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 卷十七·魏书十七·张乐于张徐传第十七
魏书十七张乐于张徐传第十七三国志十七
晋平阳侯相 安汉陈寿 撰宋中书侍郎西乡侯 闻喜裴松之 注沔阳卢弼 集解 文本提供:三国友盟 复校:擎骥
27.1 张辽
张辽字文远,雁门马邑人也。 ◎《郡国志》:并州雁门郡马邑。◎干宝《搜神记》曰:昔秦人筑城于武州塞内以备胡,城成而崩者数矣。有马驰走其地,周旋反复,父老异之,因依以筑城,城乃不崩,遂名之为马邑。◎《一统志》:马邑故城,今山西朔平府朔州城外西北隅古城是。 本聂壹之后, ◎《汉书·匈奴传》:汉使马邑人聂翁壹间阑出物与匈奴交易,阳为卖马邑城以诱单于。◎师古曰:姓聂名壹。翁者,老人之称也。 以避怨变姓。少为郡吏。汉末,并州刺史丁原以辽武力过人,召为从事,使将兵诣京都。 ◎赵一清曰:○《宋百官志》:荆州有从事史,在议曹从事史下,大较应是魏、晋以来置。○据此传,则他州亦有之,不独荆州也。◎弼按:○《宋书·百官志》:刺史官属有别驾从事史一人,从刺史行部;治中中从事史一人,主财谷簿书;兵曹从事史一人,主兵事;部从事史每郡各一人,主察非法。汉制也。◎又按:○《续汉志·百官志》:司隶校尉从事使十二人;每州刺史皆有从事史、假佐,员职略与司隶同。○盖汉代通行官制如此。赵氏偶未细审,仅摘取荆州从史一语耳。◎又按:从事史省称从事,此传“使”字属下读。如属上,当作“史”。 何进遣诣河北募兵,得千余人。还,进败,以兵属董卓。卓败,以兵属吕布,迁骑都尉。布为李傕所败,从布东奔徐州,领鲁相,时年二十八。 ◎《通鉴》:建安三年,吕布遣北地太守雁门张辽攻刘备。◎胡三省曰:布以辽遥领北地太守耳。 太祖破吕布于下邳, 下邳,见《武纪》初平四年。 辽将其众降,拜中郎将,赐爵关内侯。数有战功,迁裨将军。袁绍破,别遣辽定鲁国诸县。与夏侯渊围昌豨于东海, ◎《郡国志》:徐州东海郡。◎昌豨初为泰山屯帅,附于吕布。 数月粮尽,议引军还,辽谓渊曰:“数日已来,每行诸围,豨辄属目视辽。又其射矢更稀,此必豨计犹豫,故不力战。辽欲挑与语,傥可诱也?” ◎胡三省曰:傥,或然之辞。 乃使谓豨曰:“公有命,使辽传之。”豨果下与辽语,辽为说“太祖神武,方以德怀四方,先附者受大赏”。豨乃许降。辽遂单身上三公山, ◎《方舆纪要》卷三十三:山东沂州郯城县有三公山。建安六年,张辽单身上三公山,或以为即马陵山,在县东十五里。◎周寿昌曰:三公山在今元氏县西北三十里。洪氏《隶释》载有光和四年《三公山碑》,今尚存。◎弼按:张辽围昌稀于东海,在今山东沂州府境,若元氏县在今直隶正定府境,张辽无缘至此。周说误。 入豨家,拜妻子。豨欢喜,随诣太祖。太祖遣豨还,责辽曰:“此非大将法也。”辽谢曰:“以明公威信着于四海,辽奉圣旨, ◎康发祥曰:“奉圣旨”三字始见于此。 豨必不敢害故也。”从讨袁谭、袁尚于黎阳, 黎阳,见《武纪》建安四年。 有功,行中坚将军。 中坚将军,见《齐王纪》嘉平六年。 从攻尚于邺, 邺,见《武纪》建安八年。 尚坚守不下。太祖还许,使辽与乐进拔阴安, ◎《郡国志》:魏郡阴安。◎《一统志》:阴安故城,今直隶大名府清丰县北。 徙其民河南。复从攻邺,邺破,辽别徇赵国、常山,招降缘山诸贼及黑山孙轻等。从攻袁谭,谭破,别将徇海滨,破辽东贼柳毅等。还邺,太祖自出迎辽,引共载,以辽为荡寇将军。 ◎洪饴孙曰:荡寇将军,一人,第五品。 复别击荆州,定江夏诸县,还屯临颍, ◎《郡国志》:豫州颍川郡临颍。◎《一统志》:临颍故城,今河南许州临颍县西北十五里。 封都亭侯。从征袁尚于柳城, 柳城,见《武纪》建安十二年。 卒与虏遇, ◎《武纪》:建安十二年八月,公登白狼山,卒与虏遇。 辽劝太祖战,气甚奋,太祖壮之,自以所持麾授辽。遂击,大破之,斩单于蹋顿。 ◎《傅子》曰:太祖将征柳城,辽谏曰:“夫许,天子之会也。今天子在许,公远北征,若刘表遣刘备袭许,据之以号令四方,公之势去矣。”太祖策表必不能任备,遂行也。
时荆州未定,复遣辽屯长社。 ◎长社,见《钟繇传》。 临发,军中有谋反者,夜惊乱起火,一军尽扰。辽谓左右曰:“勿动。是不一营尽反,必有造变者,欲以动乱人耳。”乃令军中,其不反者安坐。辽将亲兵数十人,中阵而立。有顷定,即得首谋者杀之。陈兰、梅成以氐、六县叛, ◎《通鉴》:建安十四年,庐江人陈兰、梅成据灊、六叛,操遣荡寇将军张辽讨斩之。◎《考异》曰:《辽传》无年,按繁钦《征天山赋》云“建安十四年十二月甲子,丞相武平侯曹公东征临川,未济,群舒蠢动,割有灊、六,乃俾上将荡寇将军张辽治兵南岳之阳”,又云“陟天柱而南徂”,故置于此。◎胡三省曰:灊、六二县,皆属庐江郡。◎陈景云曰:氐,当作“灊”。繁钦《征天山赋》为辽平兰、成而作,兰、成初叛,本分据二邑,继乃并兵于灊,此传所载与繁赋皆合也。◎《郡国志》:扬州庐江郡潜、六安。◎《一统志》:潜县故城,在今安徽六安州霍山县东北。六县故城,在今六安州北。◎赵一清谓“氐六县,未详”,又谓“岂六县有氐种乎?”,钱仪吉说同,均误。 太祖遣于禁、臧霸等讨成,辽督张郃、朱盖等讨兰。 宋本“朱”作“牛”。 成伪降禁,禁还。成遂将其众就兰,转入灊山。灊中有天柱山, 灊山、天柱山,均见《何夔传》。 高峻二十余里,道险狭,步径裁通,兰等壁其上。辽欲进,诸将曰:“兵少道险,难用深入。”辽曰:“此所谓一与一, 此用《左传·襄公二十五年》齐申鲜虞语。 勇者得前耳。”遂进到山下安营,攻之,斩兰、成首,尽虏其众。太祖论诸将功,曰:“登天山,履峻险,以取兰、成,荡寇功也。”增邑,假节。
太祖既征孙权还,使辽与乐进、李典等将七千余人屯合肥。 合肥,见《武纪》建安十三年。 太祖征张鲁,教与护军薛悌, 薛悌,见《梁习传》注引《魏略·苛吏传》。 署函边曰“贼至乃发”。俄而权率十万众围合肥, 事在建安二十年。 乃共发教,教曰:“若孙权至者,张、李将军出战;乐将军守;护军勿得与战。” ◎胡三省曰:操以辽、典勇锐,使之战;乐进持重,使之守;薛悌文吏也,使勿得与战。 诸将皆疑。 《通鉴》作“诸将以众寡不敌,疑之”。 辽曰;“公远征在外,比救至,彼破我必矣。是以教指及其未合逆击之,折其盛势,以安众心,然后可守也。成败之机,在此一战,诸君何疑?” ◎“然后可守也”下《通鉴》作“进等莫对。辽怒曰:‘成败之机,在此一战,诸君若疑,辽将独决之’”。◎胡三省曰:欲独出战也。 李典亦与辽同。 ◎《李典传》:进、典、辽皆素不睦,典慨然曰:“此国家大事,顾君计何如耳。吾可以私憾而忘公义乎?” 于是辽夜募敢从之士,得八百人,椎牛飨将士,明日大战。平旦,辽被甲持戟,先登陷阵,杀数十人,斩二将,大呼自名,冲垒入,至权麾下。权大惊,众不知所为,走登高冢,以长戟自守。辽叱权下战,权不敢动,望见辽所将众少,乃聚围辽数重。辽左右麾围,直前急击,围开,辽将麾下数十人得出,余众号呼曰:“将军弃我乎!”辽复还突围,拔出余众。权人马皆披靡,无敢当者。自旦战至日中,吴人夺气,还修守备,众心乃安,诸将咸服。 ◎《御览》卷百七十九引《魏略》云:张辽为孙权所围,辽溃围出,复入,权众破走,由是威震江东。儿啼不肯止者,其父母以辽恐之。◎《方舆纪要》卷二十六:藏舟浦,在庐州府城西北隅。张辽御孙权,凿此以藏战舰处。 权守合肥十余日,城不可拔,乃引退。辽率诸军追击,几复获权。 ◎《吴志·孙权传》:权与凌统、甘宁等在津北为魏将张辽所袭,统等以死捍权,权乘骏马越津桥得去。◎《甘宁传》:宁从权逍遥津北,张辽觇望知之,即将步骑奄至。宁引弓射敌,与统等死战。◎《凌统传》:张辽奄至津北,统率亲近三百入陷围,左右尽死,身亦被创,度权已免,乃还。◎《吕蒙传》:权既撤兵,为张辽等所袭。蒙与凌统以死捍卫。◎合观诸传,则辽之战功为多,仲谋当日几不免矣。 太祖大壮辽,拜征东将军。 ◎鱼豢曰:四征,魏武置,黄初中位次三公。◎见《宋书·百官志》。 ◎孙盛曰;夫兵固诡道,奇正相资,若乃命将出征,推毂委权,或赖率然之形, ◎赵一清曰:率然,常山蛇名,盖阵势似之,击首则尾应,击中则首尾皆应也。 或凭掎角之势,群帅不和,则弃师之道也。至于合肥之守,县弱无援,专任勇者则好战生患,专任怯者则惧心难保。且彼众我寡,必怀贪墯;以致命之兵,击贪墯之卒,其势必胜;胜而后守,守则必固。是以魏武推选方员, ◎官本《考证》云:《御览》作“是以魏武杂选武力”。 参以同异,为之密教,节宣其用;事至而应,若合符契,妙矣夫! 建安二十一年,太祖复征孙权,到合肥,循行辽战处,叹息者良久。乃增辽兵,多留诸军,徙屯居巢。 居巢,见《武纪》建安二十二年。
关羽围曹仁于樊, ◎胡三省曰:樊城在襄阳东,北临汉水。◎谢鍾英曰:在今襄阳府城北汉江上,与襄阳隔水封峙。 会权称藩,召辽及诸军悉还救仁。辽未至,徐晃已破关羽,仁围解。辽与太祖会摩陂。 ◎《水经注》:摩陂纵广可一十五里。◎《方舆纪要》:今河南汝州郏县南。 辽军至,太祖乘辇出劳之,还屯陈郡。 ◎《郡国志》:豫州陈国。◎吴增僅曰:○《元和志》:汉末陈王宠为袁绍所杀,国除为郡。 文帝即王位,转前将军。 ◎《宋书·百官志》:前将军,周末官,秦、汉因之,光武省,魏复置。 ◎《魏书》曰:王赐辽帛千匹,谷万斛。 分封兄汎及一子列侯。孙权复叛,遣辽还屯合肥,进辽爵都乡侯。给辽母舆车,及兵马送辽家诣屯,敕辽母至,导从出迎。所督诸军将吏皆罗拜道侧,观者荣之。 辽列名劝进,见《上尊号奏》。 文帝践阼,封晋阳侯,增邑千户,并前二千六百户。黄初二年,辽朝洛阳宫,文帝引辽会建始殿,亲问破吴意状。帝叹息顾左右曰:“此亦古之邵虎也。” 毛本“邵”作“召”。 为起第舍,又特为辽母作殿, ◎顾炎武曰:○《后汉书·蔡茂传》:梦坐大殿。○注:屋之大者,古通呼为殿。○左思《魏都赋》:都护之室,殿居绮窗。是人臣亦得称殿也。 以辽所从破吴军应募步卒,皆为虎贲。孙权复称藩。辽还屯雍丘, 雍丘,见《武纪》兴平二年。 得疾。帝遣侍中刘晔将太医视疾, ◎《宋书·百官志》云:汉三公病,遣中黄门问病。魏、晋则黄门郎;尤重者,或侍中也。◎辽位未至公而遣侍中,盖宠之也。赵、梁二家引此误作“《宋书·礼志》”。 虎贲问消息,道路相属。疾未瘳,帝迎辽就行在所,车驾亲临,执其手,赐以御衣,太官日送御食。 ◎毛本“太”作“大”,误。◎《续百官志》:太官令,一人,六百石,掌御饮食。 疾小差,还屯。孙权复叛, ◎赵一清曰:权无再服再叛之事,前后叠出,史家賸词,陈承祚刊落不尽耳。◎沈家本曰:○《吴志·孙权传》:建安二十二年春,权都尉徐详诣曹公请降。二十五年春正月,曹公薨,太子丕代为丞相、魏王。秋,魏将梅敷使张俭求见抚纳,南阳阴、酂、筑阳、山都、中庐五县民五千家来附。黄初二年,自魏文帝践阼,权使命称藩,及遣于禁等还。黄武元年,魏欲遣侍中辛毗、尚书桓階往与盟誓,并征任子,权辞让不受。秋九月,魏乃命曹休、张辽、臧霸出洞口云云。○传文先书请降,后书称藩,是当日实有再服再叛之事。○《曹仁传》:文帝即王位,孙权遣将陈邵据襄阳,诏仁讨之。仁与徐晃攻破邵,遂入襄阳。○《权传》注《魏略》载魏三公奏曰:先帝委裘下席,权不尽心,诚在恻怛,欲因大丧,寡弱王室,希托董桃传先帝令,乘未得报许,擅取襄阳,及见驱(遂)〈逐〉,乃更折节。○又载《权与魏王牋》曰:近得守将周泰、全琮等白事,过月六日有马步七百径到横江,又督将马和复将四百人进到居巢。琮等闻有兵马渡江,视之,为兵马所击,临时交锋,大相杀伤。○此魏、吴交兵之事实也。其又称藩者,有西顾之忧耳。 帝遣辽乘舟,与曹休至海陵,临江。 ◎《汉书·地理志》:临淮郡海陵。◎《续汉志》:明帝永平十五年,临淮郡更为下邳国,属徐州。◎《宋志》云:海陵县,三国时废,晋太康二年复立。◎《吴志》:吕岱广陵海陵人。◎是汉末复立,吴复废之。◎胡三省曰:广陵即海陵。◎说见《孙权传》黄武元年。◎《一统志》:海陵故城,今江苏扬州府泰州治。 权甚惮焉,敕诸将:“张辽虽病,不可当也,慎之!”是岁,辽与诸将破权将吕范。辽病遂笃,薨于江都。 ◎冯本作“辽病笃,遂薨于江都”。◎《郡国志》:徐州广陵郡江都。◎沈《志》:江都县,三国废。◎《吴志·孙策传》:策居江都。◎《孙峻传》:吴使吕据等自江都入淮、泗以图青、徐。◎是吴未未废也。◎《一统志》:江都故城,今江苏扬州府江都县西南。◎赵一清曰:江都后属吴,疆场之间,一彼一此,无常也。 帝为流涕,谥曰刚侯。子虎嗣。六年,帝追念辽、典在合肥之功,诏曰:“合肥之役,辽、典以步卒八百,破贼十万,自古用兵,未之有也。使贼至今夺气,可谓国之爪牙矣。其分辽、典邑各百户,赐一子爵关内侯。”虎为偏将军,薨。子统嗣。 正始四年,辽从祀太祖庙庭。
27.2 乐进
乐进字文谦,阳平卫国人也。 ◎赵一清曰:○《郡国志》:东郡卫,公国。○是以卫县为公国,以封周后,此国字为史家賸词。◎钱大昕曰:卫国,汉属东郡。建安十七年割卫国益魏郡,寻分魏郡为东西部,卫当在东部管内。黄初二年,以魏之东郡为阳平郡,故卫国属阳平也。《晋志》卫属顿丘。顿丘即故东郡所分,魏晋之际郡县改隶无常如此。◎《一统志》:畔观故城,今山东曹州府观城县西,本古观国。汉置畔观县,属东郡。后汉建武十三年改封周后姬常为卫公国于此,因曰卫国县。◎马与龙曰:《前志》“畔观”注应劭云“世祖更名卫国”,《魏武纪》“东郡之卫国”,《乐进传》“阳平卫国人”,《河水注》亦云“卫国”,皆沿应说致误,惟《续汉志》云“卫,公国,本观故国”,尚存其实。范《书·光武纪》、《第五种传》并不云卫国。《晋志》亦只作卫。◎弼按:○马说与赵说合。○李兆洛《历代地理志韵编今释》亦云:东汉兖州东郡之卫县,在今山东曹州府观城县西,与卫国县有别。 容貌短小,以胆烈从太祖,为帐下吏。遣还本郡募兵,得千余人,还为军假司马、陷阵都尉。从击吕布于濮阳,张超于雍丘,桥蕤于苦, 东郡治濮阳,见《武纪》卷首。雍丘,见《武纪》兴平二年。苦,见《武纪》建安十六年。 皆先登有功,封广昌亭侯。从征张绣于安众,围吕布于下邳,破别将,击眭固于射犬,攻刘备于沛, 安众,见《武纪》建安三年。下邳,见《武纪》初平四年。射犬、沛,均见《武纪》建安四年。 皆破之,拜讨寇校尉。渡河攻获嘉, ◎《郡国志》:司隶河内郡获嘉。◎《一统志》:获嘉故城,今河南卫辉府新乡县西南二十里。 还,从击袁绍于官渡,力战,斩绍将淳于琼。 ◎何焯云:俘之未斩也。◎弼按:互见《武纪》建安五年注。 从击谭、尚于黎阳, 官渡、黎阳,均见《武纪》建安四年。 斩其大将严敬,行游击将军。别击黄巾,破之,定乐安郡。 ◎《郡国志》:青州乐安郡。 从围邺,邺定,从击袁谭于南皮,先登,入谭东门。谭败,别攻雍奴, ◎《郡国志》:幽州渔阳郡雍奴。◎《一统志》:雍奴故城,今直隶顺天府武清县东。 破之。建安十一年, ◎何焯云:宋本作“十二年”。◎弼按:○《武纪》:建安十年冬,高幹以并州叛。十一年,公征幹。八月,公东征海贼管承。○此表在征高幹、管承之前,应作“十年”。《张辽传》辽为荡寇将军在从征袁尚于柳城之前,亦应在建安十年。此表同称进及于禁、张辽,其为十年无疑。 太祖表汉帝,称进及于禁、张辽曰:“武力既弘,计略周备,质忠性一,守执节义,每临战攻, 宋本、元本、吴本、监本、官本“攻”作“功”,误。冯本、毛本不误。 常为督率,奋强突固,无坚不陷,自援枹鼓,手不知倦。又遣别征,统御师旅,抚众则和,奉令无犯,当敌制决,靡有遗失。论功纪用,宜各显宠。”于是禁为虎威;进,折冲; ◎胡三省曰:折冲将军始此。 辽,荡寇将军。
进别征高幹,从北道入上党, 并州上党郡。 回出其后。幹等还守壶关, 壶关,见《武纪》建安十年。 连战斩首。幹坚守未下,会太祖自征之,乃拔。太祖征管承,军淳于, 淳于,见《武纪》建安十一年。 遣进、李典击之。 ◎何焯云:宋本“进”下有“及”字,一作有“与”字。 承破走,逃入海岛,海滨平。荆州未服,遣屯阳翟。 颍川郡治阳翟,见《武纪》卷首。 后从平荆州,留屯襄阳,击关羽、苏非等,皆走之, ◎《蜀志·先主传》:乐进在青泥与关羽相拒。 南郡诸郡山谷蛮夷诣进降。又讨刘备临沮长杜普、旌阳长梁太, 监本“杜”误作“社”。临沮、旌阳,详见《明纪》景初元年。 皆大破之。后从征孙权,假进节。太祖还,留进与张辽、李典屯合肥,增邑五百,并前凡千二百户。以进数有功,分五百户,封一子列侯;进迁右将军。建安二十三年薨,谥曰威侯。 正始四年,进从祀太祖庙庭。 子綝嗣。綝果毅有父风,官至扬州刺史。诸葛诞反,掩袭杀綝,诏悼惜之,追赠卫尉,谥曰愍侯。子肇嗣。
27.3 于禁
于禁字文则,泰山钜平人也。 ◎《郡国志》:兖州泰山郡钜平。◎《一统志》:钜平故城,今山东泰安府泰安县西南。 黄巾起,鲍信招合徒众, ◎《武纪》:初平元年,济北相鲍信同起兵。◎信为泰山平阳人。 禁附从焉。及太祖领兖州,禁与其党俱诣为都伯, ◎梁章钜曰:○《通典·兵二》:魏武军令:“伍长有不进者,什长杀之;什长有不进者,都伯杀之。”○是都伯即队长。 属将军王朗。 ◎周寿昌曰:按《王朗传》,朗未为将军,此盖朗以谏议大夫参司空军事之时,史随笔以“将军”二字属之,非事实也。◎弼按:○《王朗传》注引《汉晋春秋》:建安三年,太祖表征朗。○《武纪》:初平三年,太祖领兖州牧。○是魏武领兖州之时尚未表征王朗,此时为将军者,或别一王朗,周氏未细审也。 朗异之,荐禁才任大将军。 “军”字疑衍,大将军位次最高,岂此时之王朗所能荐乎? 此盖援萧何以韩信有大将军之才说刘邦之事以荐之,非真意以禁为大将军也。 太祖召见与语,拜军司马,使将兵诣徐州,攻广威,拔之, ◎《郡国志》:徐州彭城国广戚。◎赵一清曰:此“威”字当是“戚”字之讹。◎谢鍾英曰:考徐州诸郡无广威县,即广戚之讹。◎《一统志》:广戚故城,今江苏徐州府沛县东。 拜陷陈都尉。从讨吕布于濮阳,别破布二营于城南,又别将破高雅于须昌。从攻寿张、定陶、离狐,围张超于雍丘,皆拔之。 ◎东郡治濮阳,见《武纪》卷首。寿张,见《武纪》初平三年。济阴郡治定陶,见《武纪》初平四年。雍丘,见《武纪》兴平二年。◎《郡国志》:兖州东平国须昌、济阴郡离狐。◎《一统志》:须昌故城,今山东泰安府东平州西北十五里。〖◎钱坫曰:州南六十里。〗离狐故城,今直隶大名府东明县东南。〖◎旧志:今曹州府城西四十里李二庄。〗 从征黄巾刘辟、黄邵等,屯版梁,邵等夜袭太祖营,禁帅麾下击破之,斩辟、邵等, ◎赵一清曰:此传之误与《武纪》同。曹公破辟、邵在建安元年,而五年又云“汝南降贼刘辟叛”,则此时邵死而辟降可知,不得云“斩辟、邵”也。 尽降其众。迁平虏校尉。从围桥蕤于苦,斩蕤等四将。从至宛,降张绣。绣复叛,太祖与战不利,军败,还舞阴。 舞阴,见《武纪》建安二年。 是时军乱,各间行求太祖,禁独勒所将数百人,且战且引,虽有死伤不相离。虏追稍缓,禁徐整行队,鸣鼓而还。未至太祖所,道见十余人被创裸走,禁问其故,曰:“为青州兵所劫。”初,黄巾降,号青州兵,太祖宽之,故敢因缘为略。禁怒,令其众曰:“青州兵同属曹公,而还为贼乎!”乃讨之,数之以罪。青州兵遽走诣太祖自诉。禁既至,先立营垒,不时谒太祖。或谓禁:“青州兵已诉君矣,宜促诣公辨之。”禁曰:“今贼在后,追至无时,不先为备,何以待敌?且公聪明,谮诉何缘!”徐凿堑安营讫,乃入谒,具陈其状。太祖悦,谓禁曰:“淯水之难,吾其急也, ◎淯水,见《武纪》建安二年。◎《方舆纪要》:淯水在今南阳府城东三里。◎《张绣传》:太祖南征,军淯水,绣袭太祖,军败,二子没。 将军在乱能整,讨暴坚垒, ◎胡三省曰:讨暴,谓击劫掠者。坚垒,谓先凿堑安营也。 有不可动之节,虽古名将,何以加之!”于是录禁前后功,封益寿亭侯。复从攻张绣于穰, 穰,见《武纪》建安二年。 禽吕布于下邳,别与史涣、曹仁攻眭固于射犬,破斩之。
太祖初征袁绍,绍兵盛,禁愿为先登。太祖壮之,乃遣步卒二千人,使禁将,守延津以拒绍, ◎延津,见《武纪》建安五年,又见《袁绍传》。◎杭世骏曰:○《名胜志》云:汲县东南二十五里有延津,即此津之下流也。○《左传·隐公二年》:叔段侵郑,至于廩延。○《魏书》曹公遣于禁渡河守延津,即此。旧有城存。◎赵一清曰:○《寰宇记》卷五十六、《左传》“廩延”注云:汲郡城南有延津城,于禁守延津以拒袁绍,即此。○《方舆纪要》卷四十九:延津城在卫辉府南,《战国策》谓之垝津。孔颖达曰:“即延津也。”城盖后汉末所筑,南临河津为戊守处。◎《一统志》:延津关在河南卫辉府东南二十五里,即延津城。 太祖引军还官渡。刘备以徐州叛,太祖东征之。绍攻禁,禁坚守,绍不能拔。复与乐进等将步骑五千,击绍别营,从延津西南缘河至汲、获嘉二县, 汲,见《刘放传》。获嘉,见《乐进传》。 焚烧保聚三十余屯,斩首获生各数千,降绍将何茂、王摩等二十余人。太祖复使禁别将屯原武, ◎《郡国志》:司隶河南尹原武。◎钱坫曰:原武故城,今河南怀庆府原武县西。 击绍别营于杜氏津, ◎谢鍾英曰:杜氏津在今原武县西北。 破之。迁裨将军,后从还官渡。太祖与绍连营,起土山相对。绍射营中,士卒多死伤,军中惧。禁督守土山,力战,气益奋。绍破,迁偏将军。冀州平。昌豨复叛,遣禁征之。禁急进攻豨;豨与禁有旧,诣禁降。诸将皆以为豨已降,当送诣太祖,禁曰:“诸君不知公常令乎!围而后降者不赦。夫奉法行令,事上之节也。豨虽旧友,禁可失节乎!”自临与豨决,陨涕而斩之。是时太祖军淳于, ◎《武纪》:建安十一年,公东征海贼管承,至淳于。 闻而叹曰:“豨降不诣吾而归禁,岂非命邪!”益重禁。 ◎臣松之以为:围而后降,法虽不赦;囚而送之,未为违命。禁曾不为旧交希冀万一,而肆其好杀之心,以戾众人之议,所以卒为降虏,死加恶谥,宜哉。 东海平,拜禁虎威将军。后与臧霸等攻梅成,张辽、张郃等讨陈兰。禁到,成举众三千余人降。既降复叛,其众奔兰。 “其”上当有“将”字。 辽等与兰相持,军食少,禁运粮前后相属,辽遂斩兰、成。 事在建安十四年。 增邑二百户,并前千二百户。是时,禁与张辽、乐进、张郃、徐晃俱为名将,太祖每征伐,咸递行为军锋,还为后拒;而禁持军严整,得贼财物,无所私入,由是赏赐特重。然以法御下,不甚得士众心。太祖常恨朱灵, 朱灵,事见《徐晃传》注。 欲夺其营。以禁有威重,遣禁将数十骑,赍令书,径诣灵营夺其军,灵及其部众莫敢动;乃以灵为禁部下督,众皆震服,其见惮如此。迁左将军,假节钺,分邑五百户,封一子列侯。
建安二十四年,太祖在长安,使曹仁讨关羽于樊,又遣禁助仁。秋,大霖雨,汉水溢,平地水数丈,禁等七军皆没。禁与诸将登高望水,无所回避,羽乘大船就攻禁等,禁遂降, ◎赵一清曰:○《赵俨传》:太祖征荆州,以俨领章陵太守,从都督护军,护于禁、张辽、张郃、朱灵、李典、路招、冯楷七军。○盖以襄阳重镇,故特留重兵以守之。其后辽等徙屯,而兵俱属于禁,观其夺朱灵营,以灵为部下督可知。○《蜀志·关羽传》云:禁所督七军皆没。○《晋书·宣帝纪》:帝言荆州刺史胡修粗暴,南乡太守傅方骄奢,并不可居边。魏武不之察。及蜀将关羽围曹仁于樊,于禁等七军皆沒,修、方果降羽,而仁围甚急焉。 惟庞悳不屈节而死。太祖闻之,哀叹者久之,曰:“吾知禁三十年, ◎胡三省曰:操收兵兖州,禁即为将。◎沈家本曰:上文太祖领兖州,禁为都伯;操领兖州在初平三年,至建安二十四年,为二十八年。言三十者,举成数也。 何意临危处难,反不如庞悳邪!”会孙权禽羽,获其众,禁复在吴。文帝践阼,权称籓,遣禁还。帝引见禁,须发皓白,形容憔悴, 宋本“悴”作“顇”。 泣涕顿首。帝慰谕以荀林父、孟明视故事, ◎胡三省曰:晋大夫荀林父与楚战,败于邲,晋景公复用之,以取赤狄。秦大夫孟明为晋禽于殽,秦穆公复用之,以霸西戎。 ◎《魏书》载制曰:“昔荀林父败绩于邲,孟明丧师于殽,秦、晋不替,使复其位。其后晋获狄土,秦霸西戎,区区小国,犹尚若斯, 宋本作“尚犹若斯”。 而况万乘乎?樊城之败,水灾暴至,非战之咎,其复禁等官。” 拜为安远将军。 ◎胡三省曰:安远将军号亦前此未有也。◎赵一清曰:○《御览》卷六百八十五:魏文帝与于禁诏曰:“昔汉高脱衣以衣韩信,光武解绶以带李忠,诚皆人主当时贵敬功劳。今以远游冠与将军。◎洪饴孙曰:安远将军,一人,第三品。 欲遣使吴,先令北诣邺谒高陵。 魏武葬高陵,高陵在邺城西。 帝使豫于陵屋画关羽战克、庞悳愤怒、禁降服之状。 ◎或曰:事极很,亦极趣,然特狙诈轻儇伎俩,非帝王赏罚之正也。 禁见,惭恚发病薨。子圭嗣封益寿亭侯。谥禁曰厉侯。 ◎司马光曰:于禁将数万众,败不能死,生降于敌,既而复归,文帝废之可也,杀之可也,乃画陵屋以辱之,斯为不君矣。
27.4 张郃
张郃字俊乂,河间鄚人也。 鄚,见《刑颙传》。 汉末应募讨黄巾,为军司马,属韩馥。馥败,以兵归袁绍。绍以郃为校尉,使拒公孙瓒。瓒破,郃功多,迁宁国中郎将。太祖与袁绍相拒于官渡, ◎《汉晋春秋》曰:郃说绍曰:“公虽连胜,然勿与曹公战也,密遣轻骑钞绝其南,则兵自败矣。”绍不从之。 绍遣将淳于琼等督运屯乌巢, 乌巢,见《武纪》建安五年。 太祖自将急击之。郃说绍曰:“曹公兵精,往必破琼等;琼等破,则将军事去矣,宜急引兵救之。”郭图曰:“郃计非也。不如攻其本营,势必还,此为不救而自解也。”郃曰: “曹公营固,攻之必不拔,若琼等见禽,吾属尽为虏矣。”绍但遣轻骑救琼,而以重兵攻太祖营,不能下。太祖果破琼等,绍军溃。图惭,又更谮郃曰:“郃快军败,出言不逊。”郃惧,乃归太祖。 ◎臣松之案:《武纪》及《袁绍传》并云袁绍使张郃、高览攻太祖营,郃等闻淳于琼破,遂来降,绍众于是大溃。是则缘郃等降而后绍军坏也。至如此传,为绍军先溃,惧郭图之谮,然后归太祖,为参错不同矣。 ◎姜宸英曰:此必郃家传,自文其丑,故与《武纪》、《绍传》互异。◎弼按:承祚纪事多于本传讳之,而错见于他传。如宕渠之役,“郃为张飞所破,弃马缘山,独与麾下十余人退还南郑”,见《蜀志·张飞传》,不见于本传也;又如《苏则传》“则与董昭同寮,昭忱则膝,则曰‘则膝非佞人之枕’”,不见于《董昭传》也;《则传》又云“则及临淄侯植闻魏氏代汉,皆发服悲哭”,不见于《陈思王传》也;又如赵俨为河东太守,录送生人妇,见《杜畿传》注引《魏略》,不见于《赵俨传》也。其于本传多讳言者,如此。
太祖得郃甚喜,谓曰:“昔子胥不早寤,自使身危,岂若微子去殷、韩信归汉邪?”拜郃偏将军,封都亭侯。授以众,从攻邺,拔之。又从击袁谭于渤海, 冀州勃海郡。 别将军围雍奴, 雍奴,见《乐进传》。 大破之。后讨柳城, 宋本“后”作“从”。柳城,见《武纪》建安十二年。 与张辽俱为军锋, ◎《于禁传》:禁与张辽、乐进、张郃、徐晃咸递行为军锋,还为后拒。 以功迁平狄将军。 ◎洪饴孙曰:平狄将军,一人,第三品。 别征东莱, 青州东莱郡。 讨管承,又与张辽讨陈兰、梅成等,破之。从破马超、韩遂于渭南。 ◎两汉无渭南县,此盖指渭水之南。◎《武纪》:建安十六年,公自潼关北渡,贼退,拒渭口。公结营于渭南。◎《诸葛亮传》:亮与司马宣王对于渭南。◎今之渭南县为汉京兆尹下邽县地。 围安定, 安定,见《武纪》建安十六年。 降杨秋。 ◎《武纪》:建安十六年十月,军自长安北征杨秋,围安定,秋降。 与夏侯渊讨鄜贼梁兴及武都氐。 鄜,见《郑浑传》。武都,见《武纪》建安二十年。公将自武都入氐,氐人塞道,先遣张邰等攻破之。互见《夏侯渊传》、《徐晃传》。 又破马超,平宋建。太祖征张鲁,先遣郃督诸军讨兴和氐王窦茂。 ◎《武纪》:建安二十年四月,公自陈仓出散关,至河池,氐王窦茂恃险不服。五月,公攻屠之。 太祖从散关入汉中,又先遣郃督步卒五千于前通路。至阳平, 散关、阳平关,均见《武纪》建安二十年。 鲁降,太祖还,留郃与夏侯渊等守汉中,拒刘备。郃别督诸军,降巴东、巴西二郡, ◎钱大昭曰:《郡国志》巴郡不分东西。刘璋为牧,以永宁为巴东郡,垫江为巴西郡。◎全祖望曰:张鲁降魏,巴郡亦随之而入。建安二十年,分其地为三,以夷帅朴胡为巴东太守,杜濩为巴西太守,〖见《武纪》。〗任约为巴郡太守,〖见《通鉴》。〗旋为先主所并,故史志不详。◎弼按:巴东、巴西二郡,详见《武纪》建安二十年及《蜀志·刘璋传》。 徙其民于汉中。进军宕渠, ◎《郡国志》:益州巴郡宕渠。◎宋白曰:宕渠城,汉车骑将军冯绲增修。俗名车骑城。◎《方舆纪要》:今四川顺庆府渠县东北九十里。◎弼按:宕渠,互见《蜀志·先主传》。 为备将张飞所拒,引还南郑。 南郑,见《武纪》建安十六年。 拜荡寇将军。刘备屯阳平,郃屯广石。 ◎《方舆纪要》卷五十六:广石戍在陕西宁羌州沔县西,〖◎按:今汉中府沔县。〗与阳平关相近。◎谢鍾英曰:郃拒先主,自当在沔县西。胡三省谓广石在巴、汉之间,兵势便不相接。 备以精卒万余,分为十部,夜急攻郃。郃率亲兵搏战,备不能克。其后备于走马谷烧都围, ◎谢鍾英曰:时先主南渡沔水击渊于定军山走马谷,疑即定军山之谷。◎赵一清曰:○走马谷,亦谓马鸣阁。○《方舆纪要》卷六十八谓:在四川汉中府昭化县北百里。亦见《徐晃传》。◎弼按:按之地势,以谢说为是。《通鉴》先主遣将绝马鸣阁道,事在建安二十三年;斩夏侯渊,事在建安二十四年。 渊救火,从他道与备相遇,交战,短兵接刃。渊遂没, ◎《通鉴考异》曰:○《渊传》曰:备夜烧围鹿角,渊使张郃护东围,自将轻兵护南围。备挑郃战,郃军不利,渊分兵半助郃,为备所袭,战死。 郃还阳平。 ◎胡三省曰:自广石还阳平也。◎或曰:“郃还阳平”疑有误。先主已屯阳平,郃安能退至此乎? ◎《魏略》曰:渊虽为都督,刘备惮郃而易渊。及杀渊,备曰:“当得其魁,用此何为邪!” 渊为元帅,非魁邪? 当是时,新失元帅,恐为备所乘,三军皆失色。渊司马郭淮乃令众曰:“张将军,国家名将,刘备所惮;今日事急,非张将军不能安也。”遂推郃为军主。郃出,勒兵安阵,诸将皆受郃节度,众心乃定。太祖在长安,遣使假郃节。太祖遂自至汉中,刘备保高山不敢战。太祖乃引出汉中诸军,郃还屯陈仓。 陈仓,见《武纪》建安二十年。
文帝即王位,以郃为左将军,进爵都乡侯。 ◎《上尊号奏》云:使持节、左将军、中乡侯臣郃。 及践阼,进封鄚侯。 盖封本县侯也。 诏郃与曹真讨安定卢水胡及东羌, 凉州卢水胡伊健妓妾、治元多等反,见《张既传》,又见《文纪》延康元年注引《魏书》。 召郃与真并朝许宫,遣南与夏侯尚击江陵。郃别督诸军渡江,取洲上屯坞。 ◎《通鉴》:黄初四年正月,曹真使张郃击破吴兵,遂夺据江陵中洲。◎胡三省曰:江陵中洲,即百里洲也。其洲自枝江县西至上明,东及江津。江津北岸,即江陵故城。◎《一统志》:今荆州府枝江县东接江陵县界。《县志》:“明嘉靖中为江水冲断,分为上百里洲、下百里洲。”◎谢鍾英曰:百里洲在今荆州府江陵县城西南大江中,周广百里。 明帝即位,遣南屯荆州,与司马宣王击孙权别将刘阿等,追至祁口, ◎赵一清曰:○祁口,既沶口。○《方舆纪要》卷七十九:沶水在襄阳宜城县西。○《水经·沔水下注》:沶水上通梁州沔阳县,东迳新城之沶乡,谓之沶水。又东历宜城西山,谓之沶溪,东流合于夷水,谓之沶口。○一清案:沶,音怡。○《宋书·州郡志》:新城太守领祁阳令,魏立。○《晋太康地志》作“沶”,音祁。则魏晋之间固有作“祁”字者矣。 交战,破之。诸葛亮出祁山。 祁山,见《明纪》青龙二年,在今甘肃巩昌府西和县北。 加郃位特进,遣督诸军,拒亮将马谡于街亭。 街亭,见《明纪》太和二年,在今甘肃秦州秦安县东北。 谡依阻南山,不下据城。郃绝其汲道,击,大破之。南安、天水、安定郡反应亮, 南安,见《武纪》建安十九年。天水,见《明纪》太和二年。安定,见《武纪》建安十六年。 郃皆破平之。诏曰:“贼亮以巴蜀之众,当虓虎之师。将军被坚执锐,所向克定,朕甚嘉之。益邑千户,并前四千三百户。”司马宣王治水军于荆州,欲顺沔入江伐吴,诏郃督关中诸军往受节度。至荆州,会冬水浅,大船不得行,乃还屯方城。 ◎胡三省曰:时郃将兵伐吴,屯于方城。《续汉志》曰:“叶县南有长山,曰方城。屈完所谓楚国方城以为城者,即此。”◎赵一清曰:○《方舆纪要》卷五十一:方城山在河南裕州东北四十里。《左传》“楚方城为城”,是也。或曰,楚置城于山上以为要隘。其山连接南阳唐县、叶县之境,几数百里,亦曰长城山。◎谢鍾英曰:○盛弘之《荆州记》:叶南界有故城,始犨县,东至瀙水,达沘阳界,南北联数百里,号为方城,一谓之长城。○《水经注》:鄜县有故城一面,号为长城,城之西隅,其间相去六百里,南北虽无基筑,皆连山相接,而汉水流其南。○《方舆纪要》:今叶县南四十里。 诸葛亮复出,急攻陈仓,帝驿马召郃到京都。帝自幸河南城, ◎胡三省曰:河南城在洛阳城西。◎赵一清曰:○《郡国志》:河南,周公时所城雒邑也。春秋时谓之王城。○《方舆纪要》卷四十八:城在河南府西北,亦曰郏邑。○《晋地道记》:河南城去雒城四十里。 置酒送郃,遣南北军士三万及分遣武威、虎贲使卫郃, 宋本“威”作“卫”。 因问郃曰:“迟将军到, ◎胡三省曰:迟,待也。◎王念孙曰:○《汉书·高帝纪》:迟明,围宛城三帀。○迟明,谓比明也。○《汉书·外戚传》:迟帝还。○赵王死。迟帝还,比帝还也。“迟”与“比”同义。 亮得无已得陈仓乎!”郃知亮县军无谷,不能久攻,对曰:“比臣未到,亮已走矣;屈指计亮粮不至十日。”郃晨夜进至南郑, 益州汉中郡南郑,今陕西汉中府东南。 亮退。诏郃还京都,拜征西车骑将军。
郃识变数,善处营阵,料战势地形,无不如计,自诸葛亮皆惮之。郃虽武将而爱乐儒士,尝荐同乡卑湛 何焯校“卑”作“毕”。 经明行修,诏曰:“昔祭遵为将,奏置五经大夫,居军中,与诸生雅歌投壶。 ◎范《书·祭遵传》:博士范升上疏追称遵曰:“遵为将军,取士皆用儒术,对酒设乐,必雅歌投壶。又建为孔子立后,奏置五经大夫。虽在军旅,不忘俎豆,可谓好礼悦乐、守死善道者也。◎章怀注:○雅歌,谓歌《雅诗》也。○《礼记·投壶经》曰:壶颈修七寸,腹修五寸,口径二寸半,容斗五升。壶中实小豆焉,为其矢之跃而出也。矢以柘若棘,长二尺八寸,无去其皮,取其坚而重。投之胜者,饮不胜者,以为优劣也。◎周寿昌曰:《续志》有五经博士祭酒,秩六百石,无大夫,或奏而未行也。 今将军外勒戎旅,内存国朝。朕嘉将军之意,今擢湛为博士。”
诸葛亮复出祁山,诏郃督诸将西至略阳,亮还保祁山,郃追至木门,与亮军交战,飞矢中郃右膝,薨, ◎《御览》卷二百九十一引《汉末传》曰:丞相亮出军围祁山,以木牛运粮。魏司马宣王、张郃救祁山。夏六月,亮粮尽,军还,至于青封木门。郃追之,亮驻军削大树皮,题曰:“张郃死此树下。”豫令兵夹道,以数千强弩备之。郃果目见,千弩俱发,射郃而死。◎《方舆纪要》卷五十九:木门谷在秦州西南九十里。◎《蜀志·诸葛亮传》注引《汉晋春秋》曰:司马宣王寻亮至于卤城,张郃曰:“彼远来逆我,我请战不得,谓我利在不战,欲以长计制之也。且祁山知大军以在近,〖《通鉴》“以”作“已”。〗人情自固,可止屯于此,分为奇兵,示出其后,不宜进前而不敢逼,坐失民望也。今亮悬军食少,〖《通鉴》 “悬”作“孤”。〗亦行去矣。”宣王不从。◎胡三省曰:懿实畏亮,又以张郃尝再拒亮,名著关右,不欲从其计。◎或曰:郃中右膝,焉得死?似非实录。 ◎《魏略》曰:亮军退,司马宣王使郃追之,郃曰:“军法,围城必开出路,归军勿追。”宣王不听。郃不得已,遂进。蜀军乘高布伏,弓弩乱发,矢中郃髀。 谥曰壮侯。 正始四年,郃从祀太祖庙庭。 子雄嗣。郃前后征伐有功,明帝分郃户,封郃四子列侯。赐小子爵关内侯。
27.5 徐晃
徐晃字公明,河东杨人也。 ◎《郡国志》:司隶河东郡杨。◎《一统志》:杨县故城,今山西平阳府洪洞县东南。 为郡吏,从车骑将军杨奉讨贼有功,拜骑都尉。李傕、郭汜之乱长安也,晃说奉令与天子还洛阳,奉从其计。天子渡河至安邑, 安邑,见《武纪》兴平二年。 封晃都亭侯。及到洛阳,韩暹、董承日争斗,晃说奉令归太祖;奉欲从之,后悔。太祖讨奉于梁, 梁,见《武纪》建安元年。 晃遂归太祖。太祖授晃兵,使击卷、 卷,音墟权反。 原武贼, ◎《郡国志》:司隶河南尹卷、原武。◎《一统志》:卷县故城,今河南怀庆府原武县西北。〖◎《舆地广记》:在原武县东。〗原武故城,今怀庆府阳武县治。〖◎钱坫曰:今原武县西。〗 破之,拜裨将军。 ◎胡三省曰:按沈约《志》,曹魏置将军四十号,偏将军、裨将军居其末。 从征吕布,别降布将赵庶、李邹等。与史涣斩眭固于河内。从破刘备,又从破颜良,拔白马,进至延津, 白马、延津,均见《武纪》建安五年。 破文丑,拜偏将军。与曹洪击强贼祝臂, 强,见《武纪》卷首。 破之,又与史涣击袁绍运车于故市, 故市,在今延津县界。 功最多,封都亭侯。 ◎姜宸英曰:前已书“封都亭侯”,此又封,殆以前封非出操邪?◎沈家本曰:后文云“进封逯乡侯”,必由亭侯进封,而先未书“封某某亭侯”,则此文“封都亭侯”必有夺误,当云“封某某亭侯”,非与前文复也。《庞悳传》先封都亭侯,又封关门亭侯,此其一证。 太祖既围邺,破邯郸,易阳令韩范伪以城降而拒守, 邺,见《武纪》建安八年。邯郸、易阳,见《武纪》建安九年。 太祖遣晃攻之。晃至,飞矢城中,为陈成败。范悔,晃辄降之。既而言于太祖曰:“二袁未破,诸城未下者倾耳而听,今日灭易阳,明日皆以死守,恐河北无定时也。原公降易阳以示诸城,则莫不望风。”太祖善之。别讨毛城,设伏兵掩击,破三屯。从破袁谭于南皮, 毛城、南皮,均见《武纪》建安九年。 讨平原叛贼, 平原,见《武纪》初平三年。 克之。从征蹋顿,拜横野将军。 ◎胡三省曰:横野大将军,光武以命王常。◎洪饴孙曰:横野将军一人,第五品。 从征荆州,别屯樊,讨中庐、临沮、宜城贼。 中庐,见《刘表传》。临沮、宜城,见《明纪》景初元年。 又与满宠讨关羽于汉津,与曹仁击周瑜于江陵。十五年,讨太原反者,围太陵,拔之, ◎钱大昭曰:此事《武纪》在十六年,《夏侯渊传》在十七年之前,“五”字疑误。◎弼按:《武纪》云太原商曜等以大陵叛,此作“太陵”,误。大陵,见《武纪》建安十六年。 斩贼帅商曜。韩遂、马超等反关右,遣晃屯汾阴 ◎《郡国志》:司隶河东郡汾阴。◎《一统志》:汾阴故城,今山西蒲州府荣河县北。 以抚河东,赐牛酒,令上先人墓。 晃为河东人。 太祖至潼关,恐不得渡,召问晃。晃曰:“公盛兵于此,而贼不复别守蒲阪,知其无谋也。今假臣精兵 ◎臣松之云:按晃于时未应称臣,传写者误也。 ◎《史记·项羽本纪》沛公与项伯语、与项羽语皆称臣,与自称仆同。裴说似泥。◎沈家本曰:汉时下之于上,辄称臣,晃特沿旧习耳。 渡蒲坂津, 潼关、蒲坂、蒲坂津,均见《武纪》建安十六年。 为军先置,以截其里,贼可擒也。”太祖曰:“善。”使晃以步骑四千人渡津。作堑栅未成,贼梁兴夜将步骑五千余人攻晃,晃击走之,太祖军得渡。遂破超等,使晃与夏侯渊平隃麋、汧诸氐, 隃麋、汧,见《夏侯渊传》。 与太祖会安定。太祖还邺,使晃与夏侯渊平鄜、夏阳余贼, 鄜、夏阳,见《郑浑传》。 斩梁兴, ◎钱大昭曰:鄜,当从《夏侯渊传》做“鄠”。◎弼按:鄜县在今陕西鄜州洛川县东南七十里,夏阳县在今陕西同州府韩城县南,二县皆在今陕西西安府之北,地亦相近。若鄠县,则在今西安府之南。应从鄜为是。又按,《郑浑传》亦云“梁兴等余众聚鄜城”,钱说似误。然鄜县前汉有,后汉无。《武纪》建安十七年,马超余众梁兴等屯蓝田,使夏侯渊击平之。蓝田与鄠相近,则又以作“鄠”为是。盖当时潼关以西、渭河南北皆为马超、韩遂余党也。 降三千余户。从征张鲁。别遣晃讨攻椟、仇夷诸山氐,皆降之。迁平寇将军。 ◎洪饴孙曰:平寇将军,一人,第三品。 解将军张顺围。击贼陈福等三十余屯,皆破之。
太祖还邺, 局本“还”作“迁”,误。 留晃与夏侯渊拒刘备于阳平。 阳平关,见《武纪》建安二十年。 备遣陈式等十余营绝马鸣阁道, ◎《郡国志》:益州广汉郡葭萌。◎三国蜀改为汉寿,属梓橦郡,有马鸣阁,在今四川保宁府昭化县北百里。◎潘眉曰:○《太平寰宇记》:马鸣阁在利州昭化县,即褒斜栈道也。诸葛武侯与兄瑾书:“赤崖以北阁道缘谷一百里,其阁梁一头入山腹,一头立柱于水中。”又云:“顷大水暴出,赤崖以南桥阁悉坏。”其地即马鸣阁道。 晃别征破之,贼自投山谷,多死者。太祖闻,甚喜,假晃节,令曰:“此阁道,汉中之险要咽喉也。 宋本、元本、吴本、毛本作“喉咽”。 刘备欲断绝外内,以取汉中。将军一举,克夺贼计,善之善者也。”太祖遂自至阳平,引出汉中诸军。复遣晃助曹仁讨关羽,屯宛。 宛,见《武纪》建安二十三年。 会汉水暴隘,于禁等没。羽围仁于樊,又围将军吕常于襄阳。晃所将多新卒,以羽难与争锋,遂前至阳陵陂屯。太祖复还, “还”字疑衍。 遣将军徐商、吕建等诣晃,令曰:“须兵马集至,乃俱前。”贼屯偃城。晃到,诡道作都堑,示欲截其后,贼烧屯走。晃得偃城,两面连营,稍前,去贼围三丈所。未攻, 参阅《赵俨传》。 太祖前后遣殷署、朱盖等 殷署为平难将军,见《赵俨传》。 朱盖曾随张辽讨陈兰,见《辽传》。 凡十二营诣晃。贼围头有屯,又别屯四冢。 ◎《括地志》:阳陵陂在偃城西北五里,偃城在襄州安养县西北三里,古郾子国。◎《方舆纪要》卷七十九:偃城在襄阳府城北五里。◎《一统志》:偃城,今襄阳县北。◎谢鍾英:阳陵坡、偃城、四冢,皆与樊城相近。 晃扬声当攻围头屯,而密攻四冢。羽见四冢欲坏,自将步骑五千出战,晃击之,退走,遂追陷与俱入围,破之,或自投沔水死。 ◎《蜀志·关羽传》注引《蜀记》曰:羽与晃宿相爱,遥共语,但说平生,不及军事。须臾,晃下马宣今:“得云长头赏千金。”羽惊怖,谓晃曰:“大兄是何言邪!”晃曰:“此国之事耳。” 太祖令曰:“贼围堑鹿角十重,将军致战全胜,遂陷贼围,多斩首虏。吾用兵三十余年,及所闻古之善用兵者,未有长驱径入敌围者也。且樊、襄阳之在围,过于莒、即墨,将军之功,踰孙武、穰苴。”晃振旅还摩陂, 摩陂,见《武纪》建安二十四年。 太祖迎晃七里,置酒大会。太祖举卮酒劝晃,且劳之曰:“全樊、襄阳,将军之功也。”时诸军皆集,太祖案行诸营,士卒咸离阵观,而晃军营整齐,将士驻阵不动。太祖叹曰:“徐将军可谓有周亚夫之风矣。” ◎《御览》卷七百五十七引《魏略》云:徐晃性严,驱使将士不得闲息。于军中为之语曰:“不得饷,属徐晃。”晃闻此语,笑曰:“我槌破汝钨錥邪?”
文帝即王位,以晃为右将军,进封逯乡侯。 《上尊号奏》云“使持节、右将军、建乡侯臣晃”,与《传》异。 及践阼,进封杨侯。 封本县。 与夏侯尚讨刘备于上庸, ◎上庸,见《武纪》建安二十年。◎林国赞曰:彼时刘封在上庸,先主在成都。如此文则似先主在上庸矣。据《夏侯尚传》,尚奏刘备别军在上庸,本传“备”下当亦有“别军”二字,疑传写脱去。《曹真传》“击刘备别将于下辩”,又云“破刘备别将高详于阳平”,未直书讨刘备也。 破之。以晃镇阳平,徙封阳平侯。 ◎《郡国志》:兖州东郡阳平。◎三国魏改属阳平郡。◎谢鍾英谓:徐晃封此。◎弼按:本传明言“以晃镇阳平,徒封阳平侯”,非东郡之阳平也,谢说误。互见《武文世王公传·北海悼王蕤传》。 明帝即位,拒吴将诸葛瑾于襄阳。增邑二百,并前三千一百户。病笃,遗令敛以时服。
性俭约畏慎,将军常远斥候,先为不可胜,然后战,追奔争利,士不暇食。常叹曰:“古人患不遭明君,今幸遇之,常以功自效,何用私誉为!”终不广交援。太和元年薨,谥曰壮侯。 正始四年,诏祀故左将军徐晃于太祖庙庭。 子盖嗣。盖薨,子霸嗣。明帝分晃户,封晃子孙二人列侯。
初,清河朱灵为袁绍将。太祖之征陶谦,绍使灵督三营助太祖,战有功。绍所遣诸将各罢归,灵曰:“灵观人多矣,无若曹公者,此乃真明主也。今已遇,复何之?”遂留不去。所将士卒慕之,皆随灵留。灵后遂为好将, ◎《武纪》:建安四年,遣刘备、朱灵要袁术。十六年,潜遣徐晃、朱灵夜渡蒲坂津,据河西为营。 名亚晃等, “等”字疑衍。 至后将军,封高唐亭侯。 “亭”字衍。注引《魏书》以鄃侯更封高唐,乃县侯也。 ◎《九州春秋》曰:初,清河季雍以鄃叛袁绍 ◎《郡国志》:冀州清河国鄃。◎《一统志》:鄃县故城,今山东济南府平原县西南。 而降公孙瓒,瓒遣兵卫之。绍遣灵攻之。灵家在城中,瓒将灵母弟置城上,诱呼灵。灵望城涕泣曰:“丈夫一出身与人,岂复顾家耶!”遂力战拔之,生擒雍而灵家皆死。◎《魏书》曰:灵字文博。太祖既平冀州,遣灵将新兵五千人、骑千匹守许南。太祖戒之曰:“冀州新兵,数承宽缓,暂见齐整,意尚怏怏。卿名先有威严,善以道宽之,不然即有变。”灵至阳翟, 颍川郡治阳翟,见《武纪》卷首。 中郎将程昂等果反,即斩昂,以状闻。 毛本“状”作“朕”,误。 太祖手书曰:“兵中所以为危险者,外对敌国,内有奸谋不测之变。昔邓禹中分光武军西行,而有宗歆、冯愔之难,后将二十四骑还宜阳,禹岂以是减损哉? ◎范《书·邓禹传》:光武以禹沈深有大度,故授以西讨之略,乃拜为前将军,持节,中分麾下精兵二万人,遣西入关。禹遣冯愔、宗歆守恂邑。二人争权相攻,愔遂杀歆,因反击禹。自愔反后禹威稍损。禹与邓弘击赤眉,遂为所败,独与二十四骑还诣宜阳。 来书恳恻,多引咎过,未必如所云也。” 魏武常恨朱灵,遣于禁径夺其军,见《于禁传》。 文帝即位,封灵鄃侯,增其户邑。诏曰:“将军佐命先帝,典兵历年,威过方、邵,功踰绛、灌。图籍所美,何以加焉?朕受天命,帝有海内, “帝有”二字疑误。 元功之将,社稷之臣,皆朕所与同福共庆,传之无穷者也。今封隃侯。富贵不归故乡,如夜行衣绣。若平常所志,愿勿难言。” 灵当为清河鄃县人。 灵谢曰:“高唐,宿所愿。” 高唐,见《武纪》初平三年。 于是更封高唐侯,薨,谥曰威侯,子术嗣。 正始四年,诏祀故后将军朱灵于太祖庙庭。
评曰:太祖建兹武功,而时之良将,五子为先。于禁最号毅重,然弗克其终。张郃以巧变为称,乐进以骁果显名,而鉴其行事,未副所闻。或注记有遗漏,未如张辽、徐晃之备详也。 ◎何焯曰:此与下卷序魏诸将,但以注记所载稍檃括其略,非经意之文。徐晃之解樊围,一时奇功,而惟存一令,亦安得谓之备详也?序张辽合肥,许褚潼关,差胜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