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前言
校录:擎骥 复校:擎骥
10.1 三国志集解序例
三国志集解序例
昔 杜元凯 专精《左传》,其《集解·序》云:“古今言《左氏春秋》者多矣,今其遗文可见者十数家,大体转相祖述。预今所以为异,专修丘明之传以释经,其有疑错,则备论而阙欠,应给而不给之,以俟后贤。分经之年与传之年相附,比其义类,各随而解之,名曰‘经传集解’。”何平叔《论语集解·序》云:“所见不同,互有得失,今集诸家之善记其姓名,有不安者,颇为改易,名曰论语集解。”裴世期《上三国志注表》云:“事宜存录,毕取以补其阙;辞有乖杂,抄内以备异闻,言不附理,矫正以惩其妄。缋事以众色成文,蜜蜂以兼采为味,故能使绚素有章,甘逾本质。”其子龙驹 龙驹,裴骃之字。 《史记集解·序》云:“采经传百家并先儒之说,删其游辞,取其要实。或义在可疑,则数家兼列,时见微意,有所稗补。譬嘒星之继朝阳,飞尘之集华岳。号曰集解,未详则阙。”诸氏所论,玉律金科,注家所宜奉为圭臬者也。
自晋灼集注班书, 见颜师古《汉书序例》。 颜监得所依据。 颜监,颜师古曾任秘书监,故云。 李贤招集诸儒,同注范史,菁英荟萃,蔚然钜观。松之父子,注解马、陈, 松之注《三国志》,子骃著《史记集解》。 网罗放失,出自一门,一为龙门功臣, 龙门,指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云“迁生龙门”。 一为承祚诤友。两代闳儒,千秋盛业,师古、章怀,同垂不朽。洵绍述之美谭,艺林之佳话矣。
近代纂辑,群推葵园, 葵园,王先谦别号。 两汉注解, 指王氏《汉书补注》与《后汉书集解》。 稗益来学。其《郡国志》注云,《国志》刊补,曾有私愿。设天假之年,当已成书,惜留阙遗,全功未竟。不佞治陈志有年,爰踵前规,纂成《三国志集解》六十五卷,区区之愚,亦犹葵园之意也。
或谓陈志简洁,注释宜详,裴注明通,奚事诠解;不知世期所采,都为魏、晋名编,流传到今,悉成故书雅记。温公《通鉴》, 温公,为司马光受追赠之爵号。 摘取颇多,身之音注, 身之,胡三省之字。 亦极畅达, 《通鉴》多采裴注,胡氏于所采者多有注。 理宜蒐罗,藉便浏览。注家有疏,已成先例,曲折剖判,不厌求详。亦有裴注偶误,间存商榷,疑滞埽除,敷畅厥指,亦学者所有事也。
不佞所据《国志》各本及征引各注,略见《覆胡绥之先生书》中。 见本书附录。 绥之,胡玉缙之字。 王注两汉,身当清代,推崇官本,别具苦衷,实则官本沿明北监之误,远逊毛本;卢抱经《续考证》抨击官本之短, 抱经,卢文弨别号。 洵为诤臣,当时顾忌,竟未流布。宋、元旧刊,可资参证,间有误失,贵能鉴别。衢本初印,已难餍意,三朝修补,益失庐山。冯氏精校,世称善本。 明南监冯梦祯校刊本,沈家本校勘记即据此本。 俗书破体,讹夺亦多。西爽无足齿数,陈本纰缪百端。金陵翻雕汲古,后胜于前,世人贵远贱近,浅识盲从,第悦皮相,无足取焉。
诸家笺注,东潜最为繁富, 东潜,赵一清别号。 然秕稗留遗,愆违盈目,随文纠正,无所隐饰,推之众说,亦复云然。或谓既知乖舛,即宜芟除,奚为存录,徒秽篇章?不知摭拾不周,人疑阙漏,匡矫不力,虑失真诠,虽云辞费,实非贸然。
各家采录群籍,悉冠以某氏所云,其未加者,皆不佞所征引也。古人谓文必己出者,谓论著之文也,注家吸纳众流,援引患不征实耳,不必尽出之己也。不佞无似,远稽杜何二裴之说,近仿葵园之例,黾勉以赴,颇竭寸心。
拙稿纂成,承绥之先生审阅十余卷。 绥之按语,具录书中。 秋间绥之南归,不获质疑,不佞才质驽钝,误谬良多,见闻狭隘,采辑未详,异日续有所获,拟仿王氏范书集解校补例,别本单行。颜监班书注,成时年六一,不佞卒业是书,齿亦相若,自惭固陋,何敢妄附前贤,积岁编摩,窃愿希踪曩哲。大雅闳达,幸匡不逮。
中华民国二十五年丙子重九日,沔阳卢弼撰。
10.2 三国志集解序
三国志集解序
昔章学诚之籑《文史通义》也,泰半臆说,余取其两言,曰:六经皆史;曰:才、学、识三者兼,必知史德。前者本王通《中说》,而类推之,姑勿赘论;后者本邱濬《大学衍义补》,而小变之。作史然,注史亦何独不然?苟知史德,作者何惧人祸天刑,注者孰非蜂蜜萍实也?吾友卢慎之评事, 慎之,卢弼之字。 钻研陈寿书有年,成《三国志集解》六十五卷,引称浩博,辩证详明。综贯全文,则评人每概夫生平,述事务明其始末,如行陈之钩联蟠曲,各有条理;稽譔成说,则考异必衷于一是,知新辄得其大通,如解牛之批却导窾,因其自然。
试以武、文二纪言之,如:
献帝聘操三女,据范书《献穆曹皇后纪》,三女为宪、节、华,后立节为后。证以本纪建安二十年,帝立操中女为后,《陈留王奂纪》景元元年,故汉献帝夫人节薨,知立为后者乃节非宪。丕升坛即阼,据《受禅碑》为辛未,非庚午,又据《通鉴考异》说,知宋时所见陈志,传写已误。 十一月癸卯令葬士卒死亡,与受禅事无涉,惟“一”字为衍文,故下文书十一月癸酉,抹去前文“一”字,则前后皆贯。惟庚午、辛未,相差一日,他书作十一月受禅,盖未细认后文“十一月”字,或袭误本陈志,或后人据误本妄改,诸说纷纷,殊嫌词费。 则国史有钩稽。
建安元年费亭侯之封,据《类聚》载献帝两诏及操上书,正“封”为“袭”字之误。注引《魏武故事》载操令称“孤祖父以及子桓兄弟”五句,乃历序累世承恩之语,举子桓以概余人,下文“封三子为侯”二句,则别为一事,明“子桓”不当改“子植”。又鄄城侯曹植诔,据本传黄初四年已徙封雍邱王,乃七年仍称鄄城侯,是裴注之失。则家乘有厘订。
出关过中牟,为虎牢关,非函谷关。西入山攻毒等本屯,即西入黑山,非西山。九江郡治所在,自西汉东汉汉末及三国魏吴分据,或治阴陵,或割入庐江,或曰淮南,而以治寿春居多。剖析极细。睢阳渠即在睢阳,故《祀桥玄文》云“北望贵土”,乃商邱而非陈留。袁尚若循西山来,西山当即鼓山,亦即滏山,下文“临滏水为营”可证。尚保祁山,祁山即滥口,非今巩昌府之祁山。白狼山在石城、平冈之东,非在石城西,非在凡城,又非在今建昌。刘备走夏口,此夏口在江北。两汉江夏郡治西陵,建安中江夏太守刘琦合江夏战士万人,与备俱到夏口,此后魏、吴并置江夏郡。文聘屯石阳,别屯沔口。嘉平间荆州刺史王基表城上昶,徙江夏治之,以逼夏口。而汉末及魏、吴之江夏郡治,非复汉治之旧。操至赤壁,此赤壁当在江南,今言赤壁者有五:汉阳、汉川、黄州、嘉鱼、江夏。当以嘉鱼之赤壁为合。延康元年黄龙见谯,谯本汉县,在今安徽颍州府毫州治,《水经·获水注》有“龙谯固”,无改谯县为“龙谯国”之事。龙谯固在今河南归德府虞城县东北,亦两不相涉。循蔡、颍,浮淮、盖,自颍口入淮,若蔡阳则阻碍山川,无相入之理。自谯循涡入淮,此以今怀远县北之涡口为入淮之口。若至睢陵,或至淮阴入淮,则已至徐州界,下文不必言“从陆道幸徐”。凡此,或准地望,或案军情,或行踪,皆融会上下文而得。则地理有讲求。
吕布到乘氏,为其县人李进所破,“李”宋本作“季”,据本书《李典传》所称,知李为乘氏大姓,“季”乃误字。注引《英雄记》“孔伷字公绪,陈留人”,与“孔宙字季将,为鲁国人”者不相涉。引《曹瞒传》有眭元进,非即眭固,固字白兔,前已为史涣斩于犬城。又自注云“潘勗字元茂,陈留中牟人”,“陈留”二字误,本书《卫觊传》“河南潘勗”下引郡国志及晋书本传,辩别极当。则人物有考核。
其论官制,谓:洛阳县有尉,无都尉。济南国十余县,因领县时有增损,故言“余”以为不定之词。大将军位在公上公下,视人为转移,又或在太尉上。军师祭酒,时操为司空,知此为司空之军师祭酒。五官中郎将,黄初后仍置。散骑常侍司章表、诏命、手笔之事,非不典事。延康元年注引丕令,后有癸丑宣告督军御史中丞司马懿语,谓督军与御史中丞似为两官。钩析致为分晓。
考工政,则:建安二十一年注引《魏书》有“车马幸长水南门”句,谓渭水注之安门,非长门,长门与长水无涉,安门亦与长水南门无涉。“文帝出长安门”,即长门亭,非长安城之安门,亦非长安门之长门。黄初元年自注门曰:“承明,谓建始殿,在北宫,为后官出入之门,门曰‘承明’,直庐即曰承明庐。”论断亦见了当。
释书目,则谓:注引《曹瞒传》非“被山”作,细读《类聚》自见。袁晔《献帝春秋》虽曰“不经颇资”,异闻为《通鉴》所采。鱼豢《魏略》其《西戎传》,殊方绝域,最为翔实,近张鹏一辑本所采诸传甚多。张华《博物志》即《博物记》,据《钟会传》注引《记》所载王粲事,与今本《志》文同,不得分记、志为二。意指又复周密。
此类遽数之不能终其物,而大要尤在,不没人之善。以故于操,则纳张济妻诸事,以为闺门紊乱,宜国祚短促。因烧营事尽杀百官,以为与屠戮徐州同一残酷。而盛称其能用枣祇、韩浩屯田之议,曰“知本有远谋”。又称其示攻董卓兵,以天下形势,曰“此取三面合围之计,地理、兵谋瞭如指掌,所以为一世之雄。惜无周公、管仲之志。”于丕,则甄后之卒,以为开国之初,不能容一妇人,事涉离奇。任城王之薨,以为实为所害,天性凉薄,宜享国不永。而以金策藏之石室,叹为善政。灾异勿劾三公,推为卓识。后族不得与政,即引承祚语,以表其贤。而深慨齐王之废,高贵乡公之卒,皆假太后命以行,贻谋虽臧,莫之或守,此之谓恶而知其美。因孙权上书称臣,而以坚、策为豪俊。谓麇竺能识英雄。谓魏讽有才智,不能以事之无成而贬于。《齐王芳纪》“何晏奏”下引李光地、何焯说,谓为平情之论。于《高贵乡公纪》“幸太学,问诸儒下”,谓知人论世,不宜苛论。于《武宣卞皇后传》“本倡家”下谓“倡乐,不似后世之淫业贱流。卞后一生,传无贬词,《世说》且列之贤媛,不能以深恶曹瞒,而亦苛词丑诋。”而王淩诸人传,特用李善《文选》注之例,曰:“此皆魏之忠臣、义士,君子平情论事,不以成败相绳。不佞考订事实,不为空论,特发凡于此。”是尤深切著明者也,是所谓史德也。
昔郑君注《礼》,往往驳正经文,史自马、班,已不能无舛,陈书遂亦难免,端赖后人订补。如太后及弘农王之杀,非一时事,此在史家为类序之法,有“及”字以为联属,即以为区异,文义亦未凿,然不得谓非失之略。“东略陈地”,陈实在兖州西南。“九月车驾之出”,据范书《献帝纪》“八月幸操营”。冀州之平,由袁谭之破,据《献纪》“操破谭于青州”。“东”字、“九”字、“冀”字疑有误。巴东、巴西,据本书《张郃传》及《刘璋传》,不待以朴胡、杜濩为太守,始置二郡。下辩之役,吴兰被破,其时两军相距阳平,张飞等无走汉中之理,故《通鉴》但称“张飞、马超走”,今“走”下有“汉中”二字,当衍。至“兵不满万”,裴注有疑词,然观上文荀攸,下文许攸说,及《荀或传》所称,实为以少敌众,《钟繇传》虽有送马一千余匹语,当繇马未至之先,仅有六百余骑,又复何疑?此则分别本传之得失,亦可云犁然有当于人心者矣。 《通鉴》建安四年采本书《(魏)〈卫〉觊传》课盐之策,《陈群传》延康元年制九品官人之法,《彭城王传》黄初五年诏政诸王皆为县王,陈意此虽大事,而全书通为传体,〖详后附记。〗故但分见各传。今本已窜改操、丕等传为“纪”,则以为失“书”也亦宜。
虽稽古同天,郑君本《论语》古义,高贵乡公主其说,书疏以为非笃论,与本文违异,此尚沿误,当引江声《尚书集注音疏》、孙星衍《今古文注疏》。“予有乱十人”,《论语》、《春秋》、古文《尚书》同,《释文》云:“本或有‘臣’字,非。”此于注引《刘虞别传》未正,当引刘宝楠《正义》。馗,古“逵”字,尚少疏证,当引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 见《兔罝篇》。凡经小学说颇繁,此取其切合者。 此类殆若干事。
顾炎武《日知录·十三》论曹植闻魏代汉,发服悲哭,以为懿亲之贤。严元照《蕙櫋杂记》议曹植为丕母弟,上疏言“恩隆父母”为失辞。阎若璩《困学纪闻·笺十三》称后主诛李邈,非他庸主及其毫发。朱珔《古文彙钞·九十六》载刘绍攽论,又称其任亮不少衰,伊、周不能得之于太甲、成王,语有分寸,视袁枚“胜齐桓”之说为优。俞正燮《癸巳存稿·七》以《魏书》李苗、毛修之两传论诸葛亮为确当,而下引裴度语,李、毛本抑亮,得裴说而益见亮之高远。俞文豹《吹剑录》谓亮不明大义,不忠汉室,《四库提要》已斥其妄,但其说采入陶宗仪《辍耕录·廿五》。陶书近颇盛行,当申明《提要》,以正后学。惠栋《九经古义·十二》讥陈寿未知营陵是姓,顺帝前已见于碑,何至孔融时始改“氏”为“是”。俞氏《癸巳类稿·十四》言《胡化经》晋宋间撰,裴松之托言魏明帝序。又赵翼《陔余丛考·六》以赤壁、肥水之战,《武纪》、《孙权传》先后互异,而主《权传》。王应麟《困学纪闻·十三》以王淩诸人虽败,而千载下犹有生气。今所见俱与之合,似宜征引其说。此类殆又若干事,全书度亦无多,他日校补刊行,益臻美善。
考证之学无穷,其体本然也。书仿王祭酒 王祭酒,王先谦曾任国子监祭酒。 两汉书例,视《集解》有过之,视《补注》亦无不及,足与王书鼎峙而三。余见夫王氏《荀子集解》刊行,而后从事子书者颇夥,上焉者采录王念孙《杂志》、俞樾《平议》,虽少发明,而排比清晰,尚便翻检;下焉者据王、俞说,改易正文,案语往往不举出原书,令人眯惑。甚或就空泛之疏,衍空泛之说,袭他处征实语,全书中只三四见,鄙彼成书之易,乃益叹此之成书匪易。
司马迁论次传记为《五帝纪》,曰:“非好学深思,心知其意,难为浅见寡闻道。”范晔《后汉书·自序》曰:“诸细意甚多,自古体大而思精未有此。”虽注与作迥异,而其意固已近之也已。
己卯十二月立春前三日,吴县胡玉缙谨书于虎山桥畔之鄦,时年八十有一。
10.3 附
附
案《武纪》称操曰“太祖”,建安元年封武平侯后称“公”,进爵为魏王后称“王”,而称公下无一语斡旋或缴明,殊嫌倒置,是文例之最不可通者,陈寿何致出此?或谓不如概称 “太祖”,陈氏又岂不知,而竟遗斯巨谬,断无是理,盖经后人窜改也。《志》本传体,无纪之一目,犹《汉志·高祖传》、《孝文传》之比,而称为书。以魏、蜀、吴鼎峙皆各,未能浑一,遂三国之,无所谓帝某伪某也。又系私史,意在数十百年后传之其人,以明尊蜀微尚。 详后。 不谓卒后即由尚书郎范頵上表,遂入于官。今本非頵即刘宋人改窜,而以后说为近。何以言之?頵任尚书郎,当惠帝元康末,未几八王、五胡俶扰,殆无暇改易。惟魏、晋虽假禅让为攘夺,皆未加害故君。刘裕篡位,废恭帝为零陵王,旋即以被掩杀之,媚者以宋承晋统,晋承魏统,为操讳饰,实为裕地步。贸然改易,致与原书大相违异,而前后逐致不伦,凡“太祖”字及“刘备阴与董承等谋反”、“吉本、耿纪、韦晃等反”、 据范书《献帝纪》是“起兵诛操”,凡若此类,观赵翼《廿二史答记》“论陈、范二书书法不同”条可见。盖后汉在三国前,范成书在陈后百余年,虽未必全袭陈书,而大意当亦不远。陈书经宋改,范不尔者,则以魏尚与宋接近,后汉已隔两朝,人不经意,殆天之假手于范以正操罪,并以正后之凡为操者也。赵氏读今本《魏纪》而不悟其文例之不可通,一则曰“创为回护之法”,再则曰“不得不多所回护”。 ◎《廿二史答记》卷六曰:自三国志魏纪创为回护之法,历代本纪遂皆奉以为式。盖寿修书在晋时,故于魏晋革易之处,不得不多所回护,而魏之承汉与晋之承魏一也,既欲为晋回护,不得不先为魏回护。 而陈氏冤矣。 《董卓传》“语在《武纪》”之类是也。其首行当如《孙坚传》例,书“曹操字孟德,沛国谯人也,盖相国参之后”,下称曹丕、曹叡,不冠某帝字。惟刘备、刘禅称“先主”、“后主”为异。 详后。 其曹丕受禅后称帝,“帝”字皆“丕”字所改,如孙权称帝后仍书名之例。权固自称,丕虽由汉禅,实恶其迫胁篡夺,所谓“朕守空名以窃古义,顾视前事,犹有惭德”者也。 “朕守”一句,见《文纪》裴注引《献帝传》“庚午册诏魏王”文语。盖以此诏文系曹丕令卫觊僭作,以之昭示曹丕篡逆行径甚为不堪也。 蜀、吴二《志》称操为“曹公”,几百数十见。《孙权传》云: “建安二十五年春正月,曹公薨。太子丕代为丞相、魏王。改年为延康。”“冬,魏嗣王称尊号,改元为黄初。”“二年四月,刘备称帝于蜀。”此数语为特笔,为原本。试思操已封魏王,何以但称曹公?王之一字,一若靳之于操,宁公之丕也者,盖恶其称王后冠服制度已同于天子也。然则不书“武皇帝”可知,不书“太祖”亦可知。大致“武平侯”以前,“太祖”字原是“操”字,方与下文称“公”称“王”融洽。余“太祖”字是“公”字,方与蜀、吴二《志》称“曹公”灌注。“语在《武纪》”,“武纪”是“操传”二字。为此书本传礼也。丕本受掸,何以不称“受禅践帝位”,但云“称尊号”,一若出于自称也者。《先主传》建安二十五年下,亦有“魏称尊号”语,为迫胁不容美以禅代也。然则不书“文帝”可知,余“帝”字作“丕”字亦可知。赵翼以蜀后主即位,书是岁“魏黄初四年”;吴孙亮即位,书是岁“魏嘉平四年”,欲以见正统在魏。不知此第表明蜀之建兴元年,吴之太元二年,犹曩者中国纪年下注明即西历若干年。不然,《武纪》称操起兵已吾曰:“是岁中平六年”。上文熹平、光和,下文初平、兴平,皆汉帝纪年。中平亦汉年,将何以说?先主、后主之称,意欲帝蜀。观《先主传》评云:“盖有高祖之风”。《杨戏传》称戏著《季汉辅臣赞》,并引《赞》语云: “世主能承高祖之始兆,复皇汉之宗祀。”可以概见。而不帝之者,痛乎汉禅已为丕夺,先主自称帝,史法不能帝之也。惟不能帝之,遂三国之也,此《春秋》谨严之旨也。总之,本系传体,无纪之一目;又系私史,非奉敕撰。明乎此例,就今窜改本读之,尚可得其厓略。自误以寿为晋臣,晋承魏统,不得不帝魏,而其旨晦。误以寿曾任蜀,先主、后主之称,仅不忘故主,而旨愈晦,岂非读陈志者一大憾事欤?若夫总目,显系妄人伪撰。四卷下注“三少帝”,实非所施。六卷下注列传,又为赘设。凡史传附见其人不妨多,其目则往往略举其要,附传人又必有事可记。今廿一卷王粲下胪列十有八人。卫觊下潘勖、王象但云与觊并以文章显,然犹可曰有文字关系。六十二卷胡综下徐详但载其字与里,而曰先综死,其目自可从略。而书内本传下一如总目,断为妄人增益无疑。凡此臆见,前人似未尽道及, 宋元本、冯本分为三目,与今通行本异,亦妄人增益之一证。 傥俊哲洪秀伟彦之伦,匡而正之,则幸甚!玉缙又书。
10.4 覆胡绥之先生书
覆胡绥之先生书
展诵惠书,承示拙著《三国志集解》,许以精深浩博,在长沙王氏两汉书注解之上,且云“考征议论,兼擅其胜,地理尤精”云云,奖借逾量,益增惭惶。鄙衷所欲求教于大君子者,在摘我谬误,免贻讥评,此时不敢遽为定本,尚拟广搜旧闻,藉补疏陋。承允宠锡序言,至为忻跃,谨抒积愫,幸垂清听。
昔年读葵园祭酒两汉注解,谓其便益学人,陈志简洁,裴注赡详,诸家疏证,互有瑜瑕,妄不自量,拟踵王书。绵历岁时,纂成巨帙,藏山秘宝,我愧弗知;低回乡贤,前趋后步。略述轶闻,藉资谭助。不佞雅爱典籍,性喜收藏,某年偶得曹锡龄旧藏何义门评校冯梦祯刊本《国志》, 义门,何焯之号。 朱书细字,工整异常, 《章实斋遗书》中有“湖北按察使冯廷丞《家传》, 实斋,章学诚之字。 冯女适汾阳曹编修锡龄”云云,汪容甫《述学》中有冯君碑铭,所云亦同,始知曹君本末,是为文字之缘。 校订精审,多《义门读书记》所无。获此珍籍,草创权舆。官、私、宋、元刊本而外,兼录诸家校本,有杨惺吾师旧藏批本二部, 惺吾,杨守敬之字,为卢弼之师。 近藏北平北海公园松坡图书馆。 不知谁氏手笔,择尤甄录,冠以“或曰”, 采录他书不知谁某者,亦同此例。 虽云存疑,实不掠美。又有顾千里校本、 千里,顾广圻之字。 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惜无印记,未知确为顾校否。 卢抱经校本、 南开大学木斋图书馆藏精钞本卢文弨撰《三国志续考证》一卷。 李越缦校本、 越缦,李慈铭之字。 北平图书馆藏,《札记》已印行,尚有多处为印本所无,拙著开卷所引即是。 朱邦衡校本、刘家立校本、沈均玱校本、沈家本校本、 是书校语极精,惜未刊行,友人沈羹梅藏。惟讹夺满目,校正数十百条归之。 及近日时贤校本,或系手稿,或为传钞,或假友人,或谋估客,只义片辞,苟有采获。援颜注《汉书》之例,悉举诸家姓字。此可为我公告者一也。
竹汀、 钱大昕别号,卢采其《廿二史考异》。 晦之, 钱大昭之字,卢采其《三国志辨疑》。 昆仲济美,如论精覈,弟逊于兄。少章、 陈景云之字,卢采其《三国志辨误》。 慕庐, 韩菼别号。 能见其大。大宗《补注》, 大宗,杭世骏之字,卢采其《三国志补注》。 精义无多。安溪侃侃, 安溪,李光地籍贯,今存毛氏汲古阁刊本有其批语。 义正辞严。瓯北、 赵翼之号,卢采其《廿二史札记》。 西庄, 王鸣盛别字,卢采其《十七史商榷》。 谈锋犀利。稚安《考证》, 稚安,潘眉之字,卢采其《三国志考证》。 多详日月。东潜《注补》, 卢采赵一清《三国志注补》。 包贯众流。侯、姚《艺文》,姚为繁富。 侯,侯康,卢采其《补三国艺文志》。姚,姚振宗,卢采其《三国艺文志》。 沈引《书目》, 沈,沈家本,卢采其《三国志注所引书目》。 后来居先。梁氏《旁证》, 梁氏,梁章钜,卢采其《三国志旁证》。 喜摭异闻。《琐言》晚出, 卢采沈家本《三国志琐言》。 持论衡平。《援鹑笔记》, 卢采姚范《援鹑堂笔记》。 非其专长。孟慈《职官》, 孟慈,洪饴孙之字,卢采其《三国职官表》。 颇称明备。洪、谢、吴、杨, 洪,洪亮吉,卢采其《补三国疆域志》。谢,谢钟英,卢采其《补三国疆域志补注》。吴,吴增仅,卢采其《三国郡县表》。杨,杨守敬,卢采其《三国郡县表补正》。 详述疆域。刘氏《知意》, 刘氏,刘咸炘,卢采其《三国志知意》。 专主实斋。官本《考证》,剽窃何、陈, 何,何焯。陈,陈景云。 专攻明监,所见已隘,纪传莫辨,廪禄虚糜。诸家成书,短长互见。“被山”《曹瞒》,误于句读;祁山遁走,不辨山川。事实倒颠,年月歧异,捧腹解颐,指不胜屈,具见篇中,无俟缕述。钩稽探讨,剖辨详明,但析疑似,期获真诠,丑诋深文,窃所不取。此可为我公告者二也。
马彪续书,《郡国》厘然; 谓司马彪《续汉书·郡国志》。 沈约《宋志》,颇详三国。考订沿革,取材二书。有《清统志》,纲维目张,援古证今,可知得失。或谓既释今地,宜遵时制,不知今日版图,迄无成书,间有坊本,难资依据。世事风云,日蹙百里,地非瓯脱,势等燕、云,姑存告朔,无忘在莒。景范《纪要》, 景范,顾祖禹之号,卢采其《读史方舆纪要》。 悉准明志,前贤可师,非我作古。此可为我公告者三也。
辅嗣《易》注, 辅嗣,王弼之字。 蔚为大师,方在妙龄,怪其早慧,钩考本末,寻厥由来。伯喈万卷, 伯喈,蔡邕之字。 都付仲宣, 仲宣,王粲之字。 家学渊源,师承有自,史无明文,推勘可得。王、 朗、肃 杜 预 盛行,奉为圭臬,康成经说, 康成,郑玄之字。 竟尔式微。尊尚学术,亦缘内宠,里堂痛论,不为无因。至若文举 孔融 已死,尚录遗文;平叔云亡,仍刊《集解》。 谓何晏《论语集解》。 斯则直道犹存,不似后世之焚燬者矣。诸如此类,摘抉隐微,读书得閒,轶事可传。此可为我公告者四也。
史家三长,尤重史德,尊论如是,仆亦谓然。曹掾魏讽,誓歼阿瞒,当时交游,咸为英俊,倾动邺都,见赏元常, 钟繇 陈祎败谋,孤忠郁结。淮南三贤,前仆后继,志匡君国,加以叛名,毌丘勋绩,纪功丸都,彦云、公休,勇烈千古。邓艾耄年,裹毡履险,报国精忠,允宜彰表。子鱼、景兴, 华歆、王朗 丧师失土,文休 许靖 反覆,恋慕爵荣,谬窃虚声,坐登台辅。文和 贾诩 谲险,士季 钟会 诪张,《春秋》笔伐,黜贬奸回,此则我公所谓“诛奸谀于既死,发潜德之幽光”者也。
凡此诸端,粗陈崖略,如荷采录,撰入序言,点石成金,荣幸何似。翘首旧京,伫盼椽笔,贺诗实不敢当,既承高咏,敢不拜嘉?附呈《覆王季芗书》、 季芗,王葆心之字。 《致家兄木斋书》 木斋,卢靖之号。 二通,亦论《国志》事,统祈教正。
10.5 覆王季芗书
覆王季芗书
手教敬悉。尊论纠葵园之失,不啻示下走之良规。葵园两汉书注,班书《补注》在先,精力尚能贯串;范书《集解》成于暮年,又经兵乱转徙,假门弟子之手,违失繁多。走所摘举,录于书眉,触目皆是。以葵园之博洽,著述之闳富,犹难逃后学之乘瑕抵隙,走之无似,其能免乎?
尝论考订诸家之失,厥弊有四:一曰成书之速;二曰不检原书,沿讹袭误;三曰不察当时情势,详稽年月;四曰不审地望,究用兵行师之涂。略举数端,以资谐谭。如《拾遗记》所载之贾景伯,本东汉之经师,赵东潜以为同一贾逵,遂指为治河之贾梁道。又如邺下初平,甄姬掩面事在建安九年,子建年才十三。词客惑于“宓妃留枕”之艳辞,遂疑陈思,有不谨之嫌,此真千古奇冤,应为昭雪。黄州赤壁,误自坡公。南阳诸葛,非其本贯,世俗耳食,未遑深论。大别、小别,沔口、鲁口,宜远稽善长之注, 善长,郦道元之字。 近参稚存之文。 稚存,洪亮吉之字。 洪《志》、吴《表》, 洪《志》,洪亮吉《三国疆域志》。吴《表》,吴增仅《三国郡县表》。 创始维艰,谢《注》、杨《补》, 谢《注》,谢钟英《补三国疆域志补注》。杨《补》,杨守敬《三国郡县表补正》。 程功较易。 洪氏《补志》本于《晋志》,误处极多。 谢号详瞻,后来居上,杨称精核,著墨无多。然以凉州西平郡之事实,引为汝南西平县之资料,谢既误矣,王复因之。 详参《王肃传》“西平县”条集解。 汉兴一郡,置于建安之末,见《献帝起居注》。李申耆《舆地》、《今释》竟阙其名。 申耆,李兆洛之字。《舆地》,《皇朝舆地韵编》。《今释》,《历代地理韵编今译》。 汉之焦先,《焦山志》误为“焦光”,欲以夸耀志乘,不觉厚诬来者。诸如此类,指不胜屈。若今日有刘子玄, 子玄,刘知几之字。 将不知讥评至何地矣!
至若魏明之崩年方卅六,溯厥诞降,迹涉两端,袁胤曹嗣,深滋疑窦,此承祚狡绘之笔也。魏王、魏公之号,皆董昭所创,此承祚诛心之论也。子鱼江东归来,勋庸未建,竟代文若坐跻三公,一代伟人,后世难继,此承祚之曲笔也。临菑闻魏代汉,发服悲哭,见《苏则传》,本传不赘一辞,此承祚之省文也。是在读者为之发微抉隐,互证旁通。庶几良史孤怀,千秋同契。又如阿瞒家世,难审本末。宫省事秘,莫识由来。绣女、济妻,再联姻娅。开国母后,本自倡家。大书特书,无所隐讳,藉兹龟鉴,以示方来,上承马、班,文辞质美,蔚宗藻丽,莫能及焉。管、蠡所测,率臆披陈,发盲振聋,幸垂明教。
10.6 致伯兄木斋书
致伯兄木斋书
比来两月,朝夕治史,欲罢不能。今日始将《魏志·乌丸鲜卑东夷传》集解卒业,仅此一卷,不计原文,已盈百纸。数月精力,全萃于此。初藳甫竣,心神怡然,掩卷回思,历历在目,此中甘苦,可得略言。
乌丸、鲜卑,密迩边陲,纪载较详,程功尚易。句骊、濊貊、夫余、沃沮,立国有新旧之殊,疆域有广狭之判,失毫厘而谬千里,混鸭绿而为大同。以李申耆、杨惺吾师之最详沿革,亦多依违,不若近人丁益甫之精。 益甫,丁谦之字,卢采其《〈三国志·乌丸鲜卑东夷传〉附鱼豢〈魏略·西戎传〉考证》之言。 至订正三韩之误,《满洲源流考》多有特识。前代纪录,惟《宣和奉使高丽图经》,稍近翔实。然輶轩采录,只纪当时;考献征文,无关往古。大抵古时四裔交通,悉由陆道,涉及海外,荒诞迷离,蓬莱咫尺,望若神仙,传信传疑,羌无左证。隋、唐以降,往来频繁,载籍足征,版图可考。公度新志, 公度,黄遵宪之字。新志,《日本国志》。 冠冕群流,寻摭菁英,充盈篇幅。此补注《东夷传》之大略也。
裴注引《魏略·西戎传》,足弥陈志之阙,殊方绝域,如数家珍,古之大秦,实为罗马,声教所被,远暨欧西。凡邹衍所不能详,甘英所不能至,靡不胪列异闻,详述土物,国凡数十,言近三千,词约旨丰,难能可贵,按之今图,大端无爽。然欲加注释,必先熟读两汉《西域传》。盖古之西域,即今之新疆,南北天山,中亘戈壁,西逾葱岭,东起玉门。班书序述,精密谨严,后世纷纷著作,莫能越其范围。定远父子,久居彼邦, 班超封定远侯,与子班勇久在西域。 道里远迩,胜兵多寡,河山险要,城郭缮完,耳闻目睹,织悉周知,故能懋建殊勋,播为实录。 范蔚宗 范晔之字。 《西域传》本诸班勇《西域风土记》。 每读两汉史传,益叹班氏祖孙、父子、兄妹、弟昆,文才武略,萃于一门,不独孟坚闳篇巨制,炳耀千古。俯仰低徊,为之向往者久之。乾、嘉诸儒,考证精审,星伯后起, 星伯,徐松之字,卢采其《汉书西域传补注》。 尤为颛家。文卿《证补》, 文卿,洪钧之字,卢采其《元史译文证补》。 似近穿凿。旁征博考,订误析疑。纂辑成篇,杀青可付。此补注《西戎传》之大略也。
小斋静寂,晤对古人,移晷忘餐,为状至乐。镫下涉猎群籍,参阅新著,偶或倦极思寐,解衣就寝,寒冬夜永,旋复起坐,展卷娱目,辄至深更。近人姚振宗有辑录《七略》、《别录》佚文,《汉艺文志理董》、《拾遗》各若干卷,《隋经籍志考证》五十余卷。博览闳通,可与惺吾师相比肩者。《汉艺文志》、《儒林传》可称古代学术史,为学者必读之书,得此君疏证,真有益学人。又阅《畴人传》有江夏《刘湘煃传》,刘为梅文鼎高足,著违繁富,而均失传。章实斋极称之,鄂人不能道其姓字。穷毕生之精神,以付诸无何有之乡,可谓天下之至愚。然如弟之孳孳不辍者,亦不自知其愚者之流也。
10.7 总目
总目陈寿三国史凡六十五篇总六十五卷 毛氏汲古阁本〖后省称毛本。〗卷首所题如是。金陵局覆刻毛本〖后省称局本。〗改题为“陈寿三国志六十五卷”。余是书虽依据毛本,然局本校改之善者多从之。复以历朝官私刊本,及各家评校本,参校分注于下。 魏志三十卷 局本改作魏书、蜀书、吴书。 蜀志十一卷吴志二十卷裴松之注
10.8 三国志目录
三国志目录 ◎宋本、元本、冯梦祯本、〖即南监本,省称冯本。〗吴氏西爽堂本、〖省称吴本。〗目录俱分上、中、下,分载各书之前,各自为卷,与毛本异。宋、元本、冯本第二行书“晋平阳侯相陈寿撰”,毛本无之。黄荛圃《藏书题识》有宋咸平刊本《吴志》二十卷,阅目录牒文,知为专刻本。◎卢文弨曰:《史》、《汉》、《三国》目录,皆宋人无识者妄为之。南监本、毛本虽亦沿讹,而每卷标题尚如承祚之旧,后人尤得考而复焉,今本则无一不谬矣。 魏书一卷 宋、元、冯、吴本作“卷第一”,下同。元本“卷第一”旁书“帝纪”二字。 武帝操 宋、元本“操”字旁书,下同。 二卷 文帝丕三卷 明帝叡四卷 三少帝 宋本“三少帝”三字作大字,“后妃”二字同。 齐王芳高贵乡公髦陈留王奂五卷 后妃武宣卞皇后文昭甄皇后文德郭皇后明悼毛皇后明元郭皇后 宋、元、冯、吴本作“明帝郭皇后”,误。 六卷 列传 宋、元本无此二字,冯、吴本有之。 董卓 李傕 郭汜袁绍 子谭 尚袁术刘表七卷 ◎何焯曰:陈登与陈容不同,此四人合传也。◎卢文弨曰:何说误。此卷本作“吕布张邈臧洪传”,陈登自是附见,不当大书。 吕布张邈 陈登臧洪 陈容八卷公孙瓒 ◎何焯曰:刘虞当附见。 陶谦张杨 毛本“杨”作“扬”。 公孙度 子康 康子晃 宋本“晃”作“恭”,误。 渊 康弟恭张燕张绣张鲁九卷夏侯惇 韩浩 史涣夏侯渊曹仁 弟纯曹洪曹休 子肇曹真 子爽 弟羲 训 ◎各本无“弟”字。◎卢文弨曰:羲、训皆真子,无“弟”字是。 何晏 邓飏 丁谧 毕轨 李胜夏侯尚 子玄 宋本“玄”作“宣”,误。 十卷荀彧 子恽 孙甝 霬荀攸贾诩十一卷袁涣张范 弟承 宋、元本无“弟承”二字。 涼茂 冯本、毛本“涼”作“凉”。 国渊田畴王修邴原管宁 胡昭 王烈 张臶 宋本“(珔)〈臶〉”作“臻”,误。 焦先 ◎何焯曰:胡昭当在张臶之后。焦先乃裴注中人。◎弼按:王烈当在胡昭之前,元本、冯本“焦先”作“焦光”。 十二卷崔琰 娄圭 孔融 许攸毛玠徐奕 何夔 邢颙 鲍勋 司马芝十三卷 钟繇 子毓华歆王朗 子肃 周生烈 董遇 隗禧 ◎何焯曰:隗禧乃裴注中人,不应附见。◎卢文弨曰:前所载焦先,后所载李孚、杨沛、留赞诸人,皆裴注中人。始为此目者,失考甚矣。 十四卷 程昱 孙晓郭嘉董昭刘晔蒋济刘放 孙资十五卷 ◎何焯曰:此卷名刺史。 刘馥 ◎何焯曰:子靖应附见。 司马朗梁习 ◎何焯曰:王思应附见。 张既 元本“既”作“盶”,误。 温恢贾逵 李孚 杨沛 ◎何焯曰:杨、李乃裴注中人,不应附见。 十六卷 ◎何焯曰:此卷名守。 任峻苏则杜畿 子恕 孙预 ◎卢文弨曰:预亦见裴注中。 郑浑仓慈十七卷张辽 乐进 于禁 张郃徐晃 ◎吴本、毛本“晃”作“冕”,误。◎何焯曰:朱灵当附见。 十八卷李典 李通臧霸 孙观文聘吕虔许褚典韦庞德庞淯 母娥亲 ◎宋、元本、冯、吴本“亲”作“英”。◎何焯曰:淯母见裴注中,若据本传, “亲”字衍。 阎温 张恭 恭子就十九卷任城威王彰陈思王植 萧怀王熊二十卷 武文世王公 ◎宋、元本“武文世王公”五字大书,下列诸王公作小字。◎卢文弨曰:夹行小书,全无义例。南监本皆大书。◎弼按:各本次序,多不依本传,今改从南监本大书于下。 丰愍王昂相殇王铄 元本“殇”作“荡”,误。 邓哀王冲 毛本“冲”作“仲”,误。 彭城王据燕王宇 沛穆王林中山恭王衮济阳怀王玹陈留恭王峻范阳闵王矩赵王干临邑殇公子上楚王彪刚殇公子勤 谷城殇公子乘郿戴公子整 灵殇公子京 樊安公均广宗殇公子棘东平灵王徽 乐陵王茂赞哀王协 北海悼王蕤东武阳怀王鉴 宋本“王”作“三”,误。 东海定王霖元城哀王礼 宋、元本“礼”作“札”,误。 邯郸哀怀王邕 ◎卢文弨曰:“哀”当从本传作“怀”。 清河悼王贡广平哀王俨二十一卷王粲 徐幹 陈琳 阮瑀 应玚 刘桢 吴本作“祯”,误。 邯郸淳 繁钦 路粹 丁仪 丁廙 宋本“廙”作“之”,误。 杨修 荀纬 应璩 应贞 宋、元、冯、吴本无应贞。 阮籍 嵇康 桓威 吴质卫觊 潘勖 王象刘廙刘劭 缪袭 仲长统 苏林 韦诞 夏侯惠 宋本“惠”作“东”,误。毛本夏侯惠在孙该下,与本传次第异。 孙该 杜挚 吴本“挚”作“望”,误。 傅嘏二十二卷 ◎卢文弨曰:此卷题“桓二陈徐卫卢传”,泰自是附见,当从南监本旁注为是。 桓阶陈群 子泰 宋、元、冯、吴本皆如是。毛本列陈泰,误。 陈矫徐宣卫臻卢毓二十三卷和洽常林杨俊杜袭赵俨裴潜 子秀 ◎卢文弨曰:杜预、裴秀自合在《晋书》,陈寿亦未为作附传。为目录者,全不谙全书之体例。 二十四卷韩暨崔林高柔孙礼王观二十五卷辛毗杨阜高堂隆 栈潜二十六卷满宠田豫牵招郭淮二十七卷徐邈胡质 子威王昶王基二十八卷 冯本“八”作“七”,误。 王淩 令狐愚毌丘俭诸葛诞 唐咨邓艾 州泰 钟会 王弼二十九卷 方伎 宋、元、冯、吴本,无此二字。 华佗 吴普 樊阿杜夔 ◎何焯曰:杜畿不当在方伎之列。 朱建平周宣管辂三十卷乌丸 鲜卑东夷 夫余 高句丽 东沃沮 挹娄 濊 冯本作“濊貊”。 马韩 辰韩 弁辰 宋、元、冯、吴本作“弁韩”。 倭人 宋本作“偻韩”,元本、吴本作“偻人”。 蜀书三十一卷 二牧 宋本作“刘二牧”,大书;“刘焉 子璋”,小书。 刘焉刘璋三十二卷先主备 宋本“备”小书,下“禅”字同。元本、冯本大书“刘备”。 三十三卷后主禅三十四卷 二主妃子 元本此四字大书,下书“甘后 穆后 敬哀后 张后 刘永 刘理 后主太子璿”。 先主甘后 宋本作“甘皇后”,下同。 先主穆后后主敬哀后 宋本作“敬哀张皇后”。 后主张后先主子永 宋本作“刘永”,冯本同。 先主子理 宋本作“刘理”,冯本同。 后主太子璿三十五卷诸葛亮 子乔 宋本无“乔”字,误。 瞻 董厥 樊建三十六卷 ◎何焯曰:五人名将同传,关、张旧德,赵有护储大功,孟起助平成都,汉升力攻汉中,俱为开国元勋,故并列焉。 关羽张飞马超黄忠赵云三十七卷 ◎何焯曰:二人盛年早丧,未竟厥施,故同传。 庞统法正三十八卷 ◎何焯曰:此传俱负时望者。 许靖糜竺 毛本“糜”作“麋”,误。 孙乾简雍伊籍秦宓 宋本小注“音密”。 三十九卷 ◎何焯曰:此俱毗佐宫府,敭历中外,清能贞亮之人。 董和刘巴马良 弟谡 宋本作“良弟谡”。 陈震董允 黄皓 陈祗吕乂四十卷 ◎何焯曰:七人皆以才而不令终同传。 刘封彭羕廖立李严刘琰魏延杨仪四十一卷霍峻 ◎何焯曰:子弋应附见。 王连向朗 兄子宠张裔杨洪费诗四十二卷 ◎何焯曰:文学之士同传。 杜微周群 张裕杜琼许慈孟光来敏尹默李譔谯周郤正四十三卷黄权李恢吕凯马忠王平张嶷四十四卷 ◎何焯曰:三人继武乡之任,与蜀相存亡者。 蒋琬 子斌 斌弟显 元本无“斌弟”二字。 刘敏费祎姜维四十五卷邓芝张翼宗预 廖化 元本大书,误。 杨戏 王嗣 常播 卫继 ◎卢文弨曰:王嗣等三人皆见裴注,不当著于目。 吴书四十六卷 元本大书“破虏讨逆”四字。 孙坚孙策四十七卷吴主权 各本俱作“吴主孙权”。 四十八卷 三嗣主 元本此三字大书。 孙亮 元本无“孙”字,下同。 孙休孙皓 宋本作“晧”。 四十九卷刘繇 子基太史慈士燮 子徽 燮弟壹 匡 冯本作“壹子匡”,元本无小注。 五十卷 妃嫔 元本“妃嫔”大书,下列“吴夫人”等小书。 孙破虏吴夫人 夫人弟景吴主权谢夫人 宋本“谢夫人”以下无“吴主”二字,误。 吴主权徐夫人 祖父真 真子琨吴主权步夫人吴主权王夫人吴主权王夫人吴主权潘夫人孙亮全夫人 孙休朱夫人 孙和何姬孙皓滕夫人五十一卷 宗室 元本“宗室”大书,下列“孙静”等小书。 孙静 子瑜 皎 奂孙贲 子邻孙辅孙翊孙匡孙韶孙桓五十二卷张昭 子承 休 弟子奋 元本无“弟子”二字,误。元本无小注,下同。 顾雍 子邵 邵子谭 承诸葛瑾 少子融步骘 少子阐五十三卷张纮 子玄 玄子尚 ◎弼按:秦松、陈端应附见。 严峻 裴玄程秉 征崇 阚泽 唐固 薛综 子珝 莹五十四卷周瑜鲁肃吕蒙五十五卷程普黄盖韩当蒋钦周泰陈武 子表董袭甘宁淩统徐盛潘璋丁奉五十六卷朱治朱然 子绩 宋本无此二字。 吕范 子据朱桓 子异 宋本“异”作“爽”。 五十七卷虞翻 子汜 忠 耸 昺陆绩 宋本有“子宏 叡”三字 张温骆统陆瑁吾粲朱据五十八卷陆逊 子抗五十九卷 吴主五子 宋本无此四字,元本大书“吴主权”,小书“孙登”等五人,误。 孙登 ◎卢文弨曰:登后附谢景,今不书,是其例不一。 孙虑孙和孙霸孙奋六十卷贺齐 全琮 吕岱 周鲂钟离牧 冯本钟离牧在周鲂前,误。 六十一卷潘濬陆凯 弟胤 冯本、吴本“陆胤”大书,误。 六十二卷是仪胡综 徐详 冯本、吴本“徐详”大书,误。 六十三卷吴范刘惇赵达六十四卷诸葛恪滕胤 宋本“胤”作“鬀”,误。 孙峻 留赞 元本无此二字。 孙綝 濮阳兴六十五卷王蕃楼玄贺邵韦曜华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