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 卷三十三·蜀书三·后主传第三

蜀书三后主传第三三国志三十三

晋平阳侯相 安汉陈寿 撰宋中书侍郎西乡侯 闻喜裴松之 注沔阳卢弼 集解 后主传·A 部分 校录:平青 后主传·B 部分 校录:初晨一缕光 复校:擎骥

43.1 后主禅

后主讳禅, ◎《宋书·五行志二》云:刘禅嗣位,谯周引晋穆侯、汉灵帝命子事讥之曰:“先主讳备,其训具也;后主讳禅,其训授也。若言刘已具矣,当授与人,甚于穆侯、灵帝之祥也。”蜀果亡,此言之不从也。 字公嗣, ◎后主小名阿斗,见《刘封传》;一字升之,见《魏志·明帝纪》太和二年注引《魏略》。◎周寿昌曰:后主小名阿斗,故有升之之字。 先主子也。 建安十二年,甘皇后生于荆州。 建安二十四年,先主为汉中王,立为王太子。及即尊号,册曰:“惟章武元年五月辛巳,皇帝若曰:太子禅,朕遭汉运艰难,贼臣篡盗,社稷无主,格人群正, ◎《尚书·西伯戡黎篇》:格人元龟。◎孔《疏》云:格训为至。至人,谓至道之人,有所识解者也。 以天明命,朕继大统。今以禅为皇太子,以承宗庙,祗肃社稷。使使持节丞相亮授印绶,敬听师傅,行一物而三善皆得焉,可不勉与! ◎《礼记》曰:行一物而三善者,惟世子而已,其齿于学之谓也。◎郑玄曰:物,犹事也。 ◎此《礼记·文王世子篇》之辞。◎又云:故世子齿于学,国人观之曰:“将君我而与我齿让,何也?”曰:“有父在则礼然,然而众知父子之道矣。”其二曰:“将君我而与我齿让,何也?”曰:“有君在则礼然,然而众著于君臣之义也。”其三曰:“将君我而与我齿让,何也?”曰: “长长也,然而众知长幼之节矣。” 三年夏四月,先主殂于永安宫。五月,后主袭位于成都,时年十七。尊皇后曰皇太后, ◎《华阳国志》曰:尊皇后吴氏曰皇太后。 大赦,改元。 ◎《宋书·五行志二》云:刘备卒,刘禅即位,未葬,亦未踰月,而改元为建兴,此言之不从也。习凿齿曰:“礼,国君即位,踰年而后改元者,缘臣子之心,不忍一年而有二君也。今可谓亟而不知礼矣,君子是以知蜀之不能东迁也。”后又降晋,吴孙亮亦然。◎唐庚曰:人君继体,踰年改元,而章武三年五月改为建兴,此陈寿所以短孔明也。以吾观之,似不为过。古者人君虽立,尚未即位也,明元正月行即位之礼,然后书即位,而称元年。后世承袭之初,固已即位矣,称元年不亦可乎?故曰不为过也。古者,人君袭位,未踰年不称君,故子猛不书王,子般、子赤不书公。后世承袭之初,固已称君矣,称元不亦可乎?故曰不为过也。春秋之时,未有一年而二名者,如隐公之末年,即名之为十一年矣,不可复名为桓公元年。自纪元以来,有一岁而再易三四易者矣,岂复以二名为嫌,而曰不可乎?故曰不为过也。 是岁,魏黄初四年也。 ◎《史通·探赜篇》曰:班《书》之载吴、项,必系汉年,陈《志》之叙孙、刘,皆宗魏世。◎赵翼曰:蜀、吴二志于本国之君之即位,必明记魏之年号,如蜀后主即位,书“是岁黄初四年也”;吴孙亮之即位,书“是岁魏嘉平四年也”。此亦何与于魏而必系以魏年,欲以见正统之在魏也。◎刘咸炘曰:此说明矣,既以魏为纪,故于二方之传参以世家之法耳。 ◎《魏略》曰:初,备在小沛,不意曹公卒至,遑遽弃家属,后奔荆州。禅时年数岁,窜匿,随人西入汉中,为人所卖。及建安十六年,关中破乱,扶风人刘括避乱入汉中,买得禅,问知其良家子,遂养为子,与娶妇,生一子。初,禅与刘备相失时,识其父字玄德,比舍人有姓简者,及备得益州,而简为将军。 ◎赵一清曰:简岂谓简雍乎?雍拜昭德将军。 备遣简到汉中,舍都邸。禅乃诣简,简相检讯,事皆符验。简喜,以语张鲁,鲁乃洗沐 元本“乃”作“为”。 送诣益州,备乃立以为太子。初,备以诸葛亮为太子太傅,及禅立,以亮为丞相,委以诸事。谓亮曰:“政由葛氏,祭则寡人。” 元本“祭”作“即”,误。 亮亦以禅未闲于政,遂总内外。 宋本“总”作“揔”。 ◎臣松之案:《二主妃子传》曰:“后主生于荆州。”《后主传》云:“初即帝位,年十七。”则建安十二年生也。十三年败于长坂,备弃妻子走。《赵云传》云:“云身报弱子以免。”即后主也。如此,备与禅未尝相失也。又诸葛亮以禅立之明年领益州牧,其年与主簿杜微书曰:“朝廷今年十八。”与《禅传》相应,理当非虚。而鱼豢云备败于小沛,禅时年始生, ◎钱仪吉曰:时,当作“是”。 及奔荆州,能识其父字玄德,计当五六岁。备则败于小沛时, ◎赵一清曰:“则”字疑衍。 建安五年也。至禅初立,首尾二十四年,禅应过三十矣。以事相验,理不得然,此则《魏略》之妄说,乃至二百余言,异也!又案诸书记及《诸葛亮集》,亮亦不为太子太傅。

建兴元年夏,牂牁太守朱褒拥郡反。 ◎宋本“牂牁”作“ 牁”。◎胡三省曰:牂牁,音臧哥。◎《汉书·地理志》:牂牁郡,武帝元鼎六年开,属益州。◎《郡国志》:益州牂牁郡治故且兰。◎应劭曰:临牂柯江也。故且兰,侯邑也。且,音苴。◎师古曰:牂牁,系船也。◎《华阳国志》云:楚顷襄王时,遣庄蹻伐夜郎,军至且兰,椓船于岸而步战。既灭夜郎,以且兰有椓船牂柯处,乃改其名为牂柯。,音弋。◎《水经·温水注》:豚水东北流,迳谈槁县东迳牂柯郡且兰县,谓之牂柯水。水广数里,县临江上,故且兰侯国也。一名头兰,牂柯郡治也。楚将庄蹻溯沅伐夜郎,椓牂柯系船,因名且兰为牂柯矣。牂、柯亦江中两山名也,左思《吴都赋》云“吐浪牂、柯”者也。〖◎王先谦曰:今《吴都赋》无之。〗元鼎五年,武帝伐南越,发夜郎精兵下牂柯江,同会番禹,是也。◎王先谦曰:○牂柯,南夷国名,见《管子·小匡篇》,是春秋时已有,非至楚顷襄王时改名。○郑珍云:果如常说,且兰自蹻后名牂柯,何以终西汉世止称且兰,不一及牂柯?盖秦以前牂柯自为国,后臣属夜郎。《史记·西南夷传》所称,此诸国及夜郎旁小邑者。○《异物志》云:有一山在海内,小而高似系船筏,俗人谓之越王牂柯。○《交州记》云:侯石孤绝,高数丈,名为牂柯,在海中。○与郦注言江中两山异。要是山似系船牂柯,故以为名。在其国境,即以名国。汉开郡取《管书》旧名耳。◎《一统志》:牂柯江在贵阳府定番州南,一名都泥江。源出州西北三十里乱山中,曰濛潭,经州南界,地名破蚕,又南入广西泗城府界,名胜志。牂柯江南流入泗城界为右江,至浔州与左江合,下番禹入南海。◎洪亮吉《贵州水道考》云:以沅、无二水出黄平州金凤山证之,县在黄平州以西,都匀府以北,左近界中。检诸地志,贵筑、贵定、清平皆注云故且兰地。《图经》云“且兰在湄瓮、黄施之交”,明汉时县大,自黄平州西南、贵筑县东北,皆其地也。知且兰,即知牂牁郡治所在,并可因此正汉、晋《地志》之误矣。◎郑珍云:贵州镇远一府及贵阳之龙里、贵定,平越州之瓮安、余庆诸县,都匀府之麻哈州、清平县,石阡府之乌江以南境,皆且兰地。《元和志》以播州为且兰,后人因以遵义地当之,误也。◎阮元云:且兰县在今安顺府等境。◎马与龙云:故且兰县旧说今平越州,而实非也。平越州东有清水江,下流入沅,庄蹻溯沅,或至此,当为且兰县东境。故《水经》云“沅水出且兰县”也。夜郎豚水,当为今北盘江。郦注“豚水东北流,迳谈槁县,又东迳牂牁郡且兰县,又东南迳毌敛县西”,谈槁今曲靖府陆凉州地,毌敛今贵阳府定番州西南,皆北盘江所经。若指且兰在今平越,则东西易位,川流悬隔矣。今据郦注“县临江上”之文,汉且兰县故城当在今安顺府永宁州西南境。 ◎《魏氏春秋》曰: 元本“氏”作“书”,误。 初,益州从事常房行部, 《华阳国志》“常房”作“常颀”。 闻褒将有异志,收其主簿案问,杀之。褒怒,攻杀房,诬以谋反。诸葛亮诛房诸子,徙其四弟于越嶲, ◎《郡国志》:益州越巂郡治邛都。◎刘昭注:○《南中志》曰:县东南数里,有水名邛广都河,〖“广”字衍。〗从广二十里,深百余丈。有鱼长一二丈,头特大,遥视如戴铁釜状。◎《一统志》:邛都废县,在今四川宁远府西昌县东南,古西夷邛都国也。◎《史记·西南夷传》:自滇以北,君长以什数,邛都最大。◎《汉书·西南夷传》:且兰君反,乃发兵诛且兰邛君,以邛都为越嶲郡。◎应劭曰:有嶲水,言越此水以章休盛也。◎师古曰:嶲,音先蕊反。◎孟康音髓。越嶲事又见《张嶷传》。◎谢鍾英曰:邛都在今西昌县西北一百四十里打冲河东岸。 欲以安之。褒犹不悛改,遂以郡叛应雍闿。◎臣松之案:以为房为褒所诬,执政所宜澄察,安有妄杀不辜以悦奸慝?斯殆妄矣! 先是益州郡有大姓雍闿反, ◎《汉书·地理志》:益州郡,武帝元封二年开,属益州。◎应劭曰:古滇王国也。◎师古曰:滇,音颠。◎《郡国志》:益州益州郡治滇池。◎《一统志》:滇池故城,今云南云南府晋宁州东。◎阮元《云南通志稿》曰:汉滇池治当在宜良县地。 流太守张裔于吴,据郡不宾。越嶲夷王高定亦背叛。 ◎《华阳国志》云:先主薨后,越嶲叟帅高定元杀郡将军焦璜,举郡称王以叛。益州大姓雍闿亦杀太守正昂,更以蜀郡张裔为太守。闿假鬼教曰:“张裔府君如瓠壶,外虽泽而内实粗,杀之不可,缚与吴。”于是执送裔于吴,吴主孙权遥用闿为永昌太守,遣故刘璋子阐为益州刺史,处交、益州际。牁郡丞朱提朱褒领太守,恣睢。丞相诸葛亮以初遭大丧,未便加兵,遣越嶲太守巴西龚禄住安上县,遥领郡,从事蜀郡常颀行部,南入以都护李严书晓谕闿。闿答曰:“愚闻天无二日,士无二王。今天下泒分,正朔有三,远人惶惑,不知所归。”其傲慢如此。颀至牁,收郡主簿考讯。奸褒因煞颀为乱,益州夷复不从闿,闿使建宁孟获说夷叟曰:“官欲得乌狗三百头,膺前尽黑螨脑三斗,断木构三丈者三千枚,汝能得不?”夷以为然,皆从闿断。木坚刚,性委曲,高不至二丈,故获以期夷。 是岁,立皇后张氏。 ◎《华阳国志》:立皇后张氏,车骑将军飞女也。封丞相亮武乡侯;中护军李严假节,加光禄勋,封都乡侯,督永安事;中军师、卫尉鲁国刘琰亦都乡侯;中护军赵云、江州都督费观、屯骑校尉丞相长史王连、中部督襄阳向宠及魏延、吴懿皆封都亭侯;杨洪、王谋等关内侯。 遣尚书郎邓芝固好于吴, 《邓芝传》“入为尚书”,“郎”字衍。 吴王孙权与蜀和亲使聘,是岁通好。 ◎《邓芝传》:权遂绝魏,与蜀连和,遣张温报聘于蜀,蜀复令芝重往。

二年, 宋本“二年”下有“春”字,冯本、毛本无之。 务农殖谷,闭关息民。 ◎此即孔子“足食足兵”之意。◎胡三省曰:闭越嶲之灵关也。◎李安溪曰:大书特书,故仲淹谓陈寿史乎史乎。◎《华阳国志》:二年,丞相亮开府,领益州牧。事无巨细,咸决于亮。辟尚书郎蒋琬及广汉李邵、巴西马勋为掾,南阳宗预为主簿,皆德举也;秦宓为别驾,犍为五梁为功曹,梓潼杜微为主簿,皆州俊彦也;而江夏费祎、南郡董允、郭攸之始为侍郎,赞扬日月。

三年春三月,丞相亮南征四郡, 益州、永昌、牂牁、越嶲四郡也。有今四川西部及云南、贵州二省地。 四郡皆平。 ◎《诸葛亮传》:三年春,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军资所出,国以富饶。◎弼按:汉代西南夷反覆无常,最为难治。葛相数月之间,平定今日数省之地,恩威并用,纯为王者之师。后路无虞,国用饶足,终亮之世,夷不复反,远谋硕画,夐乎不可及已。 改益州郡为建宁郡, ◎《宋书·州郡志》:建宁太守,汉益州郡滇王国,刘氏更名。◎《水经·温水注》:温水又西迳昆泽县南,又迳县,县故滇国都也。诸葛亮讨平南中,刘禅建兴三年,分益州郡,置建宁郡于此。水侧皆是高山,山水之间,悉是木耳夷居,语言不同,嗜欲亦异。◎《郡国志》:益州郡。◎孟康音昧。◎何焯云:“ ”字从末,不从未。◎王先谦曰:○ ,蜀建宁郡治此。○《一统志》:在今云南曲靖府南宁县西十五里。○邹安鬯云:当在今云南府宜良县南,盖据《温水注》。○阮元云:《温水注》 “又迳县”一段,当在“又西迳昆泽县”之上。 分建宁、永昌郡 ◎《郡国志》:益州永昌郡治不韦。◎范《书·明帝纪》:永平十二年,益州徼外夷哀牢王相率内属,于是置永昌郡。◎又《西南夷传》注引孙盛《蜀谱》曰:初,秦徙吕不韦子弟宗族于蜀,汉武帝开西南夷,置郡县,徙吕氏以充之,因置不韦县。◎《华阳国志》曰:武帝通博南,置不韦县,徙南越相吕嘉子孙宗族资之,因名不韦,以章其先人之恶行也。◎《水经·叶榆水注》:永昌郡治不韦县,秦始皇徙吕不韦子孙于此,故名。◎洪亮吉曰:《史记·不韦传》明言不韦宗族徙蜀,而吕嘉之为不韦后,马、班二史无明文,恐当以世谱为是。◎《一统志》:不韦废县,在今云南永昌府保山县北三十里凤溪山下。 为云南郡, ◎《宋书·州郡志》:○云南太守。○《晋太康地志》云:故属永昌。○何《志》:刘氏分建宁、永昌立。◎《郡国志》:益州郡梇栋。◎《寰宇记》:蜀汉时,云南郡治梇栋。◎《一统志》:梇栋故城,今云南楚雄府姚州治。 又分建宁、牂柯为兴古郡。 ◎《宋书·州郡志》:○兴古太守,汉旧郡。○《晋太康地志》:故牂柯。○何《志》:刘氏分建宁、牂柯立,则是后汉末省也。◎《华阳国志》:温县,兴古郡治。◎《水经·温水注》:刘禅建兴三年,分牂柯置兴古郡,治温县。〖◎常《志》:郦注均云温县,不云宛温县。〗◎《郡国志》:牂柯郡宛温。◎刘昭注引《南中志》曰:宛温县北三百里有盘江,广数百步,深十余丈。此江有毒气。◎王先谦曰:蜀兴古郡治此。◎谢鍾英曰:《水经注》又引《地道记》云“兴古郡治律高”,盖两存其说。◎李兆洛云:宛温故县,今贵州兴义府普安厅西一百里。◎汪士铎云:今云南曲靖府罗平州北。 十二月,亮还成都。 ◎经营南中,近一年矣。◎《华阳国志》云:建兴三年春,亮南征,自安上由水路入越嶲,别遣马忠伐牂柯,李恢向益州,以犍为太守广陵王士为益州太守。高定元自旄牛、定笮、卑水多为垒守。亮欲俟定元军众集合并讨之,军卑水。定元部曲杀雍闿及士庶等,孟获代闿为主。亮既斩定元,而马忠破牂柯,李恢败于南中。夏五月,亮渡泸进征益州,生虏孟获。秋,遂平四郡,改益州为建宁,以李恢为太守,加安汉将军,领交州刺史,移治县。分建宁、越嶲置云南郡,以吕凯为太守,又分建宁、牂柯置兴古郡,以马忠为牂柯太守,移南中劲卒青羌万余家于蜀,为五部,所当无前,号为飞军。分其羸弱,配大姓焦、雍、娄、爨、孟、量、毛、李为部曲,置五部都尉,号五子,故南人言四姓五子也。以夷多刚狠不宾,大姓富豪,乃劝令出金帛,聘策恶夷为家部曲,得多者奕世袭官。于是夷人贪货物,以渐服数于汉,成夷、汉部曲。亮收其俊杰建宁爨习、朱提孟琰及获为官属。习官至领军,琰辅汉将军,获御史中丞,出其金银、丹漆、耕牛、战马给军国之用,都督常用重人。

四年春,都护李严自永安宫还住江州, 永安宫,见《先主传》。江州,见《刘璋传》注。 筑大城。 ◎《李严传》:诸葛亮欲出军汉中,严当知后事,移屯江州。◎《华阳国志》:永安都护李严还督江州,城巴部〖◎弼按:部,当作“郡”。〗大城,以征西将军汝南陈到督永安,封亭侯。是岁,魏文帝崩,明帝立。 今巴郡故城是。 ◎《华阳国志》:秦惠文王遣张仪灭巴,城江州,汉世郡治江州。巴水北有甘橘宫,今北府城是也。后乃还南城。刘先主初以江夏费观为太守,领江州都督。后都护李严更城大城,周回十六里,欲穿城后山,自汶江通水入巴江。诸葛亮将北征,召严汉中,故穿山不逮,然造苍龙、白虎门。◎《元和志》:巴县在岷江之西,汉水之南,即李严所修古巴城也。

五年春,丞相亮出屯汉中,营沔北阳平石马。 ◎汉中,见《刘焉传》。沔北,沔水之北也。◎《水经·沔水注》:沔水又东迳武侯垒南,诸葛武侯所居也。南枕沔水,水南有亮垒,背山向水。◎《寰宇记》:隋开皇三年,置白马镇于古诸葛亮城是也。◎阳平,见《魏志·武纪》建安二十年。◎胡三省曰:○《水经注》:沔水迳白马戍南,谓之白马城,一名阳平关。又有白马山,山石似马,望之逼真。◎谢鍾英曰:○疑即石马,其地当与阳平相近。○《方舆纪要》卷五十六:石马城在陕西汉中府沔县东二十里,或以为诸葛垒,亦曰诸葛城。 ◎《诸葛亮集》载禅三月下诏曰:“朕闻天地之道,福仁而祸淫。善积者昌,恶积者丧,古今常数也。是以汤武修德而王,桀纣极暴而亡。曩者汉祚中微,纲漏凶慝,董卓造难,震荡京畿;曹操阶祸,窃执天衡,残剥海内,怀无君之心。子丕孤竖,敢寻乱阶,盗据神器,更姓改物,世济其凶。当此之时,皇极幽昧,天下无主,则我帝命陨越于下。昭烈皇帝体明睿之德,光演文武,应乾坤之运,出身平难。经营四方,人鬼同谋,百姓与能,兆民欣戴,奉顺符谶,建位易号,丕承天序,补弊兴衰,存复祖业,膺诞皇纲, ◎郝经《续后汉书》〖下省作“郝《书》”。〗“膺诞”作“诞膺”。◎弼按:○作“诞膺”是。○《尚书·武成篇》:诞膺天命,以抚方夏。 不坠于地。万国未静, 宋本“静”作“定”。 早世遐殂。朕以幼冲,继统鸿基,未习保傅之训,而婴祖宗之重。六和壅否,社稷不建,永惟所以,念在匡救,光载前绪,未有攸济,朕甚惧焉。是以夙兴夜寐,不敢自逸,每崇菲薄,以益国用;劝分务穑,以阜民财;授方任能,以参其听;断私降意,以养将士。欲奋剑长驱,指讨凶逆,朱旗未举,而丕复陨丧,斯所谓不然我薪而自焚也。残类馀丑,又支天祸,恣睢河、洛,阻兵未弭。诸葛丞相弘毅忠壮,忘身忧国,先帝托以天下,以勖朕躬。今授之以旄钺之重,付之以专命之权,统领步骑二十万众,董督元戎,龚行天伐, 宋本“伐”作“罚”。 除患宁乱,克复旧都,在此行也。昔项藉总一强众,跨州兼土,所务者大。然卒败垓下,死于东城,宗族如焚, ◎或曰:如焚,疑作“焚如”。 为笑千载,皆不以义, ◎或曰:皆,疑作“强”。 陵上虐下故也。 ◎《史记·项羽本纪》:○太史公曰:项羽乘势拔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兵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伯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伯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悟,而不自责,过矣! 今贼效尤,天人所怨,奉时宜速,庶凭炎精祖宗威灵相助之福,所向必克。吴王孙权,同恤灾患,潜军合谋,掎角其后。凉州诸国王各遣月支、康居胡侯支富、康植等二十余人,诣受节度。大军北出,便欲率将兵马,奋戈先驱,天命既集,人事又至,师贞势并,必无敌矣。夫王者之兵,有征无战,尊而且义,莫敢抗也。故鸣条之役,兵不血刃; ◎《史记·汤本纪》:桀奔于鸣条。◎《括地志》云:高涯原在蒲州安邑县北三十里南坡口,即古鸣条陌也。鸣条战地在安邑西。 牧野之师,商人倒戈。 ◎《尚书·武成篇》:会于牧野,罔有敌于我师,前徒倒戈,攻于后以北,血流漂杵。 今旌旄首路,其所经至,亦不欲穷兵极武。有能弃邪从正,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者, ◎《孟子》: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者,岂有他哉,避水火也。◎《正义》曰:○《曲礼》:圆曰箪,方曰笥,饭器也。○何休云:壶,礼器,腹方口圆曰壶。○《释名》曰:浆,水也,饮也。或云,浆,酒也。 国有常典,封宠大小,各有品限。及魏之宗族、支叶、中外,有能规利害、审逆顺之数,来诣降者,皆原除之。昔辅果绝亲于智氏,而蒙全宗之福; ◎《战国策》:智伯与韩、魏围赵襄子于晋阳,张孟谈阴见韩、魏之君曰:“智伯伐赵,赵亡则二君为之次。”二君乃与孟谈阴约,夜遣人入晋阳,智果见二君说智伯曰:“二主色动而变,必背君矣,不如杀之。”智伯曰:“不可。”智果出易姓为辅氏。 微子去殷,项伯归汉,皆守茅土之庆。 ◎《史记》:微子数谏纣,不听,乃持其祭器奔周。周公诛武庚,立微子于宋,以续殷后。汉王以鲁公礼葬项王于谷城,封项伯等四人,皆为列侯,赐姓刘氏。 此前世之明验也。若其迷沈不返,将助乱人, 郝《书》“将”作“奖”。 不式王命,戮其妻孥,罔有攸赦。广宣恩威,贷其元帅, 郝《书》作“诛其元恶”。 吊其残民。他如诏书律令,丞相其露布天下,使称朕意焉。 ◎《华阳国志》:五年,魏太和元年也。春,丞相亮将北伐,上疏以尚书南阳陈震为中书令,治中张裔为留府长史,与参军蒋琬公琰知居府事。

六年,亮出攻祁山, 祁山在今甘肃巩昌府西和县西北,详见《魏志·明纪》青龙二年。 不克。冬,复出散关,围陈仓, 散关在今陕西凤翔府宝鸡县西南,陈仓在今宝鸡县东二十里。散关、陈仓均详见《魏志·武纪》建安二十年。 粮尽退。魏将王双率军追亮,亮与战,破之;斩双,还汉中。 ◎《魏志·明纪》:太和二年,蜀大将诸葛亮寇边,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叛应亮。遣曹真进兵,张郃击亮于街亭,大破之。亮败走,三郡平。◎《华阳国志》:六年春,丞相亮扬声由斜谷道取郿,使镇东将军赵云、中监军邓芝据箕谷为疑军。魏大将军曹真举这众当之。亮身率大众攻祁山,赏罚肃而号令明,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叛魏应亮,关中响震。魏明帝西镇长安,命张郃拒亮,亮使参军襄阳马谡、裨将军巴西王平及张休、李盛、黄袭等在前,违亮节度,为郃所破,平独敛众为殿,而云、芝亦不利。亮拔将西县千余家还汉中,戮谡及休、盛以谢众;夺袭兵,贬云秩;长史向朗以不时臧否,免罢;超迁平参军;亮上疏请自贬三等,辟天水姜维为仓曹掾。

七年春,亮遣陈式攻武都、阴平, ◎武都郡治下辨,今甘肃階州成县西,详见《魏志·武纪》建安二十年及《夏侯渊传》。◎胡三省曰:阴平道前汉属广汉郡,后汉属广汉属国都尉。魏分置阴平郡。◎《郡国志》:广汉属国都尉阴平道。◎王先谦曰:蜀作阴平县,阴平郡治此。◎《一统志》:阴平故城,今甘肃階州文县治。 遂克定二郡。 ◎《华阳国志》:魏雍州刺史郭淮出将击式,亮自至建威,淮退,遂平二郡。 冬、亮徙府营于南山下原上, 南山,当在今陕西汉中府沔县南,四川保宁府南江县北。《张鲁传》“曹公破阳平关,鲁奔南山,入巴中”,即此。 筑汉、乐二城。 ◎汉城在沔县东南,乐城在汉中府城固县,详见《魏志·钟会传》。◎《华阳国志》:蜀时以沔阳为汉城,成固为乐城。◎《通鉴》:筑汉城于沔阳,筑乐城于成固。◎《水经·沔水注》:沔水又东迳西乐城北,城在山上,周三十里,甚险固。城侧有谷,谓之容裘谷,道通益州,山多群獠,诸葛亮筑以防遏。〖◎《沔水注》亦引《华阳国志》云:蜀以成固为乐城县也。〗◎《方舆纪要》卷五十六云:西乐城即汉城,对乐城而言,故云西乐城。◎本志《王平传》“固守汉、乐二城”,《姜维传》“监军王含守乐城,护军蒋斌守汉城”,即此。 是岁,孙权称帝,与蜀约盟,共交分天下。 ◎《吴志·孙权传》:吴黄龙元年六月,蜀遣卫尉陈震庆权践位。权参分天下,豫、青、徐、幽属吴,兖、冀、并、凉属蜀,其司州之土,以函谷关为界。

八年秋,魏使司马懿由西城, ◎西城在今陕西兴安府西北,汉末为西城郡,魏改为魏兴郡,详见《魏志·武纪》建安二十年。◎《晋书·宣帝纪》:太和四年,与曹真伐蜀,帝自西城斫山开道,水陆并进,溯沔而上,至于朐,拔其新丰县,军次丹口,遇雨班师。 张郃由子午, 子午谷在今陕西西安府长安县南百里,详见《魏志·张鲁传》。 曹真由斜谷, 斜,余奢反。 斜谷在今陕西凤翔府郿县西南,详见《魏志·武纪》建安二十四年及《曹真传》。 欲攻汉中。丞相亮待之于城固赤阪, ◎《郡国志》:汉中郡城固。◎《一统志》:城固故城,今陕西汉中府城固县西北。◎《水经·沔水注》:汉水又东迳小城固南,州治大城固移县北,故曰小城固。城北百二十里有兴势坂,诸葛亮出骆谷,戍兴势,置烽火楼处,通照汉水。◎胡三省曰:赤坂在今洋州东二十里龙亭山,坂色正赤。魏兵溯汉水及从子午道入者,皆会于成固,故于此待之。◎《舆地纪胜》:赤坂在洋州东二十里龙亭山,色甚赭。蜀汉建兴八年,魏曹真、张郃、司马懿侵汉,武侯次于城固赤坂以待之,即此。◎《方舆纪要》卷五十六:龙亭山在汉中府洋县东二十里,乃入子午谷之口,其山坂頳色,亦名赤坂。曹真、司马懿两道并进,此为总会之地也。 大雨道绝,真等皆还。 ◎《曹真传》:真以八月发长安,从子午道南入,司马宣王溯汉水,当会南郑。会大霖雨三十余日,或栈道断绝,诏真还军。◎《王肃传》:肃上疏言:“曹真发已踰月,行裁半谷。”◎即指此事。◎《华阳国志》:丞相亮军成固,表进江州都护李严骠骑将军,将二万人赴汉中,以严子丰为江州都督。曹真等还,因留严汉中署留府事。严改名平。 是岁,魏延破魏雍州刺史郭淮于阳溪。 ◎《魏延传》:建兴八年,使延西入羌中。魏后将军费瑶、雍州刺史郭淮与延战于阳溪,延大破淮等。◎《华阳国志》:丞相司马魏延、将军吴懿西入羌中,大破魏后将军费曜、雍州刺史郭淮于阳溪。延迁前军师,封南郑侯;懿左将军,高阳乡侯。 徙鲁王永为甘陵王,梁王理为安平王,皆以鲁、梁在吴分界故也。

九年春二月,亮复出军围祁山,始以木牛运。 木牛,详见《亮传》注引《亮集》。 魏司马懿、张郃救祁山。夏六月,亮粮尽退军,郃追至青封, ◎《张郃传》:亮还保祁山,郃追至木门。◎《御览》引《魏末传》:亮粮尽军还,至于青封、木门。◎是青封、木门实一地也。◎《一统志》:木门山在甘肃秦州西南。《水经注》有木门谷水,北流入藉水。◎胡三省曰:木门去今天水县十里。◎弼按:唐初析上邽置天水县,仍在今秦州西也。 与亮交战,被箭死。秋八月,都护李平废徙梓潼郡。 ◎《华阳国志》:九年春,丞相亮复出围祁山,虑粮运不继,设三策告都护李平曰:“上计断其后道,中计与之持久,下计还住黄土。”时盛夏雨水,平恐漕运不给,书白亮,宜振旅。秋八月,亮还汉中,平惧亮以运不辨见责,欲杀督运领岑述,惊问亮何故来还,又表后主言亮伪退。亮怒,表废平为民,徙梓潼,夺平子丰兵,以为从事中郎,与长史蒋琬共知居府事。◎《郡国志》:广汉郡梓潼。◎刘昭注:建安二十二年,刘备以为郡。◎《华阳国志》:建安二十二年,分广汉置梓潼郡,以霍峻为太守。◎谢鍾英曰:置郡当在建安十九年。◎《一统志》:梓潼故城,今四川绵州梓潼县治。 ◎《汉晋春秋》曰: 元本、官本“晋”作“书”,误。 冬十月,江阳至江州 今泸州至重庆。 有鸟从江南飞渡江北,不能达,堕水死者以千数。 ◎赵一清曰:○《宋书·五行志》:是时诸葛亮连年动众,志吞华夏,而终死渭南,所图不遂。又诸将分争,颇丧徒旅,鸟北飞而不能达,堕水死,皆有其象也。亮竟不能过渭,又其应乎!◎弼按:此无稽之谈。

十年,亮休士劝农于黄沙。 ◎元本、冯本“劝”作“勤”,误。◎《水经·沔水注》:汉水又东,黄沙水左注之。水北出远山,山谷邃险,人迹罕交。溪曰五丈溪,水侧有黄沙屯,诸葛亮所开也。其水南注汉水。◎《舆地纪胜》:沔县东有青阳峡,黄沙水所出。◎《方舆纪要》卷五十六:黄沙戍在汉中府褒城县南五十里,今为黄沙驿,栈道至此始出险就平。◎《汉中府志》:黄沙河在沔县东四十里,源出云濛山,南至褒城界入汉。 作流马木牛毕,教兵讲武。 流马,详见《亮传》注引《亮集》。

十一年 是年,魏青龙元年。 冬,亮使诸军运米,集于斜谷口,治斜谷邸阁。 ◎邸阁,储量之所也。详见《魏志·王基传》。◎《通鉴》:息民休士,三年而后用之。◎胡三省曰:明年,亮出斜谷。所谓三年者,通自再攻祁山之后至是,凡三年也。◎冯本“阁”作“閤”。◎沈家本曰:○当作“阁”。○《史记·高纪》:去辄烧绝栈道。○《索隐》:栈道,阁道也。崔浩云:险绝之处,傍凿山岩而施版,筑为阁。○若“閤”字,乃门旁户,与此异义。◎弼按:沈说当作“阁”,是。惟邸阁与阁道为两事,不可不辨。 是岁,南夷刘胄反,将军马忠破平之。 详见《张翼传》。

十二年春二月,亮由斜谷出,始以流马运。秋八月,亮卒于渭滨。 ◎《华阳国志》:亮从斜谷道出武功,据五丈原,与司马宣王对于渭南,分兵屯田,耕者杂于渭滨居民之间,百姓安堵,军无私焉。秋八月,亮疾病,卒于军,时年五十四。还葬汉中定军山,谥曰忠武侯。 征西大将军魏延与丞相长史杨仪争权,不和;举兵相攻。延败走,斩延首。仪率诸军还成都,大赦。 ◎详见《魏延传》、《杨仪传》、《费祎传》。◎《华阳国志》:亮既恃延勇猛,又惜仪筹画,不能偏废,为作《甘戚论》,二子不感。延常举刃拟仪,费祎和解,终亮之世,尽其器用。 以左将军吴壹为车骑将军,假节督汉中;以丞相留府长史蒋琬为尚书令,总统国事。

十三年春正月,中军师杨仪废徙汉嘉郡。 汉嘉郡,见《先主传》章武二年。 夏四月,进蒋琬位为大将军。 ◎《华阳国志》:十三年,拜尚书令蒋琬为大将军,领益州刺史,以费祎为尚书令,侍郎董允兼虎贲中郎将,统宿卫兵。军师杨仪自以年宦在琬前,更处琬下,怨望,废徙汉嘉。吴以亮卒,增巴丘守,蜀亦益白帝军。

十四年夏四月,后主至湔, ◎《华阳国志》:文翁为蜀守,穿湔江口,溉灌繁田千七百顷。 ◎臣松之案:湔,县名也,属蜀郡。音翦。 登观阪,看汶水之流, ◎《水经·江水注》:江水又迳汶江道,汶出徼外岷山西玉轮坂下而南行,又东迳其县而东注于大江。故苏代告楚曰“蜀地之甲,浮船于汶,乘夏水而下江,五日而至郢”,谓是水也。又有湔水入焉江水,又历都安县。李冰作大堰于此,俗谓之都安大堰,亦曰湔堰,又谓之金堤。左思《蜀都赋》云“西踰金堤”者也。诸葛亮北征,以此堰农本,国之所资,以征丁千二百人主护之。有堰官。益州刺史皇甫晏至都安,屯观坂,从事何旅曰:“今所安营,地名观坂,上观下反,〖一作“自上观下,反上之象”。〗其征不祥。不从,果为牙门张和所杀。◎胡三省曰:○湔,即汉之湔氐道,属蜀郡。汶水,即岷江水也。岷江出氐道西徼外岷山,东流历都安县。○沈约曰:县,蜀所立。○《水经注》:都安县有陶关,蜀守李冰作大堰于此,谓之湔塴,亦曰湔堰。观坂在其上。○《晋书音义》:汶,读与岷同。○诸葛亮既没,汉主游观,莫之敢止。◎潘眉曰:汶,即“岷”字,《说文》作“ ”,《汉志》作“崏”,即“ ”字之省,又省作“岷”,隶又改“汶”,与青州朱虚、(菜)〈莱〉芜二汶音文者自别。◎杨守敬《水经注疏要删补遗》卷三十三云:○杨升庵曰:岷江“岷”字,《说文》作“ ”,省作“岷”,汉人隶书作“汶”。《史记》“冉駹为汶山郡”,司马温公《类篇》曰“汶,音岷”。据《史记》注引《禹贡》“岷嶓既艺”及“岷山之阳”、“岷山导江”,皆作“汶”,盖古字通用。是岷江即汶江。骊氏于岷江之西,别出汶水,盖因《汉志》泯、汶分出,故依志释之。是岷与汶为二矣,非也。◎洪亮吉曰:湔,汉旧县。◎谢鍾英曰:○两汉志无湔县,系桓、灵后所置。○《蜀后主传》:后主至湔,登观坂,看汶水之流。○裴松之注:湔,县名也,属蜀郡。○《水经注》:即都安县。○《方舆纪要》:都安故城,今灌县东二十里。○胡三省谓即汉湔氐道。○今考湔氐道在松潘厅蜀汶山郡地,与湔县相隔,胡说非是。洪氏谓湔汉旧县,盖为胡说所误。◎又曰:○都安,沈《志》“蜀立,属汶山”,《舆地广记》“蜀置都安县,属汶山郡”。○鍾英按:《水经注》“皇甫晏至都安,屯观坂”,与《蜀志》“后主至湔,登观坂”之文合。准其地望,都安与湔,实为一地。《晋志》蜀都无湔县,汶山郡有都安,是湔县改名都安,移属汶山,非蜀汉复立都安县。县易虚设,地不能诬。按之于图,沈《志》之误自见。《舆地广记》因沈《志》而为之说,不足辨也。◎杨守敬《水经注疏要删》卷三十三云:都安,《宋志》“蜀立,属汶山郡”,《蜀志》“后主至湔,登观坂,看汶水之流”,裴注“湔,县名,属蜀郡”。观皇甫晏至都安,屯观坂,则都安即湔,湔是地名,〖以湔水名。〗非县名。裴氏误也。县名都安,《宋志》可据。◎姚范曰:此即蜀汉之都安县,唐之导江,今之灌县也。若汉之湔氐道,今之松潘矣。扬雄《蜀都赋》“湔山岩岩,观上岑嵓”,观坂即观上也。◎何焯曰:大书此事,讥其不恤国事,盘游于外,自此始也。后不书者,不可谏,则不足讥。◎刘咸炘曰:此等岂可尽书,自当止书其始,非以不可谏也。◎弼按:汶水即岷江,潘、杨二说均是。胡注以湔为湔氐道,诚误,姚、谢说是。惟谢氏以都安为湔县改名,亦误。案两汉志、晋、宋志、《水经注》,俱无湔县。《华阳国志》亦云“大江自湔堰下至犍为,有五津”,亦无湔县之名。以湔为县,殆为裴注之误。◎《一统志》:观坂在今成都府灌县西。都安堰亦曰湔堰,亦曰犍尾堰,亦在灌县西。◎《方舆纪要》云:湔堰即离堆。◎《汉书·沟洫志》:蜀守李冰凿离,避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中。◎晋灼曰:,古“堆”字。,岸也。◎师古曰:沫水出蜀西南徼外,东南入江。◎后主之登观坂,或疑为考究水利,似不尽如胡、何所云。不知《谯周传》云“后主颇出游观,增光声乐”,即指此事也。 旬日还成都。徙武都氐王苻健及氐民四百余户于广都。 ◎《郡国志》:蜀郡广都。◎扬雄《蜀本纪》:蜀王本治广都之樊乡,后徙成都。蜀以成都、新都、广都为三都,号名城。◎《华阳国志》:广都在郡西三十里,有盐井鱼田之饶。◎《一统志》:广都故城有二,一在华阳县东南,一在双流县东南。◎据章怀注,参考岑彭、吴汉传,汉县当在府东南江北岸。据《寰宇记》、《续通典》,汉县又当在今双流县界。◎《华阳国志》:武都氐王苻健请降,将军张尉迎,过期不至。大将军琬忧之,牙门将巴西张嶷曰:“健求附款,至必无返滞。闻健弟狡,不能同功,各将乖离,是以稽耳。”健弟果叛就魏,健率四百家随尉居广都县。◎胡三省曰:○以此观之,诸氐固先有苻姓矣,不待蒲坚以背文草付之祥乃姓苻也。○杜佑曰:氐者,西戎别种。汉武帝开武都郡,排其种人,分窜山谷,或在上禄,或在河陇左右。魏令夏侯渊讨叛氐阿贵、千万等,后因拔弃汉中,遂徙武都之种于秦川,是曰杨氏。苻坚之先,是曰苻氐。杨氐、苻氐同出略阳,世为婚姻。

十五年 魏景初元年。 夏六月,皇后张氏薨。 ◎《华阳国志》云:谥曰敬哀。是岁,车骑将军吴懿卒,以王平领汉中太守,代懿督汉中事。懿从弟班,汉大将军何进官属吴匡之子也,名常亚懿,官至骠骑将军。时南郡辅匡元弼、零陵刘邕南和,官亦至镇南将军,颍川袁綝、南郡高翔至大将军,綝征西将军。

延熙元年春正月,立皇后张氏。 ◎敬哀皇后妹。◎赵一清曰:时左将军向朗行丞相事,见后主张皇后册文。 大赦,改元。立子璿为太子,子瑶为安定王。 ◎《华阳国志》:以典学从事巴西谯周为太子家令,梓潼李譔为仆射,皆名儒也。 冬十一月,大将军蒋琬出屯汉中。 是年,诏琬屯住汉中,又命开府,见《琬传》。

二年春三月,进蒋琬位为大司马。 ◎杭世骏曰:○《古今刀剑录》曰:后主禅延熙二年造一大剑,长一丈二尺,镇剑口山。往往人见光辉,后人求之不获。

三年 魏正始元年。 春,使越巂太守张嶷平定越巂郡。 详见《嶷传》。越巂郡,见前建兴元年注。

四年冬十月,尚书令费祎至汉中,与蒋琬咨论事计,岁尽还。

五年春正月,监军姜维督偏军, ◎胡三省曰:蜀诸军时皆属蒋琬,姜维所领偏军耳。 自汉中还屯涪县。 ◎涪,见《刘璋传》。◎《华阳国志》:大司马琬以丞相亮数入秦川,不克。欲顺沔东下,征三郡,朝臣咸以为不可。安南将军马忠自建宁还朝,因至汉中,宣诏旨于琬,琬亦连疾动,辍计。迁忠镇南大将军,封彭乡侯。

六年冬十月,大司马蒋琬自汉中还,住涪。 ◎《华阳国志》:琬上疏曰:“臣既闇弱,加婴疾疹,奉辞六年,规方无成,夙夜忧惨。今魏跨带九州,除之未易,如东西掎角,但当蚕食。然吴期二三,连不克果。辄与费祎、马忠议,以为凉州胡塞之要,宜以姜维为凉州刺史,衔持河右。今涪水路四通,惟急是赴;东北之便,应之不难。”冬十月,琬还镇涪,以王平为镇北大将军,督汉中事;姜维镇西大将军,凉州刺史迁江州;都督邓芝车骑将军。 十一月,大赦。以尚书令费祎为大将军。

七年春闰二月, 宋本作“闰月”,误。 魏大将军曹爽、夏侯玄等向汉中,镇北大将军王平拒兴势围, 兴势在今陕西汉中府洋县北二十里,详见《夏侯渊传》、《曹爽传》。 大将军费祎督诸军往赴救,魏军退。 ◎详见《王平传》。◎《通鉴》:费祎进据三岭,以截爽。爽争险苦战,仅乃得过,失亡甚众,关中为之虚耗。 夏四月,安平王理卒。秋九月,祎还成都。 ◎《华阳国志》:大司马琬以病故,让州职于费祎、董允,以是祎领益州刺史,允守尚书令。于时蜀人以诸葛亮、蒋、费及允为四相,一号四英。宦人黄皓便僻佞慧,畏允不敢为非。后主欲采择,允曰:“妃后之数,不可过十二。”

八年秋八月,皇太后薨。 吴太后也。《通鉴》作“甘太后”,胡注已证误。 十二月,大将军费祎至汉中,行围守。 ◎胡三省曰:魏延镇汉中,实兵诸围以御敌,所谓围守也。

九年夏六月,费祎还成都。秋,大赦。冬十一月,大司马蒋琬卒。 ◎《华阳国志》:中书令董允亦卒。◎弼按:琬、允传均同。《通鉴》均系于魏正始六年,即蜀延熙八年,误。◎何焯曰:董允亦卒于是年,蜀内外之政始坏。 ◎《魏略》曰:琬卒,禅乃自摄国事。 ◎《华阳国志》:超迁蜀郡太守南阳吕乂为尚书令,进姜维为卫将军。维出陇西,与魏将军郭淮、夏侯霸战,克之。◎郝经曰:后主即位,年已十七,使诸葛亮南征北伐,故亮言当亲贤而远小人,若犹未听政,亮其为是言哉!《魏略》之言,殆不其然。◎林国赞曰:《费祎传》称琬卒祎颛政,后主仍未自摄国事也。《魏略》出敌国传闻,失之。

十年,凉州胡王白虎文、治无戴等率众降, ◎胡三省曰:据《姜维传》,则白虎文与治无戴二人也。《魏志》“曹真讨破叛胡治元多”,盖诸胡有治姓也。 卫将军姜维迎逆安抚,居之于繁县。 ◎《郡国志》:蜀郡繁。◎《旧唐志》:刘禅时加“新”字。◎《寰宇记》:后主居凉州降人于繁县,而移繁县户于新繁。◎《一统志》:繁县故城,在成都府新繁县东北。◎《旧唐志》、《寰宇记》皆非,盖迁治或在蜀汉时,改名在后周时耳。 是岁,汶山平康夷反, ◎范《书·西南夷传》:冉駹夷者,武帝所开。元鼎六年,以为汶山郡。至地节三年,夷人以立郡赋重,宣帝乃省并蜀郡为北部都尉。灵帝时,复分蜀郡北部都尉为汶山郡。◎本志《陈震传》:震随先主入蜀,为蜀郡北部都尉,因易郡名,为汶山太守。◎盖自灵帝置郡后,不知何时复合为蜀郡北部都尉,至蜀汉又复分置为郡也。◎谢鍾英、王先谦说辞同。◎杨守敬曰:后汉立郡,旋废省也。◎《水经·江水注》:湔水出绵虒道,亦曰绵虒县之玉垒山。县即汶山郡治,刘备之所置也。◎互见《陈震传》。◎《郡国志》:蜀郡绵虒道。◎邹安鬯曰:绵虒道,今四川茂州汶川县西。◎洪亮吉曰:平康盖蜀汉时立。◎周济曰:平康,在今四川松潘厅西南百五十里。 维往讨,破平之。 ◎郝经《续后汉书》:帝数出游观,增光声乐,太子家令谯周谏,不听。

十一年夏五月,大将军费祎出屯汉中。秋,涪陵属国民夷反, ◎《郡国志》:巴郡涪陵。◎《华阳国志》:建安六年,三巴既分,于是涪陵谢本白刘璋,求以丹兴、汉发二县为郡。初以为巴东蜀国,后遂为涪陵郡。◎又云:涪陵郡,巴之南鄙,汉后恒有都尉守之。东接巴东,南接武陵,西接牂柯,北接巴郡。土地山险水滩,人戆勇,多獽蜑之民。汉时,赤甲军常取其民。蜀丞相亮亦发其劲卒三千人为连弩士,遂移家汉中。◎又云:涪陵县,郡治。◎胡三省曰:○涪陵县,汉属巴郡,蜀分置涪陵郡。○宋白曰:蜀先主以地控江源,于此立涪陵郡,领汉平、汉葭二县。〖◎弼按:当作“汉发”。〗○《四夷县道记》云:故城在蜀江之南,涪江之西。◎洪亮吉曰:○涪陵郡,汉建安六年刘璋分巴郡置。○《水经注》:魏武分巴郡为涪陵郡。○《寰宇记》:谢本以涪陵广大,白州牧刘璋,分置丹兴、汉发二县,璋又分涪陵立永宁县,合四县置属国都尉,治涪陵。蜀先主改为涪陵郡。○盖创始于璋,先主特改郡名耳。◎说或近之。杨守敬《水经注疏要删》说同。◎朱谋玮曰:○《晋书·地理志》:蜀置涪陵郡。○《水经》云魏武分,所未详也。◎全祖望曰:《晋志》又云涪陵是刘璋置,刘璋之末,巴郡入于张鲁,鲁降曹氏,更入魏,魏或尝立涪陵郡,未可知也。◎弼按:洪、朱、全三说皆据《水经》云魏武分巴郡为涪陵郡。然案《水经》此语,见《延江水注》,其原文云“涪陵水出县东,故巴之南鄙,王莽更名巴亭,魏武分邑立为涪陵郡。公孙述击张堪小别江,即此水也”,据《水经》此注,“魏武”当为“光武”之讹。按上下文皆为光武时事,洪、朱、全三家似皆未细审也。◎《一统志》:涪陵故城,今四川酉阳州彭水县治。 车骑将军邓芝往讨, 监本“芝”作“艾”,误。 皆破平之。 ◎详见《芝传》。◎《华阳国志》:十一年,镇北将军王平卒,以中监军胡济为骠骑将军,代平督汉中事。

十二年 魏嘉平元年。 春正月,魏诛大将军曹爽等,右将军夏侯霸来降。夏四月,大赦。秋,卫将军姜维出攻雍州,不克而还。将军句安、李韶降魏。 详见《魏志·陈泰传》、《郭淮传》。《泰传》“李韶”作“李歆”。

十三年,姜维复出西平, 西平,今甘肃西宁府西宁县治,详见《魏志·武纪》建安十九年。《维传》复出西平在十二年。 不克而还。

十四年夏,大将军费祎还成都。冬,复北驻汉寿。 ◎汉寿即葭萌,见《刘璋传》,互见《魏志·齐王纪》嘉平五年。◎胡三省曰:葭萌县,汉属广汉郡,蜀先主改曰汉寿县,属梓潼郡。 大赦。

十五年,吴王孙权薨。 ◎《华阳国志》:吴主孙权薨,子亮立,来告赴,如古义也。◎何焯曰:不书“吴主”,书“吴王”,恐字误。◎周寿昌曰:不书“殂”而书“薨”,是仍以王之例待之,“王”字非误也。◎弼按:后文景耀元年“吴孙綝废其主亮”。“王”当作“主”,传写之讹。 立子琮为西河王。 ◎《华阳国志》:命大将军祎开府。尚书令吕乂卒,以侍中陈袛守尚书令。◎弼按:《吕乂传》乂卒在延熙十四年,《通鉴》同,常《志》误。

十六年春正月,大将军费祎为魏降人郭循所杀于汉寿。 详见《魏志·齐王纪》嘉平四年,“郭循”作“郭脩”。 夏四月,卫将军姜维复率众围南安, 南安郡治豲道,今甘肃巩昌府陇西县东北,渭水北。详见《魏志·武纪》建安十九年。 不克而还。 ◎《华阳国志》:费祎承诸葛亮之成规,故能邦家和壹。自祎殁后,阉官秉权,姜维自负才兼文武,谓自陇以西可制,而有祎常裁制,至是无祎,屡出师旅,功绩不立,政刑失措矣。

十七年 魏正元元年。 春正月,姜维还成都。大赦。夏六月,维复率众出陇西。冬,拔狄道、河间、临洮三县民, ◎官本《考证》曰:河间,当作“河关”,《姜维传》误同。◎《郡国志》:凉州陇西郡狄道、临洮、河关。◎《一统志》:狄道故城,今甘肃兰州府狄道州西南。临洮故城,今甘肃巩昌府岷州治。河关故城,今兰州府河州西北。◎胡三省曰:河间,当作“河关”。河关县前汉属金城郡,后汉属陇西郡。以地理考之,河关、临洮在狄道西,姜维自狄道西拔河关、临洮,意欲收魏之边县以自广耳。◎弼按:临洮在狄道南,河关在狄道西北。 居于绵竹、繁县。 ◎绵竹,见《刘焉传》。繁县,见前延熙十年。◎《华阳国志》:维复出陇西,魏狄道长李简举县降。维围襄武,魏大将军徐质救之。是岁,魏帝齐王废,高贵乡公即位。◎《通鉴》:汉姜维自狄道进拔河间、临洮,将军徐质与战,杀其荡寇将军张嶷,汉兵乃还。◎详见《张嶷传》、《姜维传》。

十八年春,姜维还成都。夏,复率诸军出狄道,与魏雍州刺史王经战于洮西, 洮水之西也。 大破之。经退保狄道城,维却住钟题。 ◎《邓艾传》“题”作“提”。钟提在狄道西。◎《华阳国志》:十八年,维复议出征,征西大将军张翼廷争,不听。维出狄道,大破王经于洮西,经众死数万,退保狄道城。翼曰:“可矣,不宜进。或毁此成功,为蛇画足。”维必进,魏征西将军陈泰救狄道,维退住钟题。◎详见《陈泰传》。

十九年 魏甘露元年。 春,进姜维位为大将军,督戎马,与征西将军胡济期于上邽, 宋本“征西”作“镇西”,是,《姜维传》亦作“镇西”,《通鉴》同。是时征西为张翼也。上邽在今甘肃秦州东南四十里,详见《邓艾传》。 济失誓不至。 《华阳国志》“誓”作“期”,《通鉴》同。 秋八月,维为魏大将军邓艾所破于上邽, 艾是时为安西将军,“大”字疑衍。 维退军,还成都。 ◎详见《邓艾传》。◎《华阳国志》:维大为魏将邓艾所破,死者众,士庶由是怨维,而陇以西亦无宁岁。冬,维还,谢过引负,求自贬削。于是以维为后将军,行大将军事。 是岁,立子瓒为新平王。大赦。

二十年,闻魏大将军诸葛诞据寿春以叛, 诞时为征东大将军,疑“军”字衍。 姜维复率众出骆谷, 骆谷在今陕西西安府盩厔县西南,详见《魏志·陈留王纪》景元四年及《曹爽传》、《钟会传》。 至芒水。 ◎胡三省曰:○《水经注》:骆谷水出郿坞东南山骆谷,北流迳长城西,又北流注于渭,渭水又东,芒水从南来注之。水出南山芒谷北,迳盩厔县竹圃中。又北流注于渭。○予按:骆谷在今洋州真符县,屈回八十里,凡八十四盘。◎吴熙载曰:芒水在骆谷水之东。 是岁,大赦。

景耀元年, 魏甘露三年。 姜维还成都。 ◎《华阳国志》:维以诞破,退还成都,复拜大将军。 史官言景星见, ◎周寿昌曰:“史官言景星见”,是蜀有史官矣,或但纪祲祥,明占验,而于一国君臣治乱之迹、典章文物之大,未遑纪载,故后世以蜀无史官为诸葛讥也。 于是大赦,改年。宦人黄皓始专政。 ◎《华阳国志》:黄皓与尚书令陈祗相表里,始豫政。皓自黄门丞至今年为奉车骑尉、中常侍。姜维虽班在祗右,权任不如。蜀人无不追思董允者。时兵车久驾,百姓疲弊,太中大夫谯周著《仇国论》,言可为文王,难为汉祖,人莫察焉。姜维议退据汉、乐二城。◎何焯曰:皓专政五年而国亡。 吴大将军孙綝废其主亮,立琅邪王休。 ◎《华阳国志》:吴大臣废其主亮,立孙休,来告难,如同盟也。

二年夏六月,立子谌为北地王,恂为新兴王,虔为上党王。 ◎《二主妃子传》注引孙盛《蜀世谱》“恂”作“询”,“虔”作“璩”。◎《华阳国志》:以张翼为左车骑将军,廖化为右车骑将军,阎宇为右卫大将军。陈祗卒,谥曰忠侯。祗上希主指,下接阉宦,后主甚善焉。以董厥为尚书令。

三年 魏景元元年。 秋九月,追谥故将军关羽、张飞、马超、庞统、黄忠。 ◎《华阳国志》:追谥故前将军关羽曰壮缪侯,车骑将军张飞曰桓侯,骠骑将军马超曰威侯,军师庞统曰靖侯,后将军黄忠曰刚侯。是岁,魏帝高贵乡公卒,常道乡公即帝位。◎蒋超伯曰:《华阳国志》书法极为微婉,如勋臣补谥之迟,佞臣得谥之速,牵连书之,其失自见。

四年春三月,追谥故将军赵云。 ◎《华阳国志》:追谥故镇军赵云曰顺平侯。拜丞相亮子武乡侯瞻中都护、卫将军。迁董厥辅国大将军,与瞻辅政。以樊建守尚书令。自瞻、厥用事,黄皓秉权,无能正矫者。 冬十月,大赦。

五年春正月,西河王琮卒。是岁,姜维复率众出侯和, 侯和,今甘肃洮州厅南洮水之南,见《魏志·陈留王纪》景元三年。 为邓艾所破,还住沓中。 ◎沓中,在今洮州西南西倾山之南,见《魏志·陈留王纪》景元四年。◎《华阳国志》:姜维恶皓之恣擅,启后主,欲杀之。后主敕皓诣维陈谢。维诱皓求沓中种麦,以避内逼。皓协比阎宇,欲废维树宇。故维惧不敢还。◎赵一清曰:景耀五年,宫中大树无故自折,此蜀亡之验事,见《杜琼传》。

六年夏,魏大兴徒众,命征西将军邓艾、镇西将军钟会、雍州刺史诸葛绪数道并攻。 详见《邓艾传》、《钟会传》、《姜维传》。 于是遣左右车骑将军张翼、廖化、辅国大将军董厥等拒之。 董厥附《诸葛亮传》。 大赦。改元为炎兴。 ◎魏景元四年。◎赵一清曰:○《宋书·五行志》:炎兴元年,蜀地震,此黄皓见任之应。是冬,蜀亡。 冬,邓艾破卫将军诸葛瞻于绵竹。用光禄大夫谯周策,降于艾,奉书曰:“限分江、汉,遇值深远,阶缘蜀土, 宋本“阶”作“偕”。 斗绝一隅,干运犯冒,渐苒历载,遂与京畿攸隔万里。每惟黄初中,文皇帝命虎牙将军鲜于辅,宣温密之诏,申三好之恩,开示门户,大义炳然,而否德暗弱,窃贪遗绪,俯仰累纪,未率大教。天威既震,人鬼归能之数, ◎官本《考证》曰:此句上下疑有阙文。 怖骇王师,神武所次,敢不革面,顺以从命!辄敕群帅投戈释甲,官府帑藏一无所毁。百姓布野,余粮栖亩,以俟后来之惠,全元元之命。伏惟大魏布德施化,宰辅伊、周,含覆藏疾。谨遣私署侍中张绍、光禄大夫谯周、驸马都尉邓良奉赍印缓,请命告诚,敬输忠款,存亡敕赐,惟所裁之。舆榇在近,不复缕陈。”是日,北地王谌伤国之亡,先杀妻子,次以自杀。 ◎《汉晋春秋》曰:后主将从谯周之策,北地王谌怒曰:“若理穷力屈,祸败必及,便当父子君臣背城一战,同死社稷,以见先帝可也。”后主不纳,遂送玺缓。是日,谌哭于昭烈之庙,先杀妻子,而后自杀,左右无不为涕泣者。 ◎胡三省曰:曾谓庸禅有子如此乎!◎郝经曰:呜呼!亲王义兼臣子,国有难,犹当死义,以先诸臣,先王所以封建宗子,而故维城也。西汉之亡,独刘更生谆谆劝诫,晻暧而卒。其余诸侯称说符命,劝进于莽者以千数。故莽晏然盗国,坐追虞、黄,未闻一人独不从而死之也。东汉之亡,封国亦既尽除,堕妊祝胤,刘氏无噍类。故操、丕居然为西伯、舜、禹,未闻一人独从容就义而死之也。惟朔易一遐孤与隆中一草茅士,素无封爵,不阶尺土一民,万折而与操争,肉薄血并者三十余年,力竭而继之以死。及其遂亡,昭烈之一孙、孔明之一子及孙慨然赴义,与国俱灭,巍巍义烈,高视两京,五百年所无有也。壮哉谌也!后主为有愧矣。勇哉尚也!过夫瞻矣。◎《通鉴辑览》曰:北地王慷慨捐躯,凛凛有生气。刘禅犁牛,固不足论。姜维以下诸将士,平日咸以恢复自命,乃俱闻风而靡,无复具人心者,不啻谯周鬻国,罪不容诛矣。 绍、良与艾相遇于雒县。 ◎雒,见《刘焉传》。◎胡三省曰:雒县属广汉郡,西南至成都八十余里。◎周寿昌曰:《华阳国志》载劝降是谯周,而遣使则为张绍、邓良二人,无周名。观“绍、良与艾相遇”语,则常《志》为信。 艾得书,大喜, 先主攻雒且一年,攻成都数十日。今艾不攻而禅降,宜其大喜也。 即报书, ◎王隐《蜀记》曰:艾报书云:“王纲失道,群英并起,龙战虎争,终归真主,此盖天命去就之道也。自古圣帝,爰逮汉、魏,受命而王者,莫不在乎中土。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以兴洪业,其不由此,未有不颠覆者也。隗嚣凭陇而亡, ◎范《书·隗嚣传》:建武六年,隗嚣据陇、坻,公孙述以嚣为朔宁王。九年,嚣死,子纯为王。明年,纯降。 公孙述据蜀而灭, ◎范《书·公孙述传》:建武元年,公孙述僭号,号成家。十二年,吴汉克成都,灭之。 此皆前世覆车之鉴也。圣上明哲,宰相忠贤,将比隆黄轩,侔功往代。衔命来征,思闻嘉响,果烦来使,告以德音,此非人事,岂天启哉!昔微子归周,实为上宾,君子豹变,义存《大易》,来辞谦冲,以礼舆榇,皆前哲归命之典也。全国为上,破国次之,自非通明智达,何以见王者之义乎!”禅又遣太常张峻、益州别驾汝超受节度,遣太仆蒋显有命敕姜维。又遣尚书郎李虎送士民簿,领户二十八万,男女口九十四万,带甲将士十万二千,吏四万人, ◎赵一清曰:○《通典》云:魏武据中原,刘备割巴蜀,孙权尽有江东之地。三国鼎立,战争不息。刘备章武元年,有户二十万,男女口九十万。及平蜀,得户二十八万,口九十四万,带甲将士十万二千,吏四万,通计户九十四万三千四百二十三,口五百三十七万二千二百八十一。除平蜀所得,当时魏氏唯有户六十六万三千四百二十三,有口四百四十三万二千八百八十一。○一清案:《续郡国志》注云景元四年,与蜀通计民户九十四万三千四百二十三,口五百三十七万二千八百九十一人。◎姚范曰:以《续汉志》考之,但以巴、蜀二郡校之,此已不足当其一郡之户口,毋论兼余郡矣。又《晋志》“章武时户二十万,男女口九十万”,考晋时梁州户七万六千三百,益州户十四万九千三百,宁州户八万三千。◎杭世骏曰:《通典》云蜀刘禅炎兴元年,则魏常道乡公景元四年,岁次癸未,是岁魏灭蜀。至晋武帝太康元年,岁次庚子,凡十八年,户增九十八万六千三百八十一,口增八百四十九万九百八十二。则当三国鼎峙之时,天下通计户百四十七万三千四百三十三,口七百六十七万二千八百八十一。以奉三主,斯以勤矣。 米四十余万斛,金银各二千斤,锦绮彩绢各二十万匹,余物称此。 ◎何焯曰:蜀穷匮至此,固难以支久矣。◎姚范曰:先主入蜀,赐葛相、法孝直、关、张四人金各五百斤、银千斤、钱五千万、锦千匹,其余颁赐各有差,可知当时蜀土之饶。 遣绍、良先还。艾至城北,后主舆榇自缚,诣军垒门。 ◎《通鉴》作“面缚舆榇诣军门”。◎胡三省曰:○杜预云:面缚,缚手于后,唯见其面也。○榇,棺也,示将受死。后主时年四十八。◎弼按:后主年十七即位,在位四十一年,时年五十八。胡注云“四十八”,误。 艾解缚焚榇,延请相见。 ◎《晋诸公赞》曰:刘禅乘骡车诣艾,不具亡国之礼。 因承制拜后主为骠骑将军。诸围守悉被后主敕, ◎胡三省曰:围守,即魏延所置汉中诸围之守兵也。 然后降下。 ◎或曰:见士犹有战心也。◎弼按:○《姜维传》:寻被后主敕令,乃投戈放甲,诣会于涪军前,将士咸怒,拔刀斫石。○《华阳国志》:军士莫不奋激,以刃斫石。◎胡三省曰:汉先主以献帝建安十九年得蜀,魏文帝黄初二年即帝位,传二世,四十三年而亡。 艾使后主止其故宫,身往造焉。资严未发, ◎潘眉曰:汉避明帝讳庄,凡“装”字亦改作“严”。“庄”、“装”同字也。《吴汉传》“办严上道”,章怀注“严即装也”,《陈纪传》“不复办严”,章怀注“严,读曰装也”,惟许靖与曹公书“复共严装,欲北上荆州”,彼“严”字作治字解,与兹不同。 明年春正月,艾见收。钟会自涪至成都作乱。会既死,蜀中军众钞略,死丧狼籍,数日乃安集。

后主举家东迁, ◎沈家本曰:《御览》下有“在位凡四十年”六字,疑是注文佚去。 既至洛阳,策命之曰:“惟景元五年三月丁亥。皇帝临轩,使太常嘉命刘禅为安乐县公。 ◎安乐,今顺天府顺义县西南,详见《魏志·明纪》景初二年。◎《华阳国志》卷二云:上庸郡安乐县,咸熙元年为公国,封刘后主也。◎又卷十一:安乐思公世子早没,次子宜嗣,而思公立所爱者,文立谏之,不纳。及爱子立,骄暴。二州人士皆欲表废。立止之曰:“彼自暴其一门,不及百姓。当以先公故得尔也。”后安乐公淫乱无道,何攀与上庸太守王崇、涪陵太守张寅为书谏责,称:“当思立言。”◎《晋书·地理志》:幽州燕国安乐国相,蜀主刘禅封此县公。◎与《华阳国志》异,未知孰是。 於戏,其进听朕命!盖统天载物,以咸宁为大,光宅天下,以时雍为盛。故孕育群生者,君人之道也,乃顺承天者,坤元之义也。上下交畅,然后万物协和,庶类获乂。乃者汉氏失统,六合震扰。我太祖承运龙兴,弘济八极,是用应天顺民,抚有区夏。于时乃考因群杰虎争,九服不静,乘间阻远,保据庸蜀,遂使西隅殊封,方外壅隔。自是以来,干戈不戢,元元之民,不得保安其性,几将五纪。朕永惟祖考遗志,思在绥缉四海,率土同轨,故爰整六师,耀威梁、益。公恢崇德度,深秉大正,不惮屈身委质,以爱民全国为贵,降心回虑,应机豹变,履言思顺,以享左右无疆之休,岂不远欤!朕嘉与君公长飨显禄,用考咨前训,开国胙土,率遵旧典,锡兹玄牡,苴以白茅,永为魏藩辅,往钦哉!公其祗服朕命,克广德心,以终乃显烈。”食邑万户,赐绢万匹,奴婢百人,他物称是。子孙为三都尉封侯者五十余人。 ◎《华阳国志》云:弟兄子孙为郡都尉、侯者五十余人。◎沈钦韩曰:三都尉,谓奉车、驸马、骑都尉也,并汉武帝置。◎沈家本曰:《二主妃子传》永及辑并拜奉车都尉,封乡侯,余无可考。 尚书令樊建、侍中张绍、光禄大夫谯周、秘书令郤正、殿中督张通并封列侯。 ◎《华阳国志》云:以谯周全国济民,封城阳亭侯。秘书令郤正舍妻子随侍后主,相导威仪,封关内侯。于是尚书令樊建、殿中督张通、侍中张绍亦封侯。刘氏凡得蜀五十年,正称尊号四十二年。◎赵一清曰:○《隋书·经籍志》:梁有《蜀平记》十卷,《蜀汉伪官故事》一卷。○又《晋书·地理志》曰:济南郡,或云魏平蜀,徙其豪将家于济河北,故改为济岷郡。○而《太康地理志》无此郡名,未之详。◎《方舆纪要》卷二十二:济岷城在邳州宿迁县北。东晋时,以蜀西济北流人置济岷郡。咸和三年,济岷太守刘闓等杀下邳内史夏侯嘉,以下邳叛入后赵,郡寻废。 ◎《汉晋春秋》曰:司马文王与禅宴,为之作故蜀技, ◎胡三省曰:蜀技,蜀乐也,如巴渝舞之类也。“技”与“伎”同。 旁人皆为之感怆,而禅喜笑自若。王谓贾充曰:“人之无情,乃可至于是乎! “可”字疑衍。 虽使诸葛亮在,不能辅之久全,而况姜维邪?”充曰:“不如是,殿下何由并之。”他日,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郤正闻之,求见禅曰: ◎或曰:求,疑作“来”。◎一曰:禅在晋为囚虏,防护必严,岂能轻见,当作“求”。 “若王后问,宜泣而答曰‘先人坟墓远在陇、蜀,乃心西悲,无日不思’, ◎胡三省曰:西悲,用《诗·东山》语,此儒生搜章摘句也。 因闭其目。”会王复问,对如前,王曰:“何乃似郤正语邪!”禅惊视曰:“诚如尊命。”左右皆笑。 ◎于慎行曰:刘禅之对司马昭,未为失策也,郤正教之浅矣。思蜀之心,昭之所不欲闻也,幸而先以己意对,再问之时已虑有教之者,禅即以正指对。左右虽笑,不知禅之免死,正以是矣。◎黄恩彤曰:先主遗诏敕后主曰“丞相叹卿智量,甚大增修,过于所望,审能如此,吾复何忧”云云,武侯非面谀,先主非誉儿,足见后主本非不肖也。陈《志》以为“任贤相则为循理之君,惑阉竖则为昏闇之主”,洵然。 公太始七年 太,当作“泰”。 薨于洛阳。 ◎在魏、晋八年,凡六十六岁。◎《寰宇记》卷三:后主冢在芒山。◎周寿昌曰:此与《魏志·明帝纪》“青龙二年三月庚寅,山阳公薨”书法同;若吴归命侯,则书“皓死于洛阳”矣。 ◎《蜀纪》云: 宋本“纪”作“记”。 谥曰思公, ◎《通鉴考异》曰:○《晋春秋》云:禅谥惠公。○今从王隐《蜀记》。 子恂嗣。

评曰:后主任贤相则为循理之君,惑阉竖则为昏闇之后,传曰“素丝无常,唯所染之”,信矣哉! ◎《晋书·李密传》:张华问密曰:“安乐公何如?”密曰:“可次齐桓。”华问其故,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 礼,国君继体,踰年改元,而章武之二年, 宋本“二”作“三”,是。 则革称建兴,考之古义,体理为违。 ◎宋唐庚《三国杂事》驳陈说,见卷首。◎李清植曰:是时皇纲解纽,先主遽丧,民志必生遑惑。未踰年而改元,虽违古义,实尊汉旧。藉此以新视听而悚远迩,奠民心以济大业。应权通变,计宜出此。史家以是讥亮,毋乃失之拘乎!◎何焯曰:介于二寇加之南中煽动,必执踰年之礼,非所以系属人心,镇抚方夏也。 又国不置史,注记无官,是以行事多遗,灾异靡书。诸葛亮虽达于为政,凡此之类,犹有未周焉。 ◎《史通·曲笔篇》曰:黄气见于姊归,群鸟堕于江水,成都言有景星出,益州言无宰相气,若史官不置,此事从何而书?盖由父辱受髡,故加兹谤议也。◎又《史官篇》曰:《蜀志》称王崇补东观,许盖掌礼仪,又郤正为秘书郎,广求益部书籍。斯则典校无阙,属辞有所矣。而陈寿评云“蜀不置史官”者,得非厚诬诸葛乎?◎李安溪曰:不置史官,朱文公谓其志大而有所未暇,是矣。且百度具举,记注虽略,奚害乎!◎何焯曰:吴、蜀之主虽均曰传,然皆编年纪事,于史家之例,实亦纪也。纪则灾异当详书,而旧史阙其承传,是以作者用此自明,非欲持此以诋毁葛相。◎钱仪吉曰:何说未是。如果有史官而遭乱湮灭,当云“旧史失传”,不当云“史官不置”也。◎梁章钜曰:《后主传》景耀元年明载“史官言景星见,于是大赦,改年”,此蜀有史官之显证。◎刘咸炘曰:郝懿行《笔记》又举《华阳国志·后主志》称“大长秋南阳许慈普记载籍,典章旧文”,又举《西州后贤志》“王化弟崇,蜀时东观郎”、“陈寿秘书郎”,不知此皆不足以驳陈氏也。陈氏所言无官者,乃记注之史,黄气、群乌不必史官所言。盖蜀本多术数之学,至奏景星见者,乃占天之史官。许慈、王崇、郤正则掌书之官,皆非记注之史。知几所谓“典校无阙”,乃掌书之谓,而“属辞有所”,则臆度之词。东观乃真记注之职,然沿旧制而有此官,未必有其地行其职,不然,则承祚躬为秘书郎,岂善忘至此?即诬诸葛,又何如是之拙乎?◎弼按:《季汉辅臣赞》所颂述,皆当时可传之人,承祚自注多云“失其行事,故不为传”,评语所谓“注记无官,行事多遗”者,此也。刘说为允。 然经载十二而年名不易,军旅屡兴而赦不妄下,不亦卓乎!自亮没后,兹制渐亏,优劣著矣。 ◎《华阳国志》曰:丞相亮时,有言公惜赦者,亮答曰:“治世以大德,不以小惠,故匡衡、吴汉不愿为赦。 ◎《汉书》:匡衡上疏曰:“比年大赦,使百姓得改行自新,天下幸甚。臣窃见大赦之后,奸邪不为衰止,今日大赦,明日犯法,相随入狱,此殆导人未得其务也。”◎《后汉书》:吴汉病笃,车驾亲临,问所欲言。对曰:“臣愚无所知识,唯愿陛下慎无赦而已。” 先帝亦言吾周旋陈元方、郑康成间,每见启告,治乱之道悉矣, ◎何焯曰:陈元方、郑康成皆避地徐州,而先主以建安元年领徐州牧,其启告以治乱之道,在此时也。 曾不语赦也。若刘景升、季玉父子,岁岁赦宥,何益于治!”◎臣松之以为:“赦不妄下”,诚为可称,至于“年名不易”,犹所未达。案建武、建安之号,皆久而不改,未闻前史以为美谈。“经载十二”,盖何足云?岂别有他意,求之未至乎!亮殁后,延熙之号,数盈二十,“兹制渐亏”,事又不然也。 ◎钱大昭曰:“赦不妄下”,亦谓诸葛亮为相时耳。亮卒之后,延熙元年、六年、九年、十四年、十七年、二十年、景耀元年、四年,皆大赦矣。孟光责费祎以为“赦者,偏枯之物,非明世所宜有。衰敝穷极,不得已然后乃可权而行之。今有何旦夕之危,倒悬之急,而数施非常之恩,以惠奸宄之恶”,不其然哉!◎钱大昕曰:昭烈之没,政由葛氏,礼乐、征伐,自下出者十余年。以曹、马之辈当此,其改元自立必矣。自古大臣握重权者,身死之后,嗣君亲政,亦必改元,更革其旧。后主信任孔明,不以存殁有间。(张)〈李〉邈上书诋亮,下狱诛死。其任贤勿疑,有足称者。孔明卒于建兴十二年,前此不改元,孔明事君之忠也;继此不改元,后主知人之哲也。君明臣忠,此承祚所谓卓也。不然,建兴之号终于十五,何不云“十五”,而云“十二”乎?裴氏所讥,殊未达其旨趣也。◎梁章钜引袁枚《后主论》,文繁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