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 卷四十一·蜀书十一·霍王向张杨费传第十一

蜀书十一霍王向张杨费传第十一三国志四十一

晋平阳侯相 安汉陈寿 撰宋中书侍郎西乡侯 闻喜裴松之 注沔阳卢弼 集解 校录:初晨一缕光 复校:擎骥

51.1 霍峻

霍峻字仲邈,南郡枝江人也。 枝江,见《董和传》。 兄笃,于乡里合部曲数百人。 ◎各本“部”皆作“郡”,误。宋、元本不误。◎潘眉曰:“部曲”是也。凡领兵,营有五部,部有校尉及军司马。部下有曲,曲有军候。 笃卒,荆州牧刘表令峻摄其众。表卒,峻率众归先主,先主以峻为中郎将。先主自葭萌南还袭刘璋,留峻守葭萌城。张鲁遣将杨帛诱峻,求共守城,峻曰:“小人头可得,城不可得。”帛乃退去。后璋将扶禁、向存等帅万余人由阆水上, ◎胡三省曰:○扶,姓。禁,名。帅,读曰率。阆水即西汉水,《禹贡》所谓“嶓冢导漾,东流为汉”者也。○《水经注》:漾水出陇西氐道县嶓冢山,谓之西汉水;东南至广汉白水县西,又东南至葭萌县,又东南过巴郡阆中县与阆水会。水出阆阳县而东,迳其县南,又东注汉水。昔刘璋攻霍峻于葭萌也,自此水上。又东南入汉州江津县东南入于江。○余据此水,今谓之嘉陵江。 攻围峻,且一年,不能下。峻城中兵才数百人,伺其怠隙,选精锐出击,大破之,即斩存首。先主定蜀,嘉峻之功,乃分广汉为梓潼郡, 梓潼郡,见《后主传》建兴九年。 以峻为梓潼太守、裨将军。在官三年,年四十卒,还葬成都。先主甚悼惜,乃诏诸葛亮曰:“峻既佳士,加有功于国,欲行酹。”遂亲率群僚临会吊祭,因留宿墓上,当时荣之。

子弋,字绍先,先主末年为太子舍人。后主践阼,除谒者。丞相诸葛亮北驻汉中,请为记室,使与子乔共周旋游处。亮卒,为黄门侍郎。后主立太子璿,以弋为中庶子, 后主犹用弋、宪为宫僚,则慎选家法之善可知。 璿好骑射,出入无度,弋援引古义,尽言规谏,甚得切磋之体。后为参军、庲降屯副贰都督, ◎本志《李恢传》:章武元年,庲降都督邓方卒,以恢为庲降都督,住平夷县。◎裴注云:庲降,地名,去蜀二千余里。时未有宁州,号为南中,立此职以总摄之。晋泰始中,始分为宁州。◎《马忠传》:故都督常住平夷县。至忠,乃移治 县。◎《华阳国志》卷四云:建安十九年,刘先主定蜀,遣南郡邓方以朱提太守、庲降都督治南昌县。方亡,先主用李恢为都督,治平夷县。诸葛亮平四郡,改益州为建宁,以李恢为太守,移治县。李恢卒,以张翼为都督。夷帅刘胄反,以马忠代之。忠卒,以张表代之,以杨羲为参军,副贰之。后以阎宇为都督,霍弋为参军。弋甚善参毗之礼,代宇为监军、安南将军。抚和异俗,为之立法施教,轻重允当,夷、晋安之。◎又云:建宁郡治县,故庲降都督屯也。◎胡三省曰:平夷县属牂牁郡,余据《蜀志》“庲降督治平夷”,盖侨治,非庲降之本地也。至马忠为庲降督,乃自平夷移住建宁县,后遂为宁州治所。◎又云:○《水经注》:宁州建宁县,故庲降都督屯,蜀后主建兴三年分益州郡置之。◎吴增僅曰:建安十九年先主定蜀,置庲降都督统南中诸郡。初治南昌,旋徙治平夷,延熙中又徙治县。◎又云:蜀置四都督,惟庲降都督统南中诸郡,异于永安、江州、汉中三都督。◎洪亮吉曰:建宁郡本汉益州郡,蜀汉建兴三年改今名,郡治县,蜀汉庲降都督自平夷县移治此。◎谢鍾英曰:○南昌县,蜀立,地缺。○《一统志》:平夷废县,今云南曲靖府平夷县境。○又云:平夷废县,在今贵州遵义府仁怀县西南。《唐志》有平夷县,在今云南陆凉州界,非此县也。○二说未知孰是。◎建宁郡县,见《后主传》建兴三年。 又转护军,统事如前。时永昌郡夷獠 永昌郡,见《后主传》建兴三年。 恃险不宾,数为寇害,乃以弋领永昌太守,率偏军讨之,遂斩其豪帅,破坏邑落,郡界宁静。迁监军、翊军将军,领建宁太守,还统南郡事。 ◎萧常《续后汉书音义》曰:南郡属吴,无还统之理。时弋领永昌,复领建宁,故曰“两郡”。◎赵一清曰:“南郡”字误,蜀称益州为南中,非汉荆州之南郡,或是“南中郡县”,史省文。 景耀六年,进号安南将军。是岁,蜀并于魏。弋与巴东领军襄阳罗宪各保全一方,举以内附,咸因仍前任,宠待有加。 ◎《汉晋春秋》曰:霍弋闻魏军来,弋欲赴成都,后主以备敌既定,不听。及成都不守,弋素服号哭,大临三日。诸将咸劝宜速降,弋曰:“今道路隔塞,未详主之安危,大故去就,不可苟也。若主上与魏和,见遇以礼,则保境而降,不晚也。若万一危辱,吾将以死拒之,何论迟速邪!”得后主东迁之问,始率六郡将守上表曰: ◎胡三省曰:南中七郡,而此言六郡者,盖越巂已降魏也。 “臣闻人生于三,事之如一, ◎胡三省曰:无父母乌生?无君乌以为生?所谓人生在三也。 惟难所在,则致其命。今臣国败主附,守死无所,是以委质,不敢有二。” 宋本“二”作“贰”,《通鉴》同。 晋文王善之,又拜南中都督,委以本任。后遣将兵救援吕兴,平交阯、日南、九真三郡, 吕兴事及三郡均见《魏志·陈留王纪》咸熙元年。 功封列侯,进号崇赏焉。弋孙彪,晋越巂太守。◎《襄阳记》曰:罗宪字令则。 ◎胡三省曰:○《姓谱》:罗本颛顼末胤,受封于罗国,为楚所灭,子孙以为氏。 父蒙,避乱于蜀,官至广汉太守。宪少以才学知名,年十三能属文。 ◎《晋书·罗宪传》:早知名,师事谯周,周门人称为子贡。 后主立太子,为太子舍人,迁庶子、尚书吏部郎,以宣信校尉 ◎洪饴孙曰:宣信校尉,一人,蜀所置,主使命。 再使于吴,吴人称羡焉。 宋本“羡”作“美”,《晋书》无“羡”字。 时黄晧预政,众多附之,宪独不与同,晧恚,左迁巴东太守。时右大将军阎宇都督巴东,为领军,后主拜宪为宇副贰。魏之伐蜀,召宇西还, 阎宇事见《马忠传》、《姜维传》。 留宇二千人,令宪守永安城。寻闻成都败,城中扰动,江边长吏皆弃城走,宪斩称成都乱者一人,百姓乃定。得后主委质问至,乃帅所统临于都亭三日。 ◎胡三省曰:都亭,永安之都亭也。 吴闻蜀败,起兵西上,外托救援,内欲袭宪。宪曰:“本朝倾覆,吴为唇齿,不恤我难而徼其利,背盟违约。且汉已亡,吴何得久,宁能为吴降虏乎!”保城缮甲,告誓将士,厉以节义,莫不用命。吴闻钟、邓败,百城无主,有兼蜀之志,而巴东固守,兵不得过,使步协率众而西。 ◎胡三省曰:协,步骘子,吴以为抚军将军。 宪临江拒射,不能御,遣参军杨宗突围北出,告急安东将军陈骞,又送文武印绶、任子诣晋王。协攻城,宪出与战,大破其军。孙休怒,复遣陆抗等帅众三万人增宪之围。 ◎胡三省曰:时吴以陆抗为镇军将军,都督西陵。 被攻凡六月日而救援不到,城中疾病大半。或说宪奔走之计, ◎《晋书·宪传》:或劝南出牂柯,北奔上庸,可以保全。 宪曰:“夫为人主,百姓所仰,危不能安,急而弃之,君子不为也,毕命于此矣。”陈骞言于晋王,遣荆州刺史胡烈救宪,抗等引退。 ◎《吴志·孙休传》:永安七年二月,镇军陆抗、抚军步协、征西将军留平、建平太守盛曼率众围巴东守将罗宪。七月,魏使将军胡烈步骑二万侵西陵以救罗宪,陆抗等引军退。 晋王即委前任,拜宪淩江将军, ◎《晋书》、《通鉴》“淩”作“陵”。◎胡三省曰:○沈约《志》:魏置淩江将军,为四十号之首,言欲陵驾江流,以荡平吴会也。 封万年亭侯。会武陵四县举众叛吴,以宪为武陵太守、巴东监军。泰始元年改封西鄂县侯。 ◎西鄂,见《魏志·杜袭传》。◎沈家本曰:罗宪由亭侯封县侯,乃进封,非改封,“改”字疑误。 宪遣妻子居洛阳,武帝以子袭为给事中。三年冬,入朝,进位冠军将军,假节。 ◎《晋书·宪传》:泰始初入朝,诏曰:“宪忠烈果毅,有才策器幹,可给鼓吹。”又赐山玄玉佩剑。 四年三月,从帝宴于华林园,诏问蜀大臣子弟,后问先辈宜时叙用者,宪荐蜀郡常忌、 ◎《华阳国志》卷十一云:常勖字修业,蜀郡江原人。从父闳,汉中、广汉太守。勖少与闳子忌齐名。忌字茂通,蜀谒者、黄门侍郎。丧亲,以致孝闻,察孝廉为郎。使吴,称职。晋武帝践祚,拜骑都尉。除河内令。 杜轸、 ◎《华阳国志》云:杜轸字超宗,蜀郡成都人。父雄,字伯休,安汉、雒令。轸少师谯周,发明高经于谯氏之门,郡命为功曹。 寿良、 ◎《华阳国志》云:寿良字文淑,蜀郡成都人。父、祖二世犍为太守。良少与犍为张微、费缉并知名,治《春秋》三传,贯通五经,澡身贞素。州从事、散骑、黄门侍郎。 巴西陈寿、 ◎《华阳国志》云:陈寿字承祚,巴西安汉人也。少受学于散骑常侍谯周,治《尚书》、三传,锐精《史》、《汉》。聪警敏识,属文富艳。初应州命,卫将军主簿,东观秘书郎,散骑、黄门侍郎。大同后,察孝廉,为本郡中正。益部自建武后,蜀郡郑伯邑、太尉赵彦信及汉中陈申伯、祝元灵,广汉王文表皆以博学洽闻,作《巴蜀耆旧传》。寿以为不足经远,乃并巴、汉撰为《益部耆旧传》十篇。散骑常侍文立表呈其传,武帝善之。再为著作郎。吴平后,寿乃(鸩)〈鸠〉合三国史,著魏、吴、蜀三书六十五篇,号《三国志》;又著《古国志》五十篇;品藻典雅。中书监荀勖、令张华深爱之,以班固、史迁不足方也。出为平阳侯相。华又表令次定《诸葛亮故事》,集为二十四篇。时寿良亦集,故颇不同。复入为著作。镇南将军杜预表为散骑侍郎,诏曰: “昨適用蜀人寿良具员,且可以为侍御史。”上《官司论》七篇,依据典故,议所因革。又上《释讳》、《广国论》。华表令兼中书郎,而寿《魏志》有失勖意,勖不欲其处内,表为长广太守。继母遗令不附葬,以是见讥。数岁,除太子中庶子,再兼散骑常侍。惠帝谓司空张华曰:“寿才宜真,不足久兼也。”华表欲登九卿,会受诛,忠贤排摈,寿遂卒洛下,位望不充其才,当时冤之。 南郡高轨、 ◎沈家本曰:轨,疑高翔之后。 高阳吕雅、 宋本“高”作“南”,是。南阳吕雅,见前《吕乂传》。 许国、 ◎沈家本曰:国,疑许慈之后。 江夏费恭、 费恭,见《费祎传》。 琅邪诸葛京、 诸葛京,见《诸葛亮传》。 汝南陈裕, 裕,陈祗子,见《董允传》。 即皆叙用,咸显于世。宪还,袭取吴之巫城, 巫城,见《先主传》章武元年。 因上伐吴之策。宪方亮严正,待士不倦,轻财好施,不治产业。六年薨,赠安南将军,谥曰烈侯。子袭以淩江将军领部曲,早卒,追赠广汉太守。袭子徽,顺阳内史,永嘉五年为王如所杀。此作“献”,名与本传不同,未详孰是也。 ◎何焯曰:观裴注所云,知《襄阳记》本作“献”,今为后人追改,注为赘矣。◎《晋书校文》云:《襄阳耆旧传》作“献”。以字“令则”推之,当从此传作“宪”。◎赵一清曰:○《晋书·罗尚传》:宪兄子尚,字敬之,一名仲。父式,牂柯太守。尚,太康末为梁州刺史,假节,平西将军,益州刺史,西戎校尉。性贪少断,蜀人言曰:“尚之所爱,非邪则佞;尚之所憎,非忠则正。富拟鲁、卫,家成市里;贪如豺狼,无复极已。”又曰:“蜀贼尚可,罗尚杀我。平西将军,反更为祸。”尚破斩李特,特子雄僭号,都于郫城。尚卒,雄遂据有蜀土。

51.2 王连

王连字文仪,南阳人也。刘璋时入蜀,为梓潼令。 梓潼,见《后主传》建兴九年。 先主起事葭萌, 葭萌,见《刘璋传》。 进军来南,连闭城不降,先主义之,不强逼也。及成都既平,以连为什邡令, ◎《郡国志》:益州广汉郡什邡。◎《一统志》:故城,今四川成都府什邡县南。 转在广都, 广都,见《后主传》建兴十四年。 所居有绩。迁司盐校尉, ◎《吕乂传》作“盐府校尉”。◎沈家本曰:司盐校尉领盐府,故亦称“盐府校尉”。 较盐铁之利,利入甚多,有裨国用,于是简取良才以为官属,若吕乂、杜祺、刘幹等, 杜祺、刘幹均见《吕乂传》。 终皆至大官,自连所拔也。迁蜀郡太守、兴业将军,领盐府如故。 ◎蒋超伯《南漘楛语》卷一曰:三国时,吴、蜀皆资盐赋。吴有司盐校尉,章武亦设是官。《蜀志·王连传》云“迁司盐校尉,较盐铁之利,利入甚多,有裨国用”,迨连“迁蜀郡太守、兴业将军,领盐府如故”,利权一而信任专,此蜀之所以能立国乎?其以典戎之官,管牢盆之政,随地巡缉,盗无所容,尤权时之要策也。 建兴元年,拜屯骑校尉,领丞相长史,封平阳亭侯。时南方诸郡不宾,诸葛亮将自征之,连谏以为“此不毛之地,疫疠之乡,不宜以一国之望,冒险而行”。亮虑诸将才不及己,意欲必往,而连言辄恳至,故停留者久之。会连卒。子山嗣,官至江阳太守。

51.3 向朗

向朗字巨达,襄阳宜城人也。 宜城,见《先主传》。 ◎《襄阳记》曰:朗少师事司马德操,与徐元直、韩德高、庞士元皆亲善。 荆州牧刘表以为临沮长。 临沮,见《关羽传》。 表卒,归先主。先主定江南,使朗督秭归、夷道、巫山、夷陵四县军民事。 ◎秭归,今湖北宜昌府归州治,详见《魏志·文纪》黄初三年。夷道,今湖北荆州府宜都县西北,详见《先主传》章武二年。巫山,当为“巫县”。◎沈钦韩曰:○《寰宇记》:巫县故城,在今巫山县北,隋加“山”字。○是《隋志》以前皆无“山”字,此则后人妄加也。◎夷陵,今湖北宜昌府东湖县东,详见《魏志·文纪》黄初三年。 蜀既平,以朗为巴西太守, 巴西,见《魏志·武纪》建安二十年。 顷之转任牂柯, 牂柯,见《后主传》建兴元年。 又徙房陵。 ◎新城郡治房陵,今湖北郧阳府房县治,详见《魏志·文纪》延康元年。◎钱大昭曰:房陵郡《晋志》所无,不知置于何时。◎《刘封传》:建安二十四年,命达从秭归北攻房陵,房陵太守蒯祺为达所害。◎赵一清曰:孟达杀太守蒯祺,朗徙房陵当在此时。但孟达以房陵降魏在章武元年,如朗在郡,何得有此失?抑或召还非后主时,于事有参错矣。◎梁章钜曰:○《元和郡县志》:汉末以房陵县为房陵郡。 后主践阼,为步兵校尉,代王连领丞相长史。丞相亮南征,朗留统后事。五年,随亮汉中。朗素与马谡善,谡逃亡,朗知情不举,亮恨之, ◎何焯曰:谡逃亡之事,本传无之,此又不详,只一及耳。◎朱邦衡曰:此即街亭之役,谓谡违命致败,朗不谏故耳。若在官私逸,中材所不屑为,况谡素负才名,为丞相器异者乎?此非文有脱误,即承祚属辞晦涩故也。◎周寿昌曰:街亭之败在建兴六年,若五年则武侯驻军汉中,马谡正参军事,不容无故逃亡;若军败后事,何以诸葛公传及谡传俱未敛及,又何误作五年耶? 免官还成都。数年,为光禄勋。亮卒后徙左将军, ◎何焯曰:朗为左将军行丞相事,见后主张皇后册文中,而此传失之。 追论旧功,封显明亭侯,位特进。初,朗少时虽涉猎文学,然不治素检,以吏能见称。自去长史,优游无事垂三十年, ◎臣松之案:朗坐马谡免长史,则建兴六年中也。朗至延熙十年卒,整二十年耳,此云“三十”,字之误也。 ◎何焯曰:二十年之功,何书不可读。朗去长史已六十余,老而好学,正吾侪过时者所宜师法也。虽公渊之口,终能以凡俗批诋耶?◎弼按:廖立字公渊,论向朗“凡俗”,见《立传》。 乃更潜心典籍,孜孜不倦。年踰八十,犹手自校书,刊定谬误,积聚篇卷,于时最多。 藏书既富,又治校勘之学。 开门接宾,诱纳后进,但讲论古义,不干时事,以是见称。上自执政,下及童冠,皆敬重焉。延熙十年卒。 ◎《襄阳记》曰:朗遗言戒子曰: “《传》称‘师克在和不在众’,此言天地和则万物生,君臣和则国家平,九族和则动得所求,静得所安,是以圣人守和,以存以亡也。吾,楚国之小子耳,而早丧所天,为二兄所诱养,使其性行不随禄利以堕。今但贫耳;贫非人患,惟和为贵,汝其勉之!” 子条嗣,景耀中为御史中丞。 ◎《襄阳记》曰:条字文豹,亦博学多识,入晋为江阳太守、南中军司马。

朗兄子宠,先主时为牙门将。秭归之败,宠营特完。建兴元年封都亭侯,后为中部督,典宿卫兵。诸葛亮当北行,表与后主曰:“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论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也。”迁中领军。延熙三年,征汉嘉蛮夷,遇害。宠弟充,历射声校尉、尚书。 向充上表请为诸葛亮立庙,见《亮传》注。充事又见《来敏传》。 ◎《襄阳记》曰:魏咸熙元年六月,镇南将军卫瓘 宋本“南”作“西”,《晋书·瓘传》同。 至于成都,得璧玉印各一枚,文似“成信”字,魏人宣示百官,藏于相国府。充闻之曰:“吾闻谯周之言,先帝讳备,其训具也,后主讳禅,其训授也,如言刘已具矣,当授与人也。今中抚军名炎,而汉年极于炎兴,瑞出成都,而藏之于相国府,此殆天意也。”是岁,拜充为梓潼太守,明年十二月而晋武帝即尊位,炎兴于是乎征焉。 ◎何焯曰:此语即《汉晋春秋》之所由作也。 ◎孙盛曰:昔公孙述自以起成都,号曰成氏,二玉之文,殆述所作乎! ◎何焯曰:此语已见《魏书·三少帝纪》,此重出。

51.4 张裔

张裔字君嗣,蜀郡成都人也。治《公羊春秋》,博涉《史》、《汉》。汝南许文休入蜀,谓裔幹理敏捷,是中夏钟元常之伦也。刘璋时,举孝廉,为鱼复长, 鱼服,见《先主传》建安十六年。 还州署从事,领帐下司马。张飞自荆州由垫江入,璋授裔兵,拒张飞于德阳陌下, 德阳,详见《法正传》。赵一清有说,乃阴平道之德阳亭,说误不录。 军败,还成都。为璋奉使诣先主,先主许以礼其君而安其人也,裔还,城门乃开。先主以裔为巴郡太守,还为司金中郎将, 司金中郎将,见《魏志·王脩传》。 典作农战之器。 裔列名劝进,见《先主传》。裔为偏将军,本传未书。 先是,益州郡杀太守正昂,耆率雍闿恩信著于南土, ◎事见《后主传》建兴元年。◎《通鉴》:益州郡耆帅雍闿杀太守正昂,因士燮以求附于吴。◎胡三省曰:正,姓也。秦有正先。耆,渠伊翻,长也,老也。今嵊、剡之间,犹谓闾里之长曰耆。雍,于用翻,姓也。闓,音开,又可亥翻。闓自交州道求附于吴。 使命周旋,远通孙权。乃以裔为益州太守,径往至郡。闿遂趑趄不宾,假鬼教曰:“张府君如瓠壶,外虽泽而内实粗,不足杀,令缚于吴。” 宋本“于”作“与”。 于是遂送裔于权。

会先主薨,诸葛亮遣邓芝使吴,亮令芝言次可从权请裔。裔自至吴数年,流徙伏匿,权未之知也,故许芝遣裔。裔临发,权乃引见,问裔曰:“蜀卓氏寡女,亡奔司马相如,贵土风俗何以乃尔乎?”裔对曰:“愚以为卓氏之寡女,犹贤于买臣之妻。” ◎《汉书·司马相如传》:相如字长卿,蜀郡成都人。卓王孙有女文君新寡,好音,相如饮卓氏,弄琴,文君窃从户窥,心说而好之,夜亡奔相如。◎《朱买臣传》:买臣字翁子,吴人。家贫,好读书,不治产业,妻求去。买臣为会稽太守,入吴界,见其故妻、妻夫治道。买臣驻车,呼令后车载其夫妻,到太守舍,置园中,给食之。居一月,妻自经死。◎此盖权以卓氏寡女讥蜀,裔以买臣之妻讥吴也。 权又谓裔曰:“君还,必用事西朝,终不作田父于闾里也,将何以报我?”裔对曰:“裔负罪而归,将委命有司。若蒙徼倖得全首领,五十八已前父母之年也,自此已后大王之赐也。” ◎刘咸炘曰:《蜀书》多载应对书疏,殆以事少之故。 权言笑欢悦,有器裔之色。裔出閤,深悔不能阳愚,即便就船,倍道兼行。权果追之,裔已入永安界数十里, ◎已入永安,则入蜀境矣。◎林国赞曰:是时吴、蜀通好,无缘更遣追裔,以挑嫌隙。况蜀使如费祎、邓芝、宗预有口辩者颇多,权皆不留,何独追裔?此未可信。 追者不能及。

既至蜀,丞相亮以为参军,署府事,又领益州治中从事。亮出驻汉中,裔以射声校尉领留府长吏, ◎何焯曰:既重裔幹理,亦不欲但用公琰、文(祎)〈伟〉署府事,一府皆楚人,失蜀士心也。 常称曰:“公赏不遗远,罚不阿近,爵不可以无功取,刑不可以贵势免,此贤愚之所以佥忘其身者也。”其明年,北诣亮谘事,送者数百,车乘盈路,裔还书与所亲曰: “近者涉道,昼夜接宾,不得宁息,人自敬丞相长史,男子张君嗣附之,疲倦欲死。”其谈啁流速, “啁”与“嘲”同。 皆此类也。 ◎何焯曰:语颇轻薄,然深悟此理,即无死权之愚也。岂惟长史,即贵极公侯,亦犹是耳。恋慕外物,薾然疲役,不无谓乎? ◎臣松之以为:谈啁贵于机捷,书疏可容留意。今因书疏之巧,以著谈啁之速,非其理也。 少与犍为杨恭友善,恭早死,遗孤未数岁,裔迎留,与分屋而居,事恭母如母。恭之子息长大,为之娶妇,买田宅产业,使立门户。抚恤故旧,振赡衰宗,行义甚至。 ◎何焯曰:行义如此,故诸葛公以贞良死节许之,不缘季休之言,遂与威公一视。◎弼按:杨洪字季休,杨仪字威公。 加辅汉将军,领长史如故。建兴八年卒。子毣嗣, 毛本无“嗣”字,误,宋本有之。 毣,音忙角反,见《字林》,曰:“毣,思貌也。” ◎毣音木。◎沈家本曰:○《隋志》:《字林》七卷,晋弦令吕忱撰。○《唐志》同。○《宋志》:五卷。○是此书宋世尚存,不知亡于何时。◎《元魏书·江式传》:晋世义阳王典祠,令任城吕忱表上《字林》六卷,寻其况趣,附托许氏《说文》,而按偶章句,隐别古籀奇惑之字,文得正隶,不差篆意也。 历三郡守监军。毣弟郁,太子中庶子。

51.5 杨洪

杨洪字季休,犍为武阳人也。 犍为郡治武阳,见《刘焉传》。 刘璋时历部诸郡。先主定蜀,太守李严命为功曹。 犍为郡之功曹。 严欲徙郡治舍,洪固谏不听,遂辞功曹,请退。严欲荐洪于州, ◎刘家立曰:此“欲”字乃涉上文“欲”字而误衍者,当删去。 为蜀部从事。 ◎蜀,疑作“益”。◎或曰:部,疑作“郡”。 先主争汉中,急书发兵,军师将军诸葛亮以问洪,洪曰:“汉中则益州咽喉,存亡之机会,若无汉中则无蜀矣, ◎潘眉曰:黄权亦曰:“若失汉中,则三巴不振,此为割蜀之股臂也。”先主杀夏侯渊,据汉中为蜀重镇。建安二十四年,拔魏延为都督镇汉中。后主建兴五年,诸葛亮出屯汉中。十二年,亮卒,吴壹假节督汉中。十五年王平代壹督汉中。延熙元年,蒋琬出屯汉中。六年,还住涪,王平统汉中。十一年,费祎出屯汉中。景耀元年,姜维始令督汉中;胡济却住汉寿,使将分守汉、乐二城,于旧法为一变。盖即王平守汉中时诸将之策也。 此家门之祸也。方今之事,男子当战,女子当运,发兵何疑?”时蜀郡太守法正从先主北行,亮于是表洪领蜀郡太守,众事皆办,遂使即真。 ◎胡三省曰:遂使之代法正。 顷之,转为益州治中从事。 洪列名劝进,见《先主传》。

先主既称尊号,征吴不克,还住永安。汉嘉太守黄元素为诸葛亮所不善,闻先主疾病,惧有后患,举郡反,烧临邛城。 永安、汉嘉、临邛,俱见《先主传》。 时亮东行省疾,成都单虚,是以元益无所惮。洪即启太子,遣其亲兵,使将军陈曶、郑绰讨元。众议以为元若不能围成都,当由越巂据南中, ◎胡三省曰:南中,汉益州、永昌二郡之地。◎弼按:南中解见《诸葛亮传》。 洪曰:“元素性凶暴,无他恩信,何能办此?不过乘水东下,冀主上平安,面缚归死;如其有异,奔吴求活耳。敕曶、绰但于南安峡口遮,即便得矣。” ◎即,疑作“击”。◎《郡国志》:益州犍为郡南安。◎《水经注·江水注》:江水又东南迳南安县,西有熊耳峡。县治青衣江会,襟带二水矣。县南有峨眉山,有濛水,即大渡水也。◎《一统志》:南安故城,今四川嘉定府夹江县西北二十里南安镇。◎钱坫曰:今嘉定府城。◎谢鍾英曰:今嘉定府乐山县治。◎胡三省曰:○此顺蜀青衣水东下也。○《水经注》:清衣水出青衣县西蒙山,东至蜀郡临邛县,与沫水合,又东至犍为南安入于江,所谓南安峡口也。◎谢鍾英曰:按当在今嘉定府城南青衣江入江处。 曶、绰承洪言,果生获元。洪 ◎赵一清曰:此“洪”字是史羡文。 建兴元年赐爵关内侯,复为蜀郡太守、忠节将军, ◎洪饴孙曰:忠节将军,一人,蜀置。 后为越骑校尉,领郡如故。

五年,丞相亮北住汉中,欲用张裔为留府长史,问洪何如?洪对曰:“裔天姿明察,长于治剧,才诚堪之,然性不公平,恐不可专任,不如留向朗。朗情伪差少,裔随从目下,效其器能,于事两善。”初,裔少与洪亲善。裔流放在吴,洪临裔郡,裔子郁给郡吏,微过受罚,不特原假。裔后还闻之,深以为恨,与洪情好有损。及洪见亮出,至裔许,具说所言。裔答洪曰:“公留我了矣,明府不能止。” ◎或曰:部民谓郡将为明府,即故交犹然,当日已如此。 时人或疑洪意自欲作长史,或疑洪知裔自嫌,不愿裔处要职,典后事也。后裔与司盐校尉岑述不和,至于忿恨。亮与裔书曰:“君昔在柏下,营坏, ◎柏,宋本作“栢”,元本作“ ”。◎赵一清曰:当作“陌下”,即《张裔传》所谓“德阳陌下”也。 吾之用心,食不知味;后流迸南海,相为悲叹,寝不安席;及其来还,委付大任,同奖王室,自以为与君古之石交也。石交之道,举雠以相益,割骨肉以相明,犹不相谢也,况吾但委噫于元俭, ◎宋本“噫”作“意”。◎官本《考证》曰:监本讹作“委噫”,今改正。◎沈家本曰:元俭盖岑述字。◎弼按:廖化字元俭,为丞相参军,见《宗预传》。 而君不能忍邪?”论者由是明洪无私。

洪少不好学问,而忠清款亮,忧公如家,事继母至孝。六年卒官。始洪为李严功曹,严未至犍为 ◎钱大昭曰:至,疑当作“去”。◎弼按:《通鉴》作“去”。 而洪已为蜀郡。洪迎门下书佐何祗, “迎”字疑衍,《通鉴》作“举”。何祗,见《张嶷传》。 有才策功幹, ◎胡三省曰:汉制,郡阁下及诸曹各有书佐幹主文书。灵帝光和二年,樊毅《复华下民租口算碑》载其上尚书奏牍,前书“年月朔日,弘农太守臣毅顿首死罪上尚书”,后书“臣毅诚惶诚恐,顿首顿首,死罪死罪,上尚书”,后系“掾臣条,属臣淮,书佐臣谋”。 举郡吏,数年为广汉太守,时洪亦尚在蜀郡。是以西土咸服诸葛亮能尽时人之器用也。 因事推美诸葛。 ◎《益部耆旧传杂记》曰:每朝会,祗次洪坐。嘲祗曰:“君马何驶?”祗曰:“故吏马不敢驶,但明府未著鞭耳。”众传之以为笑。祗字君肃,少寒贫,为人宽厚通济,体甚壮大,又能饮食,好声色,不持节俭, ◎何焯曰:俭,疑作“检”。 故时人少贵之者。尝梦井中生桒, ◎宋本“桒”作“桑”。◎沈家本曰:作“桒”方与“四十下八”之语合。 以问占梦赵直, 赵直见《魏延传》。《杨仪传》“呼都尉赵正以《周易》筮之”,当别为一人。 直曰: “桒非井中之物,会当移植;然桒字四十下八,君寿恐不过此。”祗笑言:“得此足矣。”初仕郡, 毛本“仕”作“往”。 后为督军从事。时诸葛亮用法峻密,阴闻祗游戏放纵,不勤所职,尝奄往录狱。 冯本“尝”作“当”。 众人咸为祗惧。祗密闻之,夜张灯火见囚,读诸解状。诸葛晨往,祗悉已闇诵,答对解释,无所凝滞,亮甚异之。出补成都令,时郫县令缺, ◎《郡国志》:益州蜀郡郫。◎《一统志》:郫县故城,今四川成都府郫县治,古蜀王杜宇所都。 以祗兼二县。二县户口猥多,切近都治,饶诸奸秽,每比人,常眠睡,值其觉寤,辄得奸诈,众咸畏祗之发摘,或以为有术,无敢欺者。使人投算,祗听其读而心计之,不差升合,其精如此。汶山夷不安,以祗为汶山太守, 汶山郡,见《后主传》延熙十年。 民夷服信。迁广汉。后夷反叛,辞“令得前何府君,乃能安我耳”!时难屈祗,拔祗族人为,汶山复得安。 《御览·二百六十一》“辞”下有“曰”字,“难”下有“复”字,“为”下有 “之”字。 转祗为犍为。年四十八卒,如直所言。后有广汉王离,字伯元,亦以才幹显。为督军从事,推法平当,稍迁,代祗为犍为太守,治有美绩,虽聪明不及祗,而文采过之也。

51.6 费诗

费诗字公举,犍为南安人也。 南安,见《杨洪传》。 刘璋时为绵竹令, 绵竹,见《刘焉传》。 先主攻绵竹时,诗先举城降。成都既定,先主领益州牧,以诗为督军从事,出为牂柯太守,还为州前部司马。先主为汉中王,遣诗拜关羽为前将军。羽闻黄忠为后将军,羽怒曰: 《御览》“怒”上无“羽”字。 “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不肯受拜。诗谓羽曰:“夫立王业者,所用非一。昔萧、曹与高祖少小亲旧,而陈、韩亡命后至,论其班列,韩最居上, ◎胡三省曰:谓陈平、韩信自楚而来,韩信王而萧、曹侯,故曰韩最居上。 未闻萧、曹以此为怨。今汉王以一时之功,隆崇于汉室, ◎陈浩曰:汉王,《御览》作“汉中王”。汉室,疑当作“汉升”,黄忠字也。◎赵一清曰:先主时为汉中王,不应单称汉王。◎或曰:《御览》作“汉叔”,“叔”字草书似“升”字耳。 然意之轻重,宁当与君侯齐乎! ◎胡三省曰:言备以一时使忠与羽班,而意之轻重则不在此。曹操尝表羽为汉寿亭侯,故称之为君侯。 且王与君侯,譬犹一体,同休等戚,祸福共之,愚为君侯不宜计官号之高下,爵禄之多少为意也。仆一介之使,衔命之人,君侯不受拜,如是便还,但相为惜此举动,恐有后悔耳!”羽大感悟,遽即受拜。

后群臣议欲推汉中王称尊号,诗上疏曰:“殿下以曹操父子逼主篡位,故乃羇旅万里,纠合士众,将以讨贼。今大敌未克,而先自立,恐人心疑惑。昔高祖与楚约,先破秦者王。及屠咸阳,获子婴,犹怀推让,况今殿下未出门庭,便欲自立邪!愚臣诚不为殿下取也。”由是忤指,左迁部永昌从事。 ◎胡三省曰:为益州刺史部从事,部永昌郡。◎何焯曰:费诗左迁,雍茂见杀,固由不宏,亦其暮气。 ◎习凿齿曰:夫创本之君,须大定而后正己, 官本“须”作“俟”。 纂统之主,俟速建以系众心, 官本“俟”作“须”。 是故惠公朝虏而子圉夕立, ◎《左传·僖公十五年》:秦获晋侯以归。晋阴饴甥会秦伯盟于王城。对秦伯曰:“小人耻失其君,不惮征缮以立圉也。”◎杜注:圉,惠公太子怀公也。 更始尚存而光武举号, ◎范《书·光武纪》:更始遣侍御史立光武为萧王,悉令罢兵诣行在所。光武辞以河北未平,不就征。自是始贰于更始。诸将议上尊号,光武于是命有司设坛场于鄗南,即皇帝位。 夫岂忘主徼利,社稷之故也。今先主纠合义兵,将以讨贼。贼强祸大,主没国丧,二祖之庙,绝而不祀,苟非亲贤,孰能绍此?嗣祖配天,非咸阳之譬,杖正讨逆,何推让之有?于此时也,不知速尊有德 宋本“知”作“如”,误。 以奉大统,使民欣反正,世睹旧物,杖顺者齐心,附逆者同惧,可谓闇惑矣。其黜降也宜哉!◎臣松之以为:凿齿论议,惟此议最善。 ◎李光地曰:诗,正论;习,通论也。不可相无。◎或曰:缟素犒师,故爵统众,三军之气,或更倍也。大义既申,人自戴之,何不足以系众心乎?光武摧贰更始,岂可引喻?子圉固守本国,未闻即尊。苟汉帝既亡,吾业渐立,徐践大位,未便后也。不然,与人同行,而目之为贼,谁能服焉?习氏目为闇惑,松之复善其识,不知果何见也。 建兴三年,随诸葛亮南行,归至汉阳县, ◎《郡国志》:益州犍为属国汉阳。◎《一统志》:汉阳故县,在今四川叙州府庆符县南,汉置,属犍为郡,为都尉治。后汉蜀犍为属国。蜀汉属朱提郡。法正子邈为汉阳太守,盖尝置郡。◎又云:汉阳山在庆符县北八十里,诸葛武侯南征驻军此山,今崖壁上镌“武侯征蛮故道”六字犹存。◎又云:石门山在庆符县南,即古石门道。◎《水经·江水注》:唐蒙凿石开阁,以通南中,迄于建宁,二千余里。山道广丈余,深三四丈,堑凿之迹犹存。◎马与龙曰:以《蜀志》李恢、费诗传观之,诸葛亮南征由越雟渡越雟河,而归从汉阳石门道也。 降人李鸿来诣亮,亮见鸿,时蒋琬与诗在坐。鸿曰:“间过孟达许,適见王冲从南来,言往者达之去就,明公切齿,欲诛达妻子,赖先主不听耳。达曰:’诸葛亮见顾有本末,终不尔也。’尽不信冲言,委仰明公,无复已已。”亮谓琬、诗曰: “还都当有书与子度相闻。” 孟达字子度。 诗进曰:“孟达小子,昔事振威不忠, 振威,刘璋也。 后又背叛先主,反覆之人,何足与书邪!”亮默然不答。亮欲诱达以为外援, ◎刘咸炘曰:此节当入《刘封传》孟达事中。 竟与达书曰:“往年南征,岁未及还, ◎姜宸英曰:未及,当作“末乃”。《后主传》亮以建兴三年二月南征,十二月还成都。 適与李鸿会于汉阳,承知消息,慨然永叹,以存足下平素之志,岂徒空托名荣,贵为华离乎! 宋本 “华”作“乖”,《通志》、《册府》同。 呜呼孟子,斯实刘封侵陵足下,以伤先主待士之义。 ◎林国赞曰:彼时蜀臣称先主曰先帝,称后主曰陛下或主上,无称先主、后主者。费诗、廖立、杜琼各传称先主,《杜琼传》及《来敏传》注引《诸葛亮集》称后主,皆追改。 又鸿道王冲造作虚语,云足下量度吾心,不受冲说。寻表明之言,追平生之好,依依东望,故遣有书。” 书词动人,诸葛公亦谲矣。其默然不答,非费诗所能知也。 达得亮书,数相交通,辞欲叛魏。魏遣司马宣王征之,即斩灭达。亮亦以达无款诚之心,故不救助也。 ◎赵一清曰:《晋书·宣帝纪》“蜀、吴各遣其将向西城安桥、木兰塞以救达”,又克达之后“蜀将姚静、郑他等帅其属七千余人来降”,《水经·沔水注》“木兰塞,吴朝遣军救孟达于此”,则蜀、吴皆有救达之事,此云不救,何也? 蒋琬秉政,以诗为谏议大夫,卒于家。

王冲者,广汉人也。为牙门将,统属江州督李严。为严所疾,惧罪降魏。魏以冲为乐陵太守。 ◎孙盛《蜀世谱》曰:诗子立, 监本“立”作“在”,误。 晋散骑常侍。自后益州诸费有名位者,多是诗之后也。

评曰:霍峻孤城不倾,王连固节不移,向朗好学不倦,张裔肤敏应机, ◎《诗·大雅·文王之篇》:殷士肤敏。◎《毛传》曰:殷士,殷侯也。肤,美。敏,疾也。◎郑《笺》云:殷之臣壮美而敏也。 杨洪乃心忠公,费诗率意而言,皆有可纪焉。以先主之广济,诸葛之准绳,诗吐直言,犹用陵迟, 毛本“陵”作“淩”。 况庸后乎哉! ◎冯本无“哉”字。◎或曰:感讽无限,古人所以比直言于药石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