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 卷十八·魏书十八·二李臧文吕许典二庞阎传第十八
魏书十八
三国志十八二李臧文吕许典二庞阎传第十八 ◎毛本此卷无“第”字。◎刘咸炘曰:前八人皆战将,末二人因义烈而类叙之。
晋平阳侯相 安汉陈寿 撰宋中书侍郎西乡侯 闻喜裴松之 注沔阳卢弼 集解 校录:eaglefly213 复校:擎骥
28.1 李典
李典字曼成,山阳钜野人也。 钜野,见《武纪》兴平二年。 典从父乾,有雄气,合宾客数千家在乘氏。 乘氏,见《武纪》兴平元年。 初平中,以众随太祖,破黄巾于寿张, 寿张,见《武纪》初平三年。 又从击袁术,征徐州。吕布之乱,太祖遣乾还乘氏,慰劳诸县。布别驾薛兰、治中李封招乾,欲俱叛,乾不听,遂杀乾。太祖使乾子整将乾兵,与诸将击兰、封。兰、封破,从平兖州诸县有功,稍迁青州刺史。整卒,典徙颍阴令, 颍阴,见《荀彧传》。 为中郎将,将整军, ◎《魏书》曰:典少好学,不乐兵事,乃就师读《春秋左氏传》,博观群书。太祖善之,故试以治民之政。 迁离狐太守。 ◎离狐,见《于禁传》。◎钱大昕曰:离狐县,前汉属东郡,后汉属济阴郡。离狐城在单县西,史无置郡之文,盖建安初暂置而即罢耳。◎赵一清曰:据此传,则魏时离狐又尝置郡矣。
时太祖与袁绍相拒官渡,典率宗族及部曲输谷帛供军。绍破,以典为裨将军,屯安民。 ◎安民,见《荀彧传》。东平国寿张县有安民亭。◎《水经》:汶水西南至安民亭入济。◎《荀彧传》“建安六年,太祖就谷于东平之安民”,即此。 太祖击谭、尚于黎阳,使典与程昱等以船运军粮。会尚遣魏郡太守高蕃将兵屯河上,绝水道,太祖敕典、昱:“若船不得过,下从陆道。”典与诸将议曰:“蕃军少甲而恃水,有懈怠之心,击之必克。军不内御;苟利国家,专之可也,宜亟击之。”昱亦以为然。遂北渡河,攻蕃,破之,水道得通。刘表使刘备北侵,至叶, 叶,见《武纪》建安二年。 太祖遣典从夏侯惇拒之。备一旦烧屯去,惇率诸军追击之,典曰:“贼无故退,疑必有伏。南道狭窄,草木深,不可追也。”惇不听,与于禁追之,典留守。惇等果入贼伏里,战不利,典往救,备望见救至,乃散退。从围邺,邺定,与乐进围高幹于壶关, 壶关,见《武纪》建安十年。 击管承于长广, ◎《郡国志》:青州东莱郡长广。◎《一统志》:长广故城,今山东登州府莱阳县东。 皆破之。迁捕虏将军, ◎洪饴孙曰:捕虏将军,一人,第五品。破虏将军,一人,第五品。 封都亭侯。典宗族部曲三千余家,居乘氏,自请愿徙诣魏郡。太祖笑曰:“卿欲慕耿纯邪?” ◎范《书·耿纯传》:纯恐家族怀异心,乃使从昆弟訢宿归,烧其庐舍。世祖问纯故,对曰:“纯虽举族归命,老弱在行,犹恐宗人宾客半有不同心者,故燔烧屋室,绝其反顾之望。”世祖叹息。 典谢曰: “典驽怯功微,而爵宠过厚,诚宜举宗陈力;加以征伐未息,宜实郊遂之内,以制四方,非慕纯也。”遂徙部曲宗族万二千余口居邺。 宋本“二”作“三”。 太祖嘉之,迁破虏将军。 ◎赵一清曰:○《水经·河水注》:函谷关号天险。郭缘生《记》曰:“魏武征韩遂、马超,连兵此地,道东原上有李典营。”○传不云典从征,盖略之。 与张辽、乐进屯合肥,孙权率众围之,辽欲奉教出战。进、典、辽皆素不睦,辽恐其不从,典慨然曰:“此国家大事,顾君计何如耳,吾不可以私憾而忘公义乎!” ◎各本皆有“不”字,官本无之。《通鉴》无“不”字,见建安二十年。◎姜宸英曰:“不”字衍。 乃率众与辽破走权。增邑百户,并前三百户。
典好学问,贵儒雅,不与诸将争功。敬贤士大夫,恂恂若不及,军中称其长者。年三十六薨,子祯嗣。文帝践阼,追念合肥之功,增祯邑百户,赐典一子爵关内侯,邑百户;谥典曰愍侯。 正始四年,典从祀太祖庙庭。
28.2 李通
李通字文达,江夏平春人也。 ◎《郡国志》:荆州江夏郡平春。◎《一统志》:平春故城,今河南汝宁府信阳州西北。◎洪亮吉《补三国疆域志》以平春属义阳郡,误。◎沈家本曰:《晋书·李重传》作江夏钟鍾武人。重,通曾孙。 ◎《魏略》曰:通小字万亿。 以侠闻于江、汝之间。 《御览》“侠”上有“游”字。 与其郡人陈恭共起兵于朗陵, 朗陵,见《荀彧传》。 众多归之。 文达行迹与中兴固始相类,不但姓名相同。 时有周直者,众二千余家,与恭、通外和内违。通欲图杀直而恭难之。通知恭无断,乃独定策,与直克会, 克,或作“尅”。 酒酣杀直。众人大扰,通率恭诛其党帅,尽并其营。后恭妻弟陈郃杀恭而据其众。通攻破郃军,斩郃首以祭恭墓。又生禽黄巾大帅吴霸而降其属。遭岁大饥,通倾家振施,与士分糟糠,皆争为用,由是盗贼不敢犯。
建安初,通举众诣太祖于许。拜通振威中郎将,屯汝南西界。太祖讨张绣,刘表遣兵以助绣,太祖军不利。通将兵夜诣太祖,太祖得以复战,通为先登,大破绣军。拜裨将军,封建功侯。 ◎钱大昕曰:陈景云疑“功”下脱“亭”字。予谓建功侯即魏武所置名号之一也。◎钱大昭曰:建安二十年,初置名号侯,此建功侯疑与汉诸侯王之崇德侯、孔羡之宗胜侯同。◎潘眉曰:建功侯,名号侯也。◎沈家本曰:魏氏列侯多由亭侯进封乡侯,不应通独由亭侯改都亭侯,钱说固是,惟魏武置名号侯在建安二十年,而通之封在三年,未必即为名号之一。且通子基袭侯,恐名号侯不能袭也。◎弼按:《武纪》建安二十年,始置名号侯。刘表遣兵助张绣事在建安三年,是此时尚未有名号侯也。案范《书·盖延传》“延至广阿,拜偏将军,号建功侯”,是早有是称也。 分汝南二县,以通为阳安都尉。 ◎钱大昕曰:《魏略》称通领阳安太守,盖以都尉行太守事也。《赵俨传》“袁绍遣使招诱诸郡,惟阳安郡不动”,盖当时都尉别领县者亦称郡矣。◎赵一清曰:○《郡国志》:汝南郡阳安,道亭故国。朗陵,侯国。○注引《魏氏春秋》曰:初平三年,分二县置阳安都尉。○《方舆纪要》卷五十:曹操分汝南置阳安都尉,以朗陵县属焉,亦曰阳安郡,寻罢。阳安城光州息县西南十里。朗陵城在确山县西南三十五里。◎谢鍾英曰:魏受禅后,阳安郡不见于《国志》,盖置郡旋废。◎《一统志》:阳安故城,今河南汝宁府确山县东北。 通妻伯父犯法,朗陵长赵俨收治, ◎钱大昕曰:汉制大县置令,小县置长。此与《赵俨传》称朗陵长,而《田豫传》称除朗陵令,当有一误。 致之大辟。是时杀生之柄,决于牧守,通妻子号泣以请其命。通曰:“方与曹公戮力,义不以私废公。”嘉俨执宪不阿,与为亲交。太祖与袁绍相拒于官渡。绍遣使拜通征南将军,刘表亦阴招之,通皆拒焉。 《赵俨传》注引《魏略》云“通欲遣使于绍”,与此异。 通亲戚部曲流涕曰:“今孤危独守,以失大援,亡可立而待也,不如亟从绍。”通按剑以叱之曰:“曹公明哲,必定天下。绍虽强盛,而任使无方,终为之虏耳。吾以死不贰。”即斩绍使,送印绶诣太祖。又击郡贼瞿恭、 ◎胡三省曰:瞿,姓也。王僧孺《百家谱》有苍梧瞿宝。 江宫、沈成等,皆破歼其众, 宋本“歼”作“残”。 送其首。遂定淮、汝之地。改封都亭侯,拜汝南太守。时贼张赤等五千余家聚桃山,通攻破之。刘备与周瑜围曹仁于江陵,别遣关羽绝北道。通率众击之,下马拔鹿角入围,且战且前,以迎仁军,勇冠诸将。通道得病薨,时年四十二。追增邑二百户,并前四百户。文帝践阼,谥曰刚侯。诏曰:“昔袁绍之难,自许、蔡以南,人怀异心。通秉义不顾,使携贰率服,朕甚嘉之。不幸早薨,子基虽已袭爵,未足酬其庸勋。 宋本“酬”作“畴”。 基兄绪前屯樊城,又有功。世笃其劳,以基为奉义中郎将, 冯本“以”上有“其”字。 绪平虏中郎将, ◎洪饴孙曰:奉义中郎将一人,平虏中郎将一人,均比二千石,第四品。 以宠异焉。” ◎王隐《晋书》曰:绪子秉,字玄胄,有雋才,为时人所贵, 宋本无“人”字。 官至秦州刺史。 ◎赵一清曰:○《世说》卷一注引《李康家诫》、卷十八注引《文章志》曰:李廞祖康,秦州刺史。父重,平阳太守。廞好学,善隶、草,与兄式齐名。○此名秉,或玄胄有二名。○《方舆纪要》卷五十九:魏增置秦州,治上邽,今巩昌府秦州西六十里有故城,领郡六,陇西、汉阳、武都皆故郡也。南安,中平五年置。广魏,即初平四年所置永阳郡。阴平,本汉广汉属国,魏武改置阴平郡。太和三年,武都、阴平皆入于蜀。◎吴增僅曰:洪饴孙《三国职官表》于魏秦州下引《世说·贤媛篇》注《永嘉流人名》云:魏秦州刺史李康。〖◎《魏志·李通传》裴注引王隐《晋书》李康作“李秉”,《晋书·李重传》又作“景”,并缘形似而误。◎弼按:○吴士鉴《晋书斠注》云:唐人避“丙”字讳,改作“景”。“秉”与“丙”为嫌名,故亦避之。《世说》注引《文章志》、《永嘉流人名》作“康”,则康与秉形近而伪也。〗考康为魏初李通孙,东晋李重父。据王隐《晋书》云“秉字玄胄,官至秦州刺史。秉尝答司马文王问,因以为《家诫》,曰‘昔侍坐先帝’”云云。以“先帝”称文王,明秉仕于晋初。魏置秦州,诸书云在文帝初。李通卒于汉魏之际,年才四十二岁,即使秉生,尚在童稚,安得为刺史乎?且《李重传》云 “父景,秦州刺史”,不云仕魏,即王隐《晋书》所云“官至秦州刺史”,正足明其仕晋终于秦州刺史,非魏初所置之秦州也。《世说》注疑衍“魏”字。〖◎《世说·棲逸篇》注引《文章志》:李廞祖康,秦州刺史。◎秦州上亦无“魏”字。〗◎谢鍾英曰:《杜恕传》太和中上疏,称荆、(杨)〈扬〉、青、徐、幽、并、雍、凉、兖、豫、司、冀,不数秦州;曹植《谏伐辽东表》“蜀应西境,则雍、凉三分”,亦不言秦州。终《三国志》无秦州二字。《宋书·州郡志》“晋武帝置秦州”,《晋书·武帝纪》“太始五年春二月,以雍州陇右五郡及凉州之金城、梁州之阴平置秦州”,是秦州始于晋武,洪氏从《晋书·地理志》列秦州,非也。 秉尝答司马文王问,因以为《家诫》, 冯本“答”作“得”。 曰:“昔侍坐于先帝,时有三长吏俱见。 宋本“免”作“见”。 临辞出,上曰:‘为官长当清,当慎,当勤,脩此三者,何患不治乎?’ ◎清、慎、勤三字箴本于司马昭。◎梁章钜曰:三字箴不可以人废也,今人以为出于宋儒吕本中,失之矣。 并受诏。既出,上顾谓吾等曰:‘相诫敕正当尔不?’侍坐众贤,莫不赞善。上又问: 宋本“问”下有“曰”字。 ‘必不得已,于斯三者何先?’或对曰: ‘清固为本。’次复问吾,对曰:‘清慎之道,相须而成,必不得已,慎乃为大。夫清者不必慎,慎者必自清,亦由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是以《易》称括囊无咎, ◎《易·坤卦》之辞。◎孔《疏》云:括,结也。囊,所以贮物。以譬心藏知也。闭其知而不用,故曰括囊。不与物忤,故曰旡咎。 藉用白茅, ◎《易·大过》之辞。◎孔《疏》云:藉用白茅者,以柔处下,心能谨慎。荐藉于物,用絜白之茅。言以絜素之道,奉事于上也。 皆慎之至也。’上曰:‘卿言得之耳。可举近世能慎者谁乎?’诸人各未知所对,吾乃举故太尉荀景倩、 荀顗字景倩,见《荀彧传》注。 尚书董仲连、仆射王公仲并可谓为慎。上曰:‘此诸人者,温恭朝夕,执事有恪,亦各其慎也。然天下之至慎,其惟阮嗣宗乎! 嗣宗,事见《王粲传》。 每与之言,言及玄远,而未曾评论时事,臧否人物,真可谓至慎矣。’ ◎钱振锽曰:嗣宗不过司马昭门客耳,若有忠臣如王允,讨昭而杀之,门客未必不与其祸。嗣宗之慎不足道也。假使嗣宗为王臣,人主问以臣下贤否,亦将隐情不言乎?若是,必食奸党恶者也,又不然,是无是非之心也。 吾每思此言,亦足以为明诫。凡人行事,年少立身,不可不慎,勿轻论人,勿轻说事,如此则悔吝何由而生,患祸无从而至矣。”秉子重,字茂曾。少知名,历位吏部郎、平阳太守。◎《晋诸公赞》曰:重以清尚称。相国赵王伦以重望取为右司马。 《晋书》作“左司马”。 重以伦将为乱,辞疾不就。伦逼之不已,重遂不复自活,至于困笃,扶曳受拜,数日卒,赠散骑常侍。重二弟,尚字茂仲,矩字茂约,永嘉中并典郡;矩至江州刺史。重子式,字景则,官至侍中。 ◎《世说》卷十八注引《文章志》曰:式字景则,廞长兄也。思理儒隐,有平素之誉。渡江,累迁临海太守、侍中,年五十四而卒。
28.3 臧霸
臧霸字宣高,泰山华人也。 ◎华县,见《武纪》初平四年,又见《曹仁传》。◎《潜研堂金石文跋尾》曰:《汉志》泰山郡有华县,《续汉志》无之,《方舆纪要》以为并入费县。案《三国志》称臧霸泰山华人,《泰山都尉孔宙碑》亦有题泰山华者,然则后汉元有华县,殆并未久而复置耳。◎梁章钜曰:洪亮吉《补三国疆域志》泰山郡领县十一,并无华县,是其疏。◎弼按:洪氏从《晋志》以华县属琅邪郡,梁氏未细检耳。◎周寿昌曰:汉末尚存泰山华县,《郡国志》或偶遗之。《方舆纪要》以为并入费县,恐在晋以后矣。 父戒,为县狱掾,据法不听太守欲所私杀。太守大怒,令收戒诣府,时送者百余人。霸年十八,将客数十人径于费西山中要夺之, ◎赵一清曰:西山,即蒙山也,在费县西北五十里。 送者莫敢动,因与父俱亡命东海,由是以勇壮闻。黄巾起,霸从陶谦击破之,拜骑都尉。遂收兵于徐州,与孙观、吴敦、尹礼等并聚众,霸为帅,屯于开阳。 琅邪国治开阳,见《武纪》兴平元年,又见《卞后传》。 太祖之讨吕布也,霸等将兵助布。既禽布,霸自匿。太祖募索得霸, 冯本“募”作“幕”。 见而悦之,使霸招吴敦、尹礼、孙观、观兄康等,皆诣太祖。太祖以霸为琅邪相,敦利城、礼东莞、观北海、康城阳太守, ◎《武纪》:建安三年,分琅邪、东海、北海为城阳、利城、昌虑郡。◎胡三省曰:城阳,西汉王国,光武省,并入琅邪。利城、昌虑二县皆属东海,此盖因诸屯帅所居而分为郡也。◎钱大昕曰:东莞亦此时所置。利城郡未审何时并省。◎余详见《武纪》建安三年注。东莞,见《夏侯玄传》。 割青、徐二州,委之于霸。 李通淮、汝,臧霸青、徐,与钟繇关中之任并重,实为全局所系,不仅一隅之得失也。 太祖之在兖州,以徐翕、毛晖为将。兖州乱,翕、晖皆叛。后兖州定,翕、晖亡命投霸。太祖语刘备,令语霸送二人首。霸谓备曰:“霸所以能自立者,以不为此也。霸受公生全之恩,不敢违命。然王霸之君可以义告,愿将军为之辞。”备以霸言白太祖,太祖叹息,谓霸曰:“此古人之事而君能行之,孤之愿也。”乃皆以翕、晖为郡守。 臧霸此举胜于于禁之斩昌豨矣。 时太祖方与袁绍相拒,而霸数以精兵入青州,故太祖得专事绍,不以东方为念。太祖破袁谭于南皮,霸等会贺。霸因求遣子弟及诸将父兄家属诣邺,太祖曰:“诸君忠孝,岂复在是!昔萧何遣子弟入侍,而高祖不拒,耿纯焚室舆榇以从,而光武不逆, 毛本 “武”作“祖”,误。 吾将何以易之哉!”东州扰攘,霸等执义征暴,清定海岱,功莫大焉,皆封列侯。霸为都亭侯,加威虏将军。 ◎洪饴孙曰:威虏将军一人,第五品。 又与于禁讨昌豨,与夏侯渊讨黄巾余贼徐和等,有功,迁徐州刺史。沛国公武周为下邳令, ◎陈景云曰:“公”字衍。武周,沛国竹邑人,详《胡质传》注。 霸敬异周,身诣令舍。部从事謥詷不法, 謥詷,见《程昱传》。 周得其罪,便收考竟,霸益以善周。从讨孙权,先登,再入巢湖, ◎《元和郡县志》:巢湖在合肥县东南六十四里,本居巢县地,后陷为湖。◎《一统志》:在合肥县东南七十里,舒城县东北一百三十里,巢县西十里。周回四百余里,港汊大小三百六十,纳诸水以注大江。 攻居巢, 居巢,见《武纪》建安二十二年。 破之。张辽之讨陈兰,霸别遣至皖,讨吴将韩当,使权不得救兰。当遣兵逆霸,霸与战于逢龙,当复遣兵邀霸于夹石, ◎陆机《辨亡论》曰:蓬笼之战,子输不返。◎《寰宇记》卷百二十五:逢龙城在皖水之北,遂号为皖城。◎姚范曰:逢龙,今安庆城之集贤关。夹石,即桐城北峡关也。◎谢鍾英曰:逢龙当与夹石相近。夹石,今桐城县北四十七里北峡关。◎互见本志《蒋济传》、《吴志·吕蒙传》、《朱桓传》。 与战破之,还屯舒。权遣数万人乘船屯舒口, ◎胡三省曰:舒在吴、魏境上,弃而不耕,去舒口甚近。◎《方舆纪要》卷二十六:舒城今庐州府舒城县治,汉为庐江郡治,三国时废为境上地。舒口即巢湖口也。◎谢鍾英曰:当即今巴洋河入巢湖之口。 分兵救兰,闻霸军在舒,遁还。霸夜追之,比明,行百余里,邀贼前后击之。贼窘急,不得上船,赴水者甚众。由是贼不得救兰,辽遂破之。霸从讨孙权于濡须口,与张辽为前锋,行遇霖雨,大军先及,水遂长,贼船稍进, ◎官本《考证》云:《太平御览》 “先及”作“先反”,“稍进”作“稍近”。 将士皆不安。辽欲去,霸止之曰:“公明于利钝,宁肯捐吾等邪?”明日果有令。辽至,以语太祖。太祖善之,拜扬威将军, ◎“拜”下当有“霸”字。◎洪饴孙曰:扬威将军,一人,第四品。 假节。后权乞降,太祖还,留霸与夏侯惇等屯居巢。
文帝即王位,迁镇东将军,进爵武安乡侯,都督青州诸军事。 霸列名劝进,见《上尊号奏》。 及践阼,进封开阳侯,徙封良成侯。与曹休讨吴贼,破吕范于洞浦, ◎胡三省曰:洞口浦在历阳江边。◎《一统志》:今安徽和州西南临江。 征为执金吾,位特进。每有军事,帝常咨访焉。 ◎《魏略》曰:霸一名奴寇。孙观名婴子。吴敦名黯奴。尹礼名卢儿。建安二十四年,霸遣别军在洛。会太祖崩,霸所部及青州兵以为天下将乱,皆鸣鼓擅去。文帝即位,以曹休都督青、徐,霸谓休曰: 毛本“谓”作“为”误。 “国家未肯听霸耳! 汉、魏皆称天子为国家,范《书·冯异传》“臣今亦愿国家无忘河北之难”。 若假霸步骑万人,必能横行江表。”休言之于帝,帝疑霸军前擅去,今意壮乃尔。遂东巡,因霸来朝而夺其兵。 霸本亡命之徒,魏武已死,无所顾忌,因而生心,魏文亟夺其兵,非无故也。 明帝即位,增邑五百,并前三千五百户。薨,谥曰威侯。 正始四年,霸从祀太祖庙庭。 子艾嗣。 ◎《魏书》曰:艾少以才理称,为黄门郎,历位郡守。 艾官至青州刺史、少府。艾薨,谥曰恭侯。子权嗣。霸前后有功,封子三人列侯,赐一人爵关内侯。 霸一子舜,字太伯,晋散骑常侍,见《武帝百官名》。 ◎沈家本曰:此书隋、唐志不著录。 此《百官名》,不知谁所撰也,皆有题目,称舜“才颖条暢,识赞时宜”也。 而孙观亦至青州刺史,假节,从太祖讨孙权,战被创,薨。子毓嗣,亦至青州刺史。 ◎《魏书》曰:孙观字仲台,泰山人。与臧霸俱起,讨黄巾,拜骑都尉。太祖破吕布,使霸招观兄弟,皆厚遇之。与霸俱战伐,观常为先登,征定青、徐群贼,功次于霸,封吕都亭侯。 ◎赵一清曰:吕都,《前汉书·地理志》属济阴郡,后汉省。今以封孙观,盖县废而城存耳。 康亦以功封列侯。与太祖会南皮,遣子弟入居邺,拜观偏将军,迁青州刺史。从征孙权于濡须口,假节。攻权,为流矢所中,伤左足,力战不顾,太祖劳之曰:“将军被创深重,而猛气益奋,不当为国爱身乎?”转振威将军,创甚,遂卒。
28.4 文聘
文聘字仲业,南阳宛人也, ◎《郡国志》:荆州南阳郡宛。◎《一统志》:今河南南阳府南阳县治。 为刘表大将,使御北方。表死,其子琮立。太祖征荆州,琮举州降,呼聘欲与俱,聘曰:“聘不能全州,当待罪而已。”太祖济汉, ◎胡三省曰:○汉即沔也。○《汉书·地理志》注曰:东汉水受氐道水,一名沔,过江夏,谓之夏水,入江。如淳曰:“汉中人谓汉水为沔水。”师古曰:“汉上曰沔。”○祝穆曰:天下之大川以汉名者二,班固谓之东汉、西汉,而黎州之汉水源于飞越岭者,不与焉。固之所谓东汉,则《禹贡》之漾汉,其源出于今兴元之西县嶓冢山,迳洋、金、房、均、襄、郢,复至汉阳入江者是也。西汉则苏代所谓“汉中之甲,轻舟出于巴,乘夏水下汉,四日而至五渚”者,其源出于西和州徼外,径階、沔州,与嘉陵水会,俗谓之西汉。又径大安军、利、剑、阆、果、合,与涪水会,至渝州入江。 聘乃诣太祖,太祖问曰:“来何迟邪?”聘曰:“先日不能辅弼刘荆州以奉国家,荆州虽没,常愿据守汉川, 汉川,见《刘表传》。 保全土境,生不负于孤弱,死无愧于地下,而计不得已,以至于此。实怀悲惭,无颜早见耳。”遂欷歔流涕。太祖为之怆然曰:“仲业,卿真忠臣也。”厚礼待之。授聘兵,使与曹纯追讨刘备于长阪。 ◎《水经·沔水注》:曹太祖之追刘备于当阳也,张飞按矛于长坂,备得与数骑斜趋汉津,遂济夏口是也。◎《荆州记》曰:当阳县有栎林长坂。◎《舆地纪胜》:在当阳县东北。◎《方舆纪要》:今荆门州西北。 太祖先定荆州,江夏与吴接,民心不安,乃以聘为江夏太守, ◎江夏郡,见《武纪》建安十三年。◎赵一清曰:吴魏并立江夏郡。吴江夏郡治沙羡,孙权以程普领太守。魏以文聘为太守,屯石阳。◎吴增僅曰:建安中,刘表以黄祖为江夏太守,屯沙羡。〖《吴志·孙策传》。〗魏武平荆州,以文聘为江夏太守,屯石阳。嘉平中,王基自城上昶,徙江夏郡治之。终魏之世,郡治皆在上昶也。洪《志》据《元和志》云曹魏郡治安陆,盖上昶为安陆县地,统言之也。◎谢鍾英曰:○《先主传》建安十三年,与曹公战于赤壁,曹公引归,先主表刘琦为荆州刺史。○其时江夏全境俱为琦有,迨琦既没,吴遂略取江夏诸县以通道江陵,于是程普为江夏太守。及孙皎代程普督夏口,赐沙羡、云社、南新市、竟陵为奉邑,见《皎传》。吴之全有江夏断在此时。其后沔北地渐入魏。嘉禾五年,遣将军周峻等击江夏、新市、安陆、石阳,见《陆逊传》。诸葛亮曰“其智力不侔,故限江自保,权之不能越江,犹魏贼之不能渡汉”,可知沔北之安陆、新市、云社、竟陵于黄武中皆入魏也。◎王先谦曰:江夏郡,魏、吴分立,竟陵、云社、南新市、安陆四县地在沔北。建安中属吴,黄武时皆属魏。◎弼按:《夏侯尚传》“荆州残荒,外接蛮夷,而与吴阻汉水为境”,谢氏谓魏江夏郡境北界义阳、汝南,东界弋阳隙地,西及南皆阻汉水接吴,此实魏江夏郡之辖境也。 使典北兵,委以边事,赐爵关内侯。 ◎孙盛曰:资父事君,忠孝道一。臧霸少有孝烈之称,文聘著垂泣之诚,是以魏武一面,委之以二方之任,岂直壮武见知于仓卒之间哉! 与乐进讨关羽于寻口, ◎《方舆纪要》卷七十六:浔水城在蕲州东,《浔阳记》谓之兰池城,古浔阳也。寻口,浔水入江之口,即九江口也。今江西九江府德化县浔阳城。盖六朝时改置,非汉魏之旧。◎谢鍾英曰:○《乐进传》:从平荆州,留屯襄阳,击关羽、苏非等,皆走之。○文聘讨关羽当即此时。聘屯江夏石阳,兵势西向。寻口当在安陆府西南,汉水东西,非蕲春郡寻阳县寻水入江之口也。 有功,进封延寿亭侯,加讨逆将军。 ◎洪饴孙曰:讨逆将军,一人,第五品。 又攻羽辎重于汉津,烧其船于荆城。 ◎《水经注》:沔水自荆城东南流。◎《舆地纪胜》:荆城在长寿县南七十里,滨汉江。◎《一统志》:今鍾祥县南。 文帝践阼,进爵长安乡侯,假节。与夏侯尚围江陵,使聘别屯沔口, 沔口即夏口,见《武纪》建安十三年。 止石梵, ◎谢鍾英曰:石梵当在今天门县东南、汉水北,其地去襄阳几七百里,吴石城即此。◎弼按:○据《水经注》、《元和郡县志》、《通鉴地理通释》所云,石城实不在此。兹分录于下。○《水经·沔水注》:沔水又南迳石城西,城因山为固,晋太傅羊祜镇荆州立。○《元和郡县志》云:长寿县城本古之石城,背山临汉水,吴于此置牙门戍城,羊祜镇荆州亦置戍焉。○《通鉴地理通释》云:郢州子城三面墉基皆天造,正西绝壁,下临汉江,石城之名本此。○《一统志》:石城在今湖北安陆府鍾祥县治。○是石城为今安陆府鍾祥县治,不如谢说之在今天门县东南也。◎王先谦曰:○《晋书·羊祜传》:吴石城守去襄阳七百余里。○案:今安陆府去襄阳仅三百里,则吴石城非《水经注》之石城也。◎弼按:○《水经注疏要删》云:今安陆去襄阳不及四百里,疑《羊祜传》之石城不在安陆。○又云:非也,《羊祜传》“七百”字误也。 自当一队,御贼有功,迁后将军,封新野侯。孙权以五万众自围聘于石阳,甚急,聘坚守不动, ◎事见《明纪》卷首黄初七年。◎《晋志》:江夏郡安陆、曲陵。◎沈《志》:江夏有曲陵县,本名石阳,吴立。《晋起居注》:“太康元年改江夏石阳曰曲陵。”宋明帝泰始六年并安陆。◎《通鉴》胡注于魏文帝黄初七年引祝穆说,指沔阳为石阳,余已辨正。又于魏明帝青龙元年注引沈《志》云:江夏郡曲陵,本名石阳。◎《一统志》:曲陵故城,在湖北德安府应城县东南。◎曲陵即石阳,是石阳亦即在今应城县东南也。◎《通鉴地理通释》卷十一云:石阳故城,在黄陂县西二十三里。吴征江夏围石阳,不克而还,即此。刘表为荆州刺史,以此地当江、汉之口,惧吴侵轶,使黄祖于此筑城镇遏,因名黄城镇。◎《方舆纪要》卷七十六:石阳城在黄陂县西二十二里,亦名石梵,与沔口相近。◎弼按:顾祖禹说本于王应麟,然皆不如沈《志》之有据。石阳与石梵决为两地,上文言“别屯沔口,止石梵”,则石梵必与沔口相近。即云“别屯沔口”,则常屯石阳可知。别屯者,军事临时调遣也。石阳为江夏郡治,故孙权以重兵围之。顾氏谓石梵与沔口相近,诚然;谓石阳亦名石梵,则误矣。 权住二十余日乃解去。聘追击破之。 ◎《魏略》曰:孙权尝自将数万众卒至。时大雨,城栅崩坏,人民散在田野,未及补治。聘闻权到,不知所施,乃思惟莫若潜默可以疑之。乃敕城中人使不得见,又自卧舍中不起。权果疑之,语其部党曰:“北方以此人忠臣也,故委之以此郡,今我至而不动,此不有密图,必当有外救。”遂不敢攻而去。◎《魏略》此语,与本传反。 增邑五百户,并前千九百户。
聘在江夏数十年,有威恩,名震敌国,贼不敢侵。分聘户邑封聘子岱为列侯,又赐聘从子厚爵关内侯。聘薨,谥曰壮侯。 正始四年,聘从祀太祖庙庭。 岱又先亡,聘养子休嗣。卒,子武嗣。
嘉平中,谯郡桓禺为江夏太守,清俭有威惠,名亚于聘。
28.5 吕虔
吕虔字子恪,任城人也。 ◎任城,见《武纪》初平三年。赵一清引《长沙耆旧传》文度祈晴事,误作吕虔,补注于此。◎弼按:《长沙耆旧传》之文度〖《类聚》、《初学记》作“文虔”,《御览》作“文度”。〗与兖州任城之吕虔无涉,赵氏误引,今不录。 太祖在兖州,闻虔有胆策,以为从事,将家兵守湖陆。 ◎《郡国志》:兖州山阳郡湖陆。◎《一统志》:湖陆故城,今山东济宁州鱼台县东南六十里。 襄陵校尉杜松部民炅毋等作乱, ◎毛本“部”作“步”误。宋本、吴本、毛本“毋”作“母”,下同。◎赵一清曰:“襄陵”字误,当作“襄贲”。两汉志东海郡襄贲县。贲音肥。时昌豨作乱于东海,故炅母得与豨通。若河东之襄陵,与陈留襄邑之亦名襄陵,皆去东海甚远,“陵”字为误无疑。◎《一统志》:襄贲故城,今山东沂州府兰山县西南百二十里。 与昌豨通。太祖以虔代松。虔到,招诱炅母渠率及同恶数十人,赐酒食。简壮士伏其侧,虔察炅母等皆醉,使伏兵尽格杀之。抚其余众,群贼乃平。太祖以虔领泰山太守。郡接山海,世乱,闻民人多藏窜。 “世乱,闻民人”疑作“民人闻世乱”。 袁绍所置中郎将郭祖、 ◎王昶《金石萃编》云:《上尊号奏》“屯骑校尉都亭侯臣祖”,疑即郭祖。 郭祖为海贼,见《何夔传》。 公孙犊等数十辈保山为寇,百姓苦之。虔将家兵到郡, ◎顾炎武曰:○古之为将者,必有素豫之卒。○《春秋传》:冉求以武城人三百为己徒卒。○《后汉书·朱儁传》:令过本郡,简募家兵。张燕寇河内,儁以家兵击却之。 开恩信,祖等党属皆降服,诸山中亡匿者尽出安土业。简其强者补战士,泰山由是遂有精兵,冠名州郡。济南黄巾徐和等,所在劫长吏,攻城邑。虔引兵与夏侯渊会击之,前后数十战,斩首获生数千人。太祖使督青州诸郡兵以讨东莱群贼李条等,有功。太祖令曰:“夫有其志,必成其事,盖烈士之所徇也。卿在郡以来,禽奸讨暴,百姓获安,躬蹈矢石,所征辄克。昔寇恂立名于汝、颍,耿弇建策于青、兖,古今一也。”举茂才,加骑都尉,典郡如故。虔在泰山十数年,甚有威惠。 文聘在江夏数十年,杜畿在河东十六年,张既临雍、凉二州十余年,梁习在并州、冀州二十余年,吕虔在泰山十数年,皆久于其任,当时信任刺史、郡守如此。 文帝即王位,加裨将军,封益寿亭侯,迁徐州刺史,加威虏将军。请琅邪王祥为别驾,民事一以委之,世多其能任贤。 ◎孙盛《杂语》曰:祥字休徵。性至孝,后母苛虐, ◎《世说》卷一注引《祥世家》曰:祥父融,娶高平薛氏,生祥。继室庐江朱氏,生览。 每欲危害祥,祥色养无怠。盛寒之月,后母曰:“吾思食生鱼。”祥脱衣,将剖冰求之,有少,坚冰解, ◎宋本“有少”下多“顷”字。◎弼按:或作“有顷”,或作“少顷”,皆可通。◎《寰宇记》卷一百二十五:鱼池在舒州望江县西南二十里。◎《晋书·王祥传》:汉末遭乱,扶母攜弟览避地庐江,隐居三十余年。◎按:继母为庐江人,又避地于此,故鱼池在舒州望江也。 下有鱼跃出,因奉以供,时人以为孝感之所致也。供养三十余年,母终乃仕, ◎《晋书·祥传》:继母朱氏不慈,数谮之,由是失爱于父。每使扫除牛下,祥愈恭谨。父母有疾,衣不解带,汤药必亲尝。母常欲生鱼,时天寒冰冻,祥解衣将剖冰求之,冰忽自解,双鲤跃出,持之而归。母又思黄雀灸,复有黄雀数十飞入其幕,复以供母。乡里惊叹,以为孝感所致焉。有丹柰结实,母命守之,每风雨,祥辄抱树而泣。其笃孝纯至如此。◎《世说》卷一云:王祥事后母朱夫人甚谨。家有一李树,结子殊好,母恒使守之。时风雨忽至,祥抱树而泣。祥尝在别床眠,母自往暗斫之,值祥私起,空斫得被,即还,知母憾之不已,因跪前请死,母于是感悟,爱之如己子。◎《晋阳秋》、萧广济《孝子传》所记祥事与此略同,见《世说》卷一注。 以淳诚贞粹见重于时。◎王隐《晋书》曰:祥始出仕,年过五十矣, ◎《世说》注引虞预《晋书》云:祥以后母故,陵迟不仕。年向六十,刺史吕虔檄为别驾,时人歌之曰:“海沂之康,实赖王祥;邦国不空,别驾之功。” 稍迁至司隶校尉。高贵乡公入学,以祥为三老,迁司空、太尉。司马文王初为晋王,司空荀顗要祥尽敬,祥不从。语在《二少帝纪》。 ◎宋本“二”作“三”。互见《晋书·祥传》及本志《三少帝纪》咸熙元年注引《汉晋春秋》。◎林国赞曰:末句是裴氏语,云《少帝纪》,即指本志齐王芳等纪。惟《鲍勋传》注引《魏书》称“语在《绍传》”、“语在《武纪》”,《崔琰传》注引《魏略》亦称“语在《绍传》”。而本志《武纪》、《绍传》无此语,此皆《魏书》、《魏略》语,非裴语。《吴范传》注引《会稽典录》称“语在《妃嫔传》”,亦同此例。 晋武践阼,拜祥为太保,封雎陵公。泰始四年,年八十九薨。祥弟览,字玄通,光禄大夫。 ◎《晋书·王览传》:母朱遇祥无道。览年数岁,见祥被楚挞,辄涕泣抱持。至于成童,每谏其母,其母少止凶虐。朱屡以非理使祥,览辄与祥俱。又虐使祥妻,览妻亦趋而共之。朱患之,乃止。祥丧父之后,渐有时誉。朱深疾之,密使酖祥。览知之,径起取酒。祥疑其有毒,争而不与,朱遽夺反之。自后朱赐祥馔,览辄先尝。朱惧览致毙,遂止。览孝友恭恪,名亚于祥。初,吕虔有佩刀,工相之,以为必登三公,可服此刀。虔谓祥曰:“苟非其人,刀或为害。卿有公辅之量,故以相与。”祥固辞,强之乃受。祥临毙,以刀授览,曰:“汝后必兴,足称此刀。”览后奕世多贤才,兴于江左矣。 ◎《晋诸公赞》称览率素有至行。览子孙繁衍,颇有贤才相继, 宋、元本“继”作“系”。 奕世之盛,古今少比焉。 讨利城叛贼, 利城,见《武纪》建安三年,又见《文纪》黄初六年。 斩获有功。 ◎《史通·暗惑篇》曰:○《新晋书·王祥传》曰:祥汉末遭乱,扶母携弟览避地庐江,隐居三十余年,不应州郡之命。母终,徐州刺史吕虔檄为别驾,年垂耳顺,览劝之,乃应召。于时寇贼充斥,祥率励兵士,频讨破之,时人歌曰:“海沂之康,实赖王祥。”年八十五,泰始五年薨。○难曰:祥为徐州别驾,寇盗充斥,固是汉建安中徐州未清时耳。有魏受命凡四十五年,上去徐州寇贼充斥,下至晋泰始五年,当六十年已上矣。祥于建安中年垂耳顺,更加六十载,至晋泰始五年薨,则当年一百二十岁矣。而史云 “年八十五薨”者,何也?如必以终时实年八十五,则为徐州别驾止可年二十五六矣。又云其未从官已前隐居三十余载者,但其初被檄时止年二十五六,自此而往,安得复有三十余年乎?必谓祥为别驾在建安后,则徐州清晏,何得云于时寇贼充斥,祥率励兵士频讨破之乎?求其前后,无一符会也。◎弼按:《晋书·祥传》所云祥讨徐州寇盗,当即为徐州别驾讨利城叛贼之事,事在黄初六年,〖见《文纪》。〗非建安时事。孙盛言其养母三十余年,王隐言其年过五十始仕,要非无稽之言。《新晋书》本出官撰,未及详稽年月,又或过甚其辞,遂云“年垂耳顺”,以启子元之疑, 刘知几字子玄,此彼清讳。 駮难无可逃遁,然其指讨徐州叛贼为建安时事,确为错误耳。且黄初以来,淮、徐之间频年用兵,又安得云建安后徐州清晏乎?子元骋其笔锋,亦不免失辞也。 明帝即位,徙封万年亭侯,增邑二百,并前六百户。虔薨,子翻嗣。翻薨,子桂嗣。
28.6 许褚
许褚字仲康,谯国谯人也。 ◎谯,见《武纪》卷首。◎洪亮吉曰:○《晋志》:谯郡,魏武分沛郡置。○《元和志》、《寰宇记》皆云:黄初元年置。○沈《志》引何承天《志》:明帝始分立。○今考沈《志》引王粲诗“既入谯郡界”,粲亡在建安中,则诸说非也。◎弼按:○《沛穆王林传》:建安二十二年徙封谯。○是谯置郡在建安十八年魏国既建以后,立国在建安二十二年也。 长八尺余,腰大十围, ◎《庄子·人间世篇》:絜之百围。◎《释文》引李注:径尺为围。◎又云:三围四围。◎《释文》引崔注:围,环八尺为一围。◎《韵会》云:五寸曰围,一抱曰围。◎《吴越春秋》:伍子胥身长一丈,腰十围。◎范《书·虞延传》:延长八尺六寸,要带十围。◎按古今之释“围”者,有八尺至五寸之差,即同为陆氏《释文》所引,亦有八尺、径尺之异,未知孰是。虽古尺小于今尺,亦不能相悬如是之甚也。 容貌雄毅,勇力绝人。汉末,聚少年及宗族数千家,共坚壁以御寇。时汝南葛陂贼万余人攻褚壁, ◎《郡国志》:豫州汝南郡鲖阳,侯国。◎刘昭注引《皇览》曰:县有葛陂乡。◎《一统志》:鲖阳故城,今河南汝宁府新蔡县东北七十里。葛陂在新蔡县北,项城县南。◎谢鍾英曰:按《水经注》,当在新蔡东北。 褚众少不敌,力战疲极。兵矢尽,乃令壁中男女,聚治石如杅斗者 ◎毛本“杅”作“秆”误,杅,音于,饮水器。◎《荀子·君道篇》:盘圆而水圆,杅方而水方。 置四隅。褚飞石掷之,所值皆摧碎。贼不敢进。粮乏,伪与贼和,以牛与贼易食,贼来取牛,牛辄奔还。褚乃出陈前,一手逆曳牛尾,行百余步。贼众惊,遂不敢取牛而走。由是淮、汝、陈、梁间,闻皆畏惮之。
太祖徇淮、汝,褚以众归太祖。太祖见而壮之曰:“此吾樊哙也。” 宋本、元本“吾”作“君”。 即日拜都尉,引入宿卫。诸从褚侠客,皆以为虎士。从征张绣,先登,斩首万计, ◎陈景云曰:褚虽勇,安能手斩万级?或“百级”之讹。◎朱邦衡曰:蒙“从征”之文,言是役斩首万计,皆褚等先登陷阵之功也。 迁校尉。从讨袁绍于官渡。时常从士徐他等 ◎胡三省曰:常从士,常随从在左右者也。 谋为逆,以褚常侍左右,惮之不敢发。伺褚休下日,他等怀刀入。 一本校改“刀”作“刃”。 褚至下舍心动,即还侍。他等不知,入帐见褚,大惊愕。他色变,褚觉之,即击杀他等。太祖益亲信之,出入同行,不离左右。从围邺,力战有功,赐爵关内侯。从讨韩遂、马超于潼关。 潼关,见《武纪》建安十六年。 太祖将北渡,临济河,先渡兵,独与褚及虎士百余人留南岸断后。超将步骑万余人来奔太祖军,矢下如雨。褚白太祖,贼来多,今兵渡已尽, 冯本“以”作“已”。 宜去,乃扶太祖上船。贼战急,军争济船,船重欲没。 宋本无下“船”字,冯本空一字。 褚斩攀船者,左手举马鞍蔽太祖。船工为流矢所中死,褚右手并泝船, 《御览》“泝”作“棹”。《通鉴》作“右手刺船”。 仅乃得渡。是日,微褚几危。 《御览》“是日”作“太祖曰”。 其后太祖与遂、超等单马会语, ◎《武纪》建安十六年仅言曹公与韩遂语,《魏书》所云亦然。◎《通鉴考异》云:按,时超不与遂同在彼,故疑此说妄也。◎弼按:遂、超若同时会语,则贾诩离之之计不得而施矣。《考异》说是。又按本志《张既传》注引《魏略》亦云“魏武与约交马语”,〖韩遂字文约,亦曰韩约。〗不言与超语也。 左右皆不得从,唯将褚。超负其力,阴欲前突太祖,素闻褚勇,疑从骑是褚。乃问太祖曰:“公有虎侯者安在?”太祖顾指褚,褚瞋目盼之。 何焯校改“盻”作“眄”。 超不敢动,乃各罢。后数日会战,大破超等,褚身斩首级,迁武卫中郎将。 ◎《宋百官志》:武卫将军,无员。初,魏王始置武卫中郎将,文帝践阼,改为卫将军,主禁旅。◎洪饴孙曰:武卫中郎将,一人,比二千石,第四品,主宿卫,后罢。 武卫之号,自此始也。军中以褚力如虎而痴,故号曰虎痴;是以超问虎侯, 《武纪》“乃纵虎骑夹击”,当为褚所将之虎士。或遂、超各别单马会语,与超语时虑超之勇,而以褚随耳。 至今天下称焉,皆谓其姓名也。
褚性谨慎奉法,质重少言。曹仁自荆州来朝谒,太祖未出,入与褚相见于殿外。仁呼褚入便坐语,褚曰:“王将出。”便还入殿,仁意恨之。或以责褚曰:“征南宗室重臣, 《曹仁传》以仁行征南将军,留屯江陵,当在建安十四、五年,安得便称宗室?此为承祚之微瑕。 降意呼君,君何故辞?”褚曰:“彼虽亲重,外藩也。褚备内臣,众谈足矣,入室何私乎?”太祖闻,愈爱待之,迁中坚将军。太祖崩,褚号泣欧血。文帝践阼,进封万岁亭侯,迁武卫将军,都督中军宿卫禁兵,甚亲近焉。 《上尊号奏》作“武卫将军安昌亭侯臣褚”。 初,褚所将为虎士者从征伐,太祖以为皆壮士也,同日拜为将,其后以功为将军封侯者数十人,都尉、校尉百余人,皆剑客也。明帝即位,进牟乡侯, “进”下当有“封”字。 邑七百户,赐子爵一人关内侯。褚薨,谥曰壮侯。子仪嗣。褚兄定,亦以军功封为振威将军, 将军非国邑,不当言封。此“封”字或即上文所脱。 都督徼道虎贲。太和中,帝思褚忠孝,下诏褒赞,复赐褚子孙二人爵关内侯。仪为钟会所杀。 ◎《钟会传》:先命牙门将许仪在前治道,会在后行,而桥穿,马足陷,于是斩仪。 泰始初,子综嗣。
28.7 典韦
典韦,陈留己吾人也。 ◎己吾,见《武纪》卷首,即魏武始起兵之地也。◎王先谦曰:后汉割宁陵、襄邑二县地置己吾。 形貌魁梧,旅力过人,有志节任侠。襄邑刘氏与睢阳李永为雠, 襄邑,见《武纪》初平四年。雎阳,见《武纪》卷首。《御览》“永”作“礼”。 韦为报之。永故富春长, ◎《郡国志》:扬州吴郡富春。◎《一统志》:富春故城,今浙江杭州府富阳县治西北隅。 备卫甚谨。韦乘车载鸡酒,伪为候者,门开,怀匕首入杀永,并杀其妻,徐出,取车上刀戟,步出。 《御览》“出”作“去”。 永居近巿,一巿尽骇。追者数百,莫敢近。行四五里,遇其伴,转战得脱。由是为豪杰所识。初平中,张邈举义兵,韦为士,属司马赵宠。牙门旗长大,人莫能胜,韦一手建之,宠异其才力。后属夏侯惇,数斩首有功,拜司马。太祖讨吕布于濮阳。布有别屯在濮阳西四五十里,太祖夜袭,比明破之。未及还,会布救兵至,三面掉战。时布身自搏战,自旦至日昳 ◎胡三省曰:昳,徙结反,日昃也。 数十合,相持急。太祖募陷阵,韦先占,将应募者数千人, 《御览》“千”作“十”。 皆重衣两铠,弃楯,但持长矛撩战。 宋本“战”作“戟”。 时西面又急,韦进当之,贼弓弩乱发,矢至如雨,韦不视,谓等人曰: ◎胡三省曰:等人者,立等以募人。及等者谓之等人。或曰,等人者,一等应募之人也。 “虏来十步,乃白之。”等人曰:“十步矣。”又曰: “五步乃白。”等人惧,疾言“虏至矣”!韦手持十余戟,大呼起,所抵无不应手倒者。布众退。会日暮,太祖乃得引去。拜韦都尉,引置左右,将亲兵数百人,常绕大帐。韦既壮武,其所将皆选卒,每战斗,常先登陷阵。迁为校尉。 ◎钱大昭曰:《三少帝纪》作“武猛校尉”。◎弼按:○《齐王纪》:正始四年,以武猛校尉典韦从祀太祖庙庭。 性忠至谨重,常昼立侍终日,夜宿帐左右,稀归私寝。好酒食,饮啖兼人,每赐食于前,大饮长歠, ◎歠,音啜,昌悦切。◎《说文》:饮也。 左右相属,数人益乃供,太祖壮之。韦好持大双戟与长刀等,军中为之语曰:“帐下壮士有典君,提一双戟八十斤。”
太祖征荆州,至宛, 南阳郡治宛,见《武纪》卷首。 张绣迎降。太祖甚悦,延绣及其将帅,置酒高会。太祖行酒,韦持大斧立后,刃径尺,太祖所至之前,韦辄举斧目之。竟酒,绣及其将帅莫敢仰视。后十余日,绣反,袭太祖营,太祖出战不利,轻骑引去。韦战于门中,贼不得入。兵遂散从他门并入。时韦校尚有十余人,皆殊死战,无不一当十。贼前后至稍多,韦以长戟左右击之,一叉入,辄十余矛摧。 《御览》“矛”作“ ”,即矛也。 左右死伤者略尽。韦被数十创,短兵接战,贼前搏之。韦双挟两贼击杀之,余贼不敢前。韦复前突贼,杀数人,创重发,瞋目大骂而死。贼乃敢前,取其头,传观之,覆军就视其躯。太祖退住舞阴, 舞阴,见《武纪》建安二年。 闻韦死,为流涕,募间取其丧,亲自临哭之,遣归葬襄邑, 己吾本由襄邑而分,此时并于襄邑,故传文如此。 拜子满为郎中。车驾每过,常祠以中牢。太祖思韦,拜满为司马,引自近。文帝即王位,以满为都尉,赐爵关内侯。 ◎潘眉曰:韦同时诸将,如张辽封晋阳侯,谥曰刚;乐进广昌亭侯,谥曰威;张郃鄚侯,谥曰壮;徐晃阳平侯,谥曰壮;李典都亭侯,谥曰愍;李通都亭侯,谥曰刚;臧霸良成侯,谥曰威;文聘新野侯,谥曰壮;许褚牟乡侯,谥曰壮;庞德关门亭侯,谥曰壮。典韦雄武壮烈,不在辽、褚下,乃生不封侯,没无追谥,非史传遗漏,则魏朝酬庸之典为未副焉。
28.8 庞悳
庞悳字令明,南安狟道人也。 ◎狟道,班《志》、《郡国志》均作“豲道”。班《志》属天水郡,《郡国志》属凉州汉阳郡。◎《秦川记》曰:汉灵帝中平五年,析汉阳置南安郡,豲道为南安郡治。◎《水经注》:渭水东迳豲道故城南。◎《一统志》:豲道故城,今甘肃巩昌府陇西县东北渭水北。◎互见《武纪》建安十九年。 狟,音桓。 ◎应劭曰:豲,戎邑也,音完。 少为郡吏州从事。初平中,从马腾击反羌叛氐,数有功,稍迁至校尉。建安中,太祖讨袁谭、尚于黎阳,谭遣郭援、高幹等略取河东,太祖使钟繇率关中诸将讨之。悳随腾子超拒援、幹于平阳, 平阳,见《武纪》卷首。 悳为军锋,进攻援、幹,大破之,亲斩悳首。 ◎《魏略》曰:德手斩一级,不知是援。战罢之后,众人皆言援死而不得其首。援,钟繇之甥。悳晚后于鞬中出一头, ◎鞬,毛本作“ ”误。鞬,居言切。◎《说文》:所以戢弓矢也。◎《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右属櫜鞬。◎杜注:鞬,以受弓也。 繇见之而哭。 冯本“见”作“视”。 悳谢繇,繇曰:“援虽我甥,乃国贼也。卿何谢之?” 《通鉴》作“卿何谢之有”。 拜中郎将,封都亭侯。后张白骑叛于弘农, 张白骑,见《张燕传》注引《典略》。 悳复随腾征之,破白骑于两殽间。 ◎《方舆纪要》卷四十八:张白坞在河南宜阳县西北,后汉末张白骑据此,曹公使庞德破之。 每战,常陷阵却敌,勇冠腾军。后腾征为卫尉,悳留属超。太祖破超于渭南, ◎《御览》卷八百九十七:○傅玄《乘舆马赋》曰:马超破苏氏坞,坞中有骏马百余匹,自超以下,俱争取肥好者。将军庞悳独取一騧马,形观既丑,众笑之。其后从马超战于渭南,逸足电发,追不可逮,众乃服。 悳随超亡入汉阳,保冀城。 汉阳郡治冀,见《武纪》建安十八年。 后复随超奔汉中,从张鲁。太祖定汉中,悳随众降。太祖素闻其骁勇,拜立义将军, ◎胡三省曰:操以庞德自汉中来归,故进号立义将军。 封关门亭侯,邑三百户。
侯音、卫开等以宛叛,悳将所领与曹仁共攻拔宛,斩音、开, 事见《武纪》建安二十四年。 遂南屯樊,讨关羽。樊下诸将以悳兄在汉中,颇疑之。 ◎《魏略》曰:其从兄名柔, 其,宋本作“德”。 时在蜀。 悳常曰:“我受国恩,义在效死。我欲身自击羽。今年我不杀羽,羽当杀我。”后亲与羽交战,射羽中额。 ◎韩菼云:庞悳尽节曹氏,诚为侠烈,但少依马腾,腾族于曹,而悳为曹用,且超与悳兄俱在蜀,而反与蜀弃好即仇,未为合宜。 时悳常乘白马,羽军谓之白马将军,皆惮之。仁使悳屯樊北十里,会天霖雨十余日,汉水暴溢,樊下平地五六丈,悳与诸将避水上堤。羽乘船攻之,以大船四面射堤上。悳被甲持弓,箭不虚发。 ◎胡三省曰:射必中也。 将军董衡、部曲将董超等欲降, 《御览》“董”作“统”。 悳皆收斩之。自平旦力战至日过中,羽攻益急,矢尽,短兵接战。悳谓督将成何曰:“吾闻良将不怯死以苟免,烈士不毁节以求生,今日,我死日也。”战益怒,气愈壮,而水浸盛,吏士皆降。悳与麾下将一人,五伯二人, 五伯,见本志《荀彧传》注引《祢衡传》。 弯弓傅矢,乘小船欲还仁营。水盛船覆,失弓矢,独抱船覆水中,为羽所得,立而不跪。 ◎胡三省曰:示不屈伏。 羽谓曰:“卿兄在汉中,我欲以卿为将,不早降何为?”悳骂羽曰:“竖子,何谓降也!魏王带甲百万,威振天下。汝刘备庸才耳,岂能敌邪!我宁为国家鬼,不为贼将也。”遂为羽所杀。 ◎康发祥曰:庞悳身为降将,不死于马超、张鲁,而死于曹操,犹五代时周臣韩通不死于汉而死于周也。虽死作壮语以死,君子无取焉。 太祖闻而悲之,为之流涕,封其二子为列侯。文帝即王位,乃遣使就悳墓赐谥,策曰:“昔先轸丧元,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先轸免胄入狄师,死焉。狄人归其元,面如生。 王蠋绝脰, ◎《史记·田单传》:燕之初入齐,闻画邑人王蠋贤,令军中曰:“环画邑三十里无入。”以王蠋之故。已而使人谓蠋曰:“齐人多高子之义,吾以子为将,封子万家。”蠋固谢。遂经其颈于树枝,自奋绝脰而死。◎《索隐》云:经,犹系也。何休曰:“脰,颈,齐语也,音豆。” 陨身徇节,前代美之。惟侯戎昭果毅, 冯本“戎”作“式”。 蹈难成名,声溢当时,义高在昔,寡人愍焉,谥曰壮侯。” 正始四年,悳从祀太祖庙庭。 又赐子会等四人爵关内侯,邑各百户。会勇烈有父风,官至中尉将军,封列侯。 ◎钱大昭曰:会以平寇将军,不附诸葛诞,斩门突出,忠壮勇烈,由临渭亭侯进爵乡侯,事见《三少帝纪》。◎弼按:见《高贵乡公纪》甘露二年。 ◎王隐《蜀记》曰: ◎沈家本曰:王隐《蜀记》,《隋志》不著录,二唐志有《删补蜀记》七卷,在杂史。其称“删补”者,不知何人。抑原有《蜀记》而隐删补之邪?隐著书多,此书止七卷,殆后人删补之邪?其书久佚,无可考。此传所引迎庞悳尸丧事,裴以为虚说。《诸葛亮传》引郭冲五事,裴逐事难之,其书殆是非参半矣。 钟会平蜀,前后鼓吹,迎悳尸丧还葬邺,冢中身首如生。◎臣松之案:悳死于樊城,文帝即位,又遣使至悳墓所,则其尸丧不应在蜀。此王隐之虚说也。
28.9 庞淯
庞淯字子冀, 宋本、冯本“冀”作“异”。《御览》卷四百三十八引《魏志》作“子异”。 酒泉表氏人也。 ◎《郡国志》:凉州酒泉郡表氏。◎钱大昕曰:《前志》作“表是”,“是”、 “氏”古通用。◎《一统志》:表氏故城,今甘肃肃州高台县西。 初以凉州从事守破羌长, ◎《郡国志》:凉州金城郡破羌。◎王先谦曰:○三国魏改属西平郡,洪氏《疆域志》未录。○《一统志》:破羌,晋省为安夷县地。○是魏有此县,当属西平。◎弼按:○《一统志》:破羌故城,在今甘肃西宁府碾伯县西。◎范《书·马援传》:建武十一年,援为陇西太守。时朝臣以金城破羌之西涂远多寇,议欲弃之。援上言:“破羌以西城多完牢,易可依固;其田土肥壤,灌溉流通。如令羌在湟中,则为害不休,不可弃也。”帝从之。 会武威太守张猛反,杀刺史邯郸商, ◎惠栋曰:○《风俗通》云:邯郸氏以国为姓。○栋案:杜预《释例·世族谱》:“赵夙之孙穿别为邯郸氏,赵施、赵胜、邯郸午是其后也。” 猛令曰:“敢有临商丧,死不赦。”淯闻之,弃官,昼夜奔走,号哭丧所讫,诣猛门,衷匕首, ◎康发祥曰:衷,匿也,内也。谓匿匕首于内也。《左传》“衷戎师”,谓前后受敌,戎师居中,故曰衷戎师也;又“楚人衷甲”,谓甲在内而外揜之也;又“服之不衷”,谓表不称里也。《蜀志·法正传》“孙权以妹妻先主,先主每入,衷心常凛凛”,谓自外入内也。衷之字义可见。◎弼按:匕首,剑属,其头类匕,短而便用,故曰匕首。《史记·吴世家》专诸置匕首于灸鱼中,以刺吴王僚是也。 欲因见以杀猛。猛知其义士,敕遣不杀,由是以忠烈闻。 ◎《魏略》曰:猛兵欲来缚淯,猛闻之,叹曰:“猛以杀刺史为罪。此人以至忠为名,如又杀之,何以劝一州履义之士邪!”遂使行服。◎《典略》曰:张猛字叔威,本燉煌人也。猛父奂, ◎范《书·张奂传》:奂字然明,敦煌酒泉人也。◎钱大昕曰:○酒泉,郡名,非县名,当作“渊泉”。○胡注《通鉴》云:奂敦煌渊泉人,《晋志》避唐讳作“深泉”,后人妄改为“酒泉”。 桓帝时仕历郡守、中郎将、太常,遂居华阴,终因葬焉。 ◎范《书·奂传》:举贤良,对策第一,擢拜议郎,还安定属国都尉,威化大行。迁使匈奴中郎将。复拜武威太守,护匈奴中郎将,以九卿秩督幽、并、凉三州,及度辽、乌桓二营,三州清定,徙属弘农华阴。旧制边人不得内徙,唯奂因功特听,故始为弘农人。大将军窦武、太傅陈蕃谋诛宦官,事泄,中常侍曹节等作乱,矫制使奂围武。武自杀,蕃见害。奂迁少府,拜大司农。奂深病为节所卖,封还印绶。后陷以党罪,禁锢归田里,闭门不出,养徒千人,著《尚书记难》三十余万言。董卓慕之,使其兄遗缣百匹,奂恶卓为人,绝而不受。光和四年卒,年七十八。长子芝,字伯英,最知名。芝及弟昶,字文舒,并善草书,至今称传之。◎柳从辰曰:文舒,伯英季弟。奂盖四子,仲子无传。 建安初,猛仕郡为功曹,是时河西四郡以去凉州治远,隔以河寇, ◎胡三省曰:凉州刺史本治汉阳郡冀县,时寇贼繁兴,遂与河西隔绝。河寇,盖群盗阻河为寇者。 上书求别置州。诏以陈留人邯郸商为雍州刺史, ◎胡三省曰:○《风俗通》:邯郸以国为姓。○余谓邯郸非国也,盖以邑为姓。《左传》晋有邯郸午。时置雍州,治武威。 别典四郡。 ◎范《书·献纪》:兴平元年六月,分凉州河西四郡为雍州。◎章怀注:谓金城、酒泉、燉煌、张掖也。 时武威太守缺,诏又以猛父昔在河西有威名,乃以猛补之。商、猛俱西。初,猛与商同岁,每相戏侮,及共之官,行道更相责望。暨到,商欲诛猛。猛觉之,遂勒兵攻商。商治舍与猛侧近,商闻兵至,恐怖登屋,呼猛字曰:“叔威,汝欲杀我耶?然我死者有知,汝亦族矣。请和解,尚可乎?”猛因呼曰;“来。”商踰屋就猛,猛因责数之,语毕,以商属督邮。 毛本“督”作“都”,误。 督邮录商,闭置传舍。后商欲逃,事觉,遂杀之。是岁建安十四年也。至十五年,将军韩遂自上讨猛,猛发兵遣军东拒。其吏民畏遂,乃反共攻猛。初奂为武威太守时,猛方在孕。母梦带奂印绶,登楼而歌,旦以告奂。奂讯占梦者,曰:“夫人方生男,后当复临此郡,其必死官乎!”及猛被攻,自知必死,曰:“使死者无知则已矣,若有知,岂使吾头东过华阴历先君之墓乎?”乃登楼自烧而死。 太守徐揖请为主簿。后郡人黄昂反, 建安中,酒泉太守徐揖诛郡中强族黄氏,黄昂得脱,在外募众,攻揖,见《阎温传》注引《魏略·杨阿若传》。 围城。淯弃妻子,夜踰城出围,告急于张掖、燉煌二郡。初疑未肯发兵,淯欲伏剑,二郡感其义,遂为兴兵。军未至而郡城邑已陷, “邑”字疑衍。 揖死。淯乃收敛揖丧,送还本郡,行服三年乃还。太祖闻之,辟为掾属。文帝践阼,拜驸马都尉,迁西海太守, ◎赵一清曰:○《前汉书·地理志》:张掖郡居延。居延泽在东北,古文以为流沙。○《郡国志》“居延属国”注曰:建安末立为西海郡。◎沈钦韩曰:此西海本张掖居延属国改为郡也,此与王莽所置西海郡名同而地异,莽郡在今青海东,今西宁府边外,此在今安西州北,古流沙地,唐为沙州也。◎洪亮吉曰:案《晋书·地理志》“献帝兴平二年,武威太守张雅请置”,与此不同。或兴平中请置,建安末始立耳。◎钱大昕曰:案《献帝起居注》建安十八年,复《禹贡》九州。雍州部已有西海郡,是立郡不在建安末也。◎弼按:○《张既传》:既所礼辟酒泉庞淯,终有名位。○《毌丘俭传》注引《魏名臣奏》雍州刺史张既表称武威太守毌丘兴,济拔西海太守张睦在黄初时,当在庞淯之后也。 赐爵关内侯。后征拜中散大夫,薨。子曾嗣。
初,淯外祖父赵安为同县李寿所杀,淯舅兄弟三人同时病死,寿家喜。淯母娥自伤父雠不报,乃帏车袖剑,白日刺寿于都亭前,讫, ◎顾炎武《日知录》卷二十二云:都亭如今之关厢。司马相如往临邛,舍都亭;严延年母止都亭,不肯人府;孙权出都亭候邢贞是也。 徐诣县,颜色不变,曰:“父雠己报,请受戮。”禄福长尹嘉解印绶纵娥,娥不肯去,遂强载还家。会赦得免,州郡叹贵,刊石表闾。 ◎酒泉郡治福禄,见《文纪》延康元年。◎赵一清曰:《前汉书·地理志》曰“禄福”,《郡国志》曰“禄福”,属酒泉郡,或汉末又改称耳。◎钱大昕曰:《前志》作“禄福”,《魏志·庞淯传》及皇甫谧《列女传》载庞娥事云“禄福赵君安之女”,又云“禄福长尹嘉”,《曹全碑》亦云拜“酒泉禄福长”,则知作“福禄”者误也。◎吴卓信曰:汉、魏之间,犹称“禄福”,改为“福禄”,当自晋始。《晋书·张重华传》谢文为福禄伯是也。◎王先谦曰:咸熙元年,安弥、福禄各言嘉禾生,见《少帝纪》。 ◎皇甫谧《烈女传》曰: 冯本“烈”作“列”,是。 酒泉烈女庞娥亲者,表氏庞子夏之妻,禄福赵君安之女也。 ◎姜宸英曰:据士安作传,娥亲是其名,而《志》但云“娥”,岂传写之讹,或娥是女子之通称乎?◎赵一清曰:《传》云“赵君安”,亦与陈《志》不同。◎弼按:范《书·列女传》亦云“庞淯母字娥”。 君安为同县李寿所杀,娥亲有男弟三人,皆欲报仇,寿深以为备。会遭灾疫,三人皆死。寿闻大喜,请会宗族,共相庆贺,云:“赵氏强壮已尽,唯有女弱,何足复忧!” ◎范《书·列女传》:娥父为同县人所杀,而娥兄弟三人时俱病物故,仇乃喜而自贺,以为莫己报也。 防备懈弛。娥亲子淯出行,闻寿此言,还以启娥亲。娥亲既素有报仇之心,及闻寿言,感激愈深,怆然陨涕曰:“李寿,汝莫喜也,终不活汝!戴履天地,为吾门户,吾三子之羞也。焉知娥亲不手刃杀汝,而自儌倖邪?”阴巿名刀,挟长持短,昼夜哀酸,志在杀寿。寿为人凶豪,闻娥亲之言,更乘马带刀,乡人皆畏惮之。比邻有徐氏妇,忧娥亲不能制,恐逆见中害, ◎官本《考证》云:逆,监本讹作“返”,今改正。 每谏止之,曰:“李寿,男子也,凶恶有素,加今备卫在身。赵虽有猛烈之志,而强弱不敌。邂逅不制,则为重受祸于寿,绝灭门户,痛辱不轻也。愿详举动,为门户之计。”娥亲曰:“父母之仇,不同天地共日月者也。李寿不死,娥亲视息世间,活复何求!今虽三弟早死,门户泯绝, 宋本“灭”作“绝”。 而娥亲犹在,岂可假手于人哉!若以卿心况我,则李寿不可得杀;论我之心,寿必为我所杀明矣。”夜数磨砺所持刀讫,扼腕切齿,悲涕长叹,家人及乡里 宋本“乡”作“邻”,是。 咸共笑之。娥亲谓左右曰:“卿等笑, 宋本“笑”下有“我”字。 直以我女弱不能杀寿故也。要当以寿颈血污此刀刃,令汝辈见之。”遂弃家事,乘鹿车伺寿。 ◎鹿车,见《司马芝传》。◎《风俗通》:俗说鹿车窄小,裁容一鹿。 至光和二年 光和,灵帝年号。 二月上旬,以白日清时,于都亭之前,与寿相遇,便下车扣寿马,叱之。寿惊惮, 宋本“惮”作“愕”,是。 回马欲走。娥亲奋刀斫之,并伤其马。马惊,寿挤道边沟中。娥亲寻复就地斫之,探中树兰,折所持刀。 元本、吴本、毛本“刀”作“刃”。 寿被创未死,娥亲因前欲取寿所佩刀杀寿,寿护刀瞋目大呼,跳梁而起。 ◎《庄子》:狸狌东西跳梁,不辟高下。◎跳梁,谓走踯也。 娥亲乃挺身奋手,左抵其额,右樁其喉,反覆盘旋,应手而倒。遂拔其刀以截寿头,持诣都亭,归罪有司,徐步诣狱,辞颜不变。时禄福长寿阳尹嘉 宋本“寿”作“汉”。 不忍论娥亲,即解印绶去官,弛法纵之。娥亲曰: “仇塞身死,妾之明分也。治狱制刑,君之常典也。何敢贪生以枉官法?”乡人闻之,倾城奔往,观者如堵焉,莫不为之悲喜慷慨嗟叹也。守尉不敢公纵,阴语使去,以便宜自匿。娥亲抗声大言曰:“枉法逃死,非妾本心。今仇人已雪,死则妾分,乞得归法以全国体。虽复万死,于娥亲毕足,不敢贪生为明廷负也。”尉故不听所执,娥亲复言曰:“匹妇虽微,犹知宪制。杀人之罪,法所不纵。今既犯之,义无可逃。乞就刑戮,陨身朝巿,肃明王法,娥亲之愿也。”辞气愈厉,面无惧色。 宋本“而”作“面”。 尉知其难夺,强载还家。凉州刺史周洪、酒泉太守刘班等并共表上,称其烈义,刊石立碑,显其门闾。太常弘农张奂贵尚所履,以束帛二十端礼之。 ◎范《书·列女传》:娥阴怀感愤,乃潜备刀兵,常帷车以候仇家,十余年不能得。后遇于都亭,刺杀之。因诣县自首,曰:“父仇已报,请就刑戮。”福禄长尹嘉义之,解印绶欲与俱亡。娥不肯去。曰:“怨塞身死,妾之明分;结罪理狱,君之常理。何敢苟生,以枉公法!”后遇赦得免。州郡表其闾。太常张奂嘉叹,以束帛礼之。 海内闻之者,莫不改容赞善,高大其义。故黄门侍郎安定梁宽 梁宽,见《杨阜传》。 追述娥亲,为其作传。玄晏先生以为父母之仇, 皇甫谧自号玄晏先生,详见《武纪》建安十三年。 不与共天地,盖男子之所为也。而娥亲以女弱之微,念父辱之酷痛,感仇党之凶言, 毛本“凶”作 “曰”,误。 奋剑仇颈,人马俱摧,塞亡父之怨魂,雪三弟之永恨,近古已来,未之有也。《诗》云“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娥亲之谓也。 ◎《御览》四百三九引《魏略》云:淯外祖父为人所杀,其二子弱,不能报。淯母娥亲载车出,与仇家相逢于府门外,乃拔刀下车,手斫杀之。州郡义其女人能如此,纵而不问。及淯长大,节行又如此,故令酒泉画其母子仪像于厅壁,而铭赞之。〖《御览》“淯”误作“毓”。〗
28.10 阎温
阎温字伯俭,天水西城人也。 ◎钱大昕曰:天水无西城县,盖即西县。◎顾祖禹曰:○《秦州志》:西县故城,在秦州西南一百二十里。◎梁章钜曰:《郡国志》西县属汉阳郡,《晋志》晋始复汉阳为天水郡。此作“天水”,盖由后言之。◎吴增僅曰:《三国志》于魏未代汉之先皆言“汉阳”,文帝即位之后则书“天水”。◎谢鍾英说亦同。◎弼按:此传言温事在黄初以前,亦书“天水”,何也? 以凉州别驾守上邽令。 ◎《郡国志》:凉州汉阳郡上邽。◎《一统志》:上邽故城,今甘肃秦州西南。◎钱坫云:在东南四十里。 马超走奔上邽,郡人任养等举众迎之。温止之,不能禁,乃驰还州。超复围州所治冀城甚急, 冀城,见《武纪》建安十八年。 州乃遣温密出,告急于夏侯渊。 ◎胡三省曰:夏侯渊时屯长安。 贼围数重,温夜从水中潜出。明日,贼见其迹,遣人追遮之,于显亲界得温, ◎《郡国志》:汉阳郡显亲。◎《一统志》:显亲故城,今秦州秦安县西北。 执还诣超。超解其缚,谓曰:“今成败可见,足下为孤城请救而执于人手,义何所施?若从吾言,反谓城中,东方无救, ◎胡三省曰:陇右在西方,操在关东,故曰东方。 此转祸为福之计也。不然,今为戮矣。”温伪许之,超乃载温诣城下。温向城大呼曰:“大军不过三日至,勉之!”城中皆泣,称万岁。超怒数之曰:“足下不为命计邪?”温不应。时超攻城久不下,故徐诱温,冀其改意。复谓温曰:“城中故人,有欲与吾同者不?”温又不应。遂切责之,温曰:“夫事君有死无贰,而卿乃欲令长者出不义之言,吾岂苟生者乎?”超遂杀之。
先是,河右扰乱,隔绝不通,燉煌太守马艾卒官,府又无丞。 ◎《续百官志》注引《古今注》曰:建武十四年,罢边郡太守丞,长史领丞职。 功曹张恭素有学行,郡人推行长史事,恩信甚著,乃遣子就东诣太祖,请太守。时酒泉黄华、 ◎毛本“黄”作“张”误。◎钱大昭曰:《武纪》及《张既传》并作“黄华”,下文“张进须黄华之助”可证。◎弼按:华后为兖州刺史,见《王淩传》。 张掖张进各据其郡,欲与恭、艾并势。 ◎钱大昭曰:太守马艾已卒,故功曹张恭行长史事,“艾”字衍。◎何焯曰:册府引此无“艾”字。 就至酒泉,为华所拘执,劫以白刃。就终不回,私与恭疏曰:“大人率厉燉煌,忠义显然,岂以就在困危之中而替之哉?昔乐羊食子, ◎《战国策》:乐羊为魏将,攻中山。其子时在中山,中山之君烹其子,而遣之羹,乐羊食之。 李通覆家, ◎范《书·李通传》:王莽杀李通父守,及守家在长安者尽杀之。南阳亦诛通兄弟门宗六十四人,皆焚尸宛市。天下略定,大司徒侯霸等曰:“通建造大策,破家为国,忘身奉主,功德最高。” 经国之臣,宁怀妻孥邪?今大军垂至,但当促兵以掎之耳; ◎胡三省曰:掎,举绮翻。从后牵曰掎。◎又云:偏引曰掎。 愿不以下流之爱, ◎严衍曰:父上而子下,以父而爱子,是慈惠之泽从上而流及于下,故曰“下流之爱”,非常流下等之说也。不然,孙登之将死也,上疏于父权曰“愿陛下弃忘臣身,割下流之爱”,岂谓其父有下等人识见耶?想魏、晋闻恒言,自是如是,非独就以此规其父也。◎胡三省曰:《论语》云:“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谓下流当恶居而不当爱也。一曰,流,辈也。牵于父子之爱,而废君臣之义,是常人之流,下一等见识,故曰下流之爱。◎弼按:本志《武文世王公传·乐陵王茂传》“封茂为聊城王,以慰太皇太后下流之念”,意亦同此。 使就有恨于黄壤也。”恭即遣从弟华攻酒泉沙头、乾齐二县。 ◎钱大昕曰:沙头,《前志》作池头。◎李兆洛曰:沙头故城,今新疆安西州玉门县北少西一百十里,苏赖河之南。◎《一统志》:乾齐故城,今玉门县西南。 恭又连兵寻继华后,以为首尾之援。别遣铁骑二百,迎吏官属,东缘酒泉北塞,径出张掖北河,逢迎太守尹奉。于是张进须黄华之助;华欲救进,西顾恭兵,恐急击其后,遂诣金城太守苏则降。就竟平安。奉得之官。黄初二年,下诏褒扬,赐恭爵关内侯,拜西域戊己校尉。 ◎洪饴孙曰:戊己校尉,一人,比二千石,第四品,黄初三年西域内附始置,治高昌。◎弼按:○《董卓传》:卓迁西域戊己校尉。○汉有是官,不始于魏也。 数岁征还,将授以侍臣之位,而以子就代焉。 ◎《晋书·天文志下》:青龙三年九月,凉州塞外胡阿毕师使侵犯诸国,西域校尉张就讨之,斩首捕虏万计。 恭至燉煌,固辞疾笃。太和中卒,赠执金吾。就后为金城太守,父子著称于西州。 ◎《世语》曰:就子斅,字祖文,弘毅有幹正,晋武帝世为广汉太守。王濬在益州,受中制募兵讨吴,无虎符,斅收濬从事列上,由此召斅还。帝责斅:“何不密启而便收从事?”斅曰:“蜀汉绝远,刘备尝用之。辄收,臣犹以为轻。”帝善之。官至匈奴中郎将。斅子固,字元安,有斅风,为黄门郎,早卒。◎斅,一本作“勃”。◎《魏略》勇侠传载孙宾硕、祝公道、杨阿若、鲍出等四人,宾硕虽汉人,而鱼豢编之魏书,盖以其人接魏,事义相类故也。论其行节,皆庞、阎之流。其祝公道一人,已见《贾逵传》。今列宾硕等三人于后。孙宾硕者,北海人也, ◎范《书·赵岐传》:宾硕名嵩,北海安丘人。◎本志《邴原传》注引《原别传》作“孙崧”。◎《郡国志》:青州北海国安丘县。◎《一统志》:安丘故城,今山东青州府安丘县西南。 家素贫。 ◎沈家本曰:宾硕有车骑,有别田舍,非甚贫者。 当汉桓帝时,常侍左悺、唐衡等权侔人主。延熹中,衡弟为京兆虎牙都尉, ◎《续百官志》:安帝以羌犯法,三辅有园林之守,乃复置右扶风都尉、京兆虎牙都尉。◎《赵岐传》作“唐衡兄玹为京兆虎牙都尉”。 秩比二千石,而统属郡。衡弟初之官,不脩敬于京兆尹, ◎沈家本曰:时京兆尹延笃。 入门不持版,郡功曹赵息(阿)〈呵〉廊下曰:“虎牙仪如属城,何得放臂入府门?” ◎《淮南子》:灵王作章华之台,弃疾立公子比,百姓放臂而去之。 促收其主簿。衡弟顾促取版,既入见尹,尹欲修主人,敕外为市买。息又启云:“左悺子弟,来为虎牙, ◎陈浩曰:上云“衡弟为京兆虎牙都尉”,此云“左悺子弟”,误。当作“唐衡子弟”或“衡、悺子弟”。 非德选,不足为特酤买,宜随中舍菜食而已。”及其到官,遣吏奉笺谢尹, 监本讹作“边吏”。 息又敕门,言“无常见此无阴儿辈子弟邪,用其笺记为通乎?” ◎姚范曰:“邪”未详。言不常见此等人以为异邪。◎弼按:○“邪”字疑属下句读。《汉书·外戚传下》云:内邪若不私府小取,将安所仰乎。○师古曰:内邪,言内中所须者也。邪,语辞也。○此“邪”字作“焉”字解,亦可通。 晚乃通之,又不得即令报。衡弟皆知之,甚恚,欲灭诸赵。因书与衡,求为京兆尹,旬月之间,得为之。息自知前过,乃逃走。时息从父仲台,见为凉州刺史,于是衡为诏征仲台,遣归。遂诏中都官及郡部督邮,捕诸赵尺儿以上,及仲台皆杀之,有藏者与同罪。 ◎范《书·赵岐传》:郡人以唐玹进不由德,皆轻侮之。岐及从兄袭数为贬议,玹深毒恨。延熹元年,玹为京兆尹,岐惧祸及,乃与从子戬逃避之。玹果收岐家属宗亲,陷以重法,尽杀之。 时息从父岐为皮氏长, ◎《郡国志》:司隶河东郡皮氏。◎《一统志》:皮氏故城,今山西绛州河津县西二里。 闻有家祸,因从官舍逃,走之河间, ◎范《书·赵岐传》:岐为皮氏长,弃官归,为京兆尹功曹。◎与此异。 变姓字,又转诣北海,著絮巾布袴,常于市中贩胡饼。 ◎《岐传》:岐逃难四方,江、淮、海、岱,靡所不历。自匿姓名,卖饼北海市中。 宾硕时年二十余,乘犊车,将骑入市。观见岐,疑其非常人也。因问之曰:“自有饼邪,贩之邪?”岐曰:“贩之。”宾硕曰: “买几钱?卖几钱?”岐曰:“买三十,卖亦三十。”宾硕曰:“视处士之望,非似卖饼者,殆有故!”乃开车后户,顾所将两骑,令下马扶上之。时岐以为是唐衡耳目也,甚怖,面失色。宾硕闭车后户,下襜,谓之曰: 宋本“襜”上有“前”字。 “视处士状貌,既非贩饼者,加今面色变动, 监本“加”作“乃”。 即不有重怨,则当亡命。我北海孙宾硕也,阖门百口,又有百岁老母在堂,势能相度者也,终不相负,必语我以实。”岐乃具告之。宾硕遂载岐驱归。住车门外,先入,白母言:“今日出得死友在外,当来入拜。”乃出,延岐入,椎牛锺酒,快相娱乐。一二日,因载著别田舍,藏置复壁中。 ◎沈钦韩曰:○岐《孟子题辞》云:余知命之际,婴戚于天,遘屯离蹇,诡姓遁身,十有余年。尝息肩弛担于济、岱之间,或有温故知新雅德君子矜我劬瘁,眷我皓首,访论稽古,慰以大道,余困吝之中,精神遐漂,靡所济集,聊欲系志于翰墨,得以乱思遗老也。○后世谓《孟子·章句》是复壁中作,以此题辞知之。 后数岁,唐衡及弟皆死。岐乃得出,还本郡。三府并辟,展转仕进,至郡守、刺史、太仆,而宾硕亦从此显名于东国,仕至豫州刺史。 ◎赵一清曰:《岐传》及《水经注》并作“青州刺史”。 初平末,宾硕以东方饥荒,南客荆州。至兴平中,赵岐以太仆持节使安慰天下,南诣荆州,乃复与宾硕相遇,相对流涕。 ◎惠栋曰:○《三辅决录》云:嵩在表末座,不为表所识,岐遥识之。 岐为刘表陈其本末,由是益礼宾硕。 ◎《岐传》:时孙嵩亦寓于表,表不为礼。岐乃称嵩素行笃烈,因共上为青州刺史。◎按:《魏略》言为刺史在流寓荆州之前,与范《书·岐传》异。 顷之,宾硕病亡,岐在南,为行丧也。 ◎赵一清曰:○《水经》卷二十六《汶水注》:东北迳汉青州刺史孙嵩墓西,又东迳安丘县故城北。城对牟山,山之西南,有孙宾硕兄弟墓,碑志并在。○《寰宇记》卷二十四:孙嵩墓在密州安丘县南四十里。 杨阿若后名丰,字伯阳,酒泉人。少游侠,常以报仇解怨为事,故时人为之号曰:“东市相斫杨阿若,西市相斫杨阿若。” 相斫,见《王肃传》注引《魏略·隗禧传》。 至建安年中,太守徐揖诛郡中强族黄氏。 徐揖,见《庞淯传》。 时黄昂得脱在外,乃以昂家粟金数斛, 冯本、官本“昂”作“其”,是。 募众得千余人以攻揖。揖城守。丰时在外,以昂为不义,乃告揖,捐妻子走诣张掖求救。会张掖又反,杀太守,而昂亦陷城杀揖,二郡合势。昂恚丰不与己同,乃重募取丰,欲令张掖以麻系其头,生致之。丰遂逃走。武威太守张猛假丰为都尉,使赍檄告酒泉,听丰为揖报雠。丰遂单骑入南羌中,合众得千余骑,从乐浪南山中出, ◎乐浪郡为幽州地,此误,当作“乐涫”。◎《一统志》:乐涫故城,在肃州高台县西北。 指趋郡城。未到三十里,皆令骑下马,曳柴扬尘。酒泉郡人望见尘起,以为东大兵到,遂破散。昂独走出,羌捕得昂,丰为昂曰: 宋本“为”作“谓”,此误。 “卿前欲生系我颈,今反为我所繫, 冯本“繫”作“係”。 云何?”昂谢惭, 疑作“惭谢”。 丰遂杀之。时黄华在东,又还领郡。丰畏华,复走依燉煌。至黄初中,河西兴复,黄华降,丰乃还郡。郡举孝廉,州表其义勇,诏即拜驸马都尉。后二十余年,病亡。鲍出字文才,京兆新丰人也。 ◎《一统志》:新丰故城,今陕西西安府临潼县东北。 少游侠。兴平中,三辅乱,出与老母兄弟五人家居本县,以饥饿,留其母守舍,相将行采蓬实,合得数升,使其二兄初、雅及其弟成持归,为母作食,独与小弟在后采蓬。初等到家,而啖人贼数十人已略其母,以绳贯其手掌,驱去。初等怖恐,不敢追逐。须臾,出从后到,知母为贼所略,欲追贼。兄弟皆云:“贼众,当如何?”出怒曰:“有母而使贼贯其手,将去煮啖之,用活何为?”乃攘臂结衽独追之, 《御览》作“独持楯追之”。 行数里及贼。贼望见出,乃共布列待之。出到,回从一头 “回”字未详。 斫贼四五人。贼走,复合聚围出,出跳越围斫之,又杀十余人。时贼分布,驱出母前去。贼连击出,不胜,乃走与前辈合。出复追击之,还见其母与比舍妪同贯相连,出遂复奋击贼。贼问出曰:“卿欲何得?”出责数贼,指其母以示之,贼乃解还出母。比舍妪独不解,遥望出求哀。出复斫贼,贼谓出曰:“已还卿母,何为不止?”出又指求哀妪:“此我嫂也。”贼复解还之。出得母还,遂相扶侍, 宋本“侍”作“持”,一曰作“将”。 客南阳。建安五年,关中始开,出来北归,而其母不能步行,兄弟欲共舆之。出以舆车历山险危,不如负之安稳,乃以笼盛其母,独自负之,到乡里。乡里士大夫嘉其孝烈,欲荐州郡,郡辟召出,出曰:“田民不堪冠带。”至青龙中,母年百余岁乃终,出时年七十余,行丧如礼,于今年八九十,才若五六十者。鱼豢曰:“昔孔子叹颜回,以为三月不违仁者,盖观其心耳,孰如孙、祝菜色于市里,颠倒于牢狱,据有实事哉?且夫濮阳周氏不敢匿迹,鲁之朱家不问情实, ◎《史记·季布传》:季布者,楚人也。为气任侠,数窘汉王。高祖购求布千金,敢有舍匿,罪及三族。季布匿濮阳周氏。周氏置布广柳车中,之鲁朱家所卖之。朱家心知是季布,乃买而置之田。朱家说滕公,滕公心知朱家大侠,意季布匿其所,言于上,上乃赦布。 是何也?惧祸之及,且心不安也。而太史公犹贵其竟脱季布,岂若二贤,厥义多乎?今故远收孙、祝,而近录杨、鲍,既不欲其泯灭,且敦薄俗。至于鲍出,不染礼教,心痛意发,起于自然,迹虽在编户,与笃烈君子何以异乎?若夫杨阿若,少称任侠,长遂蹈义,自西徂东,摧讨逆节,可谓勇而有仁者也。”
评曰:李典贵尚儒雅,义忘私隙,美矣。李通、臧霸、文聘、吕虔镇卫州郡,并著威惠。许褚、典韦折冲左右,抑亦汉之樊哙也。庞悳授命叱敌,有周苛之节。 ◎《史记·项羽本纪》:汉王使周苛守荥阳。楚下荥阳城,生得周苛。项王曰:“为我将,我以公为上将军,封三万户。”苛骂项王,项王怒,烹周苛。 庞淯不惮伏剑,而诚感邻国。阎温向城大呼,齐解、路之烈焉。 晋解杨、齐路中大夫,事见《齐王纪》嘉平六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