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 卷五十一·吴书六·宗室传第六

吴书六

三国志五十一宗室传第六 ◎刘咸炘曰:诸曹尚不称宗室,此何为称?当云诸孙,乃归一例。◎顾炎武曰:○今人以皇族为宗室,考之于古不尽然。凡人之同宗者,即相谓曰宗室。○《左传·昭八年》:宋华亥谗华合比而去之。左师曰:“女丧而宗室,于人何有?”○《北齐书·邢邵传》:十岁便能属文,族兄峦有人伦鉴,谓子弟曰:“宗室中有此儿,非常人也。”

晋平阳侯相 安汉陈寿 撰宋中书侍郎西乡侯 闻喜裴松之 注沔阳卢弼 集解 校录:惜玉 MM 复校:擎骥

61.1 孙静

孙静字幼台, 冯本“幼”作“ ”,误。 坚季弟也。坚始举事,静纠合乡曲及宗室五六百人以为保障, ◎刘家立曰:宗室,疑作“宗族”。 众咸附焉。策破刘繇,定诸县,进攻会稽,遣人请静,静将家属与策会于钱唐。 会稽、钱塘,均见《孙坚传》。 是时太守王朗拒策于固陵, ◎《水经·渐江水注》:浙江又迳固陵城北。昔范蠡筑城于浙江之滨,言可以固守,谓之固陵,今之西陵也。浙江又东迳柤塘,谓之柤渎。昔太守王朗拒孙策,数战不利。孙静果说策曰:“朗负阻城守,难可卒拔。柤渎去此数十里,是要道也。若从此攻其无备,破之必矣。”策从之,破朗于固陵。◎《一统志》:固陵在今浙江绍兴府萧山县西十二里。 策数度水战, 宋本“度”作“渡”,《通鉴》同。 不能克。静说策曰:“朗负阻城守,难可卒拔。查渎南去此数十里, ◎查渎,郦注作“柤渎”,见上。◎《方舆纪要》卷九十二:查渎在萧山县西南九里。◎谢鍾英曰:据《水经注》,当在萧山东南。 而道之要径也,宜从彼据其内,所谓攻其无备、出其不意者也。吾当自帅众为军前队,破之必矣。”策曰:“善。”乃诈令军中曰:“顷连雨水浊,兵饮之多腹痛,令促具甖缶数百口澄水。” ◎康发祥曰:○甖,音英,同“罌”。○《说文》:缶也。○《广雅》:瓶也。○师古曰:谓瓶之大腹小口者也。◎顾炎武曰:○《史记·淮阴侯传》:从阳夏以木罂缻渡军。○服虔曰:以木押傅罂缻以渡是也。○古文简,不言缚尔。孙策诈令军中促具甖缶数百口,分军夜投查渎,亦此法也。其状图于喻龙德《兵衡》,谓之甕筏。 至昏暮,四维然火诳朗, 宋本“四维”作“罗”。《通鉴》作“夜多然火为疑兵”。 便分军夜投查渎道,袭高迁屯。 ◎胡三省曰:蔡邕尝经会稽高迁亭,取椽竹以为笛,即其处也。◎《方舆纪要》:高迁屯在萧山县东北五十里,亦曰高迁亭,又名柯亭,东南去绍兴府四十里。 ◎臣松之案:今永兴县有高迁桥。 ◎《宋书·州郡志》:会稽太守,永兴令,汉旧余暨县,吴更名。◎谢鍾英曰:○余暨,两汉志属会稽。沈《志》:吴更名永兴。○《水经注》:汉末童谣云“天子当兴三余之间”,故孙权改曰永兴,县滨浙江。○《方舆纪要》:今绍兴府萧山县治。○《一统志》:今萧山县长兴乡。 查,音祖加反。 朗大惊,遣故丹阳太守周昕等帅兵前战。 周昕事见《魏志·武纪》初平元年及本志《妃嫔传》。 策破昕等,斩之,遂定会稽。 ◎《会稽典录》曰:昕字大明。少游京师,师事太傅陈蕃,博览群书,明于风角,善推灾异。辟太尉府,举高第,稍迁丹阳太守。曹公起义兵,昕前后遣兵万余人助公征伐。袁术之在淮南也,昕恶其淫虐,绝不与通。◎《献帝春秋》曰:袁术遣吴景攻昕,未拔,景乃募百姓:“敢从周昕者,死不赦!”昕曰:“我则不德,百姓何罪?”遂散兵,还本郡。 表拜静为奋武校尉,欲授之重任,静恋坟墓宗族,不乐出仕,求留镇守。策从之。权统事,就迁昭义中郎将, 奋武校尉、昭义中郎将,各一人,皆吴置。 终于家。有五子,暠、 暠事见《虞翻传》注引《吴书》。 瑜、皎、奂、谦。 此与孙晧之弟谦同名。 暠三子:绰、超、恭。超为偏将军。恭生峻。绰生綝。 ◎康发祥曰:峻、綝皆静之曾孙,怙侈灭义,因而不终。以视静之恋坟墓宗族、不乐出仕,迥不相侔,岂不有忝厥祖邪?

瑜字仲异, ◎钱大昭曰:以下文“孙皎”、“孙奂”例之,“瑜”上当有“孙”字。 以恭义校尉始领兵众。 恭义校尉,一人,吴置。 是时宾客诸将多江西人, 江西解见《魏志·武纪》初平四年。 瑜虚心绥抚,得其欢心。建安九年,领丹阳太守, 孙权弟丹阳太守翊为左右所害,以瑜代之。 为众所附,至万余人。加绥远将军。 ◎绥远将军,一人,吴置。◎胡三省曰:○沈约《志》:魏置将军四十号,绥远第十四。 十一年,与周瑜共讨麻、保二屯,破之。 ◎《水经·江水注》:江水又东得白沙口,一名沙屯,即麻屯口也。本名蔑默口,江浦矣。南直蒲圻洲,水北入百余里,吴所屯也。◎《方舆纪要》卷七十六:麻屯口在武昌嘉鱼县陆口东,保屯地盖相近。◎谢鍾英曰:在今嘉鱼县江北沔阳州东。◎弼按:建安十五年,瑜率水军住夏口,见《蜀志·先主传》注引《献帝春秋》。 后从权拒曹公于濡须, 濡须,见《孙权传》建安十六年。 权欲交战,瑜说权持重,权不从,军果无功。迁奋威将军,领郡如故,自溧阳徙屯牛渚。 溧阳,见《妃嫔传·何姬传》。牛渚,见《孙策传》。 瑜以永安人饶助为襄安长, ◎永安,见《孙休传》永安元年。◎《郡国志》:扬州庐江郡襄安。◎《一统志》:故城今安徽无为州南四十里襄安镇。 无锡人颜连为居巢长, ◎《郡国志》:扬州吴郡无锡。◎《一统志》:故城今江苏常州府无锡县治。◎居巢,见《魏志·武纪》建安二十二年。 使招纳庐江二郡, ◎或曰:“二郡”上疑有“九江”二字。 各得降附。济阴人马普笃学好古,瑜厚礼之,使二府将吏子弟数百人就受业,遂立学官, ◎何校本“官”作“宫”。◎朱邦衡曰:汉时无学宫之称,学官是。 临飨讲肄。是时诸将皆以军务为事,而瑜好乐坟典,虽在戎旅,诵声不绝。年三十九,建安二十年卒。瑜五子:弥、 ◎赵一清曰:瑜子名弥,皎子亦名弥,二者必有一误。 熙、耀、曼、纮。曼至将军,封侯。

孙皎字叔朗,始拜护军校尉, 护军校尉,一人,吴置。 领众二千余人。是时曹公数出濡须,皎每赴拒,号为精锐。迁都护、征虏将军, ◎胡三省曰:征虏将军,始于光武以命祭遵。 代程普督夏口。 夏口,见《魏志·武纪》建安十三年。 黄盖及兄瑜卒,又并其军。赐沙羡、云杜、南新市、竟陵为奉邑, ◎沙羡,见《孙策传》。◎《郡国志》:荆州江夏郡云杜、南新市。◎《一统志》:云杜故城,今湖北汉阳府沔阳州西北。南新市故城,今湖北安陆府京山县东北。◎竟陵,见《蜀志·刘焉传》。 自置长吏。轻财能施,善于交结,与诸葛瑾至厚,委庐江刘靖以得失, ◎赵一清曰:刘靖之名,一见《孙坚传》注引《山阳公载记》,为董卓别部司马;一见《魏志·刘馥传》,馥之子也;与此为三。 江夏李允以众事,广陵吴硕、河南张梁以军旅, 刘靖、李允、吴硕、张梁事见后《孙奂传》。 而倾心亲待,莫不自尽。皎尝遣兵候获魏边将吏美女以进皎,皎更其衣服送还之,下令曰:“今所诛者曹氏,其百姓何罪?自今以往,不得击其老弱。”由是江淮间多归附者。尝以小故与甘宁忿争,或以谏宁,宁曰:“臣子一例,征虏虽公子,何可专行侮人邪!吾值明主,但当输效力命,以报所天,诚不能随俗屈曲矣。”权闻之,以书让皎曰:“自吾与北方为敌,中间十年,初时相持年小,今者且三十矣。 建安五年,孙权统事,时年二十岁。此书盖作于建安十五年。 孔子言‘三十而立’,非但谓五经也。授卿以精兵,委卿以大任,都护诸将于千里之外,欲使如楚任昭奚恤,扬威于北境, ◎昭奚恤,楚宣王之相也。◎《战国策》:荆宣王问群臣曰: “吾闻北方之畏昭奚恤也,果诚何如?” 非徒相使逞私志而已。近闻卿与甘兴霸饮, 甘宁字兴霸。 因酒发作,侵陵其人,其人求属吕蒙督中。此人虽麤豪,有不如人意时,然其较略大丈夫也。吾亲之者,非私之也。吾亲爱之,卿疏憎之;卿所为每与吾违,其可久乎? 兴霸有禽黄祖、破曹公之功,其人有豪侠之气,故仲谋优礼之。 夫居敬而行简,可以临民;爱人多容,可以得众。二者尚不能知,安可董督在远,御寇济难乎?卿行长大,特受重任,上有远方瞻望之视, 宋本“视”作“观”。 下有部曲朝夕从事,何可恣意有盛怒邪?人谁无过,贵其能改,宜追前愆,深自咎责。今故烦诸葛子瑜重宣吾意。临书摧怆,心悲泪下。”皎得书,上疏陈谢,遂与宁结厚。后吕蒙当袭南郡,权欲令皎与蒙为左右部大督,蒙说权曰: “若至尊以征虏能,宜用之;以蒙能,宜用蒙。昔周瑜、程普为左右部督,共攻江陵,虽事决于瑜,普自恃久将,且俱是督,遂共不睦,几败国事,此目前之戒也。” ◎或曰:知二三之不可以集事,侃侃为明主言之,不以嫉忌是嫌。古人肝胆如雪,可敬可愧。 权寤,谢蒙曰:“以卿为大督,命皎为后继。”禽关羽,定荆州,皎有力焉。建安二十四年卒。权追录其功,封子胤为丹阳侯。胤卒,无子。弟晞嗣,领兵,有罪自杀,国除。弟咨、弥、仪皆将军,封侯。 ◎钱大昭曰:皎与瑜皆孙静子,瑜子既名弥,皎子必不同名,且下文但曰咨、仪,不及弥,疑“弥”字衍文。 咨羽林督,仪无难督。 羽林督、无难督,皆吴置。 咨为滕胤所杀,仪为孙峻所害。 ◎《孙峻传》:将军孙仪等欲因会杀峻,事泄,仪等自杀。

孙奂字季明。兄皎既卒,代统其众,以扬武中郎将领江夏太守。 扬武中郎将,一人,吴置。江夏郡,见《魏志·武纪》建安十三年及《文聘传》。 在事一年,遵皎旧迹,礼刘靖、李允、吴硕、张梁及江夏闾举等,并纳其善。奂讷于造次而敏于当官,军民称之。黄武五年,权攻石阳, 石阳,见《文聘传》。 奂以地主,使所部将军鲜于丹帅五千人先断淮道, “淮”字疑误。 自帅吴硕、张梁五千人为军前锋,降高城, ◎《汉书·地理志》:南郡高成。◎徐松曰:《说文》作“高城”。◎顾祖禹曰:高城,后汉废入孱陵。◎《一统志》:故城,今湖北荆州府松滋县南。 得三将。大军引还,权诏使在前住,驾过其军,见奂军阵整齐,权叹曰:“初吾忧其迟钝,今治军,诸将少能及者,吾无忧矣。”拜扬威将军,封沙羡侯。 沙羡,见《孙策传》。 吴硕、张梁皆裨将军,赐爵关内侯。 ◎《江表传》曰:初,权在武昌,欲还都建业,而虑水道溯流二千里,一旦有警,不相赴及,以此怀疑。及至夏口,于坞中大会百官议之,诏曰:“诸将吏勿拘位任,其有计者,为国言之。”诸将或陈宜立栅栅夏口, 冯本无下“栅”字。 或言宜重设铁锁者,权皆以为非计。时梁为小将,未有知名,乃越席而进曰:“臣闻‘香饵引泉鱼,重币购勇士’,今宜明树赏罚之信,遣将入沔,与敌争利;形势既成,彼不敢干也。使武昌有精兵万人,付智略者任将,常使严整;一旦有警,应声相赴。作甘水城,轻舰数千,诸所宜用,皆使备具。如此,开门延敌,敌自不来矣。”权以梁计为最得,即超增梁位。后稍以功进至沔中督。 吴于要地置督。 奂亦爱乐儒生,复命部曲子弟就业,后仕进朝廷者数十人。年四十,嘉禾三年卒。子承嗣,以昭武中郎将代统兵,领郡。赤乌六年卒,无子,封承庶弟壹奉奂后, 鲁王霸子亦名壹,二者必有一误。 袭业为将。孙峻之诛诸葛恪也,壹与全熙、施绩攻恪弟公安督融, 融见《恪传》。 融自杀。壹从镇南迁镇军,假节督夏口。及孙綝诛滕胤、吕据,据、胤皆壹之妹夫也,壹弟封又知胤、据谋,自杀。綝遣朱异潜袭壹。异至武昌,壹知其攻己,率部曲千余口过将胤妻奔魏。魏以壹为车骑将军,仪同三司,封吴侯,以故主芳贵人邢氏妻之。邢美色妒忌,下不堪命,遂共杀壹及邢氏。壹入魏黄初三年死。 ◎钱大昕曰:○壹以孙亮太平二年奔魏,即魏甘露二年也,距文帝黄初三年已三十六年矣。此云“黄初”,必误。○《魏志·高贵乡公纪》:甘露四年十一月,车骑将军孙壹为婢所杀。○盖壹入魏三年而死耳,“黄初”二字当是衍文。◎顾炎武、卢明楷说同。◎何焯曰:黄初,疑“首尾”之误。

61.2 孙贲

孙贲字伯阳。父羌字圣壹, 郝经《续汉书》作“字圣台”。孙坚字文台,孙静字幼台,羌为坚兄,作“台”是。 坚同产兄也。贲早失二亲,弟辅婴孩,贲自赡育,友爱甚笃。为郡督邮、守长。 郡督邮,吴郡之督邮也。“守长”二字疑误。 坚于长沙举义兵,贲去吏从征伐。坚薨,贲摄帅余众,扶送灵柩。后袁术徙寿春,贲又依之。术从兄绍用会稽周昂为九江太守,绍与术不协,术遣贲攻破昂于阴陵。 阴陵,见《魏志·袁术传》。 术表贲领豫州刺史,转丹阳都尉,行征虏将军,讨平山越。为扬州刺史刘繇所迫逐,因将士众还住历阳。顷之,术复使贲与吴景共击樊能、张英等,未能拔。及策东渡,助贲、景破英、能等,遂进击刘繇。繇走豫章。策遣贲、景还寿春报术,值术僭号,署置百官,除贲九江太守。贲不就,弃妻孥还江南。 曹公为子彰取贲女,见《孙策传》。 ◎《江表传》曰:袁术以吴景守广陵,策族兄香亦为术所用,作汝南太守,而令贲为将军,领兵在寿春。策与景等书曰:“今征江东,未知二三君意云何耳?”景即弃守归,贲因而后免, 宋本“因”作“困”。 香以道远独不得还。◎《吴书》曰:香字文阳。父儒, 宋本“儒”作“孺”。 字仲孺,坚再从弟也,仕郡主簿功曹。香从坚征伐有功,拜郎中。后为袁术驱驰,加征南将军,死于寿春。 时策已平吴、会二郡,贲与策征庐江太守刘勋、江夏太守黄祖,军旋,闻繇病死,过定豫章,上贲领太守, 领豫章太守也。 ◎《江表传》曰:时丹阳僮芝自署庐陵太守, ◎或曰:按《孙策传》,策定豫章,分置庐陵郡,是前此未为郡也。此云“僮芝自署庐陵太守”,何欤?岂芝实创之,策因分置欤?当日私据一城自署太守者,所在有之,如孟达之为宜都太守,申耽之为上庸太守是也。◎弼按:庐陵郡,详见《孙策传》。◎又按:○《太史慈传》注引《江表传》:慈见策曰:“丹阳僮芝自擅庐陵,诈言被诏书为太守。”此亦自署之证。 策留贲弟辅领兵住南昌, 南昌,见《孙策传》。 策谓贲曰:“兄今据豫章,是扼僮芝咽喉而守其门户矣。但当伺其形便,因令国仪杖兵而进, 孙辅字国仪。 使公瑾为作势援, 周瑜字公瑾。 一举可定也。”后贲闻芝病,即如策计。周瑜到巴丘, 当时有两巴丘,名同处异,详见《周瑜传》裴注。 辅遂得进据庐陵。 后封都亭侯。建安十三年,使者刘隐奉诏拜贲为征虏将军,领郡如故。 ◎《朱治传》:孙权从兄豫章太守贲女为曹公子妇,及曹公破荆州,威震南土,贲畏惧,欲遣子入质。治闻之,求往见贲,为陈安危,贲由此遂止。 在官十一年卒。子邻嗣。

邻年九岁,代领豫章, ◎何焯曰:九岁无领郡理,疑脱“十”字。◎钱仪吉曰:魏、晋以来,刺史、郡守,父死子代,往往有之。此正以九岁领郡,故史异之而著其年。若十九岁,则文义为赘。 进封都乡侯。 ◎《吴书》曰:邻字公达,雅性精敏,幼有令誉。 在郡垂二十年,讨平叛贼,功绩修理。 宋本“功”作“政”。 召还武昌,为绕帐督。 ◎洪饴孙曰:绕帐督,一人,吴所置,掌宿卫兵。 时太常潘濬掌荆州事, ◎《潘濬传》:濬与陆逊俱驻武昌,共掌留事。 重安长陈留舒燮 ◎《郡国志》:荆州零陵郡重安。◎三国吴因改属卫阳郡。◎谢鍾英曰:在今湖南衡州府西六十里。 有罪下狱,濬尝失燮,欲寘之于法。论者多为有言, 官本作“多有为言”,郝经《续汉书》作“多为言之”。 濬犹不释。邻谓濬曰: “舒伯膺兄弟争死,海内义之,以为美谭,仲膺又有奉国旧意。今君杀其子弟,若天下一统,青盖北巡,中州士人必问仲膺继嗣,答者云潘承明杀燮, 潘濬字承明。 于事何如?”濬意即解,燮用得济。 ◎《博物志》曰:仲膺名邵。初,伯膺亲友为人所杀,仲膺为报怨。事觉,兄弟争死,皆得免。袁术时,邵为阜陵长。 阜陵,见《孙权传》黄龙三年。 ◎亦见《江表传》。 邻迁夏口沔中督、威远将军, ◎洪饴孙曰:威远将军,一人,第五品。 所居任职。赤乌十二年卒。子苗嗣。苗弟旅及叔父安、熙、绩,皆历列位。 ◎《吴历》曰:邻又有子曰述,为武昌督,平荆州事。震,无难督。谐,城门校尉。歆,乐乡督。 ◎赵一清曰:○《晋书·杜预传》:遣牙门率奇兵袭乐乡,至吴都督孙歆帐下,虏歆而还。王濬先列上得歆头,预后生送歆,洛中以为大笑。◎乐乡,见《孙晧传》凤皇元年。 震后御晋军,与张悌俱死。 张悌死事见《孙晧传》天纪四年及注引《襄阳记》。 贲曾孙惠,字德施。◎《惠别传》曰: 《孙惠别传》,隋、唐志不著录。 惠好学有才智,晋永宁元年,赴齐王冏义,以功封晋兴侯,辟大司马贼曹属。 ◎《晋书·孙惠传》:惠赴齐王冏义,讨赵王伦,以功封晋兴县侯,辟大司马户曹掾,转东曹属。◎沈家本曰:“贼”字疑误。 冏骄矜僭侈,天下失望。惠献言于冏,讽以五难、四不可, 惠谏齐王书,见《晋书·齐王冏传》,文繁不录。 劝令委让万机,归藩青岱,辞甚深切。冏不能纳,顷之果败。成都王颖召为大将军参军。是时颖将有事于长沙, ◎《晋书·惠传》:成都王颖荐惠为大将军参军,领奋威将军,白沙督。是时,颖将征长沙王乂。 以陆机为前锋都督。惠与机乡里亲厚, 同为吴郡人。 忧其致祸,谓之曰:“子盍让都督于王粹乎?” ◎《晋书·王濬传》:濬太康六年卒,子矩嗣。矩弟畅。畅子粹。太康十年,武帝诏粹尚颍川公主,仕至魏郡太守。 机曰:“将谓吾避贼首鼠,更速其害。”机寻被戮,二弟云、耽亦见杀,惠甚伤恨之。 ◎机、云事见《陆抗传》注引机、云别传。◎《晋书·陆机传》:太安初,成都王颖与河间王颙起兵讨长沙王乂,假机后将军、河北大都督,督北中郎将王粹、冠军牵秀等诸军二十余万人。机以三世为将,道家所忌,又羁旅入宦,顿居群士之右,而王粹、牵秀等皆有怨心,固辞都督,颖不许。机乡人孙惠亦劝机让都督于粹,机曰:“将谓吾为首鼠避贼,適所以速祸也。”遂行。颖谓机曰:“若功成事定,当爵为郡公,位以台司,将军勉之矣!”机曰:“昔齐桓任夷吾以建九合之功,燕惠疑乐毅以失垂成之业,今日之事,在公不在机也。”颖左长史卢志心害机宠,言于颖曰:“陆机自比管、乐,拟君闇主,自古命将遣师,未有臣陵其君而可以济事者也。”颖默然。机始临戎,而牙旗折,意甚恶之。列军自朝歌至于河桥,鼓声闻数百里,汉、魏以来,出师之盛,未尝有也。长沙王乂奉天子与机战于鹿苑,机军大败,赴七里涧而死者如积焉,水为之不流。宦人孟玖谮机于颖,遂遇害于军中,时年四十三。◎《陆云传》:机之败也,并收云。颖有宥云色。孟玖扶颖入,催令杀云。时年四十二。云弟耽为平东祭酒,亦有清誉,与云同遇害。大将军参军孙惠与淮南内史朱诞书曰:“不意三陆相携闇朝,一旦湮灭,道业沦丧,痛酷之深,荼毒难言。国丧儁望,悲岂一人!”其为州里所痛悼如此。后东海王越讨颖,移檄天下,亦以机、云兄弟张枉害罪状颖云。◎《晋书·孙惠传》:惠擅杀颖牙门将梁俊,惧,因改姓名以遁。 永兴元年,乘舆幸邺,司空东海王越治兵下邳,惠以书干越,诡其姓名,自称南岳逸民秦秘之,勉以勤王匡世之略,辞义甚美。 书见《晋书·孙惠传》,文繁不录。 越省其书,榜题道衢,招求其人。惠乃出见,越即以为记室参军,专掌文疏,豫参谋议。每造书檄,越或驿马催之,应命立成,皆有辞旨。累迁显职, ◎《晋书·惠传》:越诛周穆等,夜召参军王廙造表,廙战惧,坏数纸不成。时惠不在,越叹曰:“孙中郎在,表久就矣。” 后为广武将军、安丰内史。年四十七卒。 ◎《晋书·惠传》:以迎大驾之功,封临湘县公。何锐为安丰太守,惠攻杀锐,奔入蛮中,寻病卒。 惠文翰凡数十首。 ◎《隋书·经籍志》:晋安丰太守孙惠《集》八卷,梁十一卷,录一卷。◎唐新、旧志:十卷。◎今存严可均辑本。

61.3 孙辅

孙辅字国仪,贲弟也,以扬武校尉佐孙策平三郡。策讨丹阳七县, ◎《孙策传》注引《江表传》云:陈瑀遣都尉万演等密渡江,使持印传三十余细贼与丹阳、宣城、泾、陵阳、始安、黟、歙诸险县大帅祖郎等,使为内应。◎策所讨者,即此诸县也。 使辅西屯历阳 历阳,见《孙策传》。 以拒袁术,并招诱余民,鸠合遗散。又从策讨陵阳, 陵阳,见《孙策传》。 生得祖郎等。 ◎《江表传》曰:策既平定江东,逐袁胤。 袁术遣从弟胤为丹阳,孙策令徐琨讨而代之。会吴景还,乃复用景。见《妃嫔传·徐夫人传》注引《江表传》。 袁术深怨策,乃阴遣间使赍印绶与丹阳宗帅陵阳祖郎等,使激动山越,大合众,图共攻策。策自率将士讨郎,生获之。策谓郎曰:“尔昔袭击孤,斫孤马鞍, ◎《孙策传》注引《江表传》曰:策诣丹阳依舅,得数百人,而为泾县大帅祖郎所袭,几至危殆。 今创军立事,除弃宿恨,惟取能用,与天下通耳。非但汝,汝莫恐怖。” 《通鉴》“莫”作“勿”。 郎叩头谢罪。即破械,赐衣服,署门下贼曹。及军还,郎与太史慈俱在前导军,人以为荣。 策西袭庐江太守刘勋,辅随从,身先士卒,有功。策立辅为庐陵太守, 《策传》立辅为庐陵太守在前,破刘勋在后,与此少异。盖书更署长吏,连类及之,当以此传为是。观《孙贲传》,贲与策征刘勋,军旋,过定豫章,上贲领太守,可证更置长吏在平定刘勋之后也。《策传》注引《江表传》云“策分遣从兄贲、辅率八千人于彭泽待刘勋,贲、辅于彭泽破勋”。 抚定属城,分置长吏。迁平南将军,假节领交州刺史。遣使与曹公相闻,事觉,权幽系之。 ◎《典略》曰:辅恐权不能保守江东,因权出行东冶, 各本“冶”均作“治”。 乃遣人赍书呼曹公。行人以告, ◎陈景云曰:辅之得罪,史不著其年,以阮瑀代曹公与权书考之,盖在赤壁之役后也。是时江东乘战胜之势,霸业已安,辅不当复有惧心。其通使曹公,殆自有他志,非虑权之不克保国也。权虽领会稽太守,然自以将军屯吴,不过使丞之郡行文书而已。考之《吴志》,终权之世,未尝一至会稽,况东冶僻在海隅,何暇远涉其地?此鱼豢所纪,殆不可信。 权乃还,伪若不知,与张昭共见辅,权谓辅曰:“兄厌乐邪,何为呼他人?”辅云无是。权因投书与昭,昭示辅,辅惭无辞。乃悉斩辅亲近,亦其部曲, 亦,宋本作“分”,是。 徒辅置东。 ◎胡三省曰:置之吴东也。◎赵一清曰:“东”下疑有“冶”字。 数岁卒。子兴、昭、伟、昕,皆历列位。

61.4 孙翊

孙翊字叔弼,权弟也,骁悍果烈,有兄策风。太守朱治举孝廉, 治既举权,复举翊。 司空辟。 ◎《典略》曰:翊名俨, ◎赵一清曰:于文当云“一名俨”。 性似策。策临卒,张昭等谓策当以兵属俨,而策呼权,佩以印绶。 仲谋之不满意于子布者,在此。 建安八年,以偏将军领丹阳太守, 翊领丹阳太守,盖继吴景之后。 时年二十。 翊当生于中平元年。 后卒为左右边鸿所杀, 宋、元本“卒”作“年”。翊性峭急,见《朱治传》。 鸿亦即诛。 ◎《吴历》载翊妻徐节行,宜与妫览等事相次, ◎刘咸炘曰:承祚不书徐氏事,似未知也。故所书杀翊不以妫、戴为主谋。 故列于后《孙韶传》中。 监本“韶”作“晧”,误。

子松为射声校尉、都乡侯。 ◎《吴录》曰:松善与人交,轻财好施。镇巴丘, 巴丘,见《周瑜传》。 数咨陆逊以得失。尝有小过,逊面责松,松意色不平,逊观其少释,谓曰:“君过听不以其鄙, ◎官本“其”作“某”。◎按:作“其”亦可通。 数见访及,是以承来意进尽言,便变色,何也?”松笑曰:“属亦自忿行事有此,岂有望邪!” ◎《陆逊传》:射声校尉松于公子中最亲,戏兵不整,逊对之髡其职吏。 黄龙三年卒。 孙翊建安八年年二十为边鸿所杀,其子松死于黄龙三年,亦不过年二十余岁耳。 蜀丞相诸葛亮与兄瑾书曰: “既受东朝厚遇,依依于子弟。又子乔良器,为之恻怆。见其所与亮器物,感用流涕。”其悼松如此,由亮养子乔咨述故云。 ◎何焯曰:孔明为之感涕,惜其早亡,乃使峻、綝败国。◎钱大昭曰:子乔,疑是松之字也。亮兄瑾子乔自吴至蜀,故咨述松,而亮伤之也。亮以乔为己適子,当云“兄子”,不当谓之“养子”。◎赵翼曰:吴《孙辅传》其子松一段最不可解。子乔乃瑾子、出继亮为后者,盖子乔尝为亮述松之为人也。然所谓“依依于子弟”及“与亮器物”,果何谓也?岂亮前奉使至吴时与松相识,其后松又托乔附致器物于亮耶?然文义究不明晰。◎潘眉曰:书中言“子乔良器”,子乔即松之字。松字子乔,犹乔字伯松,字义相应也。养子乔者,亮养子名乔。乔自吴来,为亮述子乔事甚详,故素知其为良器,因其没而悼之如此。◎又曰:松乃孙翊子,在《翊传》,不在《辅传》。赵氏因二传相连,遂以为《孙辅传》,误一也。子乔者,松也;乔者,亮之养子也。合两子乔为一,误二也。“养子乔”三(子)〈字〉成文,当于“养子”二字略读,〖去声。〗若截“子乔”二字为名,则“亮养”二字作何解?误三也。使书中子乔即是亮养子,则亮自与兄书,言其子之为人,与孙翊何涉?乃不载于亮、瑾二人传,而载于此邪?况传明言“悼松如此”,显以子乔为松,而以为文义不明晰,窃所未解。松以黄龙三年卒,亮养子乔已没九年。◎弼按:潘驳赵说极是,然尚有未尽者。诸葛亮使吴在建安十三年,是时孙翊方死,孙松不过数岁,何能与亮相识?赵说之误显然无疑。◎又按:峻、綝败国在孙亮之时,武侯已前卒,亦不及见,何说亦稍失之。◎李慈铭曰:赵氏翼《廿二史答记》以此数语为不可解。今按子乔当是松字,盖松尝遗亮器物也。松为权弟之子,故曰“依依于子弟”。志不明言松字子乔者,盖史驳文,或阙误也。下云“由亮养子乔咨述故云”者,言亮之知松,由于乔之咨述也。乔本瑾子,为亮后,亮为之改字伯松,盖亦由器松,故名、字皆象之。赵氏以两“乔”字同,遂以“子乔”为亮自称其子,非也。◎弼按:乔本字仲慎,亮以乔为己適子,故易其字曰伯松,与孙松初不相涉。李说谓亮器松,故名、字皆象之,其说亦误。

61.5 孙匡

孙匡字季佐,翊弟也。举孝廉茂才,未试用,卒,时年二十余。 曹操以弟女配匡,见《孙策传》。 ◎《江表传》曰:曹休出洞口, 洞口即洞浦,见《魏志·曹休传》。 吕范率军御之。时匡为定武中郎将, 定武中郎将,一人,吴置。 遣范令放火, ◎何焯校改“遣”作“违”。◎弼按:吕范时为大将,岂孙匡所能遣?作“违”是。 烧损茅芒,以乏军用,范即启送匡还吴。权别其族为丁氏,禁固终身。 何焯校改“固”作“锢”。 ◎臣松之按:本传曰“匡未试用,卒,时年二十余”,而《江表传》云吕范在洞口,匡为定武中郎将。既为定武,非为未试用,且孙坚以初平二年卒,洞口之役在黄初三年,坚卒至此合三十一年,匡时若尚在,本传不得云“卒时年二十余”也。此盖权别生弟朗,《江表传》误以为匡也。朗之名位,见《三朝录》及虞喜《志林》也。 《三朝录》,未详。《志林》云“坚有五子。少子朗,庶生”,见《孙坚传》注。 子泰,曹氏之甥也,为长水校尉。嘉禾三年,从权围新城, ◎《孙权传》:嘉禾三年:权率大众围合肥新城。 中流矢死。泰子秀为前将军、夏口督。秀公室至亲,提兵在外, 宋本“提”作“捉”,冯本作“握”。 晧意不能平。建衡二年,晧遣何定将五千人至夏口猎。先是,民间佥言秀当见图,而定远猎,秀遂惊,夜将妻子亲兵数百人奔晋。 互见《孙晧传》。 晋以秀为骠骑将军,仪同三司,封会稽公。 ◎胡三省曰:厚其封赏以携吴人。 ◎《江表传》曰:晧大怒,追改秀姓曰厉。◎干宝《晋纪》曰:秀在晋朝,初闻晧降,群臣毕贺,秀称疾不与,南向流涕曰:“昔讨逆弱冠以一校尉创业,今后主举江南而弃之,宗庙山陵,于此为墟。悠悠苍天,此何人哉!”朝廷美之。 ◎《世说新语·惑溺篇》:孙秀降晋,晋武帝厚存宠之,妻以姨妹蒯氏,室家甚笃。妻常妒,乃骂秀为“貉子”,秀大不平,遂不复入。蒯氏大自悔责,请救于帝。时大赦,群臣咸见。既出,帝独留秀,从容谓曰:“天下旷荡,蒯夫人可得从其例不?”秀免冠而谢,遂为夫妇如初。◎刘孝标注引《太原郭氏录》曰:秀字彦才,吴郡吴人,为夏口督,甚有威恩。孙晧惮,欲除之,遣将军何定溯江而上,辞以捕鹿三千口供厨。秀预知谋,遂来归化。世祖喜之,以为骠骑将军、交州牧。 ◎《晋诸公赞》曰:吴平,降为伏波将军,开府如故。永宁中卒,追赠骠骑,开府。子俭,字仲节,给事中。 ◎赵一清曰:○《晋书·孝友传》:孙晷字文度,吴伏波将军秀之曾孙也。晷为儿童,未尝被呵怒。顾荣见而称之,谓其外祖薛兼曰:“此儿神用清审,志气贞立,非常童也。”司空何充为扬州,檄晷为主簿,司徒蔡谟辟为掾属,并不就。尚书张国明,州土之望,表荐晷,公车特征。会卒,朝野嗟痛之。

61.6 孙韶

孙韶字公礼。伯父河,字伯海,本姓俞氏,亦吴人也。孙策爱之,赐姓为孙,列之属籍。 ◎《续百官志》:宗正,卿,一人,中二千石,掌序录王国嫡庶之次,及诸宗室亲属远近,郡国岁因计上宗室名籍。◎惠栋曰:○《礼记·大传》云:系之以姓而弗别。○郑氏云:系之弗别,若今宗室属籍也。 ◎《吴书》曰:河,坚族子也,出后姑俞氏,后复姓为孙。河质性忠直,讷言敏行, ◎《论语》: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正义》曰:讷,迟钝也。敏,疾也。君子但欲迟钝于言,敏疾于行。 有气幹,能服勤。少从坚征讨,常为前驱,后领左右兵,典知内事,待以腹心之任。又从策平定吴、会, ◎《吕范传》:时唯范与孙河常从策,跋涉辛苦,危难不避。 从权讨李术, 孙策表用汝南李术为庐江太守,见《策传》注引《江表传》。孙权攻术于皖城,见《权传》建安五年注引《江表传》。 术破,拜威寇中郎将, 威寇中郎将,一人,吴置。 领庐江太守。 后为将军,屯京城。 ◎京城,见《蜀志·先主传》建安十三年。◎胡三省曰:京城,即汉吴郡丹徒县也。孙权自吴徙居之,命曰京城,亦曰京口。予谓此“京”取《尔雅》“丘绝高曰京”之义。◎赵一清曰:○《方舆纪要》卷二十五:镇江府,后汉属吴郡,三国吴曰京口镇。建安十三年,孙权自吴徙治丹徒,号曰京城。十六年,迁建业,复于此置京督,为重镇。京城,今府治,春秋之朱方也,秦曰丹徒,汉为县治。

初,孙权杀吴郡太守盛宪, ◎《会稽典录》曰:宪字孝章,器量雅伟,举孝廉,补尚书郎,稍迁郡太守, 《文选》注作“迁吴郡太守”。 以疾去官。孙策平定吴、会,诛其英豪,宪素有高名,策深忌之。初,宪与少府孔融善, ◎李周翰曰:初,盛宪为台郎,路逢童子,容貌非常。宪怪而问之,答曰“鲁国孔融”,时年十余岁。宪以为异,乃载归,与之言,知其奇才,便结为兄弟,升堂见亲也。 融忧其不免祸, ◎李周翰曰:○《会稽典录》云:孙策定江东,以宪江东首望,恐人归之,囚禁欲杀之。故融作书论之,欲使曹公致书于吴以救之。书未至,已诛矣。 乃与曹公书曰:“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五十之年,忽焉已至。公为始满,融又过二, ◎是书殆作于建安九年。是时,曹操年五十,孔融年五十二也。〖建安十三年,孔融为曹操所杀,时年五十六。〗◎李善注云:言曹操年始满五十,融过于二岁也。 海内知识,零落殆尽, ◎张诜曰:零落,死也。 惟会稽盛孝章尚存。 ◎何焯曰:时宪避难于许昭家。◎弼按:时已为孙氏囚禁,下文“身不免幽执”可证。 其人困于孙氏,妻孥湮没,单孑独立, ◎吕延济曰:无右臂曰孑。言无援助,如无右臂。 孤危愁苦,若使忧能伤人,此子不得复永年矣。《春秋传》曰:‘诸侯有相灭亡者,桓公不能救,则桓公耻之。’ ◎《公羊传》曰:邢亡。孰亡之?盖狄灭也。曷为不言狄灭之?为桓公讳也。曷为为桓公讳?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天下诸侯有相灭亡者,桓公不能救,则桓公耻之。 今孝章实丈夫之雄也,天下谭士依以扬声,而身不免于幽执, 《文选》“执”作“絷”。 命不期于旦夕,是吾祖不当复论损益之友, ◎吾祖,谓孔子也。◎《论语》: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而朱穆所以绝交也。 ◎李善曰:后汉朱穆感世浇薄,莫尚敦厚,著《绝交论》以矫之。 公诚能驰一介之使,加咫尺之书,则孝章可致,友道可弘也。 《文选》“也”作“矣”。 今之少年,喜谤前辈,或能讥平〖皮柄反。 《文选》作“评”。 〗孝章;孝章要为有天下大名,九牧之民 ◎李善曰:九牧,犹九州也。 所共称叹。燕君市骏马之骨,非欲以骋道里,乃当以招绝足也。 ◎李善注引《战国策》:郭隗谓燕昭王曰:“臣闻古之人君有市千里马者,三年而不得。于是遣使者赉千金之货,将市于他国,未至而千里马已死。使者乃以五百金买死马之骨以归。其君大怒曰:’所求者本不市死马,何故损金市死马乎?’将诛之。使者对曰:’死马尚市,况生者乎?天下必知君之好也,马将至矣。’于是期年而千里马至者三焉。” 惟公匡复汉室,宗社将绝,又能正之,正之之术,实须得贤。珠玉无胫而自至者, 《文选》“胫”作“踁”。 以人好之也,况贤者之有足乎? ◎李善注引《韩诗外传》曰:盖胥谓晋平公曰: “珠出于海,玉出于山,无足而至者,好之也。士有足而不至者,君不好也。” 昭王筑台以尊郭隗,隗虽小才,而逢大遇,竟能发明主之至心,故乐毅自魏往,剧辛自赵往,邹衍自齐往。 ◎李善注引《史记》曰:燕昭王于破燕之后,卑身厚币以礼贤者。谓郭隗曰:“齐因孤之国乱而袭破燕,孤知国小力少,不足以报。然诚得贤士与共图,以雪先王之雠也。愿先生视可者,得身事之。”隗曰:“王必欲致士,先从隗始。况贤于隗者,岂远千里哉!”于是昭王为隗改筑宫而师事之。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 向使郭隗倒悬而王不解,临溺而王不拯,则士亦将高翔远引,莫有北首燕路者矣。凡所称引,自公所知,而有云者, 《文选》作“而复有云者”。 欲公崇笃斯义也,因表不悉。” ◎刘良曰:言因孝章以表见志,不尽所怀也。悉,尽也。 由是征为骑都尉。制命未至,果为权所害。子匡奔魏,位至征东司马。 宪故孝廉妫览、戴员 ◎胡三省曰:妫览、戴员,盛宪之党也。妫,俱为翻,姓也。舜居妫汭,其后因以为氏。员,音云。 亡匿山中,孙翊为丹阳,皆礼致之。览为大都督督兵,员为郡丞。及翊遇害,河驰赴宛陵, 宛陵,丹阳郡治。 责怒览、员,以不能全权, 权,疑作“翊”。 令使奸变得施。二人议曰:“伯海与将军疏远, 孙河字伯海,孙翊为偏将军。 而责我乃耳。 耳,疑作“尔”。 讨虏若来, 孙权时为讨虏将军。 吾属无遗矣。”遂杀河,使人北迎扬州刺史刘馥, ◎《通鉴》:曹操表沛国刘馥为扬州刺史。时扬州独有九江。◎胡三省曰:时庐江、丹阳、会稽、吴郡、豫章皆属孙氏。 令住历阳,以丹阳应之。 ◎胡三省曰:历阳与丹阳隔江,使馥来屯,以为声援。 会翊帐下徐元、孙高、傅婴等杀览、员。 ◎《吴历》曰:妫览、戴员亲近边洪等, 官本“洪”作“鸿”,下同,与《孙翊传》合。 数为翊所困,常欲叛逆。因吴主出征,遂其奸计。时诸县令长并会见翊,翊以妻徐氏颇晓卜,翊入语徐:“吾明日欲为长吏作主人,卿试卜之。”徐言:“卦不能佳,可须异日。”翊以长吏来久,宜速遣,乃大请宾客。翊出入常持刀,尔时有酒色,空手送客,洪从后斫翊,郡中扰乱, ◎或曰:郡中,疑作“座中”。变起仓卒,不及待郡中之救也。 无救翊者,遂为洪所杀,迸走入山。徐氏购募追捕,中宿乃得,览、员归罪杀洪。诸将皆知览、员所为,而力不能讨。览入居军府中,悉取翊嫔妾及左右侍御,欲复取徐。恐逆之见害,乃绐之曰:“乞须晦日 ◎胡三省曰:月终为晦,阴之尽也。绐,荡亥翻。 设祭除服。”时月垂竟,览听须祭毕。徐潜使所亲信语翊亲近旧将孙高、傅婴等,说:“览已虏略婢妾,今又欲见偪。所以外许之者,欲安其意以免祸耳。欲立微计,愿二君哀救。”高、婴涕泣答言: “受府君恩遇,所以不即死难者,以死无益,欲思惟事计,事计未立,未敢启夫人耳。今日之事,实夙夜所怀也。”乃密呼翊时侍养者二十余人, ◎胡三省曰:侍养,谓侍翊左右而厚蒙给养者。 以徐意语之,共盟誓,合谋。到晦日,设祭,徐氏哭泣尽哀毕,乃除服,薰香沐浴,更于他室安施帏帐,言笑欢悦,示无戚容。大小悽怆, ◎胡三省曰:悽,悲也,痛也。怆,伤也,音初亮翻。 怪其如此。览密觇视,无复疑意。徐呼高、婴与诸婢罗住户内,使人报览,说“已除凶即吉,惟府君敕命”。览盛意入,徐出户拜。览適得一拜,徐便大呼: “二君可起!”高、婴俱出,共得杀览,余人即就外杀员。夫人乃还缞绖, ◎胡三省曰:复著衰绖也。 奉览、员首以祭翊墓。举军震骇,以为神异。吴主续至,悉族诛览、员余党,擢高、婴为牙门, ◎胡三省曰:牙门将也。 其余皆加赐金帛,殊其门户。

韶年十七,收河余众,缮治京城,起楼橹,脩器备以御敌。权闻乱,从椒丘还, 椒丘,见《魏志·华歆传》。 过定丹阳,引军归吴。夜至京城下营,试攻惊之,兵皆乘城传檄备警,讙声动地,颇射外人,权使晓喻乃止。明日见韶,甚器之,即拜承烈校尉, 宋本“承”作 “丞”。承烈校尉,一人,吴置。 统河部曲, ◎胡三省曰:史言孙权能用人,以保江东。 食曲阿、丹徒二县, 曲阿,吴改曰云阳。丹徒,吴改曰武进。均见《孙策传》。 自置长吏,一如河旧。后为广陵太守、 监本“陵”作“陆”,误。吴广陵徙至京城,见《孙策传》注。 偏将军。权为吴王,迁扬威将军,封建德侯。 建德,见《孙休传》永安三年。 权称尊号,为镇北将军。韶为边将数十年,善养士卒,得其死力。常以警疆埸远斥候为务,先知动静而为之备,故鲜有负败。青、徐、汝、沛颇来归附,淮南滨江屯候皆彻兵远徙,徐、泗、江、淮之地,不居者各数百里。自权西征还,都武昌, ◎潘眉曰:陈仁锡本以“征”字绝句,今案“还”字当属上“西征”为句。吴主初屯兵吴,建安十六年徙至秣陵,十七年改秣陵为建业,黄武二年都鄂,改鄂为武昌。武昌至是始都,不得云“还都武昌”也。《吴主传》黄龙元年“迁都建业,因故府不改”,似当云“还都”,而云“迁都”者,以前此徙至建业犹未即尊,未得都名,故不曰“还都”。孙晧甘露元年徙都武昌,宝鼎元年还都建业,则书“还都”矣。 韶不进见者十余年。权还建业,乃得朝觐。权问青、徐诸屯要害,远近人马众寡,魏将帅姓名,尽具识之,有问咸对。身长八尺,仪貌都雅。权欢悦曰:“吾久不见公礼,不图进益乃尔。” ◎《魏志·明纪》:青龙二年五月,孙权遣将陆议、孙韶各将万余人入淮、沔。 加领幽州牧、 遥领也。 假节。赤乌四年卒。子越嗣,至右将军。越兄楷,武卫大将军、 武卫将军,见《魏志·明纪》景初二年。 临成侯, ◎《晋书·地理志》:扬州宣城郡临城。◎《宋书·州郡志》:扬州宣城太守,晋武帝太康元年分丹阳立。临城令,吴立。◎《寰宇记》:临城,吴赤乌中置。◎《方舆纪要》:今青阳县南五里临城镇。◎李兆洛曰:今安徽池州府青阳县南五里。 代越为京下督。 ◎胡三省曰:京下督镇京口。◎弼按:即上文之京城也。 楷弟异至领军将军,奕宗正卿,恢武陵太守。天玺元年,征楷为宫下镇 ◎胡三省曰:宫下镇在建业。 骠骑将军。初,永安贼施但等劫晧弟谦,袭建业, 施但事见《孙晧传》宝鼎元年。 或白楷二端不即赴讨者,晧数遣诘楷。楷常惶怖,而卒被召,遂将妻子亲兵数百人归晋,晋以为车骑将军,封丹阳侯。 ◎《晋诸公赞》曰:吴平,降为渡辽将军,永安元年卒。◎《吴录》曰:楷处事严整不如孙秀,而人间知名,过也。

61.7 孙桓

孙桓字叔武,河之子也。 ◎《吴书》曰:河有四子。长助,曲阿长。 曲阿,见《孙策传》。 次谊,海盐长。 海盐,见《孙权传》赤乌五年。 并早卒。次桓,仪容端正,器怀聪朗,博学强记,能论议应对, 冯本“议”作“义”,误。 权常称为“宗室颜渊”,擢为武卫都尉。从讨关羽于华容, 华容,见《魏志·武纪》建安十三年。 诱羽余党,得五千人,牛马器械甚众。 年二十五,拜安东中郎将, 安东中郎将,一人,吴置。 与陆逊共拒刘备。 事在黄武元年,蜀章武二年。 备军众甚盛,弥山盈谷, ◎《陆逊传》:备从巫峡、建平连营至夷陵界,立数十屯。 桓投刀奋命,与逊戮力,备遂败走。 ◎《陆逊传》:孙桓别讨备前锋于夷道,为备所围,求救于逊。逊曰:“安东得士众心,不救自解。”备果奔溃。 桓斩上兜道,截其径要。 ◎《水经·江水注》:江水又东迳石门滩。滩北岸有山,山上合下开,洞达东西,缘江步路所由。刘备为陆逊所破,走迳此门,追者甚急,备乃烧铠断道。孙桓为逊前驱,奋不顾命,斩上夔道,截其要径。备踰山越险,仅乃得免,忿恚而叹曰:“吾昔至京,桓尚小儿,而今迫孤,乃至于此。”遂发愤而薨矣。◎赵一清曰:○兜,当作“夔”。〖沈钦韩、潘眉说同。〗○《方舆纪要》卷七十八:石门山在归州巴东县东北三十五里,山有石径,深若重门,其下为石门滩。◎谢鍾英曰:○《左传·僖公二十六年》:楚令尹子玉城夔。服虔曰:在巫之阳,秭归之乡。○《水经注》:江水又东南迳夔城南。○其地在今归州东。斩上夔道,即截备上夔城之道。《三国志》作“上兜”,系字之讹。◎沈钦韩曰:“上”当是 “土”,谓削土填道耳。 备踰山越险,仅乃得免,忿恚叹曰:“吾昔初至京城, 京城见前。 桓尚小儿, 备至京城在建安十三年,桓年十一岁。 而今迫孤乃至此也!”桓以功拜建武将军, 建武将军,一人,吴置。 封丹徒侯,下督牛渚, 牛渚,见《孙策传》。 作横江坞,会卒。 ◎《吴书》曰:桓弟俊, 冯本、陈本“俊”作“峻”,误。 字叔英,性度恢弘,才经文武,为定武中郎将,屯戍薄落, ◎赵一清曰:薄落围,见《徐盛传》。 赤乌十三年卒。长子建袭爵,平虏将军。少子慎,镇南将军。慎子丞, ◎何焯曰:丞,当从《晋书》本传作“拯”,下同。◎丁国钧《晋书校文》曰:《通鉴考异》引《晋春秋》作“承”。《文馆词林》〖百五十六〗载有孙承赠陆机诗及机答承诗,当即一人。三字形声都近,不知孰是。 字显世。◎《文士传》曰:丞好学,有文章,作《萤火赋》行于世。为黄门侍郎,与顾荣俱为侍臣。 顾荣见《顾雍传》注,雍孙,为黄门侍郎。 归命世,内侍多得罪尤,惟荣、丞独获全。常使二人记事,承答顾问,乃下诏曰:“自今已后,用侍郎皆当如今宗室丞、顾荣畴也。” ◎何焯曰:如今,《御览》作“令如”。 吴平,赴洛,为范阳涿令, 涿,见《魏志·卢毓传》。 甚有称绩。永安中,陆机为成都王大都督,请丞为司马,与机俱被害。 ◎《晋书·孙拯传》:陆机既为孟玖等所诬,收拯考掠,两踝骨见,终不变辞。门生费慈、宰意二人诣狱明拯,拯譬遣之曰:“吾义不可诬枉知故,卿何宜复尔?”二人曰:“仆亦安得负君!”拯遂死狱中,而慈、意亦死。◎吴士鉴曰:○《御览·三百七十二》《陆机别传》曰:孟玖欺成都王颖曰: “陆机司马孙拯备知机情,可考验也。”颖于是收拯父子五人,考掠备加,踝骨皆脱出,终不诬机。○又《四百二十》引《三十国春秋》曰:初,机之专征,请孙承为后军司马。至是收承下狱,考捶数百,两髁骨见,终言机冤。吏知承义烈,谓承曰:“二陆之痛,谁不知枉?君何不爱身!”承仰天曰:“陆君兄弟,今之奇士,有顾于吾。吾危不能济,死复相诬,非吾徒也。”乃夷三族。承门人费慈自诣颖,明承之冤。承喻之曰:“吾唯不负二陆,死自吾分,卿何为尔耶?”慈曰:“仆又安负君而生乎?”固明承冤。玖又疾之,亦并见害。○又《四百三十八》张骘《文士传》曰:收承付刺奸狱,考掠千余,两髁骨见,终不自诬。狱吏作承服辞谋反状,成都乃下令夷承三族。

评曰:夫亲亲恩义,古今之常。“宗子维城”,诗人所称。 ◎《诗·大雅·板之章》:大邦维屏,大宗维翰,怀德维宁,宗子维城。 况此诸孙,或赞兴初基,或镇据边陲,克堪厥任,不忝其荣者乎!故详著云。