮住汉中, 毛本“住”作“位”,误。 琬与长史张裔统留府事。八年,代裔为长史,加抚军将军。 ◎洪饴孙曰:蜀置抚军将军一人。 亮数外出,琬常足食足兵以相供给。 公琰既足食足兵,何以武侯屡因粮尽退军? 亮每言:“公琰托志忠雅,当与吾共赞王业者也。”密表后主曰:“臣若不幸,后事宜以付琬。”

亮卒,以琬为尚书令,俄而加行都护,假节,领益州刺史,迁大将军,录尚书事,封安阳亭侯。时新丧元帅,远近危悚。琬出类拔萃, ◎胡三省曰:类,伦也;萃,聚也。 处群僚之右,既无戚容,又无喜色,神守举止,有如平日,由是众望渐服。延熙元年,诏琬曰: “寇难未弭,曹叡骄凶,辽东三郡苦其暴虐,遂相纠结,与之离隔。叡大兴众役,还相攻伐。曩秦之亡,胜、广首难,今有此变,斯乃天时。君其治严,总帅诸军屯住汉中,须吴举动,东西掎角,以乘其衅。”又命琬开府,明年就加为大司马。

东曹掾杨戏素性简略,琬与言论,时不应答。或欲构戏于琬曰:“公与戏语而不见应,戏之慢上,不亦甚乎!”琬曰:“人心不同,各如其面; ◎胡三省曰:○《左传》:郑子产谓子皮曰:“人心不同,各如其面。吾岂谓子面如吾面乎?” 面从后言,古人之所诫也。 ◎胡三省曰:《尚书》舜、禹君臣之相告诫,其言曰:“汝无面从,退有后言。” 戏欲赞吾是耶,则非其本心,欲反吾言,则显吾之非,是以默然,是戏之快也。”又督农杨敏曾毁琬曰:“作事愦愦, ◎胡三省曰:督农,犹魏、吴之典农也。愦,古悔翻,闷闷也。◎又云:愦,古对翻,释云,心乱也。 诚非及前人。” 《通鉴》“非”作“不”。 或以白琬,主者请推治敏,琬曰:“吾实不如前人,无可推也。” ◎何焯曰:自反必期于当理,此伊、傅之心,非独宽厚。 主者重据听不推,则乞问其愦愦之状。琬曰:“苟其不如,则事不当理, 《通鉴》无“当”字,下句同。 事不当理,则愦愦矣。复何问邪?”后敏坐事系狱,众人犹惧其必死,琬心无適莫, ◎《论语》:孔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適也,无莫也,义之与比。”◎谢显道曰:適可也,莫不可也。 得免重罪。 ◎《通鉴》“得”上有“敏”字。◎胡三省曰:此诸葛孔明所以属琬也。 其好恶存道,皆此类也。

琬以为昔诸葛亮数窥秦川, ◎胡三省曰:关中之地,沃野千里,秦之故国,谓之秦川。 道险运艰,竟不能克,不若乘水东下。乃多作舟船, 宋本“船”作“舩”。 欲由汉、沔袭魏兴、上庸。 ◎胡三省曰:汉、沔之水自汉中东历魏兴、上庸,以达于襄阳。欲争天下,则当出兵秦川,魏兴、上庸,非其地也。 会旧疾连动,未时得行。而众论咸谓如不克捷,还路甚难,非长策也。 ◎何焯曰:此即黄公衡所谏先主者,众论不为非也。 于是遣尚书令费祎、中监军姜维等喻指。 ◎胡三省曰:中监军,即中护军之任也。 琬承命上疏曰:“芟秽弭难,臣职是掌。自臣奉辞汉中,已经六年, 延熙元年,诏琬屯住汉中。 臣既闇弱,加婴疾疢,规方无成,夙夜忧惨。今魏跨带九州, 司、豫、冀、兖、徐、青、凉、并、幽,共九州也。然魏当时尚有扬州、荆州之半,又分置雍州、秦州,实不止九州也。 根蒂滋蔓,平除未易。若东西并力,首尾掎角,虽未能速得如志,且当分裂蚕食,先摧其支党。然吴期二三,连不克果, ◎胡三省曰:克,能也;果,决也。言不能决然进兵也。 俯仰惟艰,实忘寝食。辄与费祎等议,以凉州胡塞之要,进退有资,贼之所惜;且羌、胡乃心思汉如渴,又昔偏军入羌,郭淮破走, 事在建兴八年,见《魏延传》。 算其长短,以为事首,宜以姜维为凉州刺史。 ◎胡三省曰:凉州之地,蜀惟得武都、阴平二郡而已。 若维征行,衔持河右, 《通鉴》“持”作“制”。 臣当帅军为维镇继。今涪水陆四通,惟急是应,若东北有虞, 《通鉴》“北”作“西”。 赴之不难。” ◎何焯曰:蜀本僻在一隅,必图关中,则义声可以震动天下。若能克敌,则洛阳皆有匡勷之势。今入羌图陇,借使挫之,未为坏其心腹,中原念旧者,渐无所系属矣。昔三郡尝反应王师,而丞相不速行赴利,盖不欲举我之全力,顾用于彼之偏师。魏延入羌,盖聊欲掩其不备,断贼右臂,仍不阶此为进取,虽胜敌而不再往也。维先琬继,所规则小矣。杂耕跨渭,遗迹未远,若之何计止于略民广境,与东吴之士共矜边角之势哉!虽然,君子犹有取焉,异乎蹈丞相所料,坐而待亡者也。 由是琬遂还住涪。 ◎涪,见《刘璋传》。◎胡三省曰:涪县汉属广汉郡,蜀属梓潼郡。涪,音浮。 疾转增剧,至九年卒,谥曰恭。 ◎应作“谥曰恭侯”。◎袁宏《三国名臣序赞》曰:公琰植根,不忘中正。岂曰模拟,实在雅性。亦既羁勒,负荷时命。推贤恭己,久而可敬。◎《隋书·经籍志》:《丧服要记》一卷,蜀丞相蒋琬撰。

子斌嗣,为绥武将军、 ◎洪饴孙曰:绥武将军,一人,蜀所置。 汉城护军。 汉城即汉、乐二城之汉城也,见《后主传》建兴五年。 魏大将军钟会至汉城, “军”字衍,或衍 “大”字。 与斌书曰:“巴、蜀贤智文武之士多矣。至于足下、诸葛思远, 诸葛瞻,字思远。 譬诸草木,吾气类也。桑梓之敬,古今所敦。西到,欲奉瞻尊大君公侯墓, ◎公,疑作“恭”,琬谥曰恭。◎《寰宇记》卷八十三:蒋琬墓在锦州西七里。◎《钟会传》:会出阳安口,遣人祭诸葛亮之墓。 当洒扫茔坟, 宋本作“坟茔”。 奉祠致敬。愿告其所在!”斌答书曰:“知惟臭味意眷之隆,雅托通流,未拒来谓也。亡考昔遭疾疢,亡于涪县,卜云其吉,遂安厝之。知君西迈,乃欲屈驾脩敬坟墓。视子犹父, ◎宋本“子”作“予”,是。此《论语》孔子之辞。◎邢昺《疏》云:言颜回师事于己,视予犹其父也。 颜子之仁也,闻命感怆,以增情思。”会得斌书报,嘉叹意义,及至涪,如其书云。

后主既降邓艾,斌诣会于涪,待以交友之礼。随会至成都,为乱兵所杀。斌弟显,为太子仆,会亦爱其才学,与斌同时死。

刘敏,左护军、扬威将军,与镇北大将军王平俱镇汉中。魏遣大将军曹爽袭蜀,时议者或谓但可守城,不出拒敌,必自引退。敏以为男女布野,农谷栖亩,若听敌入,则大事去矣。遂帅所领与平据兴势,多张旗帜,弥亙百余里。 互见《王平传》。宋本“亙”作“亘”。 会大将军费祎从成都至,魏军即退,敏以功封云亭侯。 ◎赵一清曰:○《永州府志》:刘优,零陵人。父绰,起家彭城,出补零陵太守,遂家焉。优少有儁声,举孝廉。献帝时为御史大夫,迁尚书仆射。孙敏,弱冠与蒋琬俱知名,举孝廉。后主时除侍御史,纠察名实,廷中称当。以功封云亭侯,加中书侍郎,拜成都尹。

54.2 费祎

费祎 ◎毛本“祎”作“袆”,误。◎赵明诚《金石录》卷十七《汉梁相费汎碑跋尾》云:○予家所收姓氏,文字粗备,以诸书参考,颇多柢梧不合。○《姓苑》云:费氏,禹后。汉有长房,《蜀志》有丞相祎。○又云:今琅邪亦有此姓,音父位反。○李利涉《编古命氏》云:费氏出自鲁桓公,少子季友,有勋于社稷,赐汶阳之田,封邑于费,子孙氏焉。汉有费将军,其后有费忠、费柔。柔適蜀为宁蜀人,忠之孙徙于荆州,后迁江夏。忠十代孙奕,奕孙祎,又家于蜀。晋平蜀,祎之子承复归江夏。○林宝《元和姓纂》云:费氏亦音秘,《史记》纣幸臣费中,夏禹之后。楚有无极,汉有直,蜀有祎,晋有诗。○又云:琅邪费氏,直之后也。○陈湘《姓林》云:费氏音蜚,夏禹之后。○余尝考之,此字有两姓,音读不同,源流亦异。其一音蜚,嬴姓,出于伯翳,《史记》所载费昌、费中,楚费无极,汉费将军、费直、费长房,蜀费祎之徒,是其后也。其一音秘,姬姓,出于鲁季友,《姓苑》所载琅邪费氏,而此碑所谓梁相费君,是其后也。然则《姓苑》、《姓纂》、《姓林》皆云夏禹之后,《姓纂》又云亦音秘,及谓琅邪费氏为直之后,皆其差误。而《编古命氏》以费将军、费祎之徒出于鲁季友,亦非也。余又按《春秋》僖公赐季友汶阳之田及费,而《左传》亦以谓季友有功于鲁,受费以为上卿。今以为季文有功封费者,盖碑之误。 字文伟,江夏鄳人也。 鄳音盲。 ◎《郡国志》:荆州江夏郡鄳。◎刘昭注引《史记》曰:无忌说魏安僖王曰:“秦不敢攻冥阸之塞。”◎徐广云:即此县也。◎《一统志》:鄳县故城,在今河南汝宁府罗山县西南九十里,即春秋楚冥阸之地。平靖关在今汝宁府信阳州东南九十里,南至湖北应山县亦九十里。其地为天下九塞之一,有大、小石门,凿山通道,极为险隘,即春秋时冥阸也。 少孤,依族父伯仁。伯仁姑,益州牧刘璋之母也。 ◎赵一清曰:○杨戏《辅臣赞》注云:费宾伯名观,江夏鄳人,刘璋母,观之族姑。○岂即伯仁耶? 璋遣使迎仁, ◎钱大昭曰:上言伯仁,下单言仁,非史例也。 仁将祎游学入蜀。会先主定蜀,祎遂留益土,与汝南许叔龙、南郡董允齐名。时许靖丧子,允与祎欲共会其葬所。允白父和请车,和遣开后鹿车给之。允有难载之色,祎便从前先上。及至丧所,诸葛亮及诸贵人悉集,车乘甚鲜,允犹神色未泰,而祎晏然自若。持车人还,和问之,知其如此,乃谓允曰:“吾常疑汝于文伟优劣未别也,而今而后,吾意了矣。”

先主立太子,祎与允俱为舍人,迁庶子。后主践位,为黄门侍郎。丞相亮南征还,群寮于数十里逢迎,年位多在祎右,而亮特命祎同载,由是众人莫不易观。 ◎《华阳国志》卷七云:建兴三年十二月,诸葛亮至,群臣皆道迎,而亮命侍郎费祎参乘。祎官小年幼,众士于是莫不易观。◎何焯曰:《御览》无“人”字。 亮以初从南归,以祎为昭信校尉 ◎毛本 “昭”作“照”,误。◎钱大昭曰:吴吕岱为昭信中郎将,亦其类也。◎洪饴孙曰:昭信校尉,一人,蜀所置,主使命。 使吴。 ◎赵一清曰:○《寰宇记》卷七十二:万里桥在益州南二里,亦名笃泉桥。桥之南有笃泉,费祎聘吴,诸葛亮祖之,祎叹曰:“万里之路,始于此桥。”故曰万里桥。○《御览》卷七百七十八引《荆州先贤传》曰:吴与蜀和,遣使张温来修好。温辩论鲜有抑之者。诸葛亮以祎有俊才,宜遣报温,使以祎为奉信校尉。权时窃尊号,意犹豫不决。祎为陈兴亡之由,画开国建家之策,权甚悦。权性滑稽,时知名士皆在会,并使各发异端之难,祎应辄答,坐席称之,由是爱敬焉。◎弼按:○《邓芝传》:孙权请和,先主屡遣宗玮、费祎等报答。后主即位,初遣邓芝往吴。次年,吴遣张温报聘,蜀复令芝重往。○《荆州先贤传》云遣祎报温者,误也。又按权称尊号在吴黄龙元年,即蜀建兴七年,是时蜀遣卫尉陈震往贺。祎之使吴,在权未称尊号以前,当在蜀建兴三、四、五年,吴黄武四、五、六年。史言频烦至吴,即此数年间事。盖继邓芝之后,而在陈震之前也。 孙权性既滑稽,嘲啁无方,诸葛恪、羊衜等才博果辩,论难锋至,祎辞顺义笃,据理以答,终不能屈。 ◎《吴志·薛综传》注引《江表传》、《诸葛恪传》注引《恪别传》,皆载与祎嘲笑之语。◎何焯曰:仲谋气象,无异子桓,虽昭烈犹不免以诸毛绕喙取侮,岂汉末风气使然? ◎《祎别传》曰: 《费祎别传》,隋、唐志不著录。 孙权每别酌好酒以饮祎,视其已醉,然后问以国事,并论当世之务,辞难累至。祎辄辞以醉,退而撰次所问,事事条答,无所遗失。 孙权尝大醉,问祎杨仪、魏延之为人。祎答仪、延不协,起于私忿,无难御之事。见《董允传》注引《襄阳记》。 权甚器之,谓祎曰:“君天下淑德,必当股肱蜀朝,恐不能数来也。” ◎《祎别传》曰:权乃以手中所执宝刀赠之。 宋本“中”下有“常”字。 祎答曰:“臣以不才,何以堪明命?然刀所以讨不庭、禁暴乱者也,但愿大王勉建功业,同奖汉室,臣虽闇弱,终不负东顾。” 还,迁为侍中。 此即建兴五年诸葛《出师表》中所谓“侍中费祎,志虑忠纯”者也。 亮北住汉中,请祎为参军。以奉使称旨,频烦至吴。 ◎顾炎武曰:○《晋书·刑法志》:诏旨使问频繁。○《山涛传》:手诏频繁。○《文选》庾亮《让中书令表》:频繁省闼。○潘尼诗:频繁登二宫。○杜甫诗:三顾频繁天下计。○费祎、山涛二传“繁”作“烦”,盖后人减笔书也。 建兴八年,转为中护军,后又为司马。值军师魏延 ◎赵一清曰:文长未为军师,或是“帅”字之误。◎弼按:建兴八年,魏延为前军师,见《延传》。赵说误。 与长史杨仪相憎恶,每至并坐争论,延或举刃拟仪,仪泣涕横集。祎常入其坐间,谏喻分别,终亮之世,各尽延、仪之用者,祎匡救之力也。亮卒,祎为后军师。顷之,代蒋琬为尚书令。 ◎《祎别传》曰:于时军国多事, ◎宋本“军”作“战”,《通鉴》同。◎胡三省曰:战国者,谓国日有战争也。 公务烦猥, 猥,杂也。 祎识悟过人,每省读书记, 《通鉴》作“每省读文书”。 举目暂视,已究其意旨,其速数倍于人,终亦不忘。常以朝晡听事,其间接纳宾客,饮食嬉戏,加之博弈,每尽人之欢,事亦不废。董允代祎为尚书令,欲敩祎之所行,旬日之中,事多愆滞。 愆,违也。 允乃叹曰:“人才力相县若此甚远,此非吾之所及也。听事终日,犹有不暇尔。” ◎《通鉴辑览》曰:子贱鸣琴而单父治,巫马期日夜不处,而单父亦治。此久为记载家蹈袭套语。祎虽才优于允,其不逮诸葛甚明。诸葛犹孜孜奉国,食少事烦,而祎乃欲以清净名高,岂可为法? 琬自汉中还涪,祎迁大将军,录尚书事。

延熙七年, 魏正始五年。 魏军次于兴势, 兴势,见《先主传》建安二十四年。 假祎节,率众往御之。光禄大夫来敏至祎许别,求共围棋。于时羽檄交驰。人马擐甲, 擐,胡贯翻。贯甲也。 严驾已讫,祎与敏留意对戏,色无厌倦。敏曰:“向聊观试君耳!君信可人,必能辨贼者也。” ◎《通鉴》“辨”作“办”。◎《通鉴辑览》曰:曹爽兴师不以正,且失地势,故祎得用逸待劳耳。若以从容围棋为足能办贼,器量较谢安矫情镇物尤为不及矣。 祎至,敌遂退, ◎祎进据三岭,以截曹爽,见《魏志·曹爽传》注引《汉晋春秋》。◎《晋书·文帝纪》:大将军曹爽之伐蜀也,以帝为征蜀将军,副夏侯玄,出骆谷,次于兴势。蜀将王林夜袭帝营,帝坚卧不动。林退,帝谓玄曰:“费祎以据险距守,进不获战,攻之不可,宜亟旋军,以为后图。”爽等引旋,祎果驰兵趋三岭,争险乃得过,遂还。 封成乡侯。 ◎殷基《通语》曰: ◎《吴志·顾邵传》:云阳殷礼,零陵太守。◎裴注:○礼子基作《通语》曰:礼字德嗣,与张温俱使蜀,诸葛亮甚称叹之。○《文士传》曰:礼子基著《通语》数十篇。◎又《吴志·张温传》:权罪温,幽之有司,下令曰:“殷礼本占候召,而温乞将到蜀,扇扬异国,为之谭论。”◎又《赵达传》:阚泽、殷礼,皆名儒善士。◎《隋书·经籍志·儒家》:《通语》十卷,晋尚书左丞殷兴撰。◎《旧唐志》:《通语》十卷,文礼撰,殷奥续。◎《新唐志》:文礼《通语》十卷,殷兴续。◎侯康曰:殷兴续者,是先有其书,而兴续之。盖即续殷基之书,而二书遂合为一。裴注《费祎传》、《顾邵传》、《朱据传》、《孙和传》俱引殷基《通语》。《意林》载《通语》八卷,不署名,疑亦引殷基书。◎姚振宗曰:○严可均《全晋文》云:殷兴,一作殷基,云阳人,吴零陵太守殷礼子,仕吴为无难督。入晋,迁尚书左丞,有《春秋释滞》十卷,《通语》十卷。○按,严氏之说盖据《隋志·春秋》、《儒家》两类,又证以裴注所称引,定殷兴即殷基。信如所言,则两唐志称“殷兴续”者,即殷基续,续其父礼书也。《蜀志·费祎传》注引殷基《通语》司马懿诛曹爽,祎设甲乙论平其是非云云,礼与张温使蜀,故得见祎此论,笔之《通语》中。◎弼按:张温使蜀在蜀建兴二年,即魏黄初五年;司马懿诛曹爽在魏嘉平元年,相去二十余年。费祎岂能于二十余年前预知司马懿诛曹爽之事,而设甲乙之论乎?姚氏谓殷礼与张温使蜀,故得见费祎此论,笔之《通语》中,真可谓时日颠倒,事实错误矣。◎黄以周《儆季杂箸·子叙》云:《文士传》,晋张隐所作,松之宋人,二家所见,当得其实。隋、唐志载《通语》十卷,多《意林》标目二卷,盖殷基《通语》本止八卷,殷兴续之为十卷。《旧唐志》云殷兴续,当亦得其实。其以为文礼撰者,盖以基自叙其书有“父礼字惪嗣”云云,读者误仞为文礼也。礼,吴零陵太守;基,吴无难督;兴,晋尚书左丞。马竹吾辑是书, 竹吾,马国翰之号。 以兴为基之字,误。又以其官职不符,遂谓吴亡入晋,官至左丞,未免武断矣。然书成当在吴亡后,观其斥言孙权可知。《御览》引殷兴《通语》,较裴注详,盖即兴之所修而续者。《意林》标目八卷,为基书,非兴书也。 司马懿诛曹爽,祎设甲乙论平其是非。 “平”与“评”同,见《张嶷传》。 甲以为曹爽兄弟凡品庸人,苟以宗子枝属,得蒙顾命之任,而骄奢僭逸,交非其人,私树朋党,谋以乱国。懿奋诛讨,一朝殄尽,此所以称其任,副士民之望也。乙以为懿憾曹仲 宋本“憾”作“感”,误。 附己不一, 宋本“附”作“付”。 岂爽与相干?事势不专,以此阴成疵瑕。初无忠告侃尔之训,一朝屠戮,谗其不意, 谗,当作“搀”。 岂大人经国笃本之事乎!若爽信有谋主之心,大逆已构,而发兵之日,更以芳委爽兄弟。懿父子从后闭门举兵,蹙而向芳,必无悉宁,忠臣为君深虑之谓乎? ◎宋本“闭”作“閇”。◎何焯曰:李氏以“门”字、“向”字、“悉”字为读。然似“忠臣”上有脱文,当以“兵”字、“芳”字为读,“悉”下元本尚有一字不辨。“宁”字属下句读。 以此推之,爽无大恶明矣。若懿以爽奢僭,废之刑之可也,灭其尺口,被以不义,绝子丹血食,及何晏子魏之亲甥,亦与同戮,为僭滥不当矣。 琬固让州职,祎复领益州刺史。祎当国功名,略与琬比。 ◎《祎别传》曰:祎雅性谦素, 冯本、毛本“雅”作“推”,误。 家不积财。儿子皆令布衣素食,出入不从车骑,无异凡人。 十一年,出住汉中。自琬及祎,虽自身在外,庆赏刑威,皆遥先谘断, ◎胡三省曰:谘断者,谘之使断决也。 然后乃行,其推任如此。后十四年夏,还成都,成都望气者云都邑无宰相位,故冬复北屯汉寿。 ◎胡三省曰:以祎之才识,乃复信望气者之说邪?葭萌汉属广汉郡,蜀先主改曰汉寿,属梓潼郡。◎《通鉴辑览》曰:祎秉钧专阃,当以君国为重,岂宜自计,乃惑于术数,率尔迁屯,鄙陋若此,安足兴任大事?亮素以忠纯目祎,失精鉴哉! 延熙十五年, 前有“延熙”二字,此衍。 命祎开府。十六年岁首大会,魏降人郭循在坐。 循,《魏志·三少帝纪》、本志《张嶷传》皆作“修”,《官本》亦作“修”。“循”、 “修”二字,隶书相近,易误。 祎欢饮沈醉,为循手刃所害, ◎祎待新附太过,张嶷以书戒之,见《嶷传》。◎《通鉴辑览》曰:光武推心置腹,何尝不信任新附?或且因以建功,要之驾驭有道耳。祎之于郭循,平日既非深知,且为将而沈湎于酒,以致遭患,其失在祎,更非岑、来可比。 谥曰敬侯。子承嗣,为黄门侍郎。承弟恭,尚公主。 ◎《祎别传》曰:恭为尚书郎,显名当时, 宋本“时”作“世”。 早卒。 祎长女配太子璿为妃。

54.3 姜维

姜维字伯约,天水冀人也。 ◎天水郡即汉阳郡,汉阳郡治冀,冀县在今甘肃巩昌府伏羌县南,又为凉州刺史治。天水郡详见《魏志·明纪》太和二年及《王肃传》注引《魏略·薛夏传》。◎《一统志》:○铁堂庄在甘肃秦州西。○《元一统志》:姜维铁堂庄在天水县东十里铁堂峡内,四山环抱,对面有孤塚,相传为维祖茔。◎《一统志》又云:姜维墓在伏羌县西南五十里,又有姜氏墓,去维墓不数武,维先茔也。 少孤,与母居。好郑氏学。 ◎《傅子》曰:维为人好立功名,阴养死士,不脩布衣之业。 仕郡上计掾,州郡为从事。 宋本“郡”作“辟”。 以父冏昔为郡功曹,值羌、戎叛乱,身卫郡将,没于战场, 毛本“场”作“塲”。 赐维官中郎,参本郡军事。建兴六年,丞相诸葛亮军向祁山, 祁山在今甘肃巩昌府西和县西北七十里,详见《魏志·明纪》青龙二年。 时天水太守適出案行, 太守马遵,见注。 维及功曹梁绪、主簿尹赏、主记梁虔等从行。太守闻蜀军垂至,而诸县响应,疑维等皆有异心,于是夜亡保上邽。 上邽在今甘肃秦州西南,见《魏志·明纪》太和五年。 维等觉太守去,追迟,至城门,城门已闭,不纳。维等相率还冀,冀亦不入维等。 宋本无“等”字。 维等乃俱诣诸葛亮。会马谡败于街亭, 街亭在今甘肃秦州秦安县东北,见《魏志·明纪》太和二年。 亮拔将西县千余家及维等还, 西县在今甘肃秦州西南一百二十里,见《诸葛亮传》。 故维遂与母相失。 ◎《魏略》曰:天水太守马遵将维及诸官属随雍州刺史郭淮偶自西至洛门案行, ◎西,西县也。◎《郡国志》:汉阳郡冀县有雒门聚。◎刘昭注:来歙破隗嚣处。◎《一统志》:落门聚在巩昌府伏羌县西。 会闻亮已到祁山,淮顾遵曰:“是欲不善!”遂驱东还上邽。遵念所治冀县界乎西偏, 宋本“乎”作“在”。 又恐吏民乐乱,亦随淮去。时维谓遵曰:“明府当还冀。”遵谓维等曰:“卿诸人回复信,皆贼也。” 宋本“回”作“叵”。 各自行。维亦无如遵何,而家在冀,遂与郡吏上官子修等还冀。冀中吏民见维等大喜,便令见亮。 宋本“便”下有“推”字。 二人不获已,乃共诣亮。亮见,大悦。未及遣迎冀中人,会亮前锋为张郃、费繇等所破, 繇,当作“瑶”。 遂将维等却缩。维不得还,遂入蜀。诸军攻冀,皆得维母妻子,亦以维本无去意,故不没其家, 宋本“没”作“杀”。 但系保官以延之。 ◎梁章钜曰:官,当作“宫”。《汉书·苏武传》“老母系保宫”,少府官属有保宫令、丞,主领工徒役作。案彼时刑狱繁多,郡邸官寺,皆别置狱,故保宫亦有狱也。◎沈家本曰:○《魏书·明纪》太和元年注:保官空虚,初无资任。○何义门曰:魏制,凡镇守部曲将及外官长吏,并纳质任,有家口应从坐者,收系保官。○此“资”当作“质”,然则保官乃收质任所,未必为保宫之误。 ◎此语与本传不同。 亮辟维为仓曹掾, ◎《续汉志》:丞相仓曹掾,主仓谷事。 加奉义将军, ◎洪饴孙曰:蜀置奉义将军一人。 封当阳亭侯,时年二十七。 亦诸葛武侯从先主之年。 亮与留府长史张裔、参军蒋琬书曰:“姜伯约忠勤时事,思虑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季常诸人不如也。 李永南名邵,见《季汉辅臣赞》。马良字季常,有传,见前。 其人,凉州上士也。”又曰:“须先教中虎步兵五六千人。 ◎梁章钜曰:○《水经·渭水注》云:诸葛亮表曰:“臣遣虎步监孟琰据武功水东。”○案:蜀官有虎步监,盖羽林监之比,有中、左、右三营。 姜伯约甚敏于军事,既有胆义,深解兵意。此人心存汉室,而才兼于人,毕教军事,当遣诣宫,觐见主上。” ◎孙盛《杂记》曰:初,姜维诣亮,与母相失,复得母书,令求当归。维曰:“良田百顷,不在一亩,但有远志,不在当归也。” ◎《通鉴考异》曰:维粗知学术,恐不至此。◎梁章钜曰:○《晋书·五行志》 “在”作“计”。○《古今注》云:相招召,赠之以文无。文无名当归。○《广雅·释草》:蕀苑,远志也,其上谓之小草。○王念孙《疏证》云:上谓台也。 后迁中监军、征西将军。

十二年,亮卒,维还成都,为右监军、辅汉将军,统诸军,进封平襄侯。延熙元年,随大将军蒋琬住汉中。琬既迁大司马,以维为司马,数率偏军西入。 ◎胡三省曰:蜀诸军时皆属蒋琬,姜维所领偏军耳。 六年,迁镇西大将军,领凉州刺史。十年,迁卫将军,与大将军费祎共录尚书事。是岁,汶山平康夷反, 汶山、平康俱见《后主传》延熙十年。 维率众讨定之。 ◎杭世骏曰:○《旧唐书·地理志》云:维州薛城县,汉已前徼外羌冉駹之地,蜀刘禅时,蜀将姜维、马忠等讨汶山叛羌,即此地也。今州城即姜维故垒。 又出陇西、南安、金城界,与魏大将军郭淮、夏侯霸等战于洮西。 ◎“大”字衍,或衍“军”字。◎胡三省曰:○《水经注》:洮水与蜀白水俱出西倾山,山南即白水源,山东即洮水源。洮水东流迳吐谷浑中,又东迳临洮、安故、狄道,又北至枹罕入于河。诸县皆在洮东,若洮西则羌虏所居也。 胡王治无戴等举部落降,维将还安处之。 此皆蜀延熙十年事,即魏正始八年也。互见《后主传》及《魏志·郭淮传》。 十二年,假维节,复出西平, 西平,见《后主传》。 不克而还。维自以练西方风俗, ◎胡三省曰:姜维本天水冀人,故自以为练西方风俗。练,习也。 兼负其才武,欲诱诸羌、胡以为羽翼,谓自陇以西可断而有也。每欲兴军大举,费祎常裁制不从,与其兵不过万人。 ◎何焯曰:欲断陇则当及曹爽初诛,众志二三,未遑外事之时。文伟身驻汉川,以牵关中之救,伯约以万众招诱羌、胡,披割西鄙,过相裁制,又失事机,元逊轻举于东,文伟坐待于西,皆若天之假助典午以成其奸者,可长太息。 ◎《汉晋春秋》曰:费祎谓维曰:“吾等不如丞相 丞相,谓诸葛亮。 亦已远矣;丞相犹不能定中夏,况吾等乎!且不如保国治民,敬守社稷, 《通鉴》“敬”作“谨”。 如其功业,以俟能者,无以为希冀徼倖而决成败于一举。 《通鉴》无“以”字、“而”字。 若不如志,悔之无及。” ◎《通鉴》:及祎死,维得行其志。◎胡三省曰:费祎死,蜀诸臣皆出维下,故不能裁制之。◎又曰:此为维以劳民亡蜀张本。◎《通鉴辑览》曰:祎之言似是而非。试思后主昏庸,信任奸宦,安能保国治民?若姜维虽近冒昧,然其志固在乘机恢复也。少与之兵,自是败国事,安得谓忠?庸腐者流,但言息兵,则抚掌大悦,宜其以祎为是耳。

十六年 魏嘉平五年。 春,祎卒。夏,维率数万人出石營, ◎毛本“營”作“营”,误。石營在今甘肃巩昌府西和县西北,见《魏志·陈泰传》、《郭淮传》。◎胡三省曰:石營在董亭西南,维盖自武都出石營也。 经董亭, 董亭在巩昌府宁远县西南,见《魏志·邓艾传》。 围南安, 南安,见《后主传》延熙十六年。 魏雍州刺史陈泰解围至洛门, ◎洛门见前。◎胡三省曰:即天水冀县落门聚。 维粮尽退还。明年,加督中外军事。复出陇西, 陇西郡治狄道,安帝永初五年,徙治襄武。襄武故城,在今巩昌府城东南五里。 守狄道, “守”字疑误。宋本无下“狄道”二字。 狄道长李简举城降。进围襄武,与魏将徐质交锋,斩首破敌,魏军败退。维乘胜多所降下,拔河间、狄道、临洮三县民还。 河间,当作“河关”。河关、狄道、临洮均详见《后主传》延熙十七年。 后十八年,复与车骑将军夏侯霸等俱出狄道,大破魏雍州刺史王经于洮西,经众死者数万人。经退保狄道城,维围之。魏征西将军陈泰进兵解围,维卻住锺题。 ◎锺题,见《后主传》延熙十八年。是时张翼劝维不宜复进,见《翼传》。◎何焯曰:此功若在秦川,不亦伟哉!吴殷礼言于仲谋曰:“民疲威消,时往力竭,不能不相为惜此小用也。”

十九年春,就迁维为大将军。更整勒戎马,与镇西大将军胡济期会上邽, ◎上邽在今甘肃秦州东南,见《邓艾传》。◎何焯曰:此胡济又一人,非胡伟度。◎弼按:胡伟度见《董和传》注。 济失誓不至,故维为魏大将邓艾所破于段谷, ◎段谷在甘肃秦州东南,见《邓艾传》。◎赵一清曰:○《寰宇记》卷百五十:段谷水出秦州清水县东南山下。 星散流离,死者甚众。 ◎胡三省曰:言士卒迸散如星,不能收拾成队伍。 众庶由是怨讟,而陇已西亦骚动不宁,维谢过引负,求自贬削。为后将军,行大将军事。

二十年,魏征东大将军诸葛诞反于淮南,分关中兵东下。维欲乘虚向秦川, ◎胡三省曰:秦地四塞以为固,渭水贯其中,渭川左右,沃壤千里,世谓之秦川。 复率数万人出骆谷, 骆谷在今陕西西安府盩厔县西南,见《后主传》建兴二十年。 径至沈岭。 ◎沈岭在盩厔,见《曹爽传》“三岭”注。◎赵一清曰:○《寰宇记》卷三十:姜维岭本名沈岭,在盩厔县南五十里。 时长城积谷甚多而守兵乃少,闻维方到,众皆惶惧。魏大将军司马望拒之,邓艾亦自陇右,皆军于长城。 长城在今盩厔县东南,见《邓艾传》。 维前住芒水, ◎亡水在骆谷东,见《后主传》延熙二十年。◎赵一清曰:○《水经·渭水注》:芒水出南山芒谷,北流迳玉女房,又北迳盩厔县之竹圃,中分为二水。○此“亡”字误。◎梁章钜曰:《盩厔县志》:黑水谷在县东南,即芒谷也。水黑色,故亦名黑水谷。○明监本误作“亡水”,殿本已据《邓艾传》改正。 皆倚山为营。 “皆”字疑衍。 望、艾傍渭坚围,维数下挑战,望、艾不应。景耀元年,维闻诞破败,乃还成都。复拜大将军。 ◎胡三省曰:维以段谷之败,贬行大将军事。

初,先主留魏延镇汉中,皆实兵诸围以御外敌,敌若来攻,使不得入。及兴势之役,王平捍拒曹爽,皆承此制。维建议,以为错守诸围,虽合《周易》“重门”之义,然適可御敌,不获大利。不若使闻敌至,诸围皆敛兵聚谷,退就汉、乐二城, 诸葛亮筑汉、乐二城,见《后主传》建兴七年,即魏明帝太和三年。 使敌不得入平, ◎《通鉴》作“听敌入平”。◎胡三省曰:谓纵敌使入平地也。 且重关镇守以捍之。 《通鉴》作“重关头镇守以捍之”。 有事之日,令游军并进 《通鉴》“并进”作“旁出”。 以伺其虚。敌攻关不克,野无散谷,千里县粮,自然疲乏。引退之日,然后诸城并出,与游军并力搏之,此殄敌之术也。 ◎《通鉴辑览》曰:外户不守,而却屯以引敌,且欲俟其退而出搏之,真开门揖盗之见。刘友益以为维之失计,汉所以亡,良然。 于是令督汉中胡济却住汉寿,监军王含守乐城,护军蒋斌守汉城, ◎胡三省曰:姜维自弃险要,以开狡焉启疆之心,书此为亡蜀张本。 又于西安、建威、武卫、石门、武城、建昌、临远皆立围守。 ◎西安围见杨戏《辅臣赞》末《王嗣传》。建威在甘肃階州成县北,见《诸葛亮传》。武城在甘肃巩昌府宁远县西南,见《邓艾传》。余未详。◎赵一清曰:诸城在今階成、凤沔间。◎萧常曰:○皆巴汉之境。○范《书·光武纪》十一年注:武卫即下辨,属武都郡。今成州同谷县,旧名武卫城。○石门即龙门。○杜甫《龙门镇诗》:石门云雷隘,古镇峰峦集。

五年,维率众出汉、侯和, 侯和,今甘肃洮州厅南,见《魏志·陈留王纪》景元三年。 为邓艾所破,还住沓中。 沓中在今洮州西南,见《陈留王纪》景元四年。 维本羁旅托国,累年攻战,功绩不立,而宦官黄皓等弄权于内,右大将军阎宇 阎宇见《马忠传》,又见《霍峻传》注引《襄阳记》。 与皓协比,而皓阴欲废维树宇。维亦疑之。故自危惧,不复还成都。 ◎《华阳国志》曰;维恶黄皓恣擅,启后主欲杀之。后主曰:“皓趋走小臣耳,往董允切齿,吾常恨之,君何足介意!”维见皓枝附叶连,惧于失言,逊辞而出。后主敕皓诣维陈谢。维说皓求沓中种麦,以避内逼耳。 ◎胡三省曰:司马昭因是决计绊维于沓中而伐蜀。 六年,维表后主:“闻钟会治兵关中,欲规进取,宜并遣张翼、廖化督诸军分护阳安关口、阴平桥头 ◎阳安关口在宁羌州西北一百里,详见《钟会传》。阴平桥头在甘肃階州文县南,详见《邓艾传》。◎胡三省曰:阳安关口,意即阳平关也。 以防未然。” ◎何焯曰:此密表而不关尚书,故思远不能力争。伯约不贻思远书言其事,当以素非同心故也。 皓征信鬼巫,谓敌终不自致, ◎胡三省曰:致,至也,又诣也,送也。 启后主寝其事,而群臣不知。 ◎《通鉴辑览》曰:会、艾方锐意图蜀,蜀之君臣,即防守阨塞,尚恐不足御之,反以阉竖信巫,致使从中掣肘,不亡何待?禅之庸闇,更不止于燕雀处堂矣。 及钟会将向骆谷,邓艾将入沓中,然后乃遣右车骑廖化诣沓中为维援,左车骑张翼、辅国大将军董厥等诣阳安关口以为诸围外助。比至阴平,闻魏将诸葛绪向建威,故住待之。月余,维为邓艾所摧,还住阴平。 ◎赵一清曰:○《方舆纪要》卷五十九:文县东七里麻关谷口有邓艾城,艾入蜀时所筑,旁有姜维城,为维与艾相守处。 钟会攻围汉、乐二城,遣别将进攻关口,蒋舒开城出降,傅佥格斗而死。 佥,傅彤子。先主征吴,彤战死,见《季汉辅臣赞》注。 ◎《汉晋春秋》曰:蒋舒将出降,乃诡谓傅佥曰:“今贼至不击而闭城自守,非良图也。”佥曰:“受命保城,惟全为功,今违命出战,若丧师负国,死无益矣。”舒曰:“子以保城获全为功,我以出战克敌为功,请各行其志。”遂率众出。佥谓其战也, ◎《通鉴》此句下有“不设备”三字。◎胡三省曰:使舒果迎战,亦未可保其必胜,佥何为不设备邪?关城失守,佥亦有罪焉。 至阴平,以降胡烈。烈乘虚袭城,佥格斗而死,魏人义之。◎《蜀记》曰:蒋舒为武兴督,在事无称。 ◎胡三省曰:○宋白曰:武兴,汉武都沮县地,○《元和》:兴州城即古武兴城也。蜀以处当冲要,置武兴督以守之。○无称,言其庸庸无可称者。◎谢鍾英曰:○《水经注》:汉水东迳武兴城南。○《元和志》:即兴州城,城周五百许步,惟开西北一门,外有仓垒,三面周匝。○《方舆纪要》:今陕西汉中府略阳县治。 蜀命人代之,因留舒助汉中守。舒恨,故开城出降。 会攻乐城,不能克,闻关口已下,长驱而前。翼、厥甫至汉寿,维、化亦舍阴平而退,適与翼、厥合,皆退保剑阁以拒会。 ◎剑阁,今四川保宁府昭化县南,详见《邓艾传》。◎杭世骏曰:○《益州记》:姜维抗钟会故垒,其山峭壁千丈,下临绝涧。 会与维书曰:“公侯以文武之德,怀迈世之略,功济巴、汉,声畅华夏,远近莫不归名。每惟畴昔,尝同大化,吴札、郑侨,能喻斯好。” ◎宋本“侨”作“乔”,监本“侨”作“有”,均误。◎《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吴季札聘于郑,见子产如旧相识,与之缟带,子产献纻衣焉。◎侨字子产。 维不答书,列营守险。会不能克,粮运县远,将议还归。

而邓艾自阴平由景谷道傍入, ◎胡三省曰:阴平景谷道即汉德阳亭故处。◎详见《邓艾传》。 遂破诸葛瞻于绵竹。 绵竹,见《刘焉传》。 后主请降于艾,艾前据成都。维等初闻瞻破,或闻后主欲固守成都,或闻欲东入吴,或闻欲南入建宁, 建宁郡治味,今云南曲靖府南宁县西十五里,详见《后主传》建兴三年。 于是引军由广汉、郪道以审虚实。 ◎郪县,今四川潼川府三台县南,见《钟会传》。◎谢鍾英曰:郪道,郪县之道也。◎或曰:审虚实,已有去就之意矣,与诸葛绵竹之师不同。 寻被后主敕令,乃投戈放甲,诣会于涪军前,将士咸怒,拔刀砍石。 ◎胡三省曰:观此,则蜀之将士,岂肯下人哉?其主不能用之耳! ◎干宝《晋纪》云:会谓维曰;“来何迟也?”维正色流涕曰:“今日见此为速矣!”会甚奇之。

会厚待维等,皆权还其印号节盖。 《通鉴》“号”作“绶”。 会与维出则同舆,坐则同席,谓长史杜预曰: 杜预事见《魏志·杜畿传》注。 “以伯约比中土名士,公休、太初 诸葛诞字公休,夏侯玄字太初。 不能胜也。” ◎《世语》曰:时蜀官属 ◎赵一清曰:“蜀”上疑落“征”字。 皆天下英俊,无出维右。 会既构邓艾,艾槛车征,因将维等诣成都,自称益州牧以叛。 ◎《钟会传》:会内有异志,因邓艾承制专事,密白艾有反状,于是诏书槛车征艾。会所惮惟艾,艾既禽而会独统大众,遂谋反。 ◎《汉晋春秋》曰:会阴怀异图,维见而知其心,谓可构成扰乱以图克复也,乃诡说会曰:“闻君自淮南已来,算无遗策, 谓毌丘俭、诸葛诞之役。 晋道克昌,皆君之力。今复定蜀,威德振世,民高其功,主畏其谋,欲以此安归乎! ◎此蒯通说韩信语也。◎《汉书·蒯通传》:通说信曰:“足下挟不赏之功,戴震主之威,归楚,楚人不信;归汉,汉人震恐。足下欲持是安归乎?”◎师古曰:安,焉也。 夫韩信不背汉于扰攘,以见疑于既平,大夫种不从范蠡于五湖,卒伏剑而妄死,彼岂闇主愚臣哉? 冯本“主”作“王”,误。 利害使之然也。今君大功既立,大德已著,何不法陶朱公泛舟绝迹,全功保身, ◎胡三省曰:越大夫范蠡既与越王勾践灭吴,以雪会稽之耻,乃扁舟五湖泛海而止于陶,欲绝其迹,乃号曰陶朱公。 登峨嵋之岭, ◎《一统志》:峨眉山在今四川嘉定府峨眉县西南,有大峨、中峨、小峨三山。◎左思《蜀都赋》:抗峨眉之重阻。◎《华阳国志》:南安县南有峨眉山。◎《水经注》:峨眉山去成都千里,然秋日清澄,望见两山相峙,如峨眉焉。 而从赤松游乎?” ◎《汉书·张良传》:良曰:“今以三寸舌为帝者师,封万户,位列侯,此布衣之极,于良足矣。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耳。”◎师古曰:赤松子,仙人号也,神农时为雨师,服水玉,教神农,能入火自烧。至昆山上,常止西王母石室,随风雨上下。炎帝少女追之,亦得仙俱去。 会曰:“君言远矣,我不能行,且为今之道,或未尽于此也。” 此时士季年方四十,血气正盛,又习见曹氏、司马氏篡夺之事,自谓强兵在握,大功可成,操之过急,变生仓卒,则为士季所不及料耳。 维曰:“其他则君智力之所能,无烦于老夫矣。” ◎胡三省曰:言为乱也。维之智固足以玩弄钟会于股掌之上,迫于时,制于命,奈之何哉!◎弼按:会之用维,以其非司马氏之党,且为亡国之将,而其才亦可用也。 由是情好欢甚。 ◎刘咸炘曰:维之忠谋承祚不能发明,不如习、孙尚举其事,此本不须讳,何为不书耶?盖素不喜维之私见也。 ◎《华阳国志》曰:维教会诛北来诸将,既死,徐欲杀会,尽坑魏兵,还复蜀祚, 监本“还”作“远”,误。 密书与后主曰:“愿陛下忍数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 ◎胡三省曰:姜维之心,始终为汉,千载之下,炳炳如丹。陈寿、孙盛、干宝之讥贬,皆非也。 ◎孙盛《晋阳秋》曰:盛以永和初 ◎何焯曰:永和三年,李势破灭,是年丁未,去蜀亡景耀六年癸未,凡六十五年。 从安西将军平蜀, ◎《晋书·孙盛传》:庾翼代庾亮,以盛为安西谘议参军。会桓温代翼,留盛为参军,与俱伐蜀。蜀平,赐爵安怀县侯。 见诸故老,及姜维既降之后密与刘禅表疏,说欲伪服事钟会,因杀之以复蜀土,会事不捷,遂至泯灭,蜀人于今伤之。盛以为古人云“非所困而困焉名必辱,非所据而据焉身必危,既辱且危,死其将至”,其姜维之谓乎!邓艾之入江由,士众鲜少,维进不能奋节绵竹之下,退不能总帅五将,拥卫蜀主,思后图之计,而乃反覆于逆顺之间,希违情于难冀之会,以衰弱之国,而屡观兵于三秦,已灭之邦,冀理外之奇举,不亦闇哉! ◎王崇曰:邓艾以疲兵二万,溢出江油,姜维举十万之师,案道南归,艾为成禽。禽艾已讫,复还拒会,则蜀之存亡,未可量也。乃迴道之巴,远至五城,使艾轻进,径及成都,兵分家灭,己自招之。然以钟会之智略,称为子房,姜维陷之莫至,尅犍筹算,相应优劣,惜哉!愚以为维徒能谋一会,不虑穷兵十万,难为制御,美意播越矣。◎见《华阳国志·七》。 ◎臣松之以为:盛之讥维,又为不当。于时钟会大众既造剑阁,维与诸将列营守险,会不得进,已议还计,全蜀之功,几乎立矣。但邓艾诡道傍入,出于其后,诸葛瞻既败,成都自溃。维若回军救内,则会乘其背。当时之势,焉得两济?而责维不能奋节绵竹,拥卫蜀主,非其理也。会欲尽坑魏将以举大事,授维重兵,使为前驱。若令魏将皆死,兵事在维手,杀会复蜀,不为难也。 ◎宋、元本“也”作“矣”。◎何焯曰:杀会易,复蜀难。 夫功成理外,然后为奇,不可以事有差手, ◎宋本“手”作“牙”。◎按:当作“互”。 而抑谓不然。设使田单之计,邂逅不会, 元本“会”作“集”。 复可谓之愚闇哉! 欲授维兵五万人,使为前驱。 ◎《钟会传》:会欲使姜维等皆将蜀兵出斜谷,会自将大众随其后。 魏将士愤怒,杀会及维,维妻子皆伏诛。 详见《钟会传》。 ◎《世语》曰:维死时见剖,胆如斗大。 ◎胡三省曰:斗非身所能容,恐当作“升”。◎何焯曰:古“升”字与“斗”字相类,亭林亦云。

郤正著论论维曰:“姜伯约据上将之重,处群臣之右,宅舍弊薄,资财无余,侧室无妾媵之亵,后庭无声乐之娱,衣服取供,舆马取备,饮食节制,不奢不约,官给费用,随手消尽;察其所以然者,非以激贪厉浊,抑情自割也,直谓如是为足,不在多求。凡人之谈,常誉成毁败,扶高抑下,咸以姜维投厝无所,身死宗灭,以是贬削,不复料擿,异乎《春秋》褒贬之义矣。如姜维之乐学不倦,清素节约,自一时之仪表也。” ◎或曰:幽滞之人,当感泣地下也,安得世有斯人,使负累之士,一为伸眉也哉!◎刘咸炘曰:此论舍大而赞其细,正乃谯周之党,宜其言如此。 ◎孙盛曰:异哉郤氏之论也!夫士虽百行,操业万殊,至于忠孝义节,百行之冠冕也。姜维策名魏室,而外奔蜀朝,违君徇利,不可谓忠;捐亲苟免,不可谓孝;害加旧邦,不可谓义;败不死难,不可谓节;且德政未敷而疲民以逞,居御侮之任而致敌丧守,于夫智勇,莫可云也。凡斯六者,维无一焉。实有魏之逋臣,亡国之乱相,而云人之仪表,斯亦惑矣。纵维好书 宋本“维”作“雅”,冯本作“虽”。 而微自藻洁, 冯本“洁”作“絜”。 岂异夫盗者分财之义,而程、郑降阶之善也? ◎《史记·货殖传》:程、郑,山东迁虏也,亦冶铸,贾椎髻之民,富埒卓氏,俱居临邛。 ◎臣松之以为:郤正此论,取其可称,不谓维始终行事皆可准则也。所云“一时仪表”,止在好学与俭素耳。本传及《魏略》皆云维本无叛心,以急逼归蜀。盛相讥贬,惟可责其背母。余既过苦, 何焯校改“苦”作“苛”。 又非所以难郤正也。

维昔所俱至蜀,梁绪官至大鸿胪,尹赏执金吾,梁虔大长秋,皆先蜀亡没。

评曰:蒋琬方整有威重,费祎宽济而博爱,咸承诸葛之成规,因循而不革,是以边境无虞,邦家和一, ◎或曰:因事推美,决知陈寿无致憾诸葛之事。 然犹未尽治小之宜,居静之理也。 ◎臣松之以为:蒋、费为相,克遵画一,未尝徇功妄动,有所亏丧,外却骆谷之师,内保宁缉之实,治小之宜,居静之理,何以过于此哉!今讥其未尽而不著其事,故使览者不知所谓也。 ◎何焯曰:此皆承祚在晋之逊词,裴注驳之,或未喻其指也。 姜维粗有文武,志立功名,而玩众黩旅,明断不周,终致陨毙。老子有云:“治大国者犹烹小鲜。” ◎见《老子》六十章。◎王弼注云:不扰也。躁则多害,静则全真,故其国弥大,而其主弥静,然后乃能广得众心矣。 况于区区蕞尔,而可屡扰乎哉? ◎何焯曰:宫中府中,理民治戎,立国一不可阙。今伯约孤立,后主昏蔽,其本已摇,加之政刑非昔,不能使民忘其败。上邽之役,甚于街亭,伯约但见前人裁制之过,不知失文伟之助,亦不复可以有为。此诚志士为之深悲者也。◎刘咸炘曰:○尚云:维虐用其民,开门揖盗,评责其玩众黩旅,一切伪降之谋,皆削而不载,所以深罪之。○按尚说是陈意,陈之贬姜,乃承其师谯周之论。 ◎干宝曰:姜维为蜀相,国亡主辱弗之死,而死于钟会之乱,惜哉!非死之难,处死之难也。是以古之烈士,见危授命,投节如归,非不爱死也,固知命之不长,而惧不得其所也。 ◎毛本 “所”作“死”。◎王鸣盛曰:姜维志在复蜀,不成被杀,其赤心则千载如生。陈寿蜀人而入晋,措词之际,有难焉者。史评于其死事,反置不论,而但讥其玩众黩旅,以致陨毙。寿岂不知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特敌国之词云尔。若以维之谋杀钟会为非,则寿不肯为此言,此其所以展转诡说,以避咎也。维之于蜀,犹张世杰、陆秀夫之于宋耳。◎何焯曰:○蜀事以葛始,以姜终,十卷实相为首尾。其末卷则特为杨戏之赞而设也。《蜀都赋》曰:匪葛匪姜,畴能是恤!◎刘咸炘曰:何说似是而实不然。杨戏与邓、张诸人实不相连贯。邓、张诸人,固当居蒋、费之后,自不得终于姜。以杨《赞》终,固有意,而邓、张次此卷,则非特置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