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 卷二十三·魏书二十三·和常杨杜赵裴传第二十三

魏书二十三和常杨杜赵裴传第二十三三国志二十三

晋平阳侯相 安汉陈寿 撰宋中书侍郎西乡侯 闻喜裴松之 注沔阳卢弼 集解 和洽传、常林传、杨俊传、杜袭传、赵俨传、裴潜传·A 部分 校录:陈雪瑞 裴潜传·B 部分 校录:诸葛萧萧 复校:擎骥

33.1 和洽

和洽 ◎胡三省曰:○《姓谱》:和,本羲和之后,一曰卞和之后。 字阳士,汝南西平人也。 ◎《郡国志》:豫州汝南郡西平。◎《一统志》:西平故城,今河南汝宁府西平县西四十五里。 举孝廉,大将军辟,皆不就。袁绍在冀州,遣使迎汝南士大夫。洽独以“冀州土平民强, 监本、官本“民”作“兵”。 英桀所利,四战之地。本初乘资,虽能强大,然雄豪方起, 监本、官本“方”作“四”。 全未可必也。荆州刘表无他远志,爱人乐士,土地险阻,山夷民弱,易依倚也”。遂与亲旧俱南从表,表以上客待之。洽曰:“所以不从本初,辟争地也。昏世之主,不可黩近,久而阽危, ◎臣松之案:《汉书·文纪》曰“阽于死亡”,《食货志》曰“阽危若是”,注曰“阽,音盐,如屋檐,近边欲堕之意也”,一曰“临危曰阽”。 ◎服虔曰:阽,音反坫之坫。◎孟康曰:阽,音屋檐之檐。◎如淳曰:阽,近边欲堕之意。◎师古曰:服、孟二音并通。◎钱大昭曰:○《说文》:阽,壁危也。 必有谗慝间其中者。” 吴本、毛本无“必”字。 遂南度武陵。 荆州武陵郡。

太祖定荆州, 监本“定”作“夺”,误。 辟为丞相掾属。时毛玠、崔琰并以忠清幹事,其选用先尚俭节。洽言曰:“天下大器,在位与人,不可以一节俭也。 ◎《通鉴》作“不可以一节取也”。《册府》“俭”作“论”。◎钱大昭曰:下文今“崇一概难堪之行以检殊涂”,即此意。俭,当作“检”。 俭素过中,自以处身则可,以此节格物, ◎《通鉴》无“节”字。◎胡三省曰:格,正也。 所失或多。今朝廷之议,吏有著新衣、乘好车者,谓之不清;长吏过营,形容不饰,衣裘敝坏者,谓之廉洁。至令士大夫故污辱其衣,藏其舆服;朝府大吏,或自挈壶餐以入官寺。夫立教观俗,贵处中庸,为可继也。 ◎胡三省曰:○中者正道,庸者常道。○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周寿昌曰:中庸,唐以前多作中人解,此称中庸为贵,可云特识。 今崇一概难堪之行以检殊涂, ◎胡三省曰:检,束也。 勉而为之,必有疲瘁。古之大教,务在通人情而已。凡激诡之行,则容隐伪矣。” ◎周寿昌曰:后世矫激沽名多蹈此弊,不图三国时已如此,此缘东汉之季,士重风节,而作伪钓名者亦不少。至于焦先辈刻苦不堪,时谓之行同禽兽,可知矣。 ◎孙盛曰:昔先王御世,观民设教,虽质文因时,损益代用,至于车服礼秩,贵贱等差,其归一揆。魏承汉乱,风俗侈泰,诚宜仰思古制,训以约简,使奢不陵肆,俭足中礼,进无蜉蝣之刺,退免采莫之讥; ◎毛本“讥”作“机”,误。◎《诗·曹风》:蜉蝣之羽,衣裳楚楚。◎刺奢也。◎《诗·魏风》:彼汾沮洳,言采其莫。◎莫,菜也。刺俭也。 如此则治道隆而颂声作矣。夫矫枉过正则巧伪滋生,以克训下则民志险隘,非圣王所以陶化民物,闲邪存诚之道。和洽之言,于是允矣。

魏国既建,为侍中,后有白毛玠谤毁太祖,太祖见近臣,怒甚。洽陈玠素行有本,求案实其事。 ◎《毛玠传》桓階、和洽进言救玠。◎《通鉴》:桓階求按实其事。◎然据此传,求案实者洽,非階。 罢朝,太祖令曰:“今言事者白玠不但谤吾也。乃复为崔琰觖望。 ◎胡三省曰:觖有二音。音窥端翻者,望也,言有所冀望也。音古穴翻者,怨望也。此当从入声。 此损君臣恩义, 《通鉴》“损”作“捐”。 妄为死友怨叹, ◎胡三省曰:死友,言其背公而相为死也。 殆不可忍也。昔萧、曹与高祖并起微贱,致功立勋。高祖每在屈笮, ◎周寿昌曰:屈笮,是委屈、急迫之意。《史记·大宛传》徐广注“屈,抑退也”,《荀子·荣辱篇》注“屈,竭也”,笮,《说文》“迫也”。《汉书·王莽传》“迫笮青、徐盗贼”,即此意。 二相恭顺,臣道益彰,所以祚及后世也。和侍中比求实之,所以不听,欲重参之耳。”洽对曰:“如言事者言,玠罪过深重,非天地所覆载。臣非敢曲理玠以枉大伦也, ◎胡三省曰:○《孟子》曰:内则父子,外则君臣,人之大伦也。 以玠出群吏之中,特见拔擢,显在首职, 玠时为尚书仆射。 历年荷宠,刚直忠公,为众所惮,不宜有此。然人情难保,要宜考覈, 毛本“覈”作“竅”,误。 两验其实。今圣恩垂含垢之仁,不忍致之于理,更使曲直之分不明,疑自近始。”太祖曰:“所以不考,欲两全玠及言事者耳。”洽对曰:“玠信有谤主之言, 冯本“主”作“上”。 当肆之市朝; ◎胡三省曰:○《论语》:子服景伯曰:“吾力犹能肆诸市朝。”○应劭曰:大夫以上尸诸朝;士以下尸诸市。 若玠无此,言事者加诬大臣 《通鉴》“言”下又有“言”字。 以误主听;二者不加检核,臣窃不安。”太祖曰:“方有军事,安可受人言便考之邪?狐射姑刺阳处父于朝,此为君之诫也。” ◎《左传·文公六年》:晋使狐射姑将中军,赵盾佐之。阳处父易赵盾将中军,射姑怨阳子之易其班也,而知其无援于晋也,使狐鞠居杀阳处父。书曰:“晋杀其大夫。”侵官也。◎杜预曰:君已命帅,处父易之,故曰侵官。◎《谷梁传》“狐射姑”作“狐夜姑”。

太祖克张鲁,洽陈便宜以时拔军徙民,可省置守之费。太祖未纳,其后竟徙民弃汉中。出为郎中令。 ◎洽为郎中令,列名动进,见《上尊号奏》。◎潘眉曰:汉制,郎中令居禁中,魏制不居禁中。洽由侍中为郎中令,故曰出。◎弼按:○《续汉志·百官志五》:武帝改汉郎中令之名,〖◎刘昭曰:改为光禄勋。〗而王国如故。郎中令,一人,千石,掌王大夫、郎中宿卫,官如光禄勋。○据此志所言,汉虽改郎中令为光禄勋,而王国之郎中令如故也。此时魏为王国,故有郎中令之官。文帝践祚,改郎中令为光禄勋,见《文纪》黄初元年。是和洽由侍中为郎中令,仍居宿卫,不得云出。潘说或为误解。且在和洽之前为郎中令者,有袁涣、王修,《袁涣传》“魏国初建,为郎中令”,《王修传》“魏国既建,为大司农、郎中令”,俱不言“出为郎中令”,此或承祚一字之误。 文帝践阼,为光禄勋, ◎潘眉曰:因改官名为光禄勋,与迁调有别。◎弼按:○《汉志》云:光禄勋,卿,一人,掌宿卫宫殿门户。○郎中令与光禄勋本为一官,潘氏“魏制不居禁中”之语,未知何据。 封安城亭侯。明帝即位,进封西陵乡侯,邑二百户。

太和中,散骑常侍高堂隆奏:“时风不至,而有休废之气,必有司不勤职事以失天常也。”诏书谦虚引咎,博谘异同。洽以为“民稀耕少,人食者多。 宋本“人”作“浮”。 国以民为本,民以谷为命。故费一时之农, 宋本“费”作“废”。 则失育命之本。是以先王务蠲烦费,以专耕农。自春夏以来,民穷于役,农业有废,百姓嚣然,时风不至,未必不由此也。消复之术,莫大于节俭。太祖建立洪业,奉师徒之费,供军赏之用,吏士丰于资食,仓府衍于谷帛,由不饰无用之宫,绝浮华之费,方今之要,固在息省劳烦之役,损除他余之务,以为军戎之储。三边守御,宜在备豫。料贼虚实,蓄士养众,算庙胜之策,明攻取之谋,详询众庶以求厥中。若谋不素定,轻弱小敌,军人数举,举而无庸, 庸,功也。 所谓‘悦武无震’, ◎张照曰:○《册府》“悦”作“玩”。○《国语》:武不可觌,文不可匿,觌武无震,匿文不祥。○此必引此语,自当作“觌”,“悦”、“玩”二字俱非。 古人之诫也。”

转为太常,清贫守约, ◎何焯曰:阳士尝非崔、毛过崇节俭之弊,而处身清约,此为深识治体,而非立异同之论,以苟便己私者也。◎弼按:此即洽所谓“俭素过中,自以处身,则可”之论也。 至卖田宅以自给。明帝闻之, ◎钱大昭曰:上文已言“太和中”矣,此“明”字衍文。 加赐谷帛。薨,谥曰简侯。子禽嗣。 禽,音離。 ◎梁章钜曰:禽,当作“离”,盖字形相近而误。注“音離”可证。◎潘眉曰:○吕忱《字林》:离,虫名也。 禽弟適,才爽开济,官至廷尉、吏部尚书。 ◎陈景云曰:適,当为“逌”,《高贵乡公纪》“侍中和逌作诗稽留”,即是此人。《晋书·和峤传》“父逌,魏吏部尚书”,字并作“逌”。 ◎《晋诸公赞》曰:和峤字长舆,適之子也。少知名,以雅重称。 《世说》注“重”作“量”。 常慕其舅夏侯玄之为人,厚自封植, 《晋书·和峤传》作“厚自崇重”。 嶷然不群。于黄门郎 于,当作“为”。 迁中书令, ◎《晋书·峤传》:旧监、令共车入朝。时荀勖为监,峤鄙勖为人,每同乘,高抗专车而坐。监、令异车,自峤始。 转尚书。 ◎《晋书·峤传》:峤见太子不令,因侍坐曰:“皇太子有淳古之风,而季世多伪,恐不了陛下家事。”帝默然。后与荀顗、荀勖同侍。帝曰:“太子近入朝,差长进。”顗、勖并称太子明识弘雅,峤曰:“圣质如初。” 愍怀太子初立,以峤为少保,加散骑常侍。家产丰富,拟于王公,而性至俭吝。峤同母弟郁,素无名,峤轻侮之,以此为损。卒于官,赠光禄大夫。郁以公强当世,致位尚书令。 ◎《晋书·峤传》:峤以弟郁子济嗣,位至中书郎。郁字仲舆,才望不及峤,而以清幹称,历尚书左右仆射、中书令、尚书令。洛阳倾没,奔于苟晞,疾卒。

洽同郡许混者,许劭子也。 劭事见《武纪》卷首注引《世语》,又见《吴志·刘繇传》注引袁宏《汉纪》。 清醇有鉴识,明帝时为尚书。 ◎劭字子将。◎《汝南先贤传》曰: ◎《隋书·经籍志·杂传类》:《汝南先贤传》五卷,魏周斐撰。◎《唐经籍志》:《汝南先贤传》,三卷,周裴撰。〖“裴”乃“斐”之误。〗◎《艺文志》:周斐《汝南先贤传》五卷。◎《史通·杂述篇》曰:若圈称《陈留耆旧》,周斐《汝南先贤》,此之谓郡书者也。◎章宗源《隋志考证》曰:《史通·外篇》注作“《汝南先贤行状》”,《世说》注、诸书所引,皆称“传”,惟《太平御览·人事部》引胡定在丧,雪覆其屋事,作“行状”。◎侯康曰:诸书引者甚多,如周乘之器识,阚敞之贞廉,黄浮、李宣之公正,陈华、王恢之义烈,李鸿、李先、段燀之孝友,许嘉之志节,郭亮之幼慧,薛勤之知人,史传皆佚其事,且有不知姓名者,胥赖此书以传。惟载及侯瑾、葛玄、胡定、刘巴诸人事,皆非汝南人,疑引书者辗转传讹也。 召陵谢子微,高才远识,见劭年十八时,乃叹息曰:“此则希世出众之伟人也。” ◎范《书·许劭传》:劭,汝南平舆人。兄虔,亦知名。人称“平舆有二龙焉”。◎惠栋曰:○《汝南先贤传》云:虔字子政,体尚高洁,雅正宽亮。谢子微见虔兄弟,叹曰:“若许子政者,幹国之器。”虔弟劭声未发时,时人以为不如。虔恒抚髀称劭,自以为不及也。释褐为郡功曹,黜奸发恶,一郡肃然,年三十五卒。◎侯康曰:○《御览·四百四十四》引《汝南先贤传》曰:谢禀甄气聪爽,明识达理,见许子将兄弟弱冠之岁,曰:“平舆之渊,有二龙出焉。察其盼睐,则贵其心;睹其顾步,则知其道。”○《世说》亦以为谢子微语。 劭始发明樊子昭于鬻帻之肆, ◎范《书·劭传》:劭好人伦,多所赏识,若樊子昭、和阳士者,并显名于世。◎惠栋曰:蒋济《万机论》云许子将褒贬不平,以拔樊子昭而抑许文休。刘晔曰:“子昭诚自贾竖,年至耳顺,退能守静,进能不苟。”济答曰:“子昭诚自长幼完洁,然观其摇牙树颊,自非文休敌也。” 出虞永贤于牧竖,召李叔才乡闾之间, 宋本“叔”作“淑”。 擢郭子瑜鞍马之吏,援杨孝祖,举和阳士,兹六贤者,皆当世之令懿也。其余中流之士,或举之于淹滞,或显之于童齿,莫不赖劭顾采之荣。 宋本“采”作“叹”,吴本、毛本作“採”。 凡所拔育,显成令德者,不可殚记。其探擿伪行,抑损虚名,则周之单襄,无以尚也。 ◎韦昭注:单襄公名朝,王卿士。其先为单伯,封于单,周之亲族也。 劭宗人许栩,沉没荣利,致位司徒。举宗莫不匍匐栩门,承风而驱,官以贿成,惟劭不过其门。 ◎钱大昭曰:许栩,《后汉书·许劭传》作“许相”。相与栩并为司徒,字形又相近,未知孰是。◎何焯曰:《后汉书》言“许劭从祖敬,敬子训,训子相,并为三公。相以能谄事宦官,故自致台司封侯。数遣请劭,劭恶其薄行,终不候之”,“栩”疑“相”之误也。灵帝初为三公者亦有许栩,史不详其何所人。建宁元年由大鸿胪为司空,二年免。时许训为司徒,四年训免,桥玄代之。是年,栩代玄为司徒。名辈在子将之前,盖《先贤传》失之也。◎惠栋曰:《汝南先贤传》“相”作“栩”。栩字季阙,桓帝时司徒。栩,河南人,又与劭世次不相及。《何进传》有少府许相为袁绍所杀,未尝为三公,所未详也。◎柳从辰曰:《灵纪》“中平二年十月,光禄大夫许相为司空”,注云“相字公弼,平舆人,许训之子”,“四年五月,司空许相为司徒”,袁《纪》同。又《何进传》“少府许相”,袁《纪》作“司空许相”,惠云“未详”,抑太疏矣。今案许相中平五年罢司徒,未尝复为司空,以《何进传》证之,盖即左转少府耳。至其为河南尹,《灵纪》谓之伪,由宦官伪以诏书署之,亦相谄事宦官之证。◎弼按:○范《书·顺帝纪》:永建二年七月,光禄勋许敬为司徒。○章怀注:许敬字鸿卿,平舆人。○《桓帝纪》:延熹六年三月,卫尉颍川许栩为司徒。○章怀注:栩字季阙,郾人。○《灵帝纪》:建宁二年六月,太常许训为司徒。○章怀注:训字季师,平舆人。○中平二年十月,光禄大夫许相为司空。○章怀注:相字公弼,平舆人,许训之子。○是范《书·劭传》所载,汝南平舆许氏三世为三公,又为劭之从父昆弟,毫无疑义。至颍川许栩亦为司徒,《先贤传》谓为劭之宗人,与平舆之许氏地望不同,惟贿官之事与许相相类,诸家遂因此致,疑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耳。 广陵徐孟本来临汝南, ◎《武纪》建安十三年注引《先贤行状》:徐璆字孟平。◎范《书·徐璆传》:璆字孟玉,广陵海西人。再征,迁汝南太守。◎详见《武纪》注。 闻劭高名,请为功曹。饕餮放流,洁士盈朝。袁绍公族好名,为濮阳长,弃官来还,有副车从骑,将入郡界,绍乃叹曰:“吾之舆服,岂可使许子将见之乎?”遂单车而归。 ◎范《书·劭传》:劭初为郡功曹,太守徐璆甚敬之。府中闻子将为吏,莫不改操饰行。同郡袁绍公族豪侠,去濮阳令归,车徒甚盛,将入郡界,乃谢遣宾客曰:“吾舆服岂可使许子将见?”遂以单车到家。 辟公府掾,拜鄢陵令, ◎《郡国志》:豫州颍川郡鄢陵。◎《一统志》:今河南开封府鄢陵县西北。 方正征,皆不就。避乱江南, 监本“乱”作“能”,误。 所历之国,必翔而后集。 ◎《论语》:翔而后集。◎邢昺曰:迴翔审观而后下止。 终于豫章,时年四十六。 ◎范《书·劭传》:司空杨彪辟举方正,敦朴征,皆不就,避地广陵,徐州刺史陶谦礼之甚厚。劭不自安,复投扬州刺史刘繇于曲阿。及孙策平吴,劭与繇南奔豫章而卒,时年四十六。◎《寰宇记》卷一百六:○许子将墓在洪州南昌县南六里。○雷次宗《豫章记》云:劭就刘繇于曲阿,繇败,随繇奔豫章,中路疾卒,因焚尸柩。吴天纪中,太守吴兴沈法秀招魂,葬劭于此。 有子曰混,显名魏世。

33.2 常林

常林字伯槐,河内温人也。 河内温县,见《司马芝传》注。 年七岁,有父党造门,问林:“伯先在否? ◎梁章钜曰:伯先是常林父字,名无可考。 汝何不拜!”林曰:“虽当下客,临子字父,何拜之有?”于是咸共嘉之。 ◎《魏略》曰:林少单贫。虽贫,自非手力,不取之于人。性好学,汉末为诸生,带经耕鉏。其妻常自餽饷之, 《书钞·九十七》“自”下有“担”字。 林虽在田野,其相敬如宾。 太守王匡起兵讨董卓, 王匡,事见《武纪》初平元年。 遣诸生于属县微伺吏民罪负,便收之,考责钱谷赎罪,稽迟则夷灭宗族,以崇威严。林叔父挝客,为诸生所白,匡怒收治。举宗惶怖,不知所责多少,惧系者不救。林往见匡同县胡母彪曰: ◎姚范曰:何屺瞻疑彪即匡妹婿班也,如何疑则,彪或为虨。◎弼按:王匡、胡母班俱泰山人。胡母班,事见本志《袁绍传》注。董卓使执金吾胡母班奉诏到河内,王匡受袁绍旨收班系狱。班方在囹圄,安能为常林叔父移书责匡乎?则彪、班为二人,姚、何说俱非。 “王府君以文武高才,临吾鄙郡。鄙郡表里山河,土广民殷,又多贤能,惟所择用。今主上幼冲,贼臣虎据,华夏震栗,雄才奋用之秋也。若欲诛天下之贼,扶王室之微,智者望风,应之若响,克乱在和,何征不捷。苟无恩德,任失其人,覆亡将至,何暇匡翼朝廷,崇立功名乎?君其藏之!” 藏,疑“识”之讹。 因说叔父见拘之意。彪即书责匡,匡原林叔父。林乃避地上党,耕种山阿。当时旱蝗,林独丰收,尽呼比邻,升斗分之。,依故河间太守陈延壁。陈、冯二姓,旧族冠冕。张杨利其妇女,贪其资货。林率其宗族,为之策谋。见围六十余日,卒全堡壁。

并州刺史高幹表为骑都尉,林辞不受。后刺史梁习荐州界名士林及杨俊、王淩、王象、荀纬,太祖皆以为县长。林宰南和, ◎《郡国志》:冀州钜鹿郡南和。◎《武纪》:建安十七年,割南和益魏郡。◎《文纪》:黄初二年,以魏郡西部为广平郡,南和改属广平。◎《一统志》:今直隶顺德府南和县治。 治化有成,超迁博陵太守、 ◎范《书·桓帝纪》:延熹元年六月,分中山置博陵郡。◎钱大昭曰:博陵一郡兼得中山、安平、河间之地,不独分中山也。 幽州刺史,所在有绩。 ◎《御览·四百二十一》引《魏略》曰:林历宰守、刺史,所在检身节用,其家常饥乏,糟糠缊敝。 文帝为五官将,林为功曹。太祖西征,田银、苏伯反, 田银、苏伯反河间,事在建安十七年,互见国渊、程昱传。 幽、冀扇动。文帝欲亲自讨之,林曰:“昔忝博陵,又在幽州,贼之形势,可料度也。北方吏民,乐安厌乱,服化已久,守善者多。银、伯犬羊相聚,智小谋大,不能为害。方今大军在远,外有强敌,将军为天下之镇也, ◎胡三省曰:谓留守邺也。 轻动远举,虽克不武。”文帝从之,遣将往伐,应时克灭。 遣将军贾信讨之,见《程昱传》注引《魏书》。

出为平原太守、魏郡东部都尉, ◎《武纪》:建安十八年十月,分魏郡为东西部,置都尉。 入为丞相东曹属。魏国既建,拜尚书。文帝践阼,迁少府, ◎林为少府,列名劝进,见《上尊号奏》。◎《百官志》:少府,卿,一人,中两千石,掌中服御诸物、衣服、宝货、珍膳之属。◎《汉官》曰:少者,小也。小,故称少府。王者以租税为公用,山泽陂池之税,以供王之私用。古皆作小府。◎惠栋曰:○《汉官仪》曰:少府掌山泽陂之税,名曰禁钱,以给私养,自别为小藏,故曰少府。大用由司农;小用由少府,故曰小藏也。 封乐阳亭侯, ◎《魏略》曰:林性既清白,当官又严。少府寺与鸿胪对门,时崔林为鸿胪。崔性阔达,不与林同,数数闻林挝吏声,不以为可。林夜挝吏,不胜痛,叫呼敖敖彻曙。明日,崔出门,与林车相遇,乃啁林曰:“闻卿为廷尉,尔邪?”林不觉答曰:“不也。”崔曰:“卿不为廷尉,昨夜何故考囚乎?”林大惭,然不能自止。 转大司农。明帝即位,进封高阳乡侯,徙光禄勋、太常。 ◎《卢毓传》:会司徒缺,毓荐太常常林贞固纯粹。 晋宣王以林乡邑耆德, 司马氏亦河内温人。 每为之拜。或谓林曰:“司马公贵重,君宜止之。”林曰:“司马公自欲敦长幼之叙,为后生之法。贵非吾之所畏,拜非吾之所制也。”言者踧踖而退。 ◎《魏略》曰:初,林少与司马京兆善。 ◎《司马朗传》注:父防,字建公,官京兆尹,有子八人,朗最长,次即晋宣皇帝也。 太傅每见林,辄欲跪。林止之曰:“公尊贵矣,止也!”及司徒缺,太傅有意欲以林补之。◎案《魏略》此语,与本传反。臣松之以为林之为人,不畏权贵者也。论其然否,谓本传为是。 时论以林节操清峻,欲致之公辅,而林遂称疾笃。拜光禄大夫。年八十三,薨,追赠骠骑将军,葬如公礼,谥曰贞侯。子峕嗣,为太山太守,坐法诛。峕弟静绍封。 ◎案《晋书》,诸葛诞反,大将军东征,峕坐称疾,为司马文王所诛。 宋本“诛”作“法”。 ◎《魏略》以林及吉茂、沐并、时苗四人为《清介传》。吉茂字叔畅,冯翊池阳人也, ◎《一统志》:池阳故城,今陕西西安府泾阳县西北。 世为著姓。 ◎《风俗通》:吉,周尹吉甫之后。汉有汉中太守吉恪。 好书,不耻恶衣恶食,而耻一物之不知。建安初,关中始平,茂与扶风苏则共入武功南山,隐处 ◎本志《苏则传》:则,扶风武功人。◎注引《魏略》云:则与冯翔吉茂等隐于郡南太白山中。 精思数岁。州举茂才,除临汾令, ◎《郡国志》:司隶河东郡临汾。◎《一统志》:临汾故城,今山西绛州东北。 居官清静,吏民不忍欺。转为武德侯庶子。 ◎《百官志》:列侯置家丞、庶子各一人,主侍侯使理家事。◎本志《文纪》:延康元年,封王子叡为武德侯。◎《明纪》:年十五,封武德侯。◎武德,见《文纪》延康元年。 二十二年,坐其宗人吉本等起事被收。 ◎范《书·献纪》、本志《武纪》、《通鉴》俱在二十三年。◎范《书·耿秉传》作“吉”。◎章怀注: ,或作 “平”。 先是科禁内学及兵书,而茂皆有,匿不送官。及其被收,不知当坐本等,顾谓其左右曰:“我坐书也。”会钟相国证茂、本服第已绝,故得不坐。后以茂为武陵太守,不之官。转酂相, ◎本志《武文世王公传》:中山恭王衮,建安二十二年封赞侯,黄初四年封赞王,七年徙封濮阳。 以国省,拜议郎。景初中病亡。自茂修行, 毛本“自”作“司”,误。 自茂修行,从少至长,冬则被裘,夏则裋褐,行则步涉,食则茨藿,臣役妻子,室如悬磬。其或馈遗,一不肯受。虽不以此高人,亦心疾不义而贵且富者。先时国家始制九品,各使诸郡选置中正,差叙自公卿以下,至于郎吏,功德材行所任。茂同郡护羌校尉王琰,前数为郡守,不名为清白。而琰子嘉仕历诸县,亦复为通人。嘉时还为散骑郎,冯翊郡移嘉为中正。嘉叙茂虽在上第,而状甚下,云:“德优能少。”茂愠曰:“痛乎,我效汝父子冠帻劫人邪!”初,茂同产兄黄,以十二年中从公府掾为长陵令。 ◎赵一清曰:《汉志》长陵属左冯翊,《续志》无,盖省之也。岂魏时复置邪?◎弼按:○《郡国志》:京兆尹长陵,故属冯翊。○赵说误。◎《一统志》:长陵故城,今陕西西安府咸阳县东北四十里,萧何所筑,俗名萧城。 是时科禁长吏擅去官,而黄闻司徒赵温薨,自以为故吏,违科奔丧,为司隶钟繇所收,遂伏法。茂时为白衣,始有清名于三辅,以为兄坐追义而死,怨怒不肯哭。至岁终,繇举茂。议者以为茂必不就,及举既到而茂就之,故时人或以茂为畏繇,或以茂为髦士也。 ◎李慈铭曰:髦士,疑“冒仕”之音误。 沐并字德信,河间人也。少孤苦,袁绍父子时,始为名吏。有志介,尝过姊,姊为杀鸡炊黍而不留也。然为人公果,不畏强御,丞相召署军谋掾。黄初中,为成皋令。校事刘肇出过县, 毛本“校”作“梭”,误。 遣人呼县吏,求索稿谷。是时蝗旱,官无有见。 ◎李慈铭曰:有见,疑当作“见有”。 未辨之间, 辨,当作“办”。 肇人从入并之閤下, 毛本“閤”作“阁”,误。 呴呼骂吏。并怒,因躧履提刀而出,多从吏卒,欲收肇。肇觉知驱走,具以状闻。有诏:“肇为牧司爪牙吏,而并欲收缚,无所忌惮,自恃清名邪?”遂收欲杀之。肇髡决减死,刑竟复吏, ◎姚范曰:盖肇为之请,得髡决减死也。◎李慈铭曰:此当读“肇髡决”为句,以肇亦有罪,故髡而决之也,“减死刑竟复吏”,则指并言,谓卒减并死刑一等,刑竟乃复为吏也。◎赵一清曰:“肇”字衍,下云“刑竟复吏”,谓沐并被刑也,何与于肇?◎弼按:赵说是。 由是放散十余年。至正始中,为三府长史。时吴使朱然、诸葛瑾攻围樊城,遣船兵于岘山东斫材,牂柯 ◎牂柯,宋本作“ 牱”。◎潘眉曰:“斫材”下疑脱“为”字。牱,系船杙也。◎弼按:下文“其名流布,播于异域”之语,应作“牂牁”,且属下读。 人兵作食,有先熟者呼后熟者,言:“共食来。”后熟者答言:“不也。” 《御览》“不”下有“往”字,萧常《书》本传同。 呼者曰:“汝欲作沐德信邪?”其名流布,播于异域如此。虽自华夏,不知者以为前世人也。为长史八年,晚出为济阴太守,召还,拜议郎。年六十余,自虑身无常,豫作终制,诫其子以俭葬,曰:“告云、仪等: 云、仪,并子名。 夫礼者,生民之始教,而百世之中庸也。故力行者则为君子,不务者终为小人,然非圣人莫能履其从容也。是以富贵者有骄奢之过,而贫贱者讥于固陋,于是养生送死,苟窃非礼。由斯观之,阳虎玙璠,甚于暴骨, 解见《文纪》黄初三年“季孙以璠玙敛”。 桓魋石椁,不如速朽。 ◎《礼记·檀弓上》曰:昔者夫子居于宋,见桓司马自为石椁,三年而不成。夫子曰:“若是其靡也,死不如速朽之愈也。”死之欲速朽,为桓司马言之也。◎郑注云:桓司马,宋向戌之孙,名魋。 此言儒学拨乱反正、鸣鼓矫俗之大义也,未是夫穷理尽性、陶冶变化之实论也。 《册府》“是”作“臻”。 若能原始要终,以天地为一区,万物为刍狗,该览玄通,求形景之宗,同祸福之素,一死生之命,吾有慕于道矣。夫道之为物,惟恍惟忽,寿为欺魄,夭为凫没,身沦有无,与神消息,含悦阴阳,甘梦太极。奚以棺椁为牢,衣裳为缠? 缠,疑作“纆”。纆,音墨,绳索也。 尸系地下,长幽桎梏, 冯本“梏”作“桔”,误。 岂不哀哉!昔庄周阔达,无所適莫;又杨王孙裸体, ◎《汉书·杨王孙传》:杨王孙者,孝武时人也,及病且终,先令其子曰:“吾欲臝葬,以反吾真。”◎师古曰:臝者,不为衣衾棺椁者也。 贵不久容耳。 ◎容,当作“客”。◎《杨王孙传》:焉用久客。◎王先谦曰:归土则与为一,久不归是客也。◎沈钦韩曰:○《西京杂记》:杨贵字王孙,京兆人,死,卒裸葬于终南山。 至夫末世, 冯本“末”作“未”,误。 缘生怨死之徒,乃有含珠鳞柙,玉床象衽,杀人以狥;壙穴之内,锢以纻絮,藉以蜃炭, 解见《文纪》黄初三年“无施苇炭”。 千载僵燥,托类神仙。于是大教陵迟,竞于厚葬,谓庄子为放荡,以王孙为戮尸,岂复识古有衣薪之鬼,而野有狐狸之胔乎哉? 冯本“狐”作“孤”,误。 吾以才质滓浊, 冯本“才”作“材”。 污于清流。昔忝国恩,历试宰守,所在无效,代匠伤指, ◎《老子》: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伤其手矣。 狼跋首尾,无以雪耻。如不可求,从吾所好。今年过耳顺,奄忽无常,苟得获没,即以吾身袭于王孙矣。上冀以赎市朝之逋罪,下以亲道化之灵祖。顾尔幼昏,未知臧否,若将逐俗,抑废吾志,私称从令,未必为孝;而犯魏颗听治之贤, ◎《左传·宣公十五年》:魏颗败秦师于辅氏,获杜回,秦之力人也。初,魏武子有嬖妾,武子疾,命颗曰:“必嫁是。”疾病,则曰;“必以为殉。”及卒,颗嫁之,曰:“疾病则乱,吾从其治也。”及辅氏之役,颗见老人结草以亢杜回。夜梦之曰:“余,而所嫁妇人之父也。尔用先人之治命,余是以报。” 尔为弃父之命,谁或矜之!使死而有知,吾将尸视。”至嘉平中, 毛本无“至”字。 病甚。临困,又敕豫掘埳。戒气绝,令二人举尸即埳,绝哭泣之声,止妇女之送,禁吊祭之宾,无设搏治粟米之奠。 ◎《一切经音义》:搏,饭也。 又戒后亡者不得入藏,不得封树。妻子皆遵之。时苗字德胄,钜鹿人也。少清白,为人疾恶。建安中,入丞相府。出为寿春令, ◎赵一清曰:○《寰宇记》卷百二十九:故寿春县在寿春县西一里,县前有时苗饮犊池。○又卷五十九:邢州平乡县东北二十里有时苗冢。苗钜鹿人,晋末移葬于此。 令行风靡。扬州治在其县, ◎惠栋曰:○顾野王《舆地记》:扬州刺史先理历阳,后理寿春,后又徙曲阿。 时蒋济为治中。 ◎本志《蒋济传》:济为州别驾。◎《宋书》:刺史官属有别驾从事史一人,治中从事史一人。 苗以初至往谒济,济素嗜酒,適会其醉,不能见苗。苗恚恨还,刻木为人,署曰“酒徒蒋济”,置之墙下,旦夕射之。州郡虽知其所为不恪,然以其履行过竞, 宋本“竞”作“人”。 无若之何。又其始之官,乘薄軬〖音饭。〗车。 ◎沈家本曰:○《释名》:軬,藩也,藩蔽水雨也。 黄牸牛,布被囊。居官岁余,牛生一犊。及其去,留其犊,谓主簿曰:“令来时本无此犊,犊是淮南所生有也。”群吏曰:“六畜不识父,自当随母。”苗不听,时人皆以为激,然由此名闻天下。还为太官令, ◎《百官志》:太官令,一人,六百石,掌御饮食。 领其郡中正,定九品,于叙人才不能宽, 《御览》作“至于叙人才不能宽大”。 然纪人之短,虽在久远,衔之不置。如所忿蒋济者,仕进至太尉,济不以苗前毁己为嫌,苗亦不以济贵更屈意。为令数岁,不肃而治。迁典农中郎将。 ◎刘昭注引《魏志》云:曹公置典农中郎将,秩二千石。 年七十余,以正始中病亡也。

33.3 杨俊

杨俊字季才,河内获嘉人也。 ◎《郡国志》:司隶河内郡获嘉。◎《一统志》:获嘉故城,今河南卫辉府新乡县西南十二里。 受学陈留边让,让器异之。 边让,事见《武纪》建安二十五年注引《曹瞒传》。 俊以兵乱方起,而河内处四达之衢,必为战场,乃扶持老弱诣京、密山间, ◎《郡国志》:河南尹京、密,有大騩山,有梅山,有陘山。◎《一统志》:京县故城,今河南开封府荥阳县东南二十里。密县故城,今开封府密县东南三十里。 同行者百余家。俊振济贫乏,通共有无。宗族知故为人所略作奴仆者凡六家,俊皆倾财赎之。司马宣王年十六七,与俊相遇,俊曰:“此非常之人也。”又司马朗早有声名,其族兄芝,众未之知,惟俊言曰:“芝虽夙望不及朗,实理但有优耳。”俊转避地并州。本郡王象,少孤特,为人仆隶,年十七八,见使牧羊而私读书,因被箠楚。俊嘉其才质,即赎象著家,聘娶立屋,然后与别。

太祖除俊曲梁长, ◎《郡国志》:冀州魏郡曲梁。◎王先谦曰:三国魏改属广平。◎《一统志》:曲梁故城,今直隶广平府永年县治。 入为丞相掾属,举茂才,安陵令, ◎《郡国志》:司隶右扶风安陵。◎《一统志》:安陵故城,今陕西西安府咸阳县东二十一里。 迁南阳太守。宣德教,立学校,吏民称之。徙为征南军师。 征南将军之军师也。时曹仁为征南将军。 魏国既建,迁中尉。 建安十八年,魏国初置中尉。黄初元年改为执金吾。 太祖征汉中,魏讽反于邺。 事在建安二十四年九月。 俊自劾诣行在所。俊以身方罪免,笺辞太子。太子不悦,曰:“杨中尉便去,何太高远邪!”遂被书左迁平原太守。 ◎《徐奕传》:魏讽等谋反,中尉杨俊左迁。 文帝践阼,复在南阳。时王象为散骑常侍,荐俊曰:“伏见南阳太守杨俊,秉纯粹之茂质,履忠肃之弘量,体仁足以育物,笃实足以动众,克长后进,惠训不倦,外宽内直,仁而有断。自初弹冠,所历垂化,再守南阳,恩德流著,殊邻异党,襁负而至。今境守清静,无所展其智能,宜还本朝,宣力辇毂,熙帝之载。”

俊自少及长,以人伦自任。 人伦,解见《蜀志·庞统传》。 同郡审固、陈留卫恂本皆出自兵伍,俊资拔奖致,咸作佳士;后固历位郡守,恂御史、县令, ◎《百官志》:侍御史,十五人,六百石。◎刘昭注引蔡质《汉仪》曰:出治剧为刺史、二千石,平迁补令。 其明鉴行义多此类也。初,临菑侯与俊善,太祖適嗣未定,密访群司。俊虽并论文帝、临菑才分所长,不適有所据当,然称临菑尤美, 宋本“尤”作“犹”。 文帝常以恨之。黄初二年, 宋本“二”作“三”。 车驾至宛,以市不丰乐,发怒收俊。尚书仆射司马宣王、常侍王象、荀纬请俊,叩头流血,帝不许。俊曰:“吾知罪矣。”遂自杀。众冤痛之。 杨俊之死,鲍勋之诛,皆魏文之以私憾诛戮大臣者。荀纬,事见《王粲传》及注引《文章叙录》。 ◎《世语》曰:俊二孙,览字公质,汝阴太守;猗字公彦,尚书:晋东海王越舅也。览子沈,字宣弘,散骑常侍。◎《魏略》曰:王象字羲伯。既为俊所知拔,果有才志。建安中,与同郡荀纬等俱为魏太子所礼待。 ◎《王粲传》:河内荀纬等亦有文采。◎《卫觊传》黄初时,散骑常侍河内王象亦与觊并以文章显。◎严可均《全三国文》王象小传云:象,并州人。◎盖沿《杨俊传》“俊转避地并州,本郡王象”云云,而误,不知“本郡”者,谓俊之本郡河内,非谓并州也。严氏博洽竟有此疏失。 及王粲、陈琳、阮瑀、路粹等亡后,新出之中,惟象才最高。魏有天下,拜象散骑侍郎,迁为常侍,封列侯。受诏撰《皇览》,使象领秘书监。象从延康元年始撰集,数岁成,藏于秘府,合四十余部,部有数十篇,通合八百余万字。象既性器和厚,又文采温雅,用是京师归美,称为儒宗。 ◎《文纪》:帝好文学,使诸儒撰集经传,随类相从,凡千余篇,号曰《皇览》。◎《曹爽传》注引《魏略》曰:桓范,延康中以有文学与王象等典集《皇览》。◎《隋书·经籍志》:《王象集》,一卷。 车驾南巡,未到宛,有诏百官不得干豫郡县。及车驾到,而宛令不解诏旨,闭市门。帝闻之,忿然曰:“吾是寇邪?”乃收宛令及太守杨俊。诏问尚书:“汉明帝杀几二千石?”时象见诏文,知俊必不免,乃当帝前叩头,流血竟面,请俊减死一等。帝不答,欲释入禁中。象引帝衣,帝顾谓象曰:“我知杨俊与卿本末耳。今听卿,是无我也。卿宁无俊邪?无我邪?”象以帝言切,乃缩手。帝遂入,决俊法,然后乃出。象自恨不能济俊,遂发病死。

33.4 杜袭

杜袭字子绪,颍川定陵人也。 ◎《郡国志》:豫州颍川郡定陵。◎《一统志》:定陵故城,今河南南阳府舞阳县北十五里。 曾祖父安,祖父根,著名前世。 ◎《先贤行状》曰:安年十岁,名称乡党。至十三,入太学,号曰神童。既名知人,清高绝俗。洛阳令周纡数候安,安常逃避不见。时贵戚慕安高行,多有与书者,辄不发,以虑后患,常凿壁藏书。后诸与书者果有大罪,推捕所与交通者,吏至门,安乃发壁出书,印封如故,当时皆嘉其虑远。三府并辟,公车特征,拜宛令。先是宛有报雠者,其令不忍致理,将与俱亡。县中豪强有告其处者,致捕得。安深疾恶之,到官治戮,肆之于市。惧有司绳弹,遂自免。后征拜巴郡太守,率身正下,以礼化俗。以病卒官,时服薄敛,素器不漆,子自将车。州郡贤之,表章坟墓。 ◎范《书·杜根传》:安字伯夷,少有志节。◎惠栋曰:○谢承《书》云:豫章宗度拜定陵令,县民杜伯夷清高不仕,度就与高谈,伯夷感德诣县,县署功曹。 根举孝廉,除郎中。 ◎范《书·根传》:根字伯坚,性方实,好绞直。永初元年,举孝廉,为郎中。 时和熹邓后临朝,外戚横恣,安帝长大,犹未归政。根乃与同时郎上书直谏, ◎何焯曰:和熹之崩,在永宁二年三月,至五月而邓骘等以罪自杀,计下诏求根等即在是年。考和熹既立安帝,久不归政,至是凡十五年,遂称制终身,诚过于持权。若永初元年,帝尚未加元服,不得谓之年长。根等何据,辄进谏哉? 邓后怒,收根等伏诛。 监本“诛”作“赫”,误。 诛者皆绢囊盛,于殿上撲地。执法者以根德重事公,默语行事人,使不加力。诛讫,车载城外,根以撲轻得苏息,遂闭目不动摇。经三日,乃密起逃窜, ◎范《书·根传》:太后大怒,收执根等,令盛以缣囊,于殿上撲杀之。执法者以根知名,私语行事人使不加力。既而载出城外,根得苏。太后使人检视,根遂诈死三日,目中生蛆,因得逃窜。◎沈铭彝曰:○袁宏《纪》云:根先知之,召司撲者,阴共为意使不加力,故以撲轻得免。○但如范《书》,则根身分更高。◎周寿昌曰:《国策》秦茅焦有“囊撲二弟”语,是撲刑起于暴秦。《申屠刚传》“尚书近臣至乃捶撲牵曳于前”,则光武时已有撲刑。《左雄传》“孝明皇帝始有撲罚,皆非古典。顺帝阳嘉年间从雄言改之,其后九卿无复捶撲者”。根尚在安帝时,且为郎中,非九卿。◎黄山曰:撲,本即扑字,《虞书》“扑作教刑”,《月令》“司徒搢扑”,皆谓以榎楚挞之,即杖刑也。《一切经音义·十四》引《通俗文》“连杖曰撲”,则撲杀犹杖杀耳。明帝捶撲尚书近臣,开后世廷杖之渐,三代所未有,虽秦之暴,亦不闻有此定规。明帝固非,然未至杀人也。至以囊盛人,而加撲于殿上至于死,则迥非常法,不得与明帝之捶撲牵曳并论。周以始皇之“囊撲二弟”为比,可也,乃谓撲始于秦,而疑根非九卿可撲,则误甚。 为宜城山中酒家客, ◎《郡国志》:荆州南郡宜城。◎三国魏改属襄阳郡。◎《一统志》:宜城故城,今湖北襄阳府宜城县南。◎范《书·根传》“客”作“保”。◎章怀注:○宜城县出美酒,○《广雅》云:保,使也。○言为人佣力,保任而使也。◎惠栋曰:○司马贞云:《栾布传》 “卖庸于齐,为酒家人”,《汉书》作“酒家保”,谓庸作于酒家,言可保使也。 积十五年, ◎柳从辰曰:袁宏《纪》载根上书直谏,在永初二年十二月后。“积十五年”作“积十年余”。 酒家知其贤,常厚敬待。邓后崩,安帝谓根久死。以根等忠直,普下天下,录见诛者子孙。根乃自出,征诣公车,拜符节令。 ◎范《书·根传》作“拜侍御史”。◎《续百官志》:符节令,一人,六百石。 或问根:“往日遭难,天下同类知故不少, ◎范《书》“同类”作 “同义”。◎胡三省曰:天下之士,以根直谏,同义之也。 何至自苦历年如此?”根答曰: “周旋人间,非绝迹之处。邂逅发露,祸及亲知,故不为也。”迁济阴太守,以德让为政,风移俗改。年七十八以寿终,棺不加漆,敛以时服。长吏下车,常先诣安、根墓致祠。 袭避乱荆州,刘表待以宾礼。同郡繁钦 钦,见《王粲传》。 数见奇于表,袭喻之曰:“吾所以与子俱来者,徒欲龙蟠幽薮,待时凤翔。岂谓刘牧当为拨乱之主,而规长者委身哉? ◎或谓:“长”字从本音,去“者”字。 子若见能不已,非吾徒也。吾其与子绝矣!”钦慨然曰:“请敬受命。”袭遂南適长沙。

建安初,太祖迎天子都许。袭逃还乡里,太祖以为西鄂长。 ◎《郡国志》:荆州南阳郡西鄂。◎《方舆纪要》:今河南南阳府南阳县北五十里。◎应劭曰:江夏有鄂,故此加西。 县滨南境,寇贼纵横。时长吏皆敛民保城郭,不得农业。野荒民困,仓庾空虚。袭自知恩结于民,乃遣老弱各分散就田业,留丁强备守,吏民欢悦。会荆州出步骑万人来攻城,袭乃悉召县吏民任拒守者五十余人,与之要誓。其亲戚在外欲自营护者,恣听遣出;皆叩头愿致死。于是身执矢石,率与戮力。吏民感恩,咸为用命。临阵斩数百级,而袭众死者三十余人,其余十八人尽被创,贼得入城。袭帅伤痍吏民决围得出,死丧略尽,而无反背者。遂收散民,徙至摩陂营, 摩陂在今河南汝州郏县,汝水支流所。 吏民慕而从之如归。 ◎《九州春秋》曰:建安六年,刘表攻西鄂,西鄂长杜子绪帅县男女婴城而守。时南阳功曹柏孝长亦在城中, 吴本、毛本“功”作“攻”,误。 闻兵攻声,恐惧,入室闭户,牵被覆头。相攻半日,稍敢出面。其明,侧立而听。二日,往出户问消息。至四五日,乃更负楯亲斗,语子绪曰:“勇可习也。”

司隶钟繇表拜议郎参军事。荀彧又荐袭,太祖以为丞相军祭酒。 军师祭酒,见《武纪》建安三年。 魏国既建,为侍中,与王粲、和洽并用。彊识博闻, 宋本“彊”上有“粲”字。 故太祖游观出入,多得骖乘, ◎《晋书·职官志》:侍中,魏晋以来置四人,掌傧赞威仪。大驾出,则次直侍中护驾,正直侍中负玺陪乘。 至其见敬,不及洽、袭。尝独见, 宋本“尝”上多一“袭”字。 至于夜半。粲性躁竞,起坐曰:“不知公对杜袭道何等也?”洽笑答曰: “天下事岂有尽邪?卿昼侍可矣,悒悒于此,欲兼之乎!”后袭领丞相长史,随太祖到汉中讨张鲁。太祖还,拜袭驸马都尉,留督汉中军事。绥怀开导,百姓自乐出徙洛、邺者,八万余口。 ◎何焯曰:先徙八万余口,盖知此地之难与蜀争,豫为之所也。 夏侯渊为刘备所没,军丧元帅,将士失色。袭与张郃、郭淮纠摄诸军事,权宜以郃为督,以一众心,三军遂定。太祖东还,当选留府长史,镇守长安,主者所选多不当,太祖令曰:“释骐骥而不乘,焉皇皇而更索?”遂以袭为留府长史,驻关中。 ◎胡三省曰:置留府于关中者,以备蜀也。

时将军许攸 ◎《通鉴》作“关中营帅许攸”。◎胡三省曰:此又一许攸,非自袁绍来奔之许攸也。◎官本《考证》曰:此非南阳许攸。《御览》作“许游”。 拥部曲,不附太祖而有慢言。太祖大怒,先欲伐之。群臣多谏:“可招怀攸,共讨强敌。”太祖横刀于膝,作色不听。袭入欲谏,太祖逆谓之曰:“吾计以定,卿勿复言。”袭曰:“若殿下计是邪,臣方助殿下成之;若殿下计非邪,虽成宜改之。殿下逆臣,令勿言之,何待下之不阐乎?” ◎胡三省曰:(闸)〈阐〉,开也,大也,明也。 太祖曰:“许攸慢吾,如何可置乎?” ◎胡三省曰:置,捨也。 袭曰:“殿下谓许攸何如人邪?”太祖曰:“凡人也。”袭曰:“夫惟贤知贤,惟圣知圣,凡人安能知非凡人邪?方今豺狼当路而狐狸是先,人将谓殿下避强攻弱, 谓弃巴蜀也。 进不为勇,退不为仁。臣闻千钧之弩不为鼷鼠发机,万石之钟不以莛撞起音, ◎胡三省曰:○三十斤为钧。千钧之弩,言其重也。鼷鼠,小鼠也。○《说文》曰:有螫毒者,或谓之甘鼠。○陆佃《埤雅》曰:鼷鼠者,甘口啮人及鸟兽,皆不痛。○《博物志》云:鼠之最小者。○《本草》说:鼷鼠极细,不可卒见。○四斤为石,石百二十斤也。莛,草茎也。○东方朔曰:以莛撞钟,是。○皆言力势重者,不以轻触而发动也。鼷,音奚。莛,音廷。撞,直江翻。◎弼按:○班《书·律历志一》云:二十四铢为两,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胡注误作“四斤为石”,当为刻本之误。 太祖曰:“善。”遂厚抚攸,攸即归服。时夏侯尚暱于太子,情好至密。袭谓尚非益友,不足殊待,以闻太祖。文帝初甚不悦,后乃追思。语在《尚传》。其柔而不犯,皆此类也。

文帝即王位,赐爵关内侯。及践阼,为督军粮御史,封武平亭侯,更为督军粮执法, ◎洪饴孙曰:督军粮御史,一人,第七品,出征则置。督军粮执法,一人,第六品,出征则置。 入为尚书。明帝即位,进封平阳乡侯。诸葛亮出秦川, ◎胡三省曰:关中之地,沃野千里,秦之故国,谓之秦川。 大将军曹真督诸军拒亮,徙袭为大将军军师, ◎洪饴孙曰:军师,一人,第五品。◎赵一清曰:军师之官,并见杨俊、赵俨、裴潜等传。魏时特置。◎弼按:杨俊为征南将军之军师,赵俨为征东将军之军师,裴潜为太尉之军师,并非一官。杜袭则大将军曹真之军师也。赵说少误。 分邑百户赐兄基爵关内侯。真薨,司马宣王代之,袭复为军师, 《温恢传》注引《魏略》云诸葛亮出祁山,答司马宣王书,使杜子绪宣意于孟公威,当在袭复为军师之时。 增邑三百户, 冯本、吴本、毛本均无“户”字。 并前五百五十户。以疾征还,拜太中大夫。薨,追赠少府,谥曰定侯。子会嗣。

33.5 赵俨

赵俨字伯然,颍川阳翟人也。 颍川郡治阳翟,见《武纪》卷首。 避乱荆州,与杜袭、繁钦通财同计,合为一家。太祖始迎献帝都许,俨谓钦曰:“曹镇东应期命世, ◎《武纪》:建安元年,魏武迁镇东将军。 必能匡济华夏,吾知归矣。”建安二年,年二十七,遂扶持老弱诣太祖,太祖以俨为朗陵长。 朗陵,见《荀彧传》,又见《李通传》。 县多豪猾,无所畏忌。俨取其尤甚者,收缚案验,皆得死罪。俨既囚之,乃表府解放,自是威恩并著。时袁绍举兵南侵, 建安五年。 遣使招诱豫州诸郡,诸郡多受其命。惟阳安郡不动,而都尉李通急录户调。 ◎阳安都尉,见《李通传》。◎钱大昭曰:○阳安县本属汝南郡,《晋志》无阳安郡,唯《魏志·李通传》有阳安都尉。○刘昭注《续汉志》引《魏氏春秋》云:初平三年,分二县置阳安都尉。○盖大郡置太守,小郡则置都尉也,通称亦曰太守,故《魏略》云“俨与领阳安太守李通同治”。◎胡三省曰:调,徒钓翻。户出緜绢,谓之调。录,收拾也。 俨见通曰:“方今天下未集,诸郡并叛,怀附者复收其绵绢,小人乐乱,能无遗恨!且远近多虞,不可不详也。”通曰:“绍与大将军相持甚急, ◎赵一清曰:“将”字衍。◎弼按:《武纪》“建安元年九月,以魏武为大将军”,又按《通鉴》作“公与袁绍相持甚急”,公者,魏武也,仍以作“大将军”为是。 左右郡县背叛乃尔。若绵绢不调送,观听者必谓我顾望,有所须待也。”俨曰:“诚亦如君虑;然当权其轻重,小缓调,当为君释此患。”乃书与荀彧曰:“今阳安郡当送绵绢,道路艰阻,必致寇害。百姓困穷,邻城并叛,易用倾荡,乃一方安危之机也。且此郡人执守忠节,在险不贰。微善必赏,则为义者劝。善为国者,藏之于民。以为国家宜垂慰抚,所敛绵绢,皆俾还之。”彧报曰:“辄白曹公,公文下郡,绵绢悉以还民。”上下欢喜,郡内遂安。

入为司空掾属主簿。 ◎《魏略》曰:太祖北拒袁绍,时远近无不私遗笺记,通意于绍者。俨与领阳安太守李通同治,通亦欲遣使。俨为陈绍必败意,通乃止。及绍破走,太祖使人搜阅绍记室,惟不见通书疏,阴知俨必为之计,乃曰:“此必赵伯然也。” 《魏略》所载与《李通传》异。 ◎臣松之案:《魏武纪》破绍后,得许下军中人书,皆焚之。若故使人搜阅,知其有无,则非所以安人情也。疑此语为不然。 ◎何焯曰:阳焚之,而密使人搜阅,既安反侧,又审情伪。操多疑,或有是。 时于禁屯颍阴,乐进屯阳翟,张辽屯长社,诸将任气,多共不协;使俨并参三军,每事训喻,遂相亲睦。太祖征荆州,以俨领章陵太守, ◎章陵郡,互见《本志·刘表传》注。◎胡三省曰:四亲园庙在章陵,时以为郡,置守。◎钱大昭曰:章陵县属南阳郡,晋、宋诸志不载章陵置罢之事。◎侯康曰:章陵本南阳属县。洪亮吉谓章陵汉末曾升作郡,《后汉书·刘表传》“荆州八郡”注称《汉官仪》一为章陵,《赵俨传》俨为章陵太守,疑魏平荆州后方省也。◎赵一清曰:○《续郡国志》:南阳郡章陵,故春陵,世祖更名。○《方舆纪要》卷七十九:建武十八年,使中郎将耿遵筑章陵城。后尝为章陵郡。魏黄初二年,更章陵为安昌县。◎吴增僅曰:○《魏武纪》:建安二年,南阳章陵诸县复叛为绣。○则是时尚未为郡。○《魏志·刘表传》注引《傅子》:蒯越佐表平定荆土,诏拜章陵太守。○则郡立于建安初年,十八年省州并郡,《献帝起居注》所载荆州之数,章陵尚未省废。黄初三年,封曹据为章陵郡,〖◎弼按:郡,当作“王”。〗其年徙封义阳王。据《水经注》,文帝改章陵县曰安昌,安昌为义阳郡领县,义阳似即章陵之改名。◎王先谦曰:章陵,汉末置郡,见《刘表传》注及《百官志》注。魏文改章陵县曰安昌,立义阳郡治,见《沔水注》及《寰宇记》。◎《一统志》:故城,今湖北襄阳府枣阳县东。 徙都督护军,护于禁、张辽、张郃、朱灵、李典、路招、冯楷七军。 ◎赵一清曰:此于禁所督之七军也。◎互见《于禁传》注。 复为丞相主簿,迁扶风太守。太祖徙出故韩遂、马超等兵五千余人,使平难将军殷署等督领, ◎胡三省曰:平难将军,曹氏所置。 以俨为关中护军,尽统诸军。羌虏数来寇害,俨率署等追到新平, ◎新平郡,见《文纪》延康元年注引《魏略》。◎谢鍾英曰:今陕西邠州之长武、乾州之永寿,是其地。◎洪亮吉曰:○《魏略》:李伟为新平太守。 大破之。屯田客吕并自称将军,聚党据陈仓, 今陕西凤翔府宝鸡县东二十里。 俨复率署等攻之,贼即破灭。

时被书差千二百兵往助汉中守,署督送之。行者卒与室家别,皆有忧色。署发后一日,俨虑其有变,乃自追至斜谷口, ◎今陕西凤翔府郿县。◎《蜀志·诸葛亮传》:扬声由斜谷道取郿。◎《寰宇记》:郿城南当斜谷口。 人人慰劳,又深戒署。还宿雍州刺史张既舍。署军复前四十里,兵果叛乱,未知署吉凶。而俨自随步骑百五十人,皆与叛者同部曲,或婚姻,得此问,各惊,被甲持兵,不复自安。俨欲还,既等以为“今本营党已扰乱,一身赴之无益,可须定问”。俨曰:“虽疑本营与叛者同谋,要当闻行者变,乃发之。又有欲善不能自定,宜及犹豫,促抚宁之。且为之元帅,既不能安辑,身受祸难,命也。”遂去。行三十里止,放马息, ◎或曰:“息”上疑少一字。 尽呼所从人,喻以成败,慰励恳切。皆慷慨曰:“死生当随护军,不敢有二。”前到诸营,各召料简诸奸结叛者 ◎胡三省曰:料,音聊,量度也,理也。 八百余人,散在原野,惟取其造谋魁率治之,余一不问。郡县所收送,皆放遣,乃即相率还降。俨密白:“宜遣将诣大营, ◎毛本“大”作“太”,误。◎胡三省曰:大营,谓操营也。将,读如字,送也。 请旧兵镇守关中。”太祖遣将军刘柱将二千人, 《通鉴》“人”下有“往”字。 当须到乃发遣,而事露,诸营大骇,不可安喻。 ◎胡三省曰:不可以言语喻之,使安帖也。 俨谓诸将曰:“旧兵既少,东兵未到, 监本“东”作“策”,误。 是以诸营图为邪谋。若或成变,为难不测。因其狐疑,当令早决。”遂宣言当差留新兵之温厚者千人镇守关中,其余悉遣东。 ◎胡三省曰:遣之东赴操营。 便见主者,内诸营兵名籍,案累重,立差别之。 ◎胡三省曰:主者,主兵籍者也。差,初皆翻,择也;又初加翻,言以等差别异之也。别,彼列翻,分也,异也。 留者意定,与俨同心。其当去者 冯本无“其”字。 亦不敢动,俨一日尽遣上道,因使所留千人,分布罗落之。 ◎胡三省曰:分布于行者之间,罗列而遮落之也。 东兵寻至, ◎胡三省曰:东兵,刘柱所将之兵也。 乃复胁喻,并徙千人,令相及共东,凡所全致二万余口。 ◎孙盛曰:盛闻为国以礼,民非信不立。周成不弃桐叶之言, ◎《史记》:成王与叔虞戏,削桐叶为珪,以与叔虞,曰:“以此封若。”史佚因请择日立叔虞。成王曰:“吾与之戏耳。”史佚曰:“天子无戏言。”于是遂封叔虞于唐。◎《吕氏春秋》、《说苑》俱云周公对成王之言。 晋文不违伐原之誓,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晋侯围原,命三日之粮。原不降,命去之。谍出曰:“原将降矣。”军吏曰:“请待之。”公曰:“信,国之宝也,民之所庇也。得原失信,何以庇之?所亡滋多。”退一舍而原降。 故能隆刑措之道,建一匡之功。俨既诈留千人,使效心力,始虽权也,宜以信终。兵威既集,而又逼徙。信义丧矣,何以临众? 宋本“众”作“民”。

关羽围征南将军曹仁于樊。俨以议郎参仁军事南行,迁平寇将军徐晃俱前。 ◎胡三省曰:平寇将军亦曹操所置,考沈约《志》,不在四十号之数。◎赵一清曰:徐晃时为平寇将军,“迁”字误。◎陈景云曰:《册府》“迁”作“与”,《通志》同,当从之。◎弼按:○《通鉴》:操使平寇将军徐晃屯宛,以助曹仁攻羽,使赵俨以议郎参曹仁军事,与徐晃俱前。 既到,羽围仁遂坚,余救兵未到。晃所督不足解围,而诸将呵责晃促救。 《通鉴》“呵”作“呼”。 俨谓诸将曰:“今贼围素固,水潦犹盛。我徒卒单少,而仁隔绝不得同力,此举適所以弊内外耳。当今不若前军偪围,遣谍通仁,使知外救,以励将士。计北军不过十日,尚足坚守。然后表里俱发,破贼必矣。如有缓急之戮, 缓急,宋本作“缓救”,《通鉴》同,元本作“援救”,均误。 余为诸军当之。” ◎《通鉴》“军”作“君”。◎何焯曰:敌方乘胜,若督促解围,士众豫怯,轻动而败。即后至者,望风奔北,不能御寇矣。晃之成功,赖俨能见兵势也。 诸将皆喜,便作地道,箭飞书与仁, ◎《御览·三百八十二》引此“箭”上有“射”字。◎弼按:此即孙权请讨关羽自效之书。 消息数通, ◎胡三省曰:消者,浸微浸灭之意。息者,渐生渐长之意。消息数通,则城内城外各知安否也。晃营迫羽围如此而不能制,使吕蒙不袭取江陵,羽亦必为操所破,而操假手于蒙者,欲使两寇自敝,而坐收渔人田父之功也。 北军亦至,并势大战。羽军既退,舟船犹据沔水,襄阳隔绝不通,而孙权袭取羽辎重,羽闻之,即走南还。仁会诸将议,咸曰:“今因羽危惧,必可追禽也。” 《通鉴》无“必”字。 俨曰:“权邀羽连兵之难, ◎胡三省曰:邀,当作“徼”。徼,幸也。难,乃旦翻。谓与曹仁连兵。 欲掩制其后,顾羽还救,恐我承其两疲,故顺辞求效, ◎胡三省曰:求效,犹言求自效也。或曰,巽顺其辞,以求成效。 乘衅因变,以观利钝耳。今羽已孤迸, ◎胡三省曰:言羽失根本,而势孤奔迸也。 更宜存之,以为权害。若深入追北,权则改虞于彼,将生患于我矣。 ◎胡三省曰:虞,度也,防也。谓度羽不能为害,则改其防羽之心而防操,则必为操之患矣。◎何焯曰:羽存则两疲,羽亡则刘、孙连兵不解,为魏利皆甚大也。况羽士众尚盛,又无归路,若急追之,人皆致死。我新胜而骄,又自战其地,必丧前劳。万一大衄,方生他变。昔黄池之役,晋甘为吴所先,正虑此也。谓权改虞而生患于我,乃俨之巧词。 王必以此为深虑。”仁乃解严。 ◎胡三省曰:赵俨之计,此战国策士所谓“两利而俱存之”之计也。解严,解所严兵,不复追羽也。是后陆逊败刘备于峡中,收兵而还,不复追备,计亦如此。 太祖闻羽走,恐诸将追之,果疾敕仁,如俨所策。

文帝即王位,为侍中。顷之,拜驸马都尉,领河东太守、 俨为河东太守,录送生人妇,见《杜畿传》注引《魏略》,本传讳之。 典农中郎将。 郡县有屯田者,置典农中郎将,见《武纪》建安元年。 黄初三年,赐爵关内侯。孙权寇边,征东大将军曹休统五州军御之, ◎监本“休”作“仁”,误。◎卢明楷曰:○《曹休传》:帝征孙权,以休为征东大将军。○仁未尝为征东也。◎弼按:○《曹休传》:督张辽等及诸州郡二十余军。○洪饴孙云:征东将军,统青、兖、徐、扬四州刺史,资深者为大将军。○未言统五州军也。 征俨为军师。权众退,军还,封宜土亭侯,转为度支中郎将, 度支中郎将,一人,两千石,掌诸军兵田。见《文纪》延康元年。 迁尚书。从征吴,到广陵,复留为征东军师。明帝即位,进封都乡侯,邑六百户,监荆州诸军事,假节。会疾,不行,复为尚书,出监豫州诸军事,转大司马军师, 监本“马”作“农”,误。 入为大司农。齐王即位,以俨监雍、凉诸军事,假节,转征蜀将军,又迁征西将军,都督雍、凉。正始四年,老疾求还,征为骠骑将军, ◎《魏略》曰:旧故四征有官厨财籍,迁转之际,无不因缘。而俨叉手上车, 《书钞·三十八》“叉”上有“自征西征为骠骑”七字。 发到霸上,忘持其常所服药。雍州闻之,乃追送杂药材数箱,俨笑曰:“人言语殊不易,我偶问所服药耳,何用是为邪?”遂不取。 迁司空。薨, 正始六年二月丙子,迁司空。六月,俨薨。见《齐王纪》。会葬宾客众多,见《夏侯玄传》注引《魏氏春秋》。 谥曰穆侯。子亭嗣。初,俨与同郡辛毗、陈群、杜袭并知名,号曰辛、陈、杜、赵云。

33.6 裴潜

裴潜字文行,河东闻喜人也。 ◎《郡国志》:司隶河东郡闻喜,本曲沃。◎《一统志》:闻喜故城,今山西绛州闻喜县治。◎邹安鬯曰:今闻喜县东三十里。◎惠栋曰:《刘宽碑》作“熹”,古字通。 ◎《魏略》曰:潜世为著姓。父茂,仕灵帝时,历县令、郡守、尚书。建安初,以奉使率导关中诸将讨李傕有功,封列侯。 ◎裴茂,事见《董卓传》。◎范《书·献帝纪》:初平四年,遣侍御史裴茂讯诏狱,原轻系。◎《唐书·宰相世系表》云:非子之支孙封,封乡,因以为氏。今闻喜城是也。六世孙陵,封解邑君,乃去“邑”从“衣”为“裴”。九世孙燉煌太守遵,从光武平陇、蜀,徙居河东安邑。安、顺之际,徙闻喜。曾孙晔,并州刺史、度辽将军。子茂,字巨光,灵帝时历郡守、尚书,率诸将讨李傕有功,封阳吉平侯。三子潜、徽、辑。◎本志《武纪》建安十九年注引《献帝起居注》作“左中郎将杨宣亭侯裴茂”,周嘉猷《南北史世系表》作“吉阳平侯”。 潜少不修细行,由此为父所不礼。 避乱荆州, ◎本志《刘表传》注引《傅子》云:傅巽客荆州,证裴潜终以清行显。 刘表待以宾礼。潜私谓所亲王粲、司马芝曰:“刘牧非霸王之才,乃欲西伯自处, 毛本“伯”误作“北”。 其败无日矣。”遂南適长沙。 毛本“適”作“过”,误。 太祖定荆州,以潜参丞相军事, ◎胡三省曰:时方用兵,故丞相府置参军事。《职官分纪》“汉三公府有参军事”,盖亦谓此时所置耳。 出历三县令,入为仓曹属。 ◎《续百官志》:仓曹,主仓谷事。 太祖问潜曰:“卿前与刘备俱在荆州,卿以备才略何如?”潜曰:“使居中国,能乱人而不能为治也。若乘间守险,足以为一方主。” ◎林国赞曰:曹操新定荆州,前此与先主周旋,已有“天下英雄惟使君”之论,是操知先主已久,原不待问。疑从后附会之词。

时代郡大乱,以潜为代郡太守。乌丸王及其大人,凡三人,各自称单于, ◎胡三省曰:代郡乌桓单于其一曰普〈富〉卢,其二曰无臣氐,其三则未之闻也。 专制郡事。前太守莫能治正,太祖欲授潜精兵以镇讨之。潜辞曰:“代郡户口殷众,士马控弦,动有万数。单于自知放横日久,内不自安。今多将兵往,必惧而拒境,少将则不见惮。宜以计谋图之,不可以兵威迫也。”遂单车之郡。单于惊喜。潜抚之以静。单于以下脱帽稽颡,悉还前后所掠妇女、器械、财物。潜案诛郡中大吏与单于为表里者郝温、郭端等十余人,北边大震,百姓归心。在代三年,还为丞相理曹掾, ◎赵一清曰:《续志》及《宋志》公府掾曹无理曹,高柔亦为理曹掾。观魏武令,是刑法之职。◎弼按:○《武纪》:建安十九年,选明达法理者,使持典刑,于是置理曹掾属。 太祖褒称治代之功,潜曰:“潜于百姓虽宽,于诸胡为峻。今计者必以潜为理过严, 《通鉴》“计”作“继”,“理”作“治”,均是。 而事加宽惠;彼素骄恣,过宽必弛,既弛又将摄之以法, ◎胡三省曰:摄,持也,整也。 此讼争所由生也。 《通鉴》 “讼争”作“怨叛”。 以势料之,代必复叛。” ◎胡三省曰:后魏陆侯治高车,与潜异世而同辙。 于是太祖深悔还潜之速。 ◎何焯曰:此魏失并州之故,因循至晋,遂有刘、石之祸,由于操方角逐群雄,不思靖乱,亦其规模狭小,听谗忽贤之病。 后数十日,三单于反问至,乃遣鄢陵侯彰为骁骑将军 ◎胡三省曰:鄢陵县属颍川郡。骁骑将军,始于汉武帝以命李广。 征之。

潜出为沛国相,迁兖州刺史。 ◎或谓:兖州,疑“豫州”之误。摩陂在豫州颍川郡郏县境内,若在兖州,魏武何由叹其军整乎?◎弼按:《温恢传》潜实为兖州刺史,是时诸军会摩陂,豫州刺史为吕贡也。注引《魏略》亦云“潜为兖州”。◎何焯曰:摩陂之役,盖集数州之众,以解二城之围,亦勍矣哉。 太祖次摩陂,叹其军陈齐整,特加赏赐。文帝践阼, 毛本“阼”作“ ”,误。 入为散骑常侍。出为魏郡、颍川典农中郎将,奏通贡举,比之郡国,由是农官进仕路泰。迁荆州刺史,赐爵关内侯。明帝即位,入为尚书。出为河南尹,转太尉军师、大司农,封清阳亭侯,邑二百户。入为尚书令,奏正分职,料简名实,出事使断官府者百五十余条。丧父去官,拜光禄大夫。正始五年薨,追赠太常,谥曰贞侯。 ◎《魏略》曰:时远近皆云当为公,会病亡。始潜自感所生微贱,无舅氏,又为父所不礼,即折节仕进,虽多所更历,清省恪然。每之官,不将妻子。妻子贫乏,织蔾芘以自供。 官本 “蔾”作“藜”,《御览·四百八四》引《典略》作“荆芘”,又《七百六六》引《魏略》作 “筣芘”,注“上音狸,下音毗”。 又潜为兖州时,尝作一胡床,及其去也,留以挂柱。又以父在京师,出入薄軬车; 解见《常林传》。 群弟之田庐, ◎孙志祖曰:之,当作“乏”。◎弼按:之,往也,与下文“常步行”相应。 常步行;家人小大或并日而食;其家教上下相奉,事有似于石奋。 ◎《汉书·石奋传》:奋及四子皆二千石,号万石君,以孝谨闻乎郡国。 其履检校度,自魏兴少能及者。潜为人材博,有雅要容, ◎官本《考证》曰:“要”字疑衍。 然但如此而已,终无所推进,故世归其洁而不宗其余。 ◎周寿昌曰:潜父在汉灵帝时贵为列侯,而简约至此。潜少不修细行,而履检校度,魏时无能及者,卒以无所推进,世不宗之。可知汉、魏时以荐才为第一义。 子秀嗣。遗令俭葬,墓中惟置一坐,瓦器数枚,其余一无所设。秀,咸熙中为尚书仆射。 ◎《文章叙录》曰:秀字季彦。弘通博济,八岁能属文,遂知名。 ◎本志《郭淮传》注引《晋诸公赞》云:淮弟配,裴秀、贾充,皆配女婿。 大将军曹爽辟。 ◎《晋书·裴秀传》:渡辽将军毌丘检尝荐秀于大将军曹爽曰:“生而岐嶷,长蹈自然,玄静守真,性入道奥,博学强记,无文不该,孝友著于乡党,高听闻于远近,诚宜弼佐谟明,助和鼎味,毗赞大府,光昭盛化。非徒子奇、甘罗之俦,兼包游、夏、颜、冉之美。”爽乃辟为掾。 丧父服终,推财与兄弟。年二十五,迁黄门侍郎。爽诛,以故吏免。迁卫国相,累迁散骑常侍, ◎《三少帝级》高贵乡公甘露元年注引傅畅《晋诸公赞》曰:帝常与散骑常侍裴秀等讲宴于东堂,名秀为儒林丈人。 尚书仆射、令, ◎《续百官志》:尚书仆射,一人,六百石。◎“令”字疑衍。陈《志·潜传》、《晋书·秀传》均作“尚书仆射”,不言“尚书仆射令”也。◎《晋书·裴秀传》:军国之政,多见信纳。迁散骑常侍。帝之讨诸葛诞也,秀与尚书仆射陈泰、黄门侍郎钟会以行台从,豫参谋略。及诞平,转尚书。常道乡公立,以豫议定策,迁尚书仆射。 光禄大夫。咸熙中,晋文王始建五等, 详见《陈留王纪》咸熙元年。 命秀典为制度,封广川侯。 ◎《晋书·秀传》:封济川侯,地方六十里,以高苑县济川墟为侯国。◎《郡国志》:青州乐安国高苑县。◎《一统志》:高苑故城,今山东济南府新城县治。 晋室受禅,进左光禄大夫, ◎《晋书·职官志》:左右光禄大夫,假金章紫绶。 改封钜鹿公, 《晋书》作“封钜鹿郡公”。 迁司空。著《易》及《乐》论,又画《地域图》十八篇,传行于世。 ◎《晋书·秀传》:秀以职在地官,以《禹贡》山川地名,从来久远,多有变易。后世说者,或强牵引,渐以闇昧。于是甄擿旧文,疑者则阙,古有名而今无者,皆随事注列。作《禹贡地域图》十八篇奏之,藏于秘府。其序曰:“图书之设,由来尚矣。自古立象垂制,而赖其用。三代置其官,国史掌厥职。暨汉屠咸阳,丞相萧何尽收秦之图籍。今秘书既无古之地图,又无萧何所得,惟有汉氏《舆地》及《括地》诸杂图,各不设分率,又不考正准望,亦不备载名山大川。虽有粗形,皆不精审,不可依据。或荒外迂诞之言,不合事实,于义无取。大晋龙兴,混一六合,以清宇宙,始于庸蜀,罙入其岨。文皇帝乃命有司,撰访吴蜀地图。蜀土既定,六军所经,地域远近,山川险易,征路迂直,校验图记,罔或有差。今上考《禹贡》山海川流,原隰陂泽,古之九州,及今之十六州,郡国县邑,疆界乡陬,及古国盟会旧名,水陆径路,为地图十八篇。制图之体有六焉。一曰分率,所以辨广轮之度也。二曰准望,所以正彼此之体也。三曰道里,所以定所由之数也。四曰高下,五曰方邪,六曰迂直,此三者各因地而制宜,所以校夷险之异也。有图象而无分率,则无以审远近之差;有分率而无准望,虽得之于一隅,必失之于他方;有准望而无道里,则施于山海绝隔之地,不能以相通;有道里而无高下、方邪、迂直之校,则径路之数必与远近之实相违,失准望之正矣。故以此六者参而考之。然远近之实,定于分率;彼此之实,定于道里;度数之实,定于高下、方邪、迂直之算。故虽有峻山钜海之隔,绝域殊方之迥,登降诡曲之因,皆可得举而定者。准望之法既正,则曲直远近无所隐其形也。”秀创制朝仪,广陈刑政,朝廷多遵用之,以为故事。◎《水经注·穀水注》:京相璠与裴司空季彦修《晋舆地图》。◎《书钞·九十六》引《晋诸公赞》云:司空裴秀以旧天下大图,用缣十八疋,省视既难,事又不审。乃裁剪为方丈图,以一分为十里。◎沈家本曰:《晋书》作“《禹贡地域图》十八篇”,疑此夺“禹贡”二字。◎弼按:秀制图六法,实为测地缩图之先河。 《盟会图》及《典治官制》皆未成。年四十八,泰始七年薨,谥元公,配食宗庙。少子頠,字逸民,袭封。 ◎《晋书·秀传》:秀以尚书三十六曹统事准例不明,宜使诸卿任职,未奏而薨。友人料其书记,得表草言平吴事。其词曰:“孙皓酷虐,不及圣明御世,兼弱攻昧,使遣子孙,将遂不能臣。时有否泰,非万安之势也。臣昔虽已屡言,未有成旨,今既疾笃不起,谨重尸启,愿陛下时共施用。乃封以上闻。”诏报曰:“司空薨,痛悼不能去心,又得表草,虽在危困,不忘王室,尽忠忧国,省益伤切。辄当与诸贤共论也。”咸宁初,与石苞等并为王公,配享庙庭。有二子,濬、頠。濬嗣,位至散骑常侍,早卒。濬庶子憬不慧,别封高阳亭侯,以濬少弟頠嗣。 ◎荀绰《冀州记》曰:頠为人弘雅有远识,博学稽古,履行高整,自少知名。历位太子中庶子、侍中尚书。元康末,为尚书左仆射。赵王伦以其望重,畏而恶之,知其不与贾氏同心,犹被枉害。 ◎《晋书·裴頠传》:杨骏将诛,骏党左军将军刘豫陈兵在门,遇頠,问太傅所在,頠绐之曰:“向于西掖门遇公,乘素车从二人西出矣。”豫曰:“吾何之?”頠曰:“宜至廷尉。”豫从頠言,遂委去。寻诏頠代豫领左军将军,屯万春门。骏诛,论功,封子该武昌侯,迁侍中。时天下暂宁,頠奏修国学,刻石写经。皇太子既讲,释奠祀孔子,饮飨射侯,甚有仪序。又令荀藩终父勖之志,铸钟凿磬,以备郊庙朝享礼乐。頠通博多闻,兼明医术。荀勖之修律度也,检得古尺,短世所用四分有余。頠上言:“宜改诸度量。若未能悉革,可先改太医权衡。此若差违,遂失神农、岐伯之正。药物轻重,分两乖互,所可伤夭,为害尤深。古寿考而今短折者,未必不由此也。”卒不能用。乐广尝与頠清言,欲以理服之,而頠辞论丰博,广笑而不言。时人谓頠为言谈之林薮。頠以贾后不悦太子,抗表请增崇太子所生谢淑妃位号,仍启增置后卫率吏,给三千兵,于是东宫宿卫万人。迁尚书,侍中如故,加光禄大夫。頠深虑贾后乱政,与司空张华、侍中贾模议废之而立谢淑妃。华、模皆曰:“帝自无废黜之意,若吾等专行之,上心不以为是。且诸王方刚,朋党异议,恐祸如发机,身死国危,无益社稷。”頠曰:“诚如公虑。但昏虐之人,无所忌惮,乱可立待,将如之何?”华曰:“卿二人犹且见信,然勤为左右陈祸福之戒,冀无大悖。幸天下尚安,庶可优游卒岁。”此谋遂寝。頠旦夕劝说从母广城君,令戒喻贾后,亲待太子而已。愍怀太子之废也,頠与张华苦争不从。初,赵王伦谄事贾后,頠甚恶之,伦数求官,頠与张华复固执不许,由是深为伦所怨。伦又潜怀篡逆,欲先除朝望,因废贾后之际遂诛之,时年三十四。 ◎臣松之案:陆机《惠帝起居注》称“頠雅有远量,当朝名士也”,又曰“民之望也”。頠理具渊博,赡于论难,著《崇有》、《贵无》二论,以矫虚诞之弊,文辞精富,为世名论。 ◎《晋书·頠传》:頠深患时俗放荡,不尊儒术。何晏、阮籍素有高名于世,口谈浮虚,不遵礼法,尸禄耽宠,仕不事事;至王衍之徒,声誉太盛,位高势重,不以物务自婴,遂相放效,风教陵迟。乃著《崇有》之论,以释其蔽。 子嵩,字道文。荀绰称嵩有父祖风。为中书郎,早卒。 ◎《晋书·裴頠传》:頠二子,嵩、该。赵王伦亦欲害之。梁王彤、东海王越称頠父秀有功王室,配享太庙,不宜灭其后嗣,故得不死,徙带方。惠帝反正,追复頠本官,谥曰成。以嵩嗣爵,为中书黄门侍郎。 頠从父弟邈,字景声,有雋才,为太傅司马越从事中郎,假节监中外营诸军事。 ◎《艺文类聚》卷六十载邈《文身剑铭》曰:器以利显,实以名举,长剑耿介,礼文经武,陆断玄犀,水截轻羽,九功斯象,七德是辅。◎又《文身刀铭》曰:良金百炼,名工展巧,宝刀既成,穷理尽妙。文繁波迴,流光灵照,在我皇世,戢而不耀。 潜少弟徽,字文季, 《唐书·宰相世系表》作“字文秀”,又云“茂长子均”,与《晋书·裴秀传》异。 冀州刺史。有高才远度,善言玄妙。事见荀粲、傅嘏、王弼、管辂诸传。 ◎潘眉曰:裴徽于《魏志》惟见《管辂传》,至如《傅嘏传》无裴徽,惟注引《傅子》有徽,非传也。荀粲、王弼,《魏志》皆无传,何劭作荀粲及王弼传。《荀粲传》引于《荀彧传》,《王弼传》引于《钟会传》,皆注也。若据陈《志》而言,则当云“徽事见《管辂传》”;若兼传、注而言,则当云见“荀彧、傅嘏、钟会、管辂诸传”;若据所出书而言,则当云见“荀粲、王弼、管辂传及《傅子》”。◎沈家本曰:裴注凡云见某传者,皆兼传、注而言,初不分析。此注惟“荀粲”当作“荀彧”耳。王弼附于钟会,故亦得称《王弼传》。但改“粲”为“彧”,于本书次序甚合,可无疑也。◎弼按:裴儁字奉先,潜弟,见《蜀志·孟光传》注引傅畅《裴氏家记》。 徽长子黎,字伯宗,一名演,游击将军。次康,字仲豫,太子左卫率。次楷,字叔则,侍中中书令、光禄大夫、开府。次绰,字季舒,黄门侍郎,早卒,追赠长水校尉。康、楷、绰皆为名士,而楷才望最重。◎《晋诸公赞》曰:康有弘量,绰以明达为称,楷少与琅邪王戎俱为掾发名,钟会致之大将军司马文王曰:“裴楷清通,王戎简要。”文王即辟为掾,进历显位。谢鲲为《乐广传》,称楷儁朗有识具,当时独步。 ◎吴本、毛本“具”作“且”。◎《晋书·裴楷传》:楷明悟有识量,弱冠知名,尤精《老》、《易》。少与王戎齐名。为吏部郎,容仪俊爽,时人谓之玉人。出入宫省,见者肃然改容。武帝初登阼,探策以卜世数多少而得一。帝不悦,群臣失色,莫有言者。楷正容仪,和其声气,从容进曰:“臣闻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王侯得一以为天下贞。”武帝大悦,群臣皆称万岁。累迁散骑常侍,转侍中。与山涛、和峤并以圣德居位。帝尝问曰:“朕应天顺时,海内更始,天下风声,何得何失?”楷对曰:“陛下受命,四海承风,所以未比德于尧、舜者,但以贾充之徒尚在朝耳。方宜引天下贤人,以弘正道,不宜示人以私。” 黎子苞,秦州刺史。康子纯,黄门侍郎。次盾,徐州刺史。次郃, ◎郃,当作“邵”。◎《晋书·裴楷传》:盾弟邵,字道期。元帝为安东将军,以邵为长史,王导为司马,二人相与为深交。 有器望。晋元帝为安东将军,郃为长史,侍中王旷与司马越书曰:“裴郃在此,虽不治事,然识量弘达,此下人士大敬附之。”次廓,中垒将军。楷子瓒,中书郎。 ◎《晋书·楷传》:瓒字国宝,风神高迈,见者皆敬之。 次宪,豫州刺史。 ◎《晋书·楷传》:宪字景思。永嘉末,王浚为石勒所破,栆嵩等莫不谢罪军门,贡赂交错,惟宪及荀绰恬然私室。家有书百余袠,盐、米各十数斛而已。 绰子遐,太傅主簿。 ◎《晋书·楷传》:遐善言玄理,常与河南郭象谈论,一坐嗟服。 瓒、遐并有盛名,早卒。 ◎《晋书·楷传》:瓒为乱兵所害,遐为东海王越子毗所害。 ◎《晋诸公赞》称宪有清识。 ◎《晋书·楷传》:裴、王二族,盛于魏、晋之世,时人以为八裴方八王,徽比王祥,楷比王衍,康比王绥,绰比王澄,瓒比王敦,遐比王导,頠比王戎,邈比王玄云。 ◎《魏略》列传以徐福、严幹、李义、张既、游楚、梁习、赵俨、裴潜、韩宣、黄朗十人共卷,其既、习、俨、潜四人自有传,徐福事在《诸葛亮传》,游楚事在《张既传》。余幹等四人 ◎冯本、监本作“徐、韩”,宋本、元本作“余韩”,均误。◎卢明楷曰:幹等,即指下严幹、李义、韩宣、黄朗等四人也。且上文已云“徐福事在《诸葛亮传》”,不应又云“徐、韩”也。 载之于后。严幹 《书钞·九十五》引作“严韩”,《御览·五百四十二》引作“严翰”。 字公仲,李义字孝懿,皆冯翊东县人也。 ◎赵一清曰:东县,临晋以东之县也。 冯翊东县旧无冠族,故二人并单家, 单家,单,寒也。 其器性皆重厚。当中平末,同年二十余,幹好击剑,义好办护丧事。冯翊甲族桓、田、吉、郭 宋本、元本、冯本、监本“田”误作“甲”。 及故侍中郑文信等,颇以其各有器实,共纪识之。会三辅乱,人多流宕,而幹、义不去,与诸知故相浮沈,采樵自活。逮建安初,关中始开。诏分冯翊西数县为左内史郡,治高陵;以东数县为本郡,治临晋。 ◎钱大昕曰:刘昭注《续汉志》不载此事。◎何焯曰:时权置旋复,故司马氏不载。然刘注当补见。◎赵一清曰:长安之为内史郡,实始于秦。汉景帝因之,分左、右内史。武帝改三辅曰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晋书·地理志》云魏改京兆尹为太守,冯翊、扶风各除左右,此是禅位后定制如此。当关中始开之时,分冯翊之西为左内史,东为本郡,其名则同于汉,其实则非也。高陵县,秦为左辅都尉治所,汉属左冯翊,三国魏改为高陵县,属京兆郡。临晋城在同州朝邑县西南二里,本晋邑,秦取其地,尝筑垒以临晋国,因名。汉属左冯翊,晋为冯翊郡治,盖承曹魏之制也。◎吴增僅曰:考《献帝起居注》建安十八年省州并郡,所载雍州统二十二郡内无左内史,知置郡未久即废也。◎又曰:汉时三辅诸县,凡以陵名者,皆陵寝所在,因以立县。魏氏受禅,于京兆之杜陵县则去陵为杜,于高陵县则改陵为陆,于扶风之平陵县则改为始平,意谓夷汉陵为平路耳。◎弼按:吴说似不尽然。霸陵、长陵、阳陵、安陵、茂陵,俱未改也。杜陵为后魏所改,见《地形志》,乃误以元魏为曹魏耳。◎《一统志》:高陵故城,今西安府高陵县西南。临晋故城,今陕西同州府治。 义于县分当西属,义谓幹曰:“西县儿曹,不可与争坐席,今当共作方床耳。”遂相附结,皆仕东郡为右职。司隶辟幹,不至。岁终,郡举幹孝廉,义上计掾。义留京师,为平陵令, ◎《一统志》:平陵故城,今西安府咸阳县西北十五里。 迁冗从仆射, ◎范《书·梁商传》有冗从仆射杜永,《续百官志》有中黄门冗从仆射。◎范《书·桓帝纪》:永寿三年,置冗从右仆射。 遂历显职。逮魏封十郡,请义以为军祭酒,又为魏尚书左仆射。及文帝即位,拜谏议大夫、执金吾、卫尉,卒官。义子丰,字宣国, 《夏侯玄传》作 “字安国”。 见《夏侯玄传》。幹以孝廉拜蒲阪令, ◎《郡国志》:司隶河东郡蒲坂。◎《一统志》:今山西蒲州府城东南。 病,去官。复举至孝,为公车司马令。 ◎《续百官志》:公车司马令,一人,六百石,掌东南阙门。◎李祖楙曰:公车,门名。公车所在,因为名焉,见《光武纪》注。所说不同。公车门,或即南阙门也。 为州所请,诏拜议郎,还参州事。会以建策捕高幹,又追录前讨郭援功,封武乡侯, 此与《蜀志·诸葛亮传》诸葛亮所封之武乡侯当别为一地。《晋书·地理志》并州上党郡有武乡县,严幹立功在并州,其封邑当亦在并州之郡县。 迁弘农太守。及马超反,幹郡近超,民人分散。超破,为汉阳太守。迁益州刺史,以道不通,黄初中,转为五官中郎将。明帝时,迁永安太仆, ◎本志《后妃传》:明帝即位,尊文德郭后为皇太后,称永安宫。◎太后三卿,卫尉、太仆、少府,皆随太后宫为官号,位在九卿下。 数岁卒。始,李义以直道推诚于人,故于时陈群等与之齐好。虽无他材力,而终仕进不顿踬。幹从破乱之后,更折节学问,特善《春秋公羊》。司隶钟繇不好《公羊》而好《左氏》,谓《左氏》为太官,而谓《公羊》为卖饼家,故数与幹共辩析长短。繇为人机捷,善持论,而幹讷口,临时屈无以应。繇谓幹曰:“公羊高竟为左丘明服矣。”幹曰:“直故吏为明使君服耳,公羊未肯也。”韩宣字景然, 《书钞·五十四》作“字子景”。 勃海人也。为人短小。建安中,丞相召署军谋掾, 监本、官本“署”作“置”,误。 冗散在邺。尝于邺出入宫, 《御览》“出”作“步行”。 于东掖门内与临菑侯植相遇。时天新雨,地有泥潦。宣欲避之,阂潦不得去,乃以扇自障,住于道边。植嫌宣既不去,又不为礼,乃驻车,使其常从问宣何官,宣云:“丞相军谋掾也。”植又问曰:“应得唐突列侯否?”宣曰: “《春秋》之义,王人虽微,列于诸侯之上,未闻宰士而为下士诸侯礼也。”植又曰:“即如所言,为人父吏,见其子应有礼否?”宣又曰:“于礼,臣、子一例也,而宣年又长。”植知其枝柱难穷,乃释去,具为太子言,以为辩。黄初中,为尚书郎,尝以职事当受罚于殿前,已缚,束杖未行。文帝辇过,问:“此为谁?”左右对曰:“尚书郎勃海韩宣也。”帝追念前临菑侯所说,乃寤曰:“是子建所道韩宣邪!”特原之,遂解其缚。时天大寒,宣前以当受杖,豫脱袴,缠裈面缚;及其原,裈腰不下,乃趋而去。帝目而送之,笑曰:“此家有瞻谛之士也。”后出为清河、东郡太守。明帝时,为尚书、大鸿胪,数岁卒。宣前后当官,在能否之间,然善以己恕人。始南阳韩暨以宿德在宣前为大鸿胪,暨为人贤,及宣在后亦称职,故鸿胪中为之语曰:“大鸿胪,小鸿胪,前后治行曷相如。”◎案《本志》,宣名都不见,惟《魏略》有此传,而《世语》列于名臣之流。◎黄朗字文达,沛郡人也。为人弘通有性实。父为本县卒,朗感其如此,抗志游学,由是为方国及其郡士大夫所礼异。特与东平右姓王惠阳为硕交,惠阳亲拜朗母于床下。朗始仕黄初中,为长吏,迁长安令,会丧母不赴, 宋本、冯本“赴”作“对”。 复为魏令,迁襄城典农中郎将、涿郡太守。以明帝时疾病卒。始朗为君长,自以父故,常忌不呼铃下伍伯,而呼其姓字,至于忿怒,亦终不言。朗既仕至二千石,而惠阳亦历长安令、酒泉太守。故时人谓惠阳外似粗疏而内坚密,能不顾朗之本末,事朗母如己母,为通度也。◎鱼豢曰:世称“君子之德其犹龙乎”,盖以其善变也。昔长安市侩有刘仲始者,一为市吏所辱,乃感激,蹋其尺折之,遂行学问,经门行修,流名海内。后以有道征,不肯就,众人归其高。余以为前世偶有此耳,而今徐、严复参之,若皆非似龙之志也,其何能至于此哉?李推至道,张工度主,韩见识异,黄能拔萃,各著根于石上,而垂阴乎千里,亦未为易也。游翁慷慨,展布腹心,全躯保郡,见延帝王,又放陆生,优游宴戏, 何焯校改“戏”作“喜”。 亦一实也。梁、赵及裴,虽张、杨不足,至于检己,老而益明,亦难能也。

评曰:和洽清和幹理,常林素业纯固,杨俊人伦行义,杜袭温粹识统,赵俨刚毅有度,裴潜平恒贞幹,皆一世之美士也。至林能不系心于三司,以大夫告老,美矣哉! ◎刘咸炘曰:此诸人皆扬历中外,而和、杜、赵、裴又皆自荆州归曹氏。◎又曰:此篇与下篇稍类叙之耳。此篇诸人,官皆至卿;下篇诸人,官皆至公。俱无大卓异,亦不甚关魏之盛衰也。◎弼按:高柔诸奏,皆关国计,宜分别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