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 卷二十六·魏书二十六·满田牵郭传第二十六

魏书二十六满田牵郭传第二十六三国志二十六

晋平阳侯相 安汉陈寿 撰宋中书侍郎西乡侯 闻喜裴松之 注沔阳卢弼 集解 校录:eaglefly213 复校:擎骥

36.1 满宠

满宠字伯宁,山阳昌邑人也。 ◎《郡国志》:兖州山阳郡邑。◎《一统志》:昌邑故城,今山东济宁州金乡县西北四十里。 年十八,为郡督邮。 ◎范《书·党锢传》:张俭为山阳郡督邮。 时郡内李朔等各拥部曲,害于平民,太守使宠纠焉。朔等请罪,不复钞略。守高平令。 ◎《郡国志》:山阳郡高平。◎《一统志》:高平故城,今山东兖州府邹县西南。 县人张苞为郡督邮,贪秽受取,干乱吏政。宠因其来在传舍,率吏卒出收之,诘责所犯,即日考竟,遂弃官归。

太祖临兖州,辟为从事。及为大将军,辟署西曹属,为许令。时曹洪宗室亲贵, 时为建安初元,魏武以司空行车骑将军事,不应有宗室之称。《通鉴》书“操从弟洪”。 有宾客在界, 在许县界。 数犯法,宠收治之。洪书报宠, ◎胡三省曰:○报,告也。○《前汉书》:霍显曰:“少夫幸报我以事。” 宠不听。洪白太祖,太祖召许主者。 ◎胡三省曰:主者,许县主吏也。 宠知将欲原,乃速杀之。太祖喜曰:“当事不当尔邪?” 宋本、元本“尔”作“耳”,误。 故太尉杨彪收付县狱, ◎范《书·杨彪传》:操托彪与袁术婚姻,诬以欲图废立,奏收下狱,劾以大逆。 尚书令荀彧、少府孔融等并属宠:“但当受辞,勿加考掠。”宠一无所报,考(訉)[讯]如法。数日,求见太祖,言之曰:“杨彪考(訉)[讯]无他辞语。当杀者宜先彰其罪;此人有名海内,若罪不明,必大失民望,窃为明公惜之。”太祖即日赦出彪。 ◎范《书·杨彪传》:将作大匠孔融闻之,不及朝服,往见操曰:“杨公四世清德,海内所瞻。《周书》:’父子兄弟,罪不相及。’况以袁氏归罪杨公。今横杀无辜,海内观听,谁不解体!孔融鲁国男子,明日便当拂衣而去,不复朝矣。”操不得已,遂理出彪。 初,彧、融闻考掠彪,皆怒,及因此得了,更善宠。 ◎臣松之以为:杨公积德之门,身为名臣,纵有愆负,犹宜保祐,况淫刑所滥,而可加其楚掠乎?若理应考讯,荀、孔二贤岂其妄有相请属哉?宠以此为能,酷吏之用心耳。虽有后善,何解前虐? ◎何焯曰:世期此论无异于孙氏之责高文惠也。◎李光地曰:此松之迂论也。以操之猜很,若闻宽讯,其死杨公必矣。

时袁绍盛于河朔,而汝南绍之本郡,门生宾客布在诸县,拥兵拒守。太祖忧之,以宠为汝南太守。宠募其服从者五百人,率攻下二十余壁,诱其未降渠帅,于坐上杀十余人,一时皆平。得户二万,兵二千人,令就田业。

建安十三年,从太祖征荆州。大军还,留宠行奋威将军, ◎《宋书·百官志》:奋威将军,前汉世任千秋为之。 屯当阳。 ◎《郡国志》:荆州南郡当阳。◎《一统志》:当阳故城,今湖北荆门州当阳县东一百四十里。 孙权数扰东陲,复召宠还为汝南太守,赐爵关内侯。关羽围襄阳,宠助征南将军曹仁屯樊城拒之,而左将军于禁等军以霖雨水长为羽所没。羽急攻樊城,樊城得水,往往崩坏,众皆失色。或谓仁曰:“今日之危,非力所支。可及羽围未合,乘轻船夜走,虽失城,尚可全身。”宠曰:“山水速疾,冀其不久。闻羽遣别将已在郏下, ◎胡三省曰:○郏县属颍川郡。○师古曰:郏,音夹。○《晋地理志》襄城郡复有郏县,盖东汉省而魏、晋复置县也。◎洪亮吉曰:郏,汉旧县,中兴后省,疑魏时复立。◎谢鍾英曰:王军摩陂,即御别将,时建安二十四年,是郏县为汉末所立,《晋志》改属襄城郡。◎《一统志》:郏县故城,今河南汝州郏县治。 自许以南,百姓扰扰, ◎《蜀志·关羽传》:梁、郏、陆浑群盗或遥受羽印号,为之支党。 羽所以不敢遂进者,恐吾军掎其后耳。今若遁去, 各本皆作“遁”,毛本作“遯”。 洪河以南,非复国家有也; ◎胡三省曰:洪河,大河也。 君宜待之。” 当日情势,许下已岌岌可危,宜魏武议徙许都以避其锐,非宠之镇定,殆矣。 仁曰:“善。”宠乃沈白马,与军人盟誓。会徐晃等救至,宠力战有功,羽遂退。进封安昌亭侯。文帝即王位,迁扬武将军。破吴于江陵有功,更拜伏波将军, ◎《宋书·百官志》:扬武将军,光武建武中以马成为之。伏波将军,汉武帝征南越始置此号,以路博德为之。◎赵一清曰:○《宋志》:荡寇将军,汉建安中满宠居之。○传盖失之。 屯新野。 ◎《郡国志》:荆州南阳郡新野。◎三国魏因,改属义阳郡。◎《一统志》:新野故城,今河南南阳府新野县治南。 大军南征,到精湖, 精湖,详见《蒋济传》,为黄初六年事,此传误书在黄初三年之前,已先后倒置,又承上文“文帝即王位”而言,益觉界限不明。盖黄初初元,吴方称藩于魏,无大军南征之事。 宠帅诸军在前,与贼隔水相对。宠敕诸将曰:“今夕风甚猛,贼必来烧军, 《御览》卷三百三十“军”作“营”。 宜为其备。”诸军皆警。夜半,贼果遣十部伏夜来烧,宠掩击破之,进封南乡侯。黄初三年,假宠节钺。五年,拜前将军。 魏有前、后、左、右将军,见《宋志》。 明帝即位,进封昌邑侯。 封本县侯。 太和二年,领豫州刺史。三年春,降人称吴大严,扬声欲诣江北猎,孙权欲自出。宠度其必袭西阳而为之备,权闻之,退还。 ◎此传满宠于太和二年领豫州刺史,与《贾逵传》不合。曹休进兵失利,宠上疏请备无彊口事,均在太和二年,此传云三年,亦误。今举证如下:按《贾逵传》 “太和二年,帝使逵督前将军满宠、东莞太守胡质等四军,从西阳直向东关”,是时逵为豫州刺史,以名刺史著称。《逵传》又明言“使逵督前将军满宠”,不言“豫州刺史满宠”也。《通鉴》“太和二年,前将军满宠上疏请备无疆口”,亦书“前将军”,不书“豫州刺史”,是宠领豫州刺史或在后也。又按《曹休传》、《贾逵传》均言休兵之败在太和二年,休死于是年九月,见《明帝纪》。休死宠代,亦当在是年,益证此传“三年”之误。◎赵一清曰:○《汉志》:江夏郡西阳。○《方舆纪要·七十六》:西阳城在黄州府东南百三十里,三国魏为重地。◎弼按:西阳戍在安庆府桐城县东北,见《方舆纪要》卷二十六,赵说非是。 秋,使曹休从庐江南入合肥,令宠向夏口。宠上疏曰:“曹休虽明果而希用兵,今所从道,背湖旁江,易进难退,此兵之洼地也。 ◎《通鉴》“洼”作“絓”。◎胡注:○絓,古卖翻,罥也。言其地险,师行由之,为所罥挂,进退不可也。○《孙子·地形篇》曰:地形有通者,有挂者。我可以往,彼可以来,曰通。可以往,难以返,曰挂。 若入无彊口, ◎胡注:无彊口在夹石东南。◎《方舆纪要·二十六》:无彊口在桐城县夹石东南。◎姚范曰:无彊口即桐城之崇山镇。◎谢鍾英曰:今北峡关司东南。 宜深为之备。”宠表未报,休遂深入。贼果从无强口断夹石,要休还路。 ◎沈钦韩曰:○《寰宇记》:南峡戍在舒州桐城县北四十七里。南峡山在庐州舒城县西南一百里,山有两峰夹道,故曰夹山。连峰夹嶂,绵亘甚远。○吴人断曹休归路,当在夹石戍西北也。满宠言“背湖傍江”,湖既是巢湖,在巢县西南十五里。盖无为镇本曰无彊,由濡须口以断夹石北也。◎谢鍾英曰:○《通释》:淮南有两峡石,在寿州淮水上者曰北峡石,在桐城者曰南峡石。南峡所以蔽皖也。○《方舆纪要》:桐城县北六十里。○《县志》:北峡关司两岩相夹如关,在桐城县北四十七里。○《一统志》:即古峡石。 休战不利,退走。会朱灵等从后来断道,与贼相遇。贼惊走,休军乃得还。是岁休薨,宠以前将军代都督扬州诸军事。汝南兵民恋慕,大小相率,奔随道路,不可禁止。护军表上,欲杀其为首者。诏使宠将亲兵千人自随,其余一无所问。四年,拜宠征东将军。 ◎《宋志》引鱼豢曰:四征,魏武置,秩二千石。黄初中位次三公。 其冬,孙权扬声欲至合肥,宠表召兖、豫诸军,皆集。贼寻退还,被诏罢兵。宠以为今贼大举而还,非本意也,此必欲伪退以罢吾兵,而倒还乘虚,掩不备也,表不罢兵。 ◎胡三省曰:上表言敌情,请不罢兵也。 后十余日,权果更来,到合肥城,不克而还。其明年,吴将孙布遣人诣扬州求降, ◎《通鉴》:太和五年冬十月,吴主使中郎将孙布诈降以诱扬州刺史王淩,吴主伏兵于阜陵以俟之。◎胡注:○阜陵县,汉属九江郡,魏改九江为淮南郡。○《晋志》曰:阜陵县,汉明帝时沦为麻湖。○麻湖,在今和州历阳县西三十里。 辞云:“道远不能自致,乞兵见迎。”刺史王淩腾布书, 腾,传也,上也。 请兵马迎之。宠以为必诈,不与兵,而为淩作报书曰:“知识邪正,欲避祸就顺,去暴归道,甚相嘉尚。今欲遣兵相迎,然计兵少则不足相卫,多则事必远闻。且先密计以成本志,临时节度其宜。”宠会被书当入朝,敕留府长史:“若淩欲往迎,勿与兵也。”淩于后索兵不得,乃单遣一督将步骑七百人往迎之。布夜掩击,督将迸走,死伤过半。 ◎胡三省曰:迸,北孟翻。孙权自量其国势之力不足以毙魏,不过时于疆场之间设诈用奇,以诱敌人之来而陷之耳,非如孔明真有用蜀以争天下之心也。 初,宠与淩共事不平,淩支党毁宠疲老悖谬,故明帝召之。既至,体气康强,见而遣还。 ◎《通鉴辑览》曰:王淩为布所愚,而满宠能察欺诈,才识相去奚啻倍蓰。幸因宠能预防,淩仅亡其一旅。魏明既遣宠还,而不能穷治淩之辜,何以警庸臣坏乃公事者! ◎《世语》曰:王淩表宠年过耽酒,不可居方任。 方任,方面之任也。 帝将召宠,给事中郭谋曰:“宠为汝南太守、豫州刺史二十余年, 宠自建安初即为汝南太守,至太和五年移镇扬州,已三十余年矣。 有勋方岳。 ◎胡三省曰:自魏武以下以督州为方岳之任,谓其职犹古之方伯岳牧也。 及镇淮南,吴人惮之。若不如所表,将为所闚。可令还朝,问以方事以察之。” 《通鉴》作“问以东方事以察之”。 帝从之。宠既至,进见,饮酒至一石不乱。帝慰劳之,遣还。 宠屡表求留,诏报曰:“昔廉颇强食,马援据鞍,今君未老而自谓已老,何与廉、马之相背邪?其思安边境,惠此中国。”

明年,吴将陆逊向庐江,论者以为宜速赴之。宠曰:“庐江虽小,将劲兵精,守则经时。 ◎胡三省曰:谓陆逊若以兵围守,必经时而不能拔。 又贼舍船二百里来, ◎胡三省曰:句绝。舍,读曰捨。 后尾空县,尚欲诱致, 《通鉴》作“后尾空绝不来,尚欲诱敌”。 今宜听其遂进,但恐走不可及耳。”整军趋扬宜口。 ◎胡三省曰:○魏庐江郡治阳泉县。○《续汉志》:阳泉县有阳泉湖,故阳泉乡也。汉灵帝封黄琬为侯国。○《水经注》:阳泉水受泱水东北流,迳阳泉县故城东,又西北入泱水,谓之阳泉口。◎赵一清曰:“扬”、“阳”古通,盖即此扬宜口。◎《一统志》:阳泉故城,在安徽颍州府霍丘县西。 贼闻大兵东下,即夜遯。 各本“遯”作“遁”。 时权岁有来计。青龙元年,宠上疏曰:“合肥城南临江湖,北远寿春, ◎胡三省曰:魏扬州治寿春,距合肥二百余里。 贼攻围之,得据水为势;官兵救之,当先破贼大辈, 辈,当作“军”。 然后围乃得解。贼往甚易,而兵往救之甚难,宜移城内之兵,其西三十里,有奇险可依,更立城以固守, ◎合肥新城,互见《武纪》建安十三年、《明纪》青龙二年。◎《通鉴地理通释》:淮水与肥水合,故曰合肥。◎洪亮吉曰:合肥,汉旧县,魏武置扬州刺史治此,后移寿春,有新旧二城。青龙元年,满宠表于旧县城西北三十里立新城。明年,吴主自将十万众至合肥新城,即此。◎谢鍾英曰:○《方舆纪要》:合肥故城,今庐州府治东北,一名金斗城,以合肥分野入斗度独多也。新城在府西三十里鸡鸣山北。◎胡三省曰:○《华夷对境图》:魏合肥新城,今为庐州谢步镇。◎弼按:○《一统志》:鸡鸣山在合肥县西北,亦名鸡鸣冈。○《方舆胜览》:鸡鸣山在县西北四十里,肥水所经,上有龙井。 此为引贼平地而掎其归路,于计为便。”护军将军蒋济议,以为:“既示天下以弱,且望贼烟火而坏城,此为未攻而自拔。一至于此,劫略无限,必以淮北为守。” ◎胡三省曰:济言望风移戍,吴必劫掠无限,将限淮以自守也。 帝未许。宠重表曰:“孙子言: ‘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以弱不能,骄之以利,示之以慑。 ◎《通鉴》作“故能而示之不能,骄之以利,示之以慑”。◎胡注:○慑,惧也。○《孙子·计篇》云: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张预曰:实强而示之弱,实勇而示之怯。 此为形实不必相应也。又曰‘善动敌者形之’。 ◎《孙子·势篇》云:故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曹公曰:见羸形也。◎杜牧曰:非止于羸弱也,言我强敌弱,则示以羸形,动之使来;我弱敌强,则示之以强形,动之使去。敌之动作皆须从我。 今贼未至而移城却内,此所谓形而诱之也。引贼远水, 毛本“水”作“来”,各本皆作“水”,《通鉴》同。 择利而动,举得于外,则福生于内矣。”尚书赵咨以宠策为长, ◎胡三省曰:赵咨盖必黄初初自吴使于魏者也。文帝重其辩给,遂臣于魏。◎赵一清曰:此别一赵咨,窃谓梅磵之说不然。 梅磵,胡三省之号。 ◎侯康曰:此与黄初中自吴使魏之赵咨别为一人,胡身之合而为一,恐非是。 诏遂报听。其年,权自出,欲围新城, ◎新城,即合肥新城,合肥新城见前。◎《方舆纪要》卷二十六:新城在庐州府西三十里鸡鸣山北,故址犹存。山在府西四十里,肥水出于此。◎《括地志》云:合肥新城,据今城三十里,或目为界楼城,以在庐、寿二州间也。 以其远水,积二十日不敢下船。 ◎胡三省曰:大船向岸,船高岸卑,故谓舍船就岸曰下船,以自船而下也。◎赵一清曰:不敢下船,是以舍船上岸为下船也。 宠谓诸将曰:“权得吾移城,必于其众中有自大之言,今大举来欲要一切之功,虽不敢至,必当上岸耀兵以示有余。”乃潜遣步骑六千,伏肥城隐处以待之。 各本“城”作“池”,《通鉴》作“水”。 权果上岸耀兵,宠伏军卒起击之,斩首数百,或有赴水死者。明年,权自将号十万,至合肥新城。宠驰往赴,募壮士数十人,折松为炬,灌以麻油,从上风放火,烧贼攻具,射杀权弟子孙泰。贼于是引退。 权自将号十万,岂壮士数十人所能击退?按《吴志·孙权传》“嘉禾三年,权率大众围合肥新城。是时蜀相诸葛亮围武功,权谓魏明帝不能远出,而帝自帅水军东征,权退还”,本志《明纪》“青龙二年七月,帝御龙舟东征,权遁走”,是权之引退实以魏明东来,出于意外,遂暂敛其锋。而是年葛相云亡,东西掎角之计不行,江、淮之间数年无事,而魏乃得专意于辽东。此当日情势,兵谋之大略也。 三年春,权遣兵数千家佃于江北。至八月,宠以为田向收熟,男女布野,其屯卫兵去城远者数百里,可掩击也。遣长吏督二军 宋本“二”作“三”。 循江东下,摧破诸屯,焚烧谷物而还。诏美之,因以所获尽为将士赏。

景初二年,以宠年老征还,迁为太尉。宠不治产业,家无余财。诏曰:“君典兵在外,专心忧公,有行父、祭遵之风。赐田十顷,谷五百斛,钱二十万,以明清忠俭约之节焉。”宠前后增邑,凡九千六百户,封子孙二人亭侯。正始三年薨,谥曰景侯。子伟嗣。伟以格度知名,官至卫尉。 ◎满伟,见《齐王纪》嘉平六年注。◎《文选·四十二》应休琏《与满公琰书》李善注:满宠子炳,字公琰,为别部司马。 ◎《世语》曰:伟字公衡。伟子长武,有宠风,年二十四,为大将军掾。 冯本“掾”作“椽”,误,下同。 高贵乡公之难,以掾守阊阖掖门,司马文王弟安阳亭侯幹欲入。 ◎《晋书·宣五王传》:幹字子良。 幹妃,伟妹也。长武谓幹曰:“此门近,公且来,无有入者,可从东掖门。”幹遂从之。文王问幹入何迟,幹言其故。参军王羡亦不得入,恨之。既而羡因王左右启王,满掾断门不内人,宜推劾。寿春之役,伟从文王至许,以疾不进。子从,求还省疾,事定乃从归,由此内见恨。收长武考死杖下,伟免为庶人。时人冤之。伟弟子奋, ◎赵一清曰:奋盖满炳之子。 晋元康中至尚书令、司隶校尉。宠、伟、长武、奋,皆长八尺。◎荀绰《冀州记》曰:奋性清平,有识检。◎《晋诸公赞》曰:奋体量通雅,有宠风也。 ◎《世说·言语篇》:满奋畏风,在晋武帝坐,北窗作琉璃屏,实密似疏,奋有难色。帝笑之,奋答曰:“臣犹吴牛,见月而喘。”◎刘孝标注引《冀州记》云:奋自吏部郎出为冀州刺史。◎又引《晋诸公赞》云:奋迁尚书令,为荀顗所害。◎《文选·四十》沈约《弹王源文》云:满奋身殒西朝,胤嗣殄殁。武秋之后,无闻东晋。◎李善注:晋初都洛阳,故曰西朝。后在江东,故曰东晋。◎干宝《晋纪》曰:苗愿杀司隶校尉满奋。◎荀绰《冀州纪》曰:满奋字武秋。

36.2 田豫

田豫字国让,渔阳雍奴人也。 ◎《郡国志》:幽州渔阳郡雍奴。◎《一统志》:雍奴故城,今直隶顺天府武清县东丘家庄南,东距白河七十里。晋以后皆仍旧名,唐始改曰武清。 刘备之奔公孙瓒也,豫时年少,自托于备,备甚奇之。备为豫州刺史,豫以母老求归,备涕泣与别,曰:“恨不与君共成大事也。” ◎李光地曰:不留徐庶、田豫,此先主之大义盛德。

公孙瓒使豫守东州令, ◎钱大昕曰:东州,当作“束州”,县名,属河间。◎赵一清曰:“东州”是“束州”之误。○《郡国志》:河间郡束州,故属渤海。◎陈景云曰:“东”疑作“泉”,泉州属渔阳郡。◎弼按:陈说是,钱、赵二说误。当时公孙瓒所据者幽州之地,渔阳郡泉州属幽州,河间郡束州属冀州,为袁绍所据,公孙瓒不能遣吏置守也。◎《一统志》:泉州故城,在武清县东南。 瓒将王门叛瓒,为袁绍将万余人来攻。众惧欲降。豫登城谓门曰:“卿为公孙所厚而去,意有所不得已也;今还作贼,乃知卿乱人耳。夫挈瓶之智,守不假器, ◎《左传·昭公七年》:晋人来治杞田,季孙将以成与之。谢息为孟孙守,不可。曰: “人有言曰:‘虽有挈瓶之知,守不假器,礼也。’”◎杜注:挈瓶,汲者,喻小知。为人守器,犹知不以借人。 吾既受之矣;何不急攻乎?”门惭而退。瓒虽知豫有权谋而不能任也。瓒败而鲜于辅为国人所推,行太守事, 行渔阳太守事也。是时鲜于辅等杀公孙瓒所置渔阳太守邹丹。 素善豫,以为长史。时雄杰并起,辅莫知所从。豫谓辅曰:“终能定天下者,必曹氏也。宜速归命,无后祸期。”辅从其计,用受封宠。 建安四年,以辅为建忠将军,督幽州六郡,见《公孙瓒传》。 太祖召豫为丞相军谋掾, 建安十三年,以魏武为丞相。军谋掾,魏武所置。 除颍阴、朗陵令, ◎《郡国志》:豫州颍川郡颍阴,汝南郡朗陵。◎钱大昕曰:汉制,大县置令,小县置长。“朗陵令田豫”、“朗陵长赵俨”,当有一误。◎《一统志》:颍阴故城,今河南许州治。朗陵故城,今河南汝宁府确山县西南三十五里。 迁弋阳太守, ◎钱大昕曰:据此传,弋阳置郡当在建安之世,《晋志》谓魏文帝所置,恐未然。◎洪亮吉曰:弋阳郡,魏分江夏、汝南置。《晋志》“魏文分汝南立弋阳”。今考《田豫传》,迁弋阳太守在魏武时,后又从鄢陵侯彰平代,复迁南阳太守,而文帝始嗣位,疑郡属魏武所置,非魏文也。◎吴增僅曰:曹彰征代在建安二十四年。〖◎弼按:在建安二十三年。〗《百官志五》注引《献帝起居注》建安十八年省州并郡内载豫州六郡,尚无弋阳,知弋阳之立当在建安十八年后也。 所在有治。

鄢陵侯彰征代郡, ◎幽州代郡治高柳。◎《通典》云:高柳,中平中废。◎《一统志》:高柳故城,今山西大同府阳高县西北。 以豫为相。军次易北, ◎《一统志》:直隶易州西八十里有紫荆岭,峰峦环列,岭上即紫荆关,路达山西大同。◎《方舆纪要》卷十:紫荆关路通宣府大同,山谷崎岖,易于控扼。◎赵一清曰:曹彰盖由此关进兵。 虏伏骑击之,军人扰乱,莫知所为。豫因地形,回车结圜陈,弓弩持满于内,疑兵塞其隙。胡不能进,散去。追击,大破之,遂前平代,皆豫策也。 ◎《任城威王彰传》:彰北征,入涿郡界,叛胡数千骑卒至。时兵马未集,用田豫计,固守要隙,虏乃散退。 迁南阳太守。先是,郡人侯音反, ◎《通鉴》:建安二十三年,南阳吏民苦繇役,宛守将侯音反。 众数千人在山中为群盗,大为郡患。前太守收其党与五百余人, 前太守东里衮,见《武纪》建安二十四年注《曹瞒传》。 表奏皆当死。豫悉见诸系囚,慰喻,开其自新之路,一时破械遣之。诸囚皆叩头,愿自效,即相告语,群贼一朝解散,郡内清静。具以状上,太祖善之。

文帝初,北狄强盛,侵扰边塞,乃使豫持节护乌丸校尉, ◎本志《鲜卑传》:文帝践阼,田豫为乌丸校尉,持节,并护鲜卑,屯昌平。◎《续百官志》:护乌丸校尉,一人,比二千石。 牵招、解俊并护鲜卑。自高柳以东,濊貊以西,鲜卑数十部,比能、弥加、素利 《御览》“素利”下有“等”字。 割地统御,各有分界;乃共要誓,皆不得以马与中国市。豫以戎狄为一,非中国之利,乃先构离之,使自为雠敌,互相攻伐。素利违盟,出马千匹与官,为比能所攻,求救于豫。豫恐遂相兼并,为害滋深,宜救善讨恶,示信众狄。单将锐卒,深入虏庭,胡人众多,钞军前后,断截归路。豫乃进军,去虏十余里结屯营,多聚牛马粪然之, 毛本“聚”作“取”。 从他道引去。胡见烟火不绝,以为尚在,去,行数十里乃知之。追豫到马城, ◎《通鉴》:太和二年,田豫击鲜卑郁筑鞬,郁筑鞬妻父轲比能救之,以三万骑围豫于马城。◎胡注:马城县,汉属代郡,魏晋省。盖城邑残破,已弃为荒外之地矣。◎钱大昭曰:马城,《魏氏春秋》作“马邑故城”,见《刘放传》注。◎赵一清曰:○《汉志》:代郡马城。○《方舆纪要》卷四十四:马城在山西大同府东北境。○《十三州志》:马城在高柳东二百四十里。○一清按:《牵招传》作“故马邑城”,城在今朔州东北。汉马邑县属雁门郡,二传未知孰是。◎弼按:《轲比能传》作“马城”,《牵招传》“轲比能围豫于故马邑城,移招求救,并州以常宪禁招,招以节将见围,不可拘于吏议”,按此传文义,是为并州雁门郡之马邑。马邑汉末以废,故传言“故马邑城”也。然《招传》下文又言“军到故平城”,平城在今大同县东,则又似为幽州代郡之马城。马邑、马城地虽属二州,相距只数百里,虏骑出没,忽东忽西,为恒有之事,而马城、马邑又仅一字之差,故两传所书各异也。◎《一统志》:马邑故城,今山西朔平府朔州治。马城故城,今直隶宣化府怀安县北。◎马城,互见《鲜卑传》。 围之十重,豫密严,使司马建旌旗,鸣鼓吹,将步骑从南门出,胡人皆属目往赴之。豫将精锐自北门出,鼓譟而起,两头俱发,出虏不意,虏众散乱,皆弃弓马步走,追讨二十余里,僵尸蔽地。 ◎是役豫几不免,详见《牵招传》、《轲比能传》及《刘放传》注引《魏氏春秋》,本传讳之。◎《通鉴》云:轲比能由是携贰,数为边寇,幽、并苦之。◎此指豫之失策也。◎韩慕庐曰:合不可,并吞尤不可,莫如两利而俱存,中国自得高枕。惜后之筹边者不知此。◎此以豫之策为得也。◎林国赞曰:考《鲜卑传》及《刘放传》注引《魏氏春秋》,素利求救于豫,豫率兵进讨,破走比能,事在黄初五年。既而豫复讨比能还,至马城被围七日,用孙资计,虏乃解去,事在太和二年。本传合二事而为一,又云比能为豫大破,殊误。 又乌丸王骨进桀黠不恭,豫因出塞案行,单将麾下百余骑入进部。进逆拜,遂使左右斩进,显其罪恶以令众。众皆怖慴不敢动,便以进弟代进。自是胡人破胆,威震沙漠。山贼高艾,众数千人,寇钞,为幽、冀害,豫诱使鲜卑素利部斩艾,传首京都。封豫长乐亭侯。为校尉九年, 黄初中至太和末。 其御夷狄,恒摧抑兼并,乖散强猾。凡逋亡奸宄,为胡作计不利官者,豫皆构刺搅离,使凶邪之谋不遂,聚居之类不安。事业未究,而幽州刺史王雄支党 王雄,事详见《崔林传》。 欲令雄领乌丸校尉,毁豫乱边,为国生事。遂转豫为汝南太守,加殄夷将军。 殄夷将军,见《明纪》太和六年。

太和末,公孙渊以辽东叛,帝欲征之而难其人,中领军杨暨举豫应选。 ◎臣松之案:暨字休先,荧阳人,事见《刘晔传》。 又见《张鲁传》注引《魏名臣奏》。 暨子肇,晋荆州刺史。《山涛启事》 《山涛启事》,见《苏则传》。 称肇有才能。肇子潭字道元,次歆字公嗣,潭子彧字长文,次经字仲武,皆见《潘岳集》。 ◎潘岳有《杨荆州诔》、《杨仲武诔》,俱见《文选·五十六》,又为杨长文作《弟仲武哀祝文》,见《文艺类聚·二十三》。《文选》云“杨绥字仲武,荥阳宛陵人”,此注作名经,未知孰是。杨肇字秀初,见《文选·怀旧赋》注。◎沈家本曰:○《隋志》:晋黄门郎潘岳《集》十卷。二唐志同。○《晋书》本传:字安仁,官散骑侍郎。○而《隋志》题曰“黄门郎”,与传不同。 乃使豫以本官督青州诸军,假节,往讨之。会吴贼遣使与渊相结,帝以贼众多,又以渡海,诏豫使罢军。 ◎《蒋济传》注引司马彪《战略》云:太和六年,明帝使平州刺史田豫乘海渡,幽州刺史王雄陆道,并攻辽东。蒋济谏,不听,豫行竟无成而还。◎案:豫未为平州刺史,说见《蒋济传》注。 豫度贼船垂还,岁晚风急,必畏漂浪,东随无岸, 《通鉴》“随”作“道”。 当赴成山。 ◎《史记·秦始皇本纪》:二十八年,穷成山。◎《汉书·地理志》:东莱郡不夜县有成山。◎《齐乘》:成山在文登县东北一百五十里,旁多礁岛,海道极险处也。◎《方舆纪要·三十六》:成山在山东登州府文登县东北百五十里海滨,斗入海中。◎谢鍾英曰:成山在今荣城县东海上。 成山无藏船之处,辄便循海,按行地势, 各本“势”作“形”。 及诸山岛,徼截险要,列兵屯守。自入成山,登汉武之观。 ◎《汉书》:武帝太始三年二月,幸琅邪,礼日成山。◎孟康曰:礼日,拜日也。◎如淳曰:祭日于成山也。 贼还,果遇恶风,船皆触山沈没,波荡著岸,无所蒙窜,尽虏其众。初,诸将皆笑于空地待贼,及贼破,竞欲与谋,求入海钩取浪船。豫惧穷虏死战,皆不听。初,豫以太守督青州,青州刺史程喜内怀不服,军事之际,多相违错。喜知帝宝爱明珠,乃密上:“豫虽有战功而禁令宽弛,所得器仗珠金甚多,放散皆不纳官。”由是功不见列。

后孙权号十万众攻新城, ◎太和六年,满宠筑合肥新城。◎赵一清曰:是时满宠都督扬州,合肥新城是宠所部,兵事各有职司,豫为青州督,界隔又远,无缘参与其间,此事似有违错也。◎弼按:满宠时为征东将军,统青、兖、徐、扬四州刺史,田豫督青州诸军,自应受其节制。本传不误,赵说非是。 征东将军满宠欲率诸军救之。豫曰:“贼悉众大举,非徒投射小利,欲质新城以致大军耳。宜听使攻城,挫其锐气,不当与争锋也。城不可拔,众必罢怠;罢怠然后击之,可大克也。若贼见计, ◎胡三省曰:言窥见吾所以待敌之计也。 必不攻城,势将自走。若便进兵,適入其计。又大军相向,当使难知,不当使自画也。”豫辄上状,天子从之。会贼遁走。后吴复来寇,豫往拒之,贼即退。诸军夜惊,云:“贼复来!”豫卧不起,令众“敢动者斩”。有顷,竟无贼。

景初末,增邑三百,并前五百户。正始初,迁使持节护匈奴中郎将, ◎《续百官志》:使匈奴将,一人,比二千石。 加振威将军, ◎《宋志》:振威将军,后汉初宋登为之。 领并州刺史。外胡闻其威名,相率来献。州界宁肃,百姓怀之。征为卫尉。 ◎《续百官志》:卫尉,卿,一人,中二千石,掌宫门卫士,宫中徼循事。 屡乞逊位,太傅司马宣王以为豫克壮,书喻未听。豫书答曰:“年过七十而以居位,譬犹钟鸣漏尽而夜行不休,是罪人也。”遂固称疾笃。 ◎赵一清曰:○《困学纪闻》云:《文选·放歌行》注引崔元始《正论》永宁诏曰:“钟鸣漏尽,洛阳城中不得有行者。”永宁,汉安帝年号。始,崔寔字也。《后汉纪》不载此诏。○一清案:豫所言乃汉家故事,想其时尚行此制。 拜太中大夫, ◎《续百官志》:太中大夫,千石。凡大夫、议郎皆掌顾问应对,无常事。◎《汉官》曰:秩比二千石。 食卿禄。年八十二薨。子彭祖嗣。 ◎《魏略》曰:豫罢官归,居魏县。 ◎《郡国志》:冀州魏郡魏。◎《一统志》:魏县故城,今直隶大名府大名县西。 会汝南遣健步诣征北,感豫宿恩,过拜之。豫为杀鸡炊黍,送诣至陌头,谓之曰:“罢老,苦汝来过。无能有益,若何?”健步愍其贫羸,流涕而去,还为故吏民说之。汝南为具资数千匹, 《御览·八百十七》“资”下有“绢”字。 遣人饷豫,豫一不受。会病亡, 亡,疑作“亟”。 戒其妻子曰:“葬我必于西门豹边。” ◎赵一清曰:“豹”下疑脱“祠”字。《水经·浊漳水注》“漳水东北迳西门豹祠前”,是也。魏武营高陵于西门豹祠西原上,豫盖以重臣陪葬耳,故知《魏略》之言为虚也。◎钱仪吉曰:魏武陪陵重臣尚多,必不及豫。 妻之难之,言:“西门豹古之神人,那可葬于其边乎?” ◎《水经·漳水注》:漳水又北迳祭陌西。战国之世,俗巫为河伯取妇,祭于此陌。魏文侯时,西门豹为邺令,约诸三老曰:“为河伯娶妇,幸来告知,吾欲送女。”皆曰:“诺。”至时,三老、廷掾赋敛百姓,取钱百万。巫觋行里中,有好女者,祝当为河伯妇,以钱三万聘女,沐浴脂粉如嫁状。豹往会之。三老、巫、掾与民咸集赴观。巫妪年七十,从十女弟子。豹呼妇视之,以为非妙,令巫妪入报河伯。投巫于河中,有顷,曰:“何久也?”又令三弟子及三老入白,并投于河。豹磬折曰:“三老不来,奈何?”复欲使廷掾、豪长趣之,皆叩头流血,乞不为河伯取妇。淫祀虽断,地留祭陌之称焉。◎《一统志》:西门豹祠在今河南彰德府临漳县西十五里。 豫言:“豹所履行与我敌等耳,使死而有灵,必与我善。”妻子从之。汝南闻其死也,悲之,既为画像,又就为立碑铭。

豫清俭约素,赏赐皆散之将士。每胡、狄私遗,悉簿藏官,不入家;家常贫匮。虽殊类,咸高豫节。 ◎《魏略》曰:鲜卑素利等数来客见,多以牛马遗豫;豫转送官。 《书抄·三十八》“转”作“辄”。 胡以为前所与豫物显露,不如持金。乃密怀金三十斤, 《书抄》“三”作“四”。 谓豫曰:“愿避左右,我欲有所道。”豫从之,胡因跪曰:“我见公贫,故前后遗公牛马,公辄送官,今密以此上公,可以为家资。”豫张袖受之, ◎赵一清曰:三十斤金非可张袖受者,似有饰饲。◎弼按:亦非可以密怀者。 答其厚意。胡去之后,皆悉付外,具以状闻。于是诏褒之曰:“昔魏绛开怀以纳戎, ◎《左传·襄公四年》:无终子嘉父使孟乐如晋,因魏庄子纳虎豹之皮,以请和诸戎。绛言和戎有五利,公说,使魏绛盟诸戎。◎《襄公十一年》:晋侯以乐之半赐魏绛,曰:“子教寡人和诸戎狄,以正诸华。八年之中,九合诸侯,如乐之和,无所不谐。请与子乐之。”魏绛于是乎有金石之乐礼也。◎何焯曰:《册府》 “戎”下有“赂”字。 今卿举袖以受狄金,朕甚嘉焉。”乃即赐绢五百匹。 《书抄》“绢”作“青绫”。 豫得赐,分以其半藏小府,后胡复来,以半与之。 嘉平六年,下诏褒扬,赐其家钱谷。语在《徐邈传》。

36.3 牵招

牵招字子经,安平观津人也。 ◎《郡国志》:冀州安平国观津。◎《一统志》:观津故城,今直隶冀州武邑县东南。 年十余岁,诣同县乐隐受学。后隐为车骑将军何苗长史,招随卒业。值京都乱,苗、隐见害,招俱与隐门生史路等 “俱”、“与”二字似衍一字。 触蹈锋刃,共殡敛隐尸,送丧还归。道遇寇钞,路等皆悉散走。贼欲斫棺取钉, ◎赵一清曰:钉直几何,至乃斫棺取之,容亦有饰词。◎弼按:取钉开棺,乃可掠棺内之物。 招垂泪请赦。贼义之,乃释而去。由此显名。

冀州牧袁绍辟为督军从事,兼领乌丸突骑。绍舍人犯令,招先斩乃白,绍奇其意而不见罪也。绍卒,又事绍子尚。建安九年,太祖围邺。尚遣招至上党,督致军粮。未还,尚破走,到中山。时尚外兄高幹为并州刺史,招以并州左有恒山之险,右有大河之固,带甲五万,北阻强胡,劝幹迎尚,并力观变。幹既不能,而阴欲害招。招闻之,间行而去,道隔不得追尚,遂东诣太祖。太祖领冀州,辟为从事。 ◎《御览·四百九》孙楚《牵招碑》云:初,君与刘备少长河朔,英雄同契,为刎颈之交,有横波绝流、拊翼横飞之志。俄而委质于太祖,备遂鼎足于蜀汉,所交非常,为时所忌。每自酌损于季、孟之间。

太祖将讨袁谭,而柳城乌丸欲出骑助谭。太祖以招尝领乌丸,遣诣柳城。 今承德府建昌县北哈喇沁右翼。 到,值峭王严, ◎《乌丸传》:辽东属国乌丸大人苏仆延众千余落,自称峭王。袁绍矫制,赐峭王印绶,为单于。◎严者,即下文之“罢所严骑”也。 以五千骑当遣诣谭。又辽东太守公孙康自称平州牧, ◎洪亮吉曰:○建安十二年,魏武平幽州,〖◎谢鍾英曰:平幽州在十年。〗惟辽东、乐浪等五郡为公孙度所据。○《晋志》:后汉末,公孙度自号平州牧,及其子康、康子渊,并擅据辽东。魏分辽东、昌黎、玄菟、带方、乐浪五郡为平州,后还合为幽州。◎吴增僅曰:○《蒋济传》注引司马彪《战略》云:太和六年,明帝遣平州刺史田豫乘海攻辽东。○考《豫传》,太和末豫领乌丸校尉,以本官督青州兵。〖◎弼按:豫以汝南太守督青州兵。〗往讨辽东,不云为平州刺史。◎谢鍾英曰:辽东五郡为公孙渊所据,豫遥领平州刺史耳。魏平渊后尝更置平州也。 遣使韩忠赍单于印绶往假峭王。峭王大会群长, ◎胡三省曰:乌桓部落各有君长。 忠亦在坐。峭王问招:“昔袁公言受天子之命,假我为单于;今曹公复言当更白天子,假我真单于;辽东复持印绶来。如此,谁当为正?”招答曰:“昔袁公承制,得有所拜假;中间违错,天子命 ◎胡三省曰:违,异也,背也。错,乖也。 曹公代之,言当白天子,更假真单于,是也。辽东下郡,何得擅称拜假也?”忠曰:“我辽东在沧海之东,拥兵百万,又有扶馀、濊貊之用;当今之势,强者为右,曹操独何得为是也?”招呵忠曰:“曹公允恭明哲,翼戴天子,伐叛柔服,宁静四海,汝君臣顽嚚,今恃险远,背违王命,欲擅拜假,侮弄神器,方当屠戮,何敢慢易咎毁大人?” ◎胡三省曰:○孔安国《尚书注》:允,信也。○《左传》曰:不道忠信之言为嚚。○大人,谓曹公。 便捉忠头顿筑,拔刀欲斩之。峭王惊怖,徒跣抱招,以救请忠,左右失色。招乃还坐, ◎《水经·灅水注》:雁门水迳高柳县故城北,旧代郡治。昔牵招斩韩忠于此处。◎弼按:《招传》无斩韩忠事,地望亦远,不知郦注何据。 为峭王等说成败之效,祸福所归,皆下席跪伏,敬受敕教,便辞辽东之使,罢所严骑。

太祖灭谭于南皮,署招军谋掾,从讨乌丸。至柳城,拜护乌丸校尉。还邺,辽东送袁尚首,县在马市,招睹之悲感,设祭头下。太祖义之,举为茂才。从平汉中,太祖还,留招为中护军。事罢,还邺,拜平虏校尉,将兵督青、徐州郡诸军事,击东莱贼,斩其渠率,东土宁静。

文帝践阼,拜招使持节护鲜卑校尉,屯昌平。 ◎班《志》:上谷郡昌平。◎《郡国志》:广阳郡昌平,故属上谷。◎《一统志》:昌平故城,在今昌平州东南。◎《魏土地记》云:蓟城东北百四十里有昌平城,城西有昌平河,又东入灅馀水。◎《水经·灅水注》:灅水迳昌平县故城北,昔牵招为魏鲜卑校尉,屯此。灅水又东北迳桑乾县故城西。◎谢鍾英曰:据《水经注》,牵招所屯之昌平,非东汉广阳郡之昌平,应属代郡,在今山西大同府广灵县西北。◎王先谦曰:昌平属广阳,三国魏属燕国。谢云属代郡,误。◎弼按:《郡国志》广阳郡之昌平,为灅馀水所经,在今昌平州东南境。《水经》灅水所经之昌平为北魏平昌郡〖或作“昌平”。〗之昌平,在今昌平州之西,即谢氏所指之地也。 是时,边民流散山泽,又亡叛在鲜卑中者,处有千数。招广布恩信,招诱降附。建义中郎将公孙集等, ◎《汉志》:中郎将皆比二千石。 率将部曲,咸各归命;使还本郡。又怀来鲜卑素利、弥加等十余万落,皆令款塞。

大军欲征吴,召招还,至,值军罢,拜右中郎将,出为雁门太守。郡在边陲,虽有候望之备,而寇钞不断。招既教民战阵,又表复乌丸五百余家租调,使备鞍马,远遣侦候。虏每犯塞,勒兵逆击,来辄摧破,于是吏民胆气日锐,荒野无虞。又构间离散,使虏更相猜疑。鲜卑大人步度根、泄归泥等与轲比能为隙, ◎本志《鲜卑传》:步度根中兄扶罗韩拥众数万为大人。轲比能杀扶罗韩,扶罗韩子泄归泥及部众悉属比能。步度根由是怨比能,使人招呼泄归泥曰:“汝父为比能所杀,不如还我。”由是归泥将其部众逃归步度根。 将部落三万余家诣郡附塞。敕令还击比能,杀比能弟苴罗侯,及叛乌丸归义侯王同、王寄等,大结怨雠。是以招自出,率将归泥等讨比能于云中故郡, ◎《史记》:赵武灵王置云中、雁门、代郡。◎班《志》:云中郡治云中。◎《续汉志》:并州云中郡十一城。◎《魏武纪》:建安二十年,省云中郡。◎《一统志》:云中故城,在今归化城西黄河东岸。◎按:古云中在阴山之南,黄河自西来折南流之处,即今归化城以西地。汉时云中郡治云中县,定襄郡治成乐县,两地东西相距八十里,初不相混;后汉始以成乐、定襄属云中。后魏初都成乐,号云中。于是定襄有云中之名。隋以云中置定襄郡大利县,而云中有定襄之名。然犹近故地。自唐以后,云中、定襄之名移于古雁门、太原二郡,去故地始远。今谓大同为云中,又太原府有定襄县,皆唐以后所名,非旧县也。 大破之。招通河西鲜卑附头等十余万家,缮治陉北故上馆城, ◎《郡国志》:并州雁门郡阴馆。◎《寰宇记》:阴馆城,今名下馆城。◎宋白曰:后汉雁门郡理阴馆,今句注山北下馆城是。◎盖《招传》误以“下馆”为“上馆”也。《吕氏春秋》天下九塞,句注其一。◎李漳《河东记》:句注,以山形句转、水势注流而名,亦曰陉岭。自雁门以南谓之陉南,以北谓之陉北。汉中平以后,陉北之地皆为荒外。魏、晋中并以句注为塞,分别内外,实南北巨防。◎《一统志》:阴馆废县,在山西朔平府朔州东南八十里,句注山在朔州东南。 置屯戍以镇内外,夷虏大小,莫不归心,诸叛亡虽亲戚不敢藏匿,咸悉收送。于是野居晏闭,寇贼静息。招乃简选有才识者,诣太学受业,还相授教,数年中庠序大兴。郡所治广武, ◎雁门郡本治阴馆,魏文帝移雁门郡南度句注,治广武城,见《寰宇记》。◎《一统志》:广武故城,今山西代州西十五里。 井水咸苦,民皆担辇远汲流水,往返七里。招准望地势,因山陵之宜,凿原开渠,注水城内,民赖其益。 ◎《方舆纪要》卷四十:雁门渠在代州东南,今雁门山下有水东南流经州城外东关厢,名东关水,又南入于滹沱河,或谓之常溪水。◎谢鍾英曰:疑即招所凿故渠。

明帝即位,赐爵关内侯。太和二年,护乌丸校尉田豫出塞,为轲比能所围于故马邑城, 马邑,见《田豫传》。 移招求救。招即整勒兵马,欲赴救豫。并州以常宪禁招,招以为节将见围,不可拘于吏议,自表辄行。又并驰布羽檄,称陈形势,云“当西北掩取虏家,然后东行,会诛虏身”。檄到,豫军踊跃。又移一通于虏蹊要, 各本“移”作“遣”,毛本作“移”。 虏即恐怖,种类离散。军到故平城, ◎《郡国志》:雁门郡平城。◎汉高被围白登,困于平城,即此。◎《元和志》:曹公鸠集荒散,复立平城县,属新兴郡。晋改属雁门郡。◎谢鍾英曰:据《武纪》,新兴郡无平城,吉甫说误,宜从《汉志》属雁门。◎弼按:平城汉末已被废,故传言“军到故平城”也。◎《一统志》:平城故城,在大同县东。 便皆溃走。比能复大合骑来,到故平州塞北。 ◎陈景云曰:○塞北无平州。招时守雁门,控御北荒,以上文“故平城”、“故马邑”二事观之,则“平”当为“武”。武州亦雁门属县也。○《史记》:单于入武州塞。○崔浩云:在平城西百里。◎弼按:赵一清引公孙度称平州牧,谓即故平州塞,说误,不采。陈说近是。◎《一统志》:武州故城,今山西朔平府左云县南。 招潜行扑讨,大斩首级。招以蜀虏诸葛亮数出,而比能狡猾,能相交通,表为防备,议者以为县远,未之信也。会亮时在祁山, 今甘肃巩昌府西和县北七里。 果遣使连结比能。比能至故北地石城, ◎《郡国志》:凉州北地郡。◎王先谦曰:汉末郡寄寓冯翊,旧郡废。三国魏同。永和六年,徙安定居扶风,北地居冯翊,见《顺帝纪》。北地郡汉末失土,寄寓冯翊,置富平县,见《宋书·傅弘之传》。魏文帝分冯翊之祤置北地郡,见《地形志》。是北地郡自永和六年以后不复归旧土也。◎弼按:○《一统志》:石城在甘肃兰州西北。○《水经·河水注》:河水又东迳石城南。昔段颎击羌于石城,投河坠坑而死者八百余人,即于此也。○范《书·段颎传》:分兵击石城羌,斩首溺死者千六百人。○《蜀志·诸葛亮传》注引《汉晋春秋》曰:亮围祁山,比能等至故北地石城以应亮。 与相首尾。帝乃诏招,使从便宜讨之。时比能已还漠南,招与刺史毕轨议曰: 并州刺史也。 “胡虏迁徙无常。 毛本“胡”作 “虏”,误。 若劳师远追,则迟速不相及。若欲潜袭,则山溪艰险,资粮转运,难以密办。可使守新兴、雁门二牙门, 牙门,见《齐王纪》正始五年。 出屯陉北,外以镇抚,内令兵田,储畜资粮,秋冬马肥,州郡兵合,乘衅征讨,计必全克。”未及施行,会病卒。招在郡十二年,威风远振。其治边之称,次于田豫,百姓追思之。而渔阳傅容在雁门有名绩,继招后,在辽东又有事功云。

招子嘉嗣。次子弘,亦猛毅有招风,以陇西太守随邓艾伐蜀有功, ◎《邓艾传》:以牵弘等领蜀中诸郡。使于绵竹筑台,以为京观,用彰战功。 咸熙中为振威护军。嘉与晋司徒李胤同母,早卒。 李胤,事见《公孙度传》注引《晋阳秋》及《晋书·李胤传》。据《胤传》,胤母后嫁牵招,故胤与嘉同母也。又按《晋阳秋》云“李敏子娶妻,生子胤而遣妻”,是胤母改嫁乃其父所遣,非其母之无行也。《御览·四百十二》又《五百二十一》引王隐《晋书》云“胤母更適牵招”。 ◎按《晋书》,弘后为扬州、凉州刺史,以果烈死事于边。嘉子秀,字成叔。◎荀绰《冀州记》曰:秀有儁才, 冯本“儁”作“嶲”,误。 性豪侠有气,弱冠得美名。于太康中为卫瓘、崔洪、石崇等所提携,以新安令、博士为司空从事中郎。与帝舅黄门侍郎王恺素相轻侮。恺讽司隶荀恺,令都官诬奏秀夜在道中载高平国守士田兴妻。秀即表诉被诬陷之由,论恺秽行,文辞尤厉。 《晋书·牵秀传》“尤”作“亢”。 于时朝臣虽多证明,秀名誉由是而损。后张华请为长史,稍迁至尚书。河间王以秀为平北将军,假节,在冯翊遇害。 ◎《晋书·牵秀传》:秀拥众在冯翊,河间王颙长史杨腾前不应东海王越,惧越讨之,欲取秀以自效,遂杀秀于万年。 世人玩其辞赋,惜其材幹。 ◎《晋书·贾充传》:渤海石崇、欧阳建、荥阳潘岳、吴国陆机、陆云、齐国左思、安平牵秀等傅会贾谧,号曰二十四友。◎《隋志》:牵秀《集》四卷。◎严可均辑《黄帝颂》、《老子颂》、《彭祖颂》、《王乔赤松颂》四首。

36.4 郭淮

郭淮字伯济,太原阳曲人也。 ◎《郡国志》:并州太原郡阳曲。◎《晋地道记》:黄河千里一曲,此当其阳,故曰阳曲。◎王先谦曰:前汉县,后汉末废,于县界侨置九原、定襄二县,徙置阳曲县于晋阳、汾阳、狼孟三县地。三国魏因。◎《一统志》:汉县故城,今忻州定襄郡治。汉末徙置故城,今太原府阳曲县东北四十五里。 ◎按《郭氏谱》:淮祖全,大司农。父缊,雁门太守。 北宋本“缊”作“蕴”。 建安中举孝廉,除平原府丞。 ◎《续百官志》:每郡置太守一人,丞一人。◎此应作“郡丞”。◎赵一清曰:据史文,郡亦称府。 文帝为五官将,召淮署为门下贼曹, ◎洪饴孙曰:建安十六年,文帝为五官中郎将,时副丞相,置官属,有长史、文学、司马、门下贼曹、功曹,践阼后不置。 转为丞相兵曹议令史, ◎《续汉志》:兵曹,主兵事。 从征汉中。太祖还,留征西将军夏侯渊拒刘备,以淮为渊司马。渊与备战,淮时有疾不出。渊遇害,军中扰扰,淮收散卒,推荡寇将军张郃为军主,诸营乃定。 ◎事在建安二十四年。◎《杜袭传》:夏侯渊为刘备所没,军丧元帅。袭与张郃、郭淮纠摄诸军事,权宜以郃为督,三军遂定。 其明日,备欲渡汉水来攻。诸将议众寡不敌,备便乘胜,欲依水为阵以拒之。淮曰:“此示弱而不足挫敌,非算也。不如远水为阵,引而致之,半济而后击,备可破也。”既阵,备疑不渡, 《御览·二百八十五》“不”下有“敢”字。 淮遂坚守,示无还心。以状闻,太祖善之,假郃节,复以淮为司马。文帝即王位,赐爵关内侯,转为镇西长史。 由征西将军司马转为镇西将军长史。 又行征羌护军, ◎洪饴孙曰:诸护军无定员,诸要镇及将军领兵出征者置此官。 护左将军张郃、冠军将军杨秋 杨秋,事见《武纪》建安十六年。《上尊号奏》有“冠军将军好畤侯臣秋”,即杨秋。 讨山贼郑甘、卢水叛胡, 郑甘、卢水胡,见《文纪》延康元年及注。 皆破平之。关中始定,民得安业。

黄初元年,奉使贺文帝践阼,而道路得疾,故计远近为稽留。及群臣欢会,帝正色责之曰:“昔禹会诸侯于涂山,防风后至,便行大戮。 ◎《竹书纪年》:帝禹,夏后氏。五年巡守,会诸侯于涂山。八年春,会诸侯于会稽,杀防风氏。◎《左传·哀公七年》: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杜注:诸侯执玉,附庸执帛。涂山在寿春东北。◎《地理通释》曰:在寿春东北濠州钟离县西九十五里,山前有禹会村。◎《一统志》:涂山在怀远县东南八里。◎《河图玉板》曰:禹平天下,会诸侯会稽之埜,防风氏后到,杀之。◎《国语》:吴伐越,堕会稽,获骨节专车。仲尼曰:“昔禹致群神于会稽之山,防风氏后至,禹戮之。其骨节专车,此为大矣。”◎《吴越春秋》:登茅山以朝四方群臣,一示中国诸侯。防风后至,斩以示众,示天下悉属禹也。◎陈逢衡曰:涂山之说不一,方以智定为寿春之涂山,从杜预《左传》注及王伯厚说也。今考《纪年》,禹五年会诸侯于涂山,八年会诸侯于会稽,是涂山一地,会稽又一地,前后两会,不得混合为一也。盖涂山在寿春,为禹五年会诸侯之地,而会稽在山阴,为禹八年会诸侯之地。不得谓涂山有会稽之名,亦不得谓会稽有涂山之目也。案,涂山为女娇氏本国,《书》所谓“娶于涂山”是也。会稽则一名茅山,见《吴越春秋》;一名防山,一名栋山,见《水经注》;《越绝》云“栋犹镇也”,即《周礼·职方》所谓扬州之镇也;一谓之钟山,又名苗山,见罗苹《路史》注。俱不被以涂山之称,故郭璞于《南山经》会稽之山注云“今在会稽郡山阴县南,上有禹冢及井”,又《图赞》云“禹徂会稽,爰朝群臣,不虔是讨,乃戮长人,玉匮表夏,元石勒秦”,可见其地异,其时异,而且杀防风在会稽不在涂山,在八年不在五年。竹史具存,后儒无庸聚讼矣。◎弼按:据此,则魏文所云“禹会涂山杀防风”者,盖误为一时一地之事。当时盖征引旧典,示威郭淮。一闻唐、虞之言,適合禅让之迹,遂转怒为喜,擢淮雍州刺史矣。 今溥天同庆而卿最留迟,何也?”淮对曰:“臣闻五帝先教导民以德,夏后政衰,始用刑辟。今臣遭唐、虞之世,是以自知免于防风之诛也。”帝悦之,擢领雍州刺史,封射阳亭侯,五年为真。安定羌大帅辟蹏反,讨破降之。每羌、胡来降,淮辄先使人推问其亲理,男女多少,年岁长幼;及见,一二知其款曲,讯问周至,咸称神明。

太和二年,蜀相诸葛亮出祁山,遣将军马谡至街亭,高详屯列柳城。 祁山,今甘肃巩昌府西和县北七里。街亭,今甘肃秦州秦安县东北。柳城近街亭。高详,见《明纪》太和二年注引《魏书》作“高祥”。 张郃击谡,淮攻详营,皆破之。 马谡失败街亭,下狱物故,世称葛相执法之明,然高详亦见破于柳城,不闻有丧师失地之律,同罪异罚,何以示公?或为史之阙文,未可知也。 又破陇西名羌唐蹏于枹罕, ◎《郡国志》:凉州陇西郡枹罕。◎师古曰:枹,读若肤。◎《一统志》:枹罕故城,今甘肃兰州府河州治。 加建威将军。 ◎《古今刀剑录》:郭淮于太原得一刀,文曰“宣为将”,后遂为将军。及与蜀将战败,失此刀。◎何焯曰:○后主建兴八年,当魏太和四年,魏延破郭淮于阳谿。○《延传》云:使延西入羌中,魏雍州刺史郭淮与延战于阳谿,大破淮等。○而此传讳之。◎弼按:○《蜀志·诸葛亮传》:建兴七年,亮遣陈式攻武都、阴平,魏雍州刺史郭淮退还,遂平二郡。○此传亦未载。 五年,蜀出卤城。 卤城,详见《夏侯渊传》、《杨阜传》。 是时,陇右无谷,议欲关中大运,淮以威恩抚循羌、胡,家使出谷,平其输调,军食用足,转扬武将军。青龙二年,诸葛亮出斜谷,并田于兰坑。 ◎赵一清曰:○《水经·漾水注》:建安川水东与兰坑水会,出西南近溪,东北迳兰坑城西,东北流注建安水。建安水又东迳兰坑城北,建安城南,其地故西县之历城,去仇池百二十里,后改为建安城。○一清案:建安城在成县西,则兰坑城亦宜在其处。◎弼按:赵说以《水经注》为据,然证以当日出兵情势多不合。果郦注无误,则必东出兵斜谷、西田于兰坑二事同时并举,或为兵家声东击西之计,故传言“并田于兰坑”也。谢鍾英说见下“阳遂”注。 是时司马宣王屯渭南;淮策亮必争北原,宜先据之,议者多谓不然。淮曰:“若亮跨渭登原,连兵北山,隔绝陇道,摇荡民夷,此非国之利也。”宣王善之,淮遂屯北原。堑垒未成,蜀兵大至,淮逆击之。 ◎官本《考证》曰:《御览》作“逆击走之”。 后数日,亮盛兵西行,诸将皆谓欲攻西围, ◎《蜀志·诸葛亮传》注引《汉晋春秋》云:乃使张郃攻无当监何平于南围。◎南围、西围之名,或为营垒之称。 淮独以为此见形于西,欲使官兵重应之,必攻阳遂耳。 ◎谢鍾英曰:阳遂当在渭北,兰坑当在渭南,皆近五丈原。◎又云:○《诸葛亮传》:建兴十二年,亮悉众由斜谷口出据武功五丈原,与司马宣王对于渭南。○《水经注》:五丈原在郿县西,渭水迳其北。○鍾英按:武功谓武功水,即斜谷水也,见《水经注》。◎弼按:○谢说阳遂、兰坑在渭水南北,实与当日地形兵势相合,惟与赵说牴牾耳。○又按《晋书·宣帝纪》:青龙二年,亮帅众十余万出斜谷,垒于郿之渭水南原。魏遣将军胡遵、雍州刺史郭淮共备阳遂,与亮会于积石,临原而战,亮不得进,还于五丈原。○《一统志》:五丈原在郿县西南,积石原在郿县西北。○据此,当以谢说为是。 其夜果攻阳遂,有备不得上。 ◎《明纪》景初二年注引《魏书》云:雍州刺史郭淮遣广魏太守王赟、南安太守游奕讨廖惇,为惇所破。◎本传未载。

正始元年,蜀将羌维出陇西。淮遂进军,追至彊中, ◎毛本“彊”作“疆”。彊中即彊川。◎阚骃曰:强水出阴平西北强山,一曰强川。姜维之还也,邓艾遣王欣追败之于强川口,即是地也。 维退,遂讨羌迷当等,按抚柔氐三千余落, “柔”字疑误。 拔徙以实关中。迁左将军。凉州休屠胡梁元碧等,率种落二千余家附雍州。淮奏请使居安定之高平, ◎《郡国志》:(梁)〈凉〉州安定郡高平。◎王先谦曰:安定郡,三国魏改隶雍州。◎谢鍾英曰:凉州休屠胡梁元碧附雍州,淮奏请使居安定之高平,是魏安定属雍州。洪亮吉以为属凉州,非也。◎《一统志》:高平故城,今甘肃平凉府固原州治。 为民保障,其后因置西川都尉。 ◎陈景云曰:西川,当作“西州”。晋泰始中,中丞傅休奕上疏措置秦、陇事,请更置郡于高平,因安定西州都尉徙民充之,以通北道,是其证也。◎弼按:仍应作“西川”。◎《郡国志》:安定郡三水。◎马与龙曰:安定属国都尉张焕治此,见《河水注》。◎王先谦曰:○三国魏改三水曰西川,见《寰宇记》。○《河水注》:高平川迳三水县西,肥水注之。水东有山,山东有三水县故城。城西南去安定郡三百四十里。《晋志》因曰西川。◎《一统志》:故城,今固原州北。 转拜前将军,领州如故。 领雍州刺史也。

五年,夏侯玄伐蜀,淮督诸军为前锋。淮度势不利,辄拔军出,故不大败。还假淮节。八年,陇西、南安、 南安郡,汉末分汉阳置。 金城、西平 西平郡,汉末分金城置。 诸羌饿何、烧戈、伐同、蛾遮塞等 《水经注》“塞”作“寒”,详见下。 相结叛乱,攻围城邑,南招蜀兵,凉州名胡治无戴复叛应之。 ◎胡三省曰:诸胡有治姓,曹真讨破叛胡治元多是也。 讨蜀护军夏侯霸督诸军屯为翅。 ◎为翅,见《陈泰传》。◎钱大昕曰:○为翅,当作 “鸟翅”。○胡三省云:鸟翅,要地也,魏屯兵守之。嘉平元年,降蜀将句安于翅上,即此地也。○《陈泰传》亦作“为翅”。◎弼按:《通鉴》胡注作“为翅”,不作“鸟翅”,钱说误。 淮军始到狄道, ◎《郡国志》:凉州陇西郡狄道。◎《一统志》:狄道故城,今甘肃兰州府狄道州西南。 议者佥谓宜先讨定枹罕, 枹罕,见前。 内平恶羌,外折贼谋。淮策维必来攻霸,遂入沨中, ◎谢鍾英曰:沨中当在狄道南,为翅北。 转南迎霸。维果攻为翅,会淮军適至,维遁退。进讨叛羌,斩饿何、烧戈,降服者万余落。九年,遮塞等屯河关、白土故城, ◎赵一清曰:○《水经·河水注》:左南津西六十里有白土城,城在大河之北,而为缘河济渡之处。魏凉州刺史郭淮破羌遮寒于白土,即此处。○据此,则淮曾为凉州刺史,盖传失之。◎弼按:○聚珍本《水经注》案语云:淮为雍州刺史,此云“凉州”,误。○又云: “遮塞”近刻讹作“遮寒”。◎《郡国志》:陇西郡河关。◎《一统志》河关故城,今甘肃兰州府河州西北。◎谢鍾英曰:白土,两汉志属上郡,《晋志》属金城。◎《一统志》:今甘肃西宁府西宁县东南。◎鍾英按:当在西宁东南积石山南临河之地。又考汉县在今陕西榆林府神木县北,其地魏时陷入鲜卑,故移县西宁县境。 据河拒军。淮见形上流,密于下渡兵据白土城,击,大破之。治无戴围武威, ◎《郡国志》:凉州武威郡武威。◎《一统志》:今甘肃凉州府镇番县北。 家属留在西海。 ◎《郡国志》:凉州张掖居延属国。◎刘昭注:献帝建安末立为西海郡。◎洪亮吉曰:○《晋志》:献帝兴平二年,武威太守张雅请置。○盖请立于兴平中,至建安末始置也。◎谢鍾英曰:按《献帝起居注》建安十八年复《禹贡》九州,雍州部已有西海郡。刘昭谓建安末立者,误。洪氏从刘昭说,非也。 淮进军趋西海,欲掩取其累重,会无戴折还,与战于龙夷之北, ◎谢鍾英曰:按当时兵势,龙夷当在武威、西海之间。 破走之。 ◎《水经·河水注》:逆水出允吾县东南,迳广武城西,故广武都尉治。郭淮破叛羌治无戴于此处也。◎允吾为金城郡治,广武在其北。此可补史阙。 令居恶虏在石头山之西, ◎令居,两汉志属金城郡。◎《一统志》:令居故城,今甘肃凉州府平番县西北。 当大道止,断绝王使。淮还过讨,大破之。姜维出石营, ◎《一统志》:石营在今甘肃巩昌府西和县西北。 从彊川,乃西迎治无戴,留阴平太守廖化于成重山筑城, ◎赵一清曰:○《水经·漾水注》:白水又东迳郭公城南。昔郭淮攻廖化于阴平筑之,故因名焉。○一清案:陕西階州文县,故氐、羌地,汉武开西南夷,置阴平道,属广汉郡,北部都尉治焉。蜀建兴七年取魏阴平,魏亦遥置其郡,属雍州。蜀亡,始合而为一,属秦州。而四川龙安府东百五十里有阴平城。○宋白曰:文州为古阴平,魏、晋之阴平郡及阴平县治也。文县南至龙安府三百三十里。此魏、蜀分置之迹,略有可考者。◎谢鍾英曰:成重山当在狄道之西,羌中西倾山之东。 敛破羌保质。淮欲分兵取之。诸将以维众西接强胡,化以据险, 古 “以”、“已”通。 分军两持,兵势转弱,进不制维,退不拔化,非计也,不如合而俱西,及胡、蜀未集, 宋本“集”作“接”。 绝其内外,此伐交之兵也。淮曰:“今往取化,出贼不意,维必狼顾。比维自致,足以定化,且使维疲于奔命。兵不远西,而胡交自离,此一举而两全之策也。”乃别遣夏侯霸等追维于沓中, ◎胡三省曰:沓中在诸羌中,即沙嵹之地。◎《方舆纪要》:在洮州卫南。◎谢鍾英曰:当在旧洮州西南之西倾山南。 淮自率诸军就攻化等。维果驰还救化,皆如淮计。进封都乡侯。

嘉平元年,迁征西将军,都督雍、凉诸军事。是岁,与雍州刺史陈泰协策,降蜀牙门将句安等于翅上。 ◎句安,见《陈泰传》。◎《晋书·文帝纪》:蜀将姜维寇陇右,郭淮攻维别将句安于麹,久而不决。帝乃进据长城,南趣骆谷以疑之。维惧,退保南郑。安军绝援,率众来降。 二年,诏曰:“昔汉川之役, 建安二十四年,夏侯渊战没于汉中。 几至倾覆。淮临危济难,功书王府。在关右三十余年, 自建安末至嘉平。 外征寇虏,内绥民夷。比岁以来,摧破廖化,禽虏句安,功绩显著,朕甚嘉之。今以淮为车骑将军、仪同三司,持节、都督如故。”进封阳曲侯, 封本县侯。 邑凡二千七百八十户,分三百户,封一子亭侯。 ◎《世语》曰:淮妻,王淩之妹。淩诛,妹当从坐,御史往收。督将及羌、胡渠帅数千人叩头请淮表留妻,淮不从。妻上道,莫不流涕,人人扼腕,欲劫留之。淮五子叩头流血请淮,淮不忍视,乃命左右追妻。于是追者数千骑,数日而还。淮以书白司马宣王曰:“五子哀母,不惜其身;若无其母,是无五子;无五子,亦无淮也。今辄追还,若于法未通,当受罪于主者,觐展在近。”书至,宣王亦宥之。 淮与王淩为姻,又与毌丘父子、文钦通书问,幸死于正元二年正月,在毌丘举事之前,否则亦不免于司马氏之株连矣。文钦与郭淮书,见《毌丘俭传》注。 正元二年薨, 淮死于正月三十日癸未。 追赠大将军,谥曰贞侯。 ◎《御览·居处部》引《述征记》:青门外有魏车骑将军郭淮碑。 子统嗣。统官至荆州刺史,薨。子正嗣。咸熙中开建五等,以淮著勋前朝,改封汾阳子。 ◎《晋诸公赞》曰:淮弟配,字仲南,有重名,位至城阳太守。裴秀、贾充皆配女婿。 ◎《晋书·贾充传》:充妇广城君郭槐,性妒忌。初,充子黎民年三岁,乳母抱之当阁。黎民见充入,喜笑,充就而拊之。槐望见,谓充私乳母,即鞭杀之。黎民恋念,发病而死。后又生男,过期,复为乳母所抱,充以手摩其头。郭疑乳母,又杀之,儿亦思慕而死。充遂无胤。及薨,槐以外孙韩谧为黎民子,奉充后。初,充前妻李氏淑美有才行,生二女荃、濬。父丰诛,李氏坐流徙。后娶城阳太守郭配女,即广城君也。郭彰,字叔武,太原人,贾后从舅。后专朝,彰豫参权势,人称贾、郭,谓谧及彰也。 子展,字泰舒。有器度幹用,历职著绩,终于太仆。次弟豫,字泰宁,相国参军,知名,早卒。女適王衍。配弟镇,字季南,谒者仆射。镇子奕,字泰业。 时有两郭奕,一为郭奉孝之子,颍川人,见《郭嘉传》。 《山涛启事》称奕高简有雅量,历位雍州刺史、尚书。 ◎赵一清曰:○《晋书·郭奕传》:奕字大业,初为野王令,羊祜常过之,奕叹曰:“羊叔子何必减郭大业!”少还后往,又叹曰:“羊叔子去人远矣。”遂送祜出界数百里,坐此免官。奕有重名,当世朝臣皆出其下。太康八年卒,赐谥曰简。○又《魏书·郭祚传》:淮弟亮之后。从高祖南巡,车驾幸长安,行经渭桥,过郭淮庙,问祚曰:“是卿祖宗所承邪?”祚曰: “是臣七世伯祖。”高祖曰:“先贤后哲,顿在一门。”

评曰:满宠立志刚毅,勇而有谋。田豫居身清白,规略明练。牵招秉义壮烈,威绩显著。郭淮方策精详,垂问秦、雍。而豫位止小州, 并州刺史。 招终于郡守, 雁门太守。 未尽其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